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追求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2014-04-01顾建红单连春
顾建红,单连春
(1.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98;2.河海大学公民道德发展与人的现代化研究基地,江苏南京210098)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一再强调理想信念对共产党人安身立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甚至把理想信念看成是高于一切的(“革命理想高于天”)。一个执政党是否能够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同时还要面临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这两大考验,关键是看她的精神状态,是懈怠、保守、侈糜、自私,还是积极进取、富有创新、节俭守职、无私奉献。从党的新领导集体的屡屡告诫中不难解读出当前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的精神追求出现了较大的问题。如何正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中正在出现的问题,并积极寻找有效的解决路径,事关党的生死存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中国梦尤其是百姓梦能否实现。因此,探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既是一个“顶天”的重大理论问题,又是一个“立地”的重要现实难题。它应当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和深度的研讨。
一、高尚的精神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所谓精神追求,就是主体在生活实践中根据其精神需要,有倾向性地选择或创造一定的手段和方式来满足其需要的过程[1]。因此,任何一种精神追求都是理想和现实、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它既反映了主体对当下社会生活环境的认知和理解,又包含有主体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是现实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但不同的人、不同的政党其精神状态和精神追求是不同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时代发展的总体形势以及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为背景,积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经过反复的比较和实践之后,终于选择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自己最终的奋斗目标,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的核心在于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以及对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与理想、信念、信仰是同义语,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也是同义语(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态,后者是前者的实践态)。概括地说,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包括坚持真理的勇气、超越自我利益服务人民的境界和坚信共产主义能够实现的信念,简言之,这就是要求每一个共产党人要有开阔的眼界、崇高的境界以及高雅的生活情趣[2]。
当前强调提升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既是我国社会发展进入全新阶段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教育大众和在精神上引领大众的自觉的责任担当。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经过90多年的艰苦奋斗,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了日益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了光明的前景。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作为综合国力重要体现的诸核心要素都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从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然只有一字之改,却是一个质的飞跃,它把小康社会的美好图景更具体、更生动地呈现在了全国人民的面前,同时,这也意味着我国物质文明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飞跃。而这一物质生活水平发展的历史性飞跃必然意味着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会越来越强烈,精神追求也会越来越高。这是因为,人的需要是具有开放性、发展性和递进性的,当物质性需要得到相对满足之后,必然就会产生精神性需要,因为精神能赋予物质生活以价值与意义。在我国,当前人们的消费需求正快速地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正变得日益高涨,这也就意味着,精神文化生活对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而言正变得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这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习近平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即“8.19”讲话)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打仗,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说明了;能不能搞建设搞发展,改革开放的推进也已经说明了;但是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还需要我们继续作出回答。由此,我们不难解读出中国共产党人解决精神追求问题的紧迫性和重大意义。党在革命和建设中都是成功的,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当社会发展到更高阶段的时候,我们对如何实现对全社会的有效领导和引导,却是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的,更谈不上经验的积累。尤其是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决策上就可能出现“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即重对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满足而轻对其精神世界的引导。由此,党员干部在生活上就可能出现重物质享受而轻精神追求的现象,出现“四风”问题。目前,“四风”问题的普遍存在就表明了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的精神生活出现了严重问题,对其进行提升和完善显得迫在眉睫,因为,它意味着我们党在世界观、价值观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根本问题上出现了危机。为此,习近平在“8.19”讲话中形象地将理想信念比喻为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并且严肃地指出如果精神上缺钙,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和生活上腐化。纵观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只有她的精神追求健康了和精神世界强大了,才是真正的强大,才能使已有的强大保持下去;反之,如果她失去了精神追求的动力,精神世界出了大问题,就必然会走向衰败,即使经济上、政治上一时强大起来,也难免昙花一现的命运。尤其是在经济文化化、政治媒介化的今天,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是多维的,即它既包括物质基础,又包括精神基础(这主要是因为我党的执政之根是群众基础,而群众的根本需要包括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两个基本方面)。如果党在精神上失去了引领作用同样会丧失群众的认同,这势必会动摇其执政地位。这也正是目前中国共产党为何高度重视其精神追求的主要原因。
二、当前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追求所面临的挑战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郑重指出,当前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着的“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这四大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了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繁重、更为紧迫。这就意味着,当前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挑战。大体而言,这些挑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 过度追求物质享受而导致精神懈怠,从而使精神追求难以为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因此而不断提高。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过分重视物质享受而轻视精神追求的消费主义文化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涌现,这种世俗的普遍的价值追求态势构成了强大的社会价值氛围场,作为生活于其中的共产党人不可能不受其制约和影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我们所要反对的“四风”中,其中有“两风”即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都与上述价值取向密切相关。正是由于这种过度偏重于追求物质享受的价值取向不断地侵蚀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生活,从而使精神懈怠的危险在党内日益显现,甚至呈现出滋长蔓延之势。
