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树秋来更著花——黄寿祺学术与书法之关系略探

2014-04-01肖满省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易学学术书法

肖满省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黄寿祺(1912—1990),字之六,学者称六庵先生,福建霞浦人。他5岁就接受古典的启蒙教育,开始诵读《三字经》、《千字文》,6岁进入家塾,三年内读完《孝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书,接下来的三年,又读完了《诗经》、《左传》、《纲鉴易知录》、《古文笔法百篇》、《古文观止》、《古文析义》、《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因才思敏捷,善作古文,被私塾老师誉为“黄家的千里驹”。1929年秋,他开始游学北平中国大学,师从尚秉和、高步瀛、吴承仕、马振彪、林损、余嘉锡、朱师辙、杨树达等一代名师,毕业后留校任教,抗战期间回到福建,此后长期执教于福建各高校,曾任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福建省政协常委、福建文学研究会会长、福建诗词协会会长、中国周易学会顾问等职。

“及门子弟追洙泗,开国文章迈汉唐。”六庵先生以教书育人为事业,以学术成就著名,同时也以独具风格的书法艺术广受学术界与爱好书法艺术的同仁们推崇。六庵先生虽不以书法名家,但一门三秀才的家学传承,六岁即入家塾的古典教育,奠定了他深厚的传统根基,也训练了他对于书法艺术的爱好与追求。据他自己所说,他在读家塾的时候,就“对写字颇有兴趣”,在读高小、初中的时候,因为“会写一点文言文,又喜欢写字,因此很为教师们夸奖”[1]P198。对于书法的热爱,伴随着六庵先生的一生,直到晚年,仍有不少同仁,找六庵先生赐予墨宝。六庵先生书法之韵,既有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刚健谨严,亦有宋四家之首苏东坡书法之豪放俊逸,敦厚中透着潇洒,谨严中流溢率真,这是六庵先生书法给予我们的视觉的感受。

关于学者书法之特殊韵味,有研究者曾这样说到:“学者书法之所以别有意韵,大抵有如下特色:其一,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德艺双馨,为人师表;其二,长期临池,转益多师,不囿成法,自成面目;其三,学养精深,气质不凡,自撰自书,新意迭出;其四,淡泊名利,宠辱不惊,自娱娱人,格调高雅;其五,以文会友,切磋交流,缔结翰缘,弘扬国粹;其六,持之以恒,精勤不懈,变化气质,陶冶性灵。凡此种种,构成了学者法书神清、骨秀、质朴、意深、格高、境逸的审美特质,在书法艺术的百花园中清芬宕荡、余韵绵长。”[2]以上所述诸端,多有与六庵先生契合者,本文仅就六庵先生学术与书法的密切关系作一尝试性探讨。

一 学问之谨严与书艺之敦朴

六庵先生“自早年起即长期接受传统学术氛围的良好熏陶,形成了至为严谨的治学风格,其中,乾嘉学派注重名物考据的朴学之风,对他的影响尤为深刻”[3]P186。据六庵先生自己所说,他的父亲给他取“寿祺”这一名字,既取《诗经·大雅·行苇》“寿考维祺”的美好祝愿,更寄寓着对清代乾嘉时期福州著名学者陈寿祺的敬佩与追崇。陈寿祺(1771—1834),字恭甫,号左海,福建侯官人,嘉庆四年进士,是清代著名的经学家。他“博闻强识,专为郑、许之学。以疏通经传,与同年张惠言、王引之并负重誉……其解经,得两汉大义。必举一事,每有折衷。上溯伏生,下至郑、许,靡不通彻。”[4]由于受到父亲的良好教育,年青的黄寿祺“到福州读书,就注意寻求陈左海父子的书”[1]P195。陈寿祺的治学风格,早早在六庵的心中播下了种子。后来,六庵先生游学北平,这一严谨的学风更进一步得到了强化。他自己说:“(我)在中国大学学习六年,所从游的老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章太炎(炳麟)先生的弟子,他们的学问大体是继承清代朴学的传统,以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目录、校勘,以及三礼名物的历代典章制度为主,遂使我接受了乾嘉学派的考据学的影响;一类是吴挚甫(汝纶)先生的弟子,以写古文和旧诗为主,使我接受了桐城派文风的影响。”[1]P198青年时代树立起来的严谨学风,为六庵先生日后所成就的学术硕果奠定了良好的根基。

尤其在易学研究方面,他以严谨厚实的研究风格与精辟深刻的独到见解,蜚声海内外学术界,享有当代“易学宗师”的美誉。《周易》一书本“为卜筮而作”(朱熹语),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遂使该书带有很强的神秘色彩,而且历代都有冒《易》之名以自神其说者,直将一部圣人的经典、古老的哲学著作视同“怪力乱神”之书,或因其书之神奥而烘托治《易》者自身之奇异。此种现象,至今仍未能杜绝。对此,六庵先生在他晚年所作《六庵易话》中曾指出:“余少好读《易》,老而未倦。尝见历代易家多诡奇好怪,意颇不谓然。盖《易》之为书,世俗恒不免以神秘视之,益以易家好怪,则不独其书神秘,将学《易》之人亦若带有神秘性者,此大为易学之障碍者也。”[5]因此,他极力主张治《易》者务必要树立起正确的治学态度,不为怪异,才能创新求实。[6]

