APP下载

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心理机制研究

2014-04-01曼,吴

关键词:图式理论课个体

童 曼,吴 远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接受的发生离不开外在因素,即教育活动及教育内容。但是,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个内因即接受者的心理机制。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实践活动,无不与个体的精神或心理建立某种关联。因此,探讨接受心理机制,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及改革无疑具有决定性意义。

一、接受心理机制诸要素

心理机制是指组成心理结构的不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作用的机理和方式。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的心理机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其中需要、认知和情感体验是基本的要素,它们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得接受能够顺利实现。

接受心理以需要为前提。需要是人的一种主观状态,也是客观需求的反映,是人产生行为的原动力。正是需要的产生与满足促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持续健康地开展。一般而言,需要的产生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个体生理内驱力与心理内驱力的存在。生理内驱力源于生物遗传,如饥渴、睡眠、性等,是先天的、不学而能。心理内驱力则产生于社会生活环境所导致的心理不平衡,是社会化过程的结果,如求知需要、尊重需要、社交需要等等,是驱使个体行动以恢复心理平衡的动力。人只有保持心理状态的平衡,才能愉悦平和,否则就会焦虑不安。二是个体要意识到这些内驱力的存在,感受到“由不平衡所产生的生理紧张和心理紧张”[1]。大学生主体的需要越强烈,选择并接受理论教育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就越高。

接受心理以认知为基础。心理学家皮亚杰发现,人脑对信息的认识方式,即认知图式是个体内部的一种动态、可变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任何信息的接受活动都是同化或顺应的过程,个体认知能力的提升依赖于同化与顺应这两种机能从最初较低的不平衡逐渐过渡到较高的平衡状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同样应遵循着个体认知图式的运动规律。首先,选择与受教育者认知图式相契合的授课内容,引导其认知结构的量变;其次,在量变的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引领大学生认知结构的质变,实现自我否定与超越。

接受心理以情感体验为依托。情感是人类心理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行为中最复杂的感受。缺乏情感唤起与参与的行动是难以发动和持久的。著名教育家朱小蔓教授指出:“情感教育是情绪唤醒、主体感受与体验的过程”[2]。通过情感体验,接受者将外在的知识和信仰上升为内在意志并最终使接受者形成坚定的信心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情感教育,让大学生产生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积极情感,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理性情感,从而促进健康情感的规范化、秩序化与社会化。

二、接受心理机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

接受心理机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形态的: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能形成上升性的推动力,也能形成下降性的助推力;能够起到正面的作用,也能够起到负面的作用。具体表现形态为:接受者的情绪是否愉悦;师生关系是否融洽;教学活动能否正常实施;同学间相互关系是否和谐等。接受与否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败;接受多少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劣。

1. 接受心理机制的运行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接受心理三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一般表现为:需要产生强烈的认知冲动、欲望;认知的同化和顺应产生情感的投入和体验;无情感、无激情则无认知的起点;无认知则无需要。当三者相互协调时,能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当它们相互冲突时,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产生消极作用,甚至产生不良的对抗情绪。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心理机制的运行会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教学内容被接受,才能被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完成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因此,理想的教学所具有的内在属性就是可接受性。

2. 接受心理机制的外在表现——师生的互动关系,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和规范是否具有普适性或真实性,是以它能否满足大学生的主体需要、能否在大学生头脑中建立马克思主义认知图式、能否激发大学生健康、积极情感为标准的。仅凭灌输和说教是不能建立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的,只有大学生真正接受了教师所传授的理论和道德规范后,表现出或强或弱的情感体验及肯定或否定的心理状态,才是两者的互动。在师生的互动关系中,其主动地位是相对的:传授什么理论观点,什么时间传授,怎样传授,教师居主动地位;接受什么理论观点,怎样接受,接受多少,学生居主动地位。师生关系融洽,对学生的心理能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进而相信、接受其传授的理论观点;师生关系紧张,对学生的心理能够产生距离感、陌生感,严重时产生厌恶感,进而对其传授的理论观点也不相信。

三、运用接受心理机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研究接受心理机制,就是要把处于客体地位的大学生视为主体,发挥接受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接受能力,改变接受心理状态,促使其向着肯定的方向发展。

1. 重视大学生的心理需要

首先,要注意分析大学生的各种需要,努力满足其合理需要。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尤其要关注大学生学业、就业能力和人格培养等迫在眉睫的需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其次,协助大学生进行合理性的辨别,做好需要性质的分析工作,帮助大学生确定合理性的需要。对于不合情理、违反社会规范制度的需要,要耐心地说服教育,使大学生明白其需要的不合理性,主动放弃;对于合乎情理、符合制度规定的需要,则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能及时满足的绝不要拖沓,条件尚未成熟、一时无法满足的,则要向大学生解释实现需要的条件,得到大学生的理解与支持,进而提高对其自身需要的自我调节能力。第三,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终目的是要大学生建立更高层次的、先进的精神世界。人只有将高级的精神需要作为人生的发展目标,才能在生活中激发出无比强大的潜能和持久的能力。例如,让大学生在提出自己的需要时考虑到各种现实的条件,特别是要让需要的满足与国家的物质、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

2. 丰富大学生的心理认知图式

首先,要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话语权,建立并强化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认知图式。在社会主义中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忠实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3]。利用课堂教育的集中强化形式给大学生个体造成众多有意而为的认知冲击,使其自觉或“被动”地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纳入到自身的认知图式中。其次,要丰富大学生不同层次的认知图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真正内化于个体认知图式之中。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青年群体,已基本具备必要的学养水平,要注意从知识量和理论方面提高他们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感知水平,从而与其认知图式相契合。第三,在寻求平衡的过程中,保持一种理性的自我调节。单纯而一味的同化与顺应则易造成个体的自我迷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容易陷入“盲目附和受众的一切趣味与需求”和“过度对受众进行正面引导而有失客观与公允”[4]这两种极端;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也因此而走向认知僵化,丧失作为个体自身本应具备的敏锐的鉴别力。所以,教师要在深入了解大学生思想特点和心理需求的基础上,用先进的思想观点进行客观、正确引导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心理的独立性,支持并鼓励学生的批判精神。

3. 注重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

首先,要遵循情感规律。情感具有两极性,表现为积极的增力作用和消极的减力作用。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使大学生在感受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优越性之时精神振奋,运用情感的增力作用提高自身的实践活动能力,更好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当形势出现暂时性困难或者发生一些负面性事件时,又要善于调节大学生的悲伤、愤怒、焦虑等情绪,做好这些消极情感的转化工作,努力减少、消除其减力作用,尽可能将大学生的消极情感转变为积极行为的动力。其次,要注意防止和纠正逆反心理。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施教过程中要力求全面客观,贴近现实生活;教育内容与方法途径要与时俱进;引导大学生转变思维方式、提高理性能力,促进其人格成熟。再次,要注重高级情感的引导。高级情感主要指道德感(包括爱国感、正义感、责任感)、理论感与美感。通过明辨是非、善恶与美丑,将丰富的情绪情感引向更高的阶段,激发其热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愿为真理献身的高尚情操品质,进而建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健康精神状态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5]。思想的财富只能通过思想的方式去继承。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师应该深入研究大学生接受心理机制的内涵与具体特征,并将这种机制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06.

[2]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5:26.

[3]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9.

[4]阮小玲.论新闻传播与受众心理图示的互动[J].现代传播,2007(5):46-48.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6-427.

猜你喜欢

图式理论课个体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审美心理图式与文学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