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地区突发灾害批量伤员院内救护的组织与管理策略
2014-04-01李娟陆皓乔够梅汉瑞娟蒋建芳闫素芝
李娟,陆皓,乔够梅,汉瑞娟,蒋建芳,闫素芝
(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护理部,甘肃 兰州 730050)
·护理·
高海拔地区突发灾害批量伤员院内救护的组织与管理策略
李娟,陆皓,乔够梅,汉瑞娟,蒋建芳,闫素芝
(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护理部,甘肃 兰州 730050)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突发灾害批量伤员院内救护的组织管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通过快速启动院内批量伤员救护应急预案,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科学实施院内专业化救护路径对31例地震批量伤员进行统一明确检伤分类、院内急救现场准备、预检分诊、转运安置和后续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此次地震批量伤员31名中,严重多发复合损伤10例,脊柱骨折损伤8例(伴瘫痪4例),脑挫裂伤4例,四肢骨折伴神经损伤3例,骨盆骨折2例,失血性休克2例,手毁损伤1例,电烧伤1例,抢救成功率为100%。结论应对高海拔地区突发灾害批量伤员科学实施院内专业化救护路径模式,进一步提高灾后护理能力,确保应急救护质量和效率。
高海拔;地震;批量伤员;院内救护;护理管理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事故日益增多;加之偶有暴力恐怖或群体性事件发生,导致会有成批轻重不一的伤员送往医院,因此给医院对伤员的快速及时救治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海拔地区环境地质条件特殊,灾害性事件多发,由于缺氧、高寒、高日照、地形复杂等自然条件影响,对灾害救护有其特殊要求[1]。2013年7月22日7时45分,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发生6.6级地震,县城海拔2 320 m左右。在此次地震伤员救治中,我院在第一时间内接诊救治了灾区现场转入的31名重伤员,快速启动院内批量伤员救护应急预案,实施院内专业化救护路径进行快速、有序、高效的救护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31名地震伤员中,男性11例,女性20例;年龄4 d~80岁;严重多发复合损伤10例,脊柱骨折损伤8例(伴瘫痪4例),脑挫裂伤4例,四肢骨折伴神经损伤3例,骨盆骨折2例,失血性休克2例,手毁损伤1例,电烧伤1例,多数伤员来院时均伴有恐惧等心理问题。
1.2 实施方法
1.2.1 启动院内批量伤员救护应急预案
1.2.1.1 成立组织机构得知消息后,兰州军区总医院党委闻令而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紧急召开党委会,成立了“7.22”地震伤员领导机构,由院长、政委为组长,护理部主任、副主任为副组长的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立即启动院内批量伤员救护应急预案,现场设立指挥决策组、医疗救护组、转运陪送组、宣传报道组和亲属接待组。各工作组任务明确,各司其职,确保了后送伤员救治的快速、有序和高效。
1.2.1.2 护理人力资源的调配与管理护理部按照突发事件救护路线图和分工表,成立救护小组,明确分工;实施模块化抽组,调动护理应急分队、专科护士及外勤中心共计40人,参与院内批量伤员的救治。人员准备到位,为及时、有序的开展伤员救治提供了保障。为优化救治流程,避免收治混乱现象,专门成立2个抗震病区和救护小组,集中收治监护伤员,并设立伤员亲属接待区,协调专门部门负责媒体接待,确保了整个地震伤员救治过程的平稳和有序。
1.2.1.3 协调物资保障,统筹协调经多部门联动,协调准备病区床位、急救器材、医疗设备、药品血源、运输工具以及伤员生活用品等,确保应急保障到位。在做好医疗救治的同时,全力做好抢救过程中的物质保障、亲属和媒体接待工作。
1.2.2 地震批量伤院内救护与管理
