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教材内容改革设想
2014-04-01张霄
张 霄
(南阳理工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在医学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医学教材的质量对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教材同时也制约着老师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水平的提升。中医儿科学是医学专业学生学习中医儿科知识的重要基础课程,在大专、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有机会接触和学习。经过多年的发展,广大中医儿科教育工作者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对《中医儿科学》教材不断进行更新,推出新的版本,为不同层次的中医儿科教育发展做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医学理论的不断创新,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医儿科临床发展的需要,《中医儿科学》教材有些内容已显陈旧,在表述方面也不太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对《中医儿科学》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使得该课程及教材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1]。
1 中医儿科学教材存在问题分析
1.1 医学术语不够规范 目前不同版本的《中医儿科学》教材,编写的教学术语使用方面都有着不一致的情况。如对一些呼吸系统疾病的论述上,有的使用“肺脏疾病”,有的则使用“肺系疾病”的论述。在对于麻疹的论述中,有的使用“麻喜清凉”,有的则说“疹喜清凉”。这些表述方面的差异和不统一,不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中医儿科知识的理解,容易出现一些理解方面的差错。
1.2 教学内容混杂 目前的《中医儿科学》在教材上存在着疾病表述较为混杂的情况。在对疾病的阐述方面分为概述、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预防和调护这6个方面的内容,但是在进行这些内容阐述和讲解的过程中多多少少地存在着混杂的情况。如在“胎黄”的论述中,在概述部分有中医关于胎黄的定义,但是又有西医关于“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进行区别和辨别的相关知识[2]。《中医儿科学》内容方面的混杂,使得学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理解容易产生误差,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
1.3 目录中西医混存 目前大多数的《中医儿科学》教材在疾病目录上都存在着中医和西医混杂的情况。如心肝病证有的被称作是“惊风”、“夜啼”等一些中医的名称,也有的称为“病毒性心肌炎”等一些西医的名称。中医和西医目录中的混存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教与学的困惑,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也不利于学生用中医思维来理解中医儿科的相关知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3]。
2 中医儿科学教材内容编写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中医儿科学》教材的编辑过程中,应该紧扣教学大纲,围绕着本专业的一些基础知识开展教材内容的编写。教材的内容应该突出重点,条例清晰,方便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同时教材不应该将一些学者的个人观点编入教材,教材的内容新颖而符合医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能够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发散空间。所以在《中医儿科学》教材内容的编写过程中首先应该由全国中医药学院派出一定数量的且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老师参加[4]。其次,在教材编写之前,参与编写教材的老师应该广泛的咨询本科、研究生学生对于课程的意见,以及本校高年资教师关于《中医儿科学》教学内容的基本观点,同时将这些意见进行汇总,以便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参考。最后编写的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教学大纲,在每一部分编写完毕后都应该充分的讨论,将一些表达不准确,观点有争议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达到教材内容的精益求精。
《中医儿科学》教材内容的编写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关系到为国家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编写《中医儿科学》教材的成就不能用经济效益去简单的衡量,而应该充分的考虑社会效益,关系到中医事业后继有人的重大问题,对中医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编写者必须高度重视教材编写工作。
3 中医儿科学教材内容改革的思路
3.1 保留《中医儿科学》教材中的特色内容 中医在儿科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了很好的经验,有些儿科疾病的研究现代医学并不是很清楚,所以在疾病命名的时候应该保留这些疾病的名称。同时在教学中还应该保留中医辨证施治的特色,这对儿科疾病的治疗有着很好的效果,同时也是中医的精华所在,是中医区别于现代医学的重要特征,对学生掌握中医的科学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2 规范《中医儿科学》教材内容中的表达术语 在《中医儿科学》教材内容的编写过程中,要坚持科学、严谨的态度,对于还处在讨论的观点,以及没有被学术界认可的个人观点,不能写入教材,以免对学生产生错误的引导,影响学生对于中医儿科知识的正常学习。在术语的使用方面,应该将中医和西医的学术术语进行统一,特别是对于疾病的命名和疾病的中医治疗使用统一的术语表达,避免中医和西医的表达同时出现,也不能有多种中医的表达方式同时出现。教学内容中术语的统一和规范的表达,有利于中医儿科疾病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5]。对老师来讲,统一的教学术语可以统一教学思想,教学的文案能够延续使用;对学生来讲,统一的教学术语便于知识的识记,在日后走向工作岗位后,也便于和其他的医务人员进行学术方面的探讨和研究。
3.3 在《中医儿科学》教材内容中加入中医经典 在中医儿科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应该充分的研究那些已经被后人理解并达成共识的古代医学知识,这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的理解中医儿科的学术思想,更好的掌握儿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如小儿生理“纯阳”的观点,新生儿“养护”的观点[6]。但是在这些论述选择的时候,要正确地对待,依据教材的需要选择那些已经达成共识的观点,而对于还有一定争议的观点不能选入中医儿科的教学内容,避免对学生产生一些误导。
4 小结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临床课程,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生源特点的变化,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和发展十分必要,现有的教材中还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中西医混用、内容混杂以及医学术语的使用不规范,这严重影响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也不利于老师顺利的开展中医儿科学的教学[6]。本文主要结合自身的理解对教学内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就新的时期对《中医儿科学》教材内容改革提出了一些观点,以便能够更好地开展中医儿科学的教学,促进中医的健康持续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中医人才。
[1] 白 莉,李利清,张新光,等.以转化医学理念指导中西医结合儿科发展[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9):1 721-1 723.
[2] 任献青,冯 刚,张 静,等.中医儿科学形成性成绩[J].中国医药科学,2013,3(22):16-18.
[3] 王钦鹏.病因病机理论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的意义[J].中医儿科杂志,2013,9(5):55-56.
[4] 侯树平.本正源清 导向开来——基于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下《中医儿科学》教学内容改革的设想与思路[J].中医儿科杂志,2013,9(5):38-41.
[5] 刘 含,王洪琦.浅议《黄帝内经》对中医儿科学的认识和贡献[J].国医论坛,2013,28(2):51-52.
[6] 袁 斌.《中医儿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模式[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12):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