大体而言,当前党内精神懈怠的危险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在思想上,部分党员干部信仰意识淡薄,不重视理论学习,思想立场不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持消极态度。二、在工作中,部分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强,进而工作态度不端正,责任心缺乏,以至于置群众利益于不顾,从而导致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生活中矿难事故层出不穷、食品安全问题接连不断、群体性事件屡屡发生,都是忽视群众利益的典型表现。三、在生活上,部分党员干部由于过度迷恋物质享受而放弃信仰和精神追求,从而导致个人生活的腐化堕落,违规违纪现象频发。理想信念丧失、工作态度不端正、生活糜烂、利欲熏心、买官卖官、贪婪敛财、挥霍公款等现象似乎已成为当前一些官员的鲜明画像。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在2012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披露,2011年共审结贪污、渎职犯罪案件2.7万件,判处罪犯2.9万人[3]。如此庞大的数据表明,目前中国社会官员的贪腐程度较为严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从查处的一大批官员贪腐的大案要案中不难发现,放弃精神上的追求而过分重视物质享受,是这些腐败分子走向犯罪深渊的根源。
2. 信仰立场不坚定,在多元价值观的不断冲击下,原有的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
理想信念是人类生活极为重要的精神支柱,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更是一种强大的精神聚合力,它能推动特定的民族和国家沿着一定的方向不断前行。众所周知,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种理想信念其实都是特定阶级和政党的意志和信念的体现,它集中地反映和体现着特定政党的政治目标和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崇高信仰,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华民族得以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因此,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指出:“理想信念教育,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要紧密结合干部群众在思想认识和工作生活中产生的问题,突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增进全体人民的凝聚力。”[4]
当前,随着西方国家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渗透的不断加强,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在我国的影响开始发酵。针对这些思潮,我国国内各种相关的思想流派、学说、观点纷纷浮现,甚嚣尘上。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正通过大众传媒广泛地传播到我国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以至于在我国理论界出现了多种与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格格不入的思想言论。这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时期那种单一而封闭的环境下所产生的理想信念要承受来自开放环境下的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和考验。在此背景下,部分党员干部因为理论修养不够以及意志品格不坚定,从而对自己原有的理想和信念产生了怀疑,甚至动摇了原有的信仰。有调研表明,34.4%的公务员认为可以“选择用民主社会主义理论来指导中国的实践。”[5]这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此,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党员、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取得‘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的优异成绩。”[6]这就为当前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障。
3. 由于相关制度的不健全,使得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在现有社会条件下缺乏有效的制度性支持
精神追求固然强调精神在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精神的塑造工作不是仅仅依靠精神性的力量就能得以建构和维系的。实践证明,建立科学而长效的制度是人的精神追求得以持续开展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也不例外。就当前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追求所面临的精神懈怠问题而言,制度上存在漏洞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具体而言,首先,在实践中我们对党员干部的任免、考核和管理办法还不够健全,从而导致不能从制度上对那些懒惰松散、不愿吃苦、得过且过、消极应付的党员干部给予应有的约束和惩治。其次,由于制度性上的不完善也使得我们对优秀党员干部典型的培养与宣传力度不够,从而使精神上的正能量在党的生活中不能及时得以有效传递。第三,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还不够完善,权力过于集中于“一把手”,而强有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还较为欠缺,这就为部分党员干部的消极腐败提供了客观条件,等。这些都对党员干部的精神追求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目前而言,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在制度和体制上下功夫,努力建立制度化、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的现代化工作机制,力争为党的精神追求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当前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应对挑战的路径
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能激发我们党的斗志和激情,从而能把我们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反之,如果我们党任由精神松懈危险不断地滋生蔓延,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将面临失败的危机,前苏联的前车之鉴为我们提供了极为深刻的经验和教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寻求化解精神追求危机的路径和方法。
1. 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夯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的物质基础
任何一种精神追求之所以得以产生必然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是与中华民族极为深重的民族灾难和社会危机密切相关的。国难当头、民不聊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国富民强的渴求和向往就成了当时年青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强烈的精神诉求。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兴旺,建立人人幸福与美满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至高理想。然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现是要以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为前提条件的。因此,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发展经济是其理想得以实现的首要前提,也是巩固其精神追求的一种必然要求。故而,大力发展经济,建立经济强国也就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追求目标。
再者,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衡量社会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准,如果我们的经济能得以持续发展就会极大地增强民众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从而也能极大地鼓舞中国共产党人对其精神追求的信心,反之,如果我们的经济不发展,或经济发展水平极低,则会摧毁国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这势必就会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造成消极的影响。马克思曾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7]事实也一再证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对于粉碎资产阶级的“和平演变”的阴谋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具有根本性的作用。故而习近平强调指出,“经济建设工作搞不好要翻船,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要变色。但相对于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来说,意识形态工作毕竟是配合性的。”[8]
因此,我们必须在强调精神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且始终以后者为首务。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利益需求,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只有这样,人民才会从根本上认同我们党的意识形态,从而才能使得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不断地得以巩固和加强。正如邓小平所说:“只有从事实上感觉到党和社会主义好,这样,理想纪律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9]
2. 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活动,不断深化中国共产党人对其精神追求意义的认知和理解