1.2.2.1 统一明确检伤分类我院地处1 517 m高海拔地区,大气氧分压比平原下降20 mmHg(1 mmHg= 0.133 kPa)以上[2],本研究针对高海拔区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情况和缺氧环境理环境,主要参照DRABC程序检查伤情,可使昏迷伤员及从外观上不能确定损伤部位、程度的伤员能得到及时的救护。D(Danger)指存在着危险因素,如内脏及伤口继续出血、颈椎骨折未固定等,需立即采取紧急措施,消除危险隐患;R(Reaction)指检查伤员对各种刺激的反应;A (Airway)指检查呼吸道是否通畅,有堵塞时立即采取措施开放气道使其通畅;B(Breath)指观察伤员呼吸时的胸廓运动与口、鼻通气情况,无自主呼吸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C(Circulation)指触摸颈动脉、桡动脉或股动脉,判断循环状况。
1.2.2.2 实施“333”模式快速分类检诊由于地震批量伤员短时间内先后到达急诊科为确保及时救治,根据批量伤员院内救治预案,我们采取了“3级检伤-3个分区-3个阶段”急救程序。3级检伤即由接诊护士、急诊科医生、专科主治医生检伤;3个分区即安排红、黄、绿病区,对应接收极重和重度、中度、轻度伤员;3个阶段即在第l阶段将伤员送入相应区域,第2阶段填写登记和发放批量伤员标识牌;第3阶段安置疏散伤员。具体做法:①1名急诊科护士在门口清点送入的批量伤员数,并将编号牌按顺序套于伤员的手腕上。指定1名应急分队护士为接诊护士,1名应急医分队医生为专科主治医生和一名急诊科医生。急诊科医生、专科主治医生负责对伤员的病情进行正确的评估、分类,同时根据病情评估的优先而安排就诊顺序。此方法实用、组织严密,既有利于避免疏漏又能及时发现伤员的病情变化,不同类别的伤员被迅速地转送到相应的急诊抢救区域,有效的分类检诊保障了伤员的及时救治[3]。②急诊科护士负责登记伤员的姓名、性别、年龄、联系电话等详细信息。打印伤员信息腕带,并在腕带进行伤情标记与编号,可随时得知伤员的数量,及时汇报并做好记录。③同时接诊护士配合医生测量伤员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路,及时准确的执行医嘱。
1.2.2.3 危重手术患者绿色通道为确保危重伤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顺利的实施了院内专业化的救护模式,院内设立危重患者抢救区(红区),抢救区的医务人员由我院专科医生和护士组成,实施生命救护。医护人员按照应急预案,填写好危重患者转运交接表。急诊手术患者立即开通绿色通道,由转运陪送组送往手术室手术治疗。
1.2.2.4 地震批量伤员患者转运我院的原则是经过初步检查与诊断,伤员收住组救现场组织管理,合理、快速分流,有手术体征的患者立即送往手术室常规行清创、骨折复位与固定等,危重患者送重症监护室ICU,不存在生命危险的患者,通知转入科室做好检查和相关准备。避免喧哗吵闹,保证治疗、护理有序进行。首诊负责医护人员(一个医生和一个护士)将患者安全护送入科,途中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如有异常立即给予对症处理。由外科一、外二片区总护士长为协调员,共同组织协调批量伤员一病区、二病区伤员患者的交接与收住。
1.2.2.5 地震伤员专科救治与管理高海拔地区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情况和缺氧环境条件下,人力充足是保证紧急救护工作及时安全的基础[4],尤其对急危重患者更为重要。为了更有好的开展批量伤员的救护工作,我院成立相关科室主任专家组对灾区后送的每一名伤员每天进行会诊,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救治方案。护理部由护理部副主任、3名总护士长及相关专科护士组成了抗震救灾医疗、心理服务等护理单元,将应急分队护理人员全部借调抗震救灾病区,外勤中心成立了“黎秀芳志愿服务队”对伤员进行一对一基础护理,重症、心理等护理学组定时进行了专业护理指导、心理疏导、饮食护理、康复训练等,为伤员提供更加优质的治疗护理。高海拔独特的自然地理情况和缺氧环境,在此基础如发生急危重症及严重创伤,机体均会出现不同“醉氧”现象,即轻度嗜睡乏力等现象[5]。护理人员特别注意保证伤员充足的睡眠时间,适当的用地灯降低光的亮度,夜间护理操作轻柔,避免惊醒伤员。鼓励伤员以舒缓运动为主,饮食以易消化清淡为主,保持大便通畅,减轻身体负担。同时关心伤员,主动与伤员进行沟通,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不断改善伤员的心理环境,给予心理危机干预、疏导,解除伤员不良情绪的干扰,取得支持和理解,从而使伤员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2 结果