在学术上,六庵先生坚守纯粹中正的学术路线;在书法创作上,同样表现出一种温柔敦厚的风格。从整体的层面来看,六庵的书法作品大多以正书书写;从微观层面来说,不管是一个一个的字,还是一笔一划,六庵在书写的过程中,无不严谨细致,力求做到合乎规矩法度。此外,在题词、称谓、落款等诸多细节上,六庵也是一丝不苟,法度谨严。如他的“汉柏秦松风骨,商彝周鼎精神”,在端正古雅中,能让我们感受到六庵先生洞彻时光的矍铄眼神。又如他题赠高足张善文先生的一副扇面,绝句一首:“春雨犹寒二月间,赖君扶掖到东山。石斋易学诚堪尚,节义还期共仰攀。”落款是:“乙丑春月,东山书赠善文老弟。”业师张善文教授说,这是当年陪侍六庵先生赴东山出席黄道周学术研讨会后,六庵先生书赠给他的,“每当我恭捧此扇,注视着恩师遗墨,如同聆听到他的谆谆诲语:不但要敬仰石斋(黄道周号)的易学造诣,还要努力效法追攀他卓伟的气节操守!但凡读到恩师的各类墨宝,我总是沐浴着前修往圣的伟大思想而受用无穷。这何止是区区书艺啊?对我来说,无疑是化翰墨为学殖的精神熏陶!”[7]从书法艺术上看,该扇面以正书书写,整体清丽脱俗,如江汉秋阳,洁静爽朗。让人一展扇面,即不忍合拢收藏。我想,六庵先生的这一书风与他的学风是一以贯之的。

二 学问之渊通与书艺之兼善

六庵先生学殖深厚,素有“通儒”之称。这既得益于他早期所受的蒙学教育,更张大于他游学北平的经历。他精研群经子史,通贯诗律,博赡文词,有《群经要略》、《易学群书平议》、《汉易举要》、《周易译注》、《楚辞全译》、《六庵诗选》等行世。他的学生郭天源教授曾撰《六庵先生著述要目》一文[8]P220-230,将六庵先生已刊行的专书、论文和杂著,分《易》、《礼》、文学、史地、综合四类进行编次,可概见六庵先生著述之宏富,涉及知识之广博。

六庵先生学问之渊通,是与他的为学思想紧密相关的。早在1940年,年仅28岁的他在母校北平中国大学国学研究室就以讲师的身份,作了题为《论易学之门庭》的演讲,文末有曰:“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挥斥百家,包扫一切,冥思独运,卓然自树,而成一家之言,上既无所依傍于前贤,而下且足以梯航乎后学,此乃所以论于成德达材……”“其抱负之远大,学殖之渊深,气度之闳博,由此数语即可见一斑。”[6]1984年,他在写给周振甫先生的诗中又写道:“包扫百家神入妙,涵濡万祀健无伦。”[9]P1这种“挥斥百家,包扫一切”的抱负与气度,是六庵先生学术品格的典型特征。

六庵先生在学术上追求网罗诸家,博采众长,在书法创作方面也具有同样的特点。如前所说,他的作品多以正书为主,同时又能展现出博采多家的风格。正如他的高足张善文教授所说:“那副大字四言联‘闲鸥戏海,逸鹤摩云’,可谓笔厉神足,其点划行气中排放出的傲睨今古、遨游海天的雄姿伟魄,不让苏辛之豪放。而为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七七级学生毕业所作的《蝶恋花》条幅,则温情四溢,其墨势笔锋流布着敦教惜才、爱生如子的细腻情怀,直追柳李之婉约。”[7]再捧阅他的《山居茶广与包笠山书》十五通,则更是精彩绝伦。这十五通信札是六庵先生1970年至1972年下放周宁茶广时所作。因为是寄予友人的信件,写作并非一时,亦且无刻意于书法创作,只是信手写来,或端正典雅,或行云流水,或激情奔放,率性自然地展现了六庵先生书法艺术的多样风格。

三 自铸伟辞,彰显性情

与一般的书法家特别是以书法为职业的书法家不同,学者书法家最突出的特征应该是善于“自撰自书”,他们不但能够“我手写我口”,更进一步做到“我手写我心”。通过这些个性鲜明的书作,学者们的神态、情感、思想都清晰地在我们眼前浮现。奉读六庵先生的遗墨,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

(一)真切的文人情怀

六庵先生本以经术负盛名,但在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上,也成果颇丰,有诗作千余篇。诚如他的挚友陈祥耀教授所说:“文章学术,途辙有异:盖一贵想象丰而形相丽,一贵逻辑密而事证充。然根本又同:盖其高者必皆闻见博而性情敦,用思深而操术正。远稽前哲,不胜屈指;近察清儒,类多能文,若陈恭甫,与吾六庵先生同名,经术接东京之坠绪,声诗擅左海之清风,不徒增光闽峤