作为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结晶,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与以往哲学不同的是,它是以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为自己的目标旨向的,故而,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是科学真理性(以实践为基础)和价值合理性(以人民利益为根本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虽然世界历史风云变幻,但马克思主义因其自身的科学合理性和价值真理性依然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正确方向。因此,尽管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出现许多闻所未闻的新情况,远不是马克思当年所能具体预见的,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仍然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故而,马克思主义依然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信仰和追求。”[8]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正的信仰不是心灵的自发需要,而是来源于外部的灌输以及对社会生活的自觉感悟和实践体验,因此学习成为了信仰的中心环节。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信仰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其拥有无与伦比的知识眼界与高尚的精神境界。正如列宁所指出,“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10]而开阔的知识眼界和高尚的精神境界的养成是离不开高质量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的,因为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中我们才能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增强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与此同时,也只有在积极的实践中我们才能将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加以运用,去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并从中检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升自己的眼界和境界,也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意识流中,披荆斩棘、明辨是非,坚定自己的信仰。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者而言,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是坚守自身信仰的基本的要求。故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新干部、年轻干部尤其要抓好理论学习,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8]
但对信仰的坚守是需要持之以恒的,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应该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终身事业。正如侯惠勤教授所说:“信仰马克思主义也需要具有一定的情感共鸣和实践体验,但最根本的是理论学习。还必须明确的是,这种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自觉学习,不是一次性、阶段性的,而是终身的过程。学习应当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终生事业。”[11]
3. 大力加强对意识形态的规范化引导,努力从制度上维护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
精神追求在本质上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一条重要内容就是坚持党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领导地位,这也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种必然要求。然而,在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西方思潮的不断涌入,价值观念多元化正不断地冲击着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阵地。面对如此复杂的思想环境,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事实证明,从制度上不断强化对意识形态的规范化引导是一条有效的抵制西方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阵地进行冲击的重要路径和方法,它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巩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的重要作用。换句话说,这就是要用一套严密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从制度上来落实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工作思路上,坚持思想创新,坚持经济发展和意识形态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发展理念;在工作方法上,要注意运用严格的程序和规范来宣传和处理意识形态领域中出现的问题;在考核标准上,要善于通过严格的量化指标来考核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成效,从而不断强化各级党组织在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的责任意识,进而在制度上保障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4. 努力培养迎难而上的精神气概,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的原动力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从来不是脱离现实的虚无缥缈的观念,它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体验的崇高升华,深深地寄托了中国共产党人改造现实生活的理想情怀。因此,只有积极投身于现实的生活实践,中国共产党人才能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依托转换成对共同理想和远大目标的追求,也只有积极投身于改革和创新的实践,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实现社会生活的“实然”与“应然”的统一,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增强责任感、事业心和使命感,进而不断地焕发出新的精神活力。因此,中国共产党人要坚守自己的精神追求就需要从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在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自身精神追求的认知和理解,从而进一步坚定自己的信仰。
然而,由于当前中国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在实践中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正如胡锦涛强调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清醒地看到激烈的国际竞争给我们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我们肩负的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风险,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12]。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坚守精神追求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要努力培养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的信心和勇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同时,坚守我们自己的信仰。
当然,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这种信心和勇气是一种集体性的精神需求,它需要不断地激发全体党员、干部的情感共鸣,因为只有实现了这种集体性的情感共鸣,广大的党员干部才能同心协力地面对困难和挑战,从而使我们的精神追求焕发出应有的巨大能量,进而能积极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行。为此,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强调指出,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宗旨意识、大局意识以及自身的责任意识,从而进一步地把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变成广大党员、干部思想的罗盘和坐标,乃至成为其心灵的寄托和归宿。
[1]朱白薇,郑永廷.论当代青年精神追求的基本特征[J].思想教育研究,2012(7):27-31.
[2]黄明理,周晶.论主体论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眼界与境界[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0(4):1-5.
[3]成岗,刘海琴,倪敏.去年判处贪污腐败渎职罪犯2.9万人;7名省部级官员被查处[N].南京晨报,2012-03-12(2).
[4]做好新形势下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N].人民日报,2000-07-12(1).
[5]樊浩.中国大众意识形态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98.
[6]边立新.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是领导干部看家本领[N].学习时报,2013-08-19(1).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
[8]张峰.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的八大亮点[EB/OL].[2013-09-05].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905/c112851-22812319.htm l.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4.
[10]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02.
[11]侯惠勤.当代中国信仰问题的出路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4):4-7.
[12]新华月报社.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