针对高海拔地区环境及其特殊性,通过快速启动院内批量伤员救护应急预案,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科学实施院内专业化救护路径所有地震伤员均在第一时间得到快速、安全、有效的救护,加快急危重患者的抢救率,为此次地震伤员确保了急救护质量和效率。31例患者行手术20例,损害控制性手术6例,抢救损伤严重度评分(ISS)≥16分的严重多发伤及复合伤患者15例。本次无一例因抢救不及时或接诊、分诊不及时而造成不良后果。抢救成功率为100%,做到了“零死亡、零致残、零并发症、零心理疾患”,31例患者均康复出院或病情稳定后回当地医院继续治疗。
3 讨论
3.1 实施“333”模式快速分类检诊全程管理分诊的及时和准确与伤员抢救成功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有着直接的关系[6]我院实施“333”模式快速分类检诊即“3级检伤-3个分区-3个阶段”急救程序,所有伤员在第一时间内把他们分类检诊到不同区域,凭检伤分类标记牌、登记造册、直接进行各项检查、做好登记,保证伤员在伤后数小时内得到救治,是成功救治的前提。实施救护过程中,按照医院动员系统理论,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协调。首先需要成立一支由院领导牵头,医务部、护理部等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医疗救治指挥组,根据抢救需要及时增派人员和调集医疗设备仪器,保障救治工作的有序、高效进行。其次需要按照伤病划区,指定负责医护人员,组成救治小组包干负责伤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3.2 采取个性化心理干预为更好的开展抗震救灾伤员的救护治疗工作,我院组建院内救治专家组,对灾区后送的每一名伤员每天进行会诊,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救治方案。突发事件发生后,伤员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心理[7]。护理部及相关专科护士长们对伤员进行一对一基础护理,重症、心理等护理学组定时进行了专业护理指导、心理疏导、饮食护理、康复训练等,针对高海拔独特的自然地理情况和缺氧环境,护理人员特别注意保证伤员充足的睡眠时间,为伤员提供更加优质的治疗护理。
3.3 应急预案的有效实施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有力保障应急预案包括应急流程、人员的培训、人员的调配与分工、物资的准备等。我院依托完善的应急预案,在突发灾害批量伤员患者紧急救护流程的临床应用实践中,选择以急诊、ICU作为应急医疗队培训的基地,加强了急救现场组织管理,规范了急救程序,迅速,有效地做好抢救中的各项护理操作,针对性组织应急医疗队学习高海拔地区医学知识、高海拔地区训练伤的防护等。在这次地震批量伤员的紧急救护中科学实施院内专业化救护路径模式,进一步提高灾后护理能力,确保应急救护质量和有效率。
[1]陆皓,汉瑞娟,李娟,等.高原护理人员灾害救护知识需求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1):156-158.
[2]李娟,陆皓,胡军,等.高海拔地区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护路径在群体伤救治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 (17):2070-2072.
[3]赵爱兰.群体突发事件中急救护理程序的建立与实施[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2):3-4.
[4]郭燕红.合理配置护理人力保障护理工作质量[J].中国护理管理,2003,3(1):44-45.
[5]成翼娟,胡秀英,叶磊.自然灾害群体伤救护的护理管理策略[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10):685-687.
[6]孙海晨,邵旦兵,王慧娟,等.批量伤员急救流程的优化[J].创伤外科杂志,2009,11(3):104-105.
[7]黄萍,沈红,陈雁,等.成组化分诊模式在应对突发大批量伤员救治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4):326-327.
R129
B
1003—6350(2014)13—2014—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4.13.0784
2013-12-28)
兰州军区医药卫生研究课题(编号:CLZ11JA04)
李娟。E-mail:c1348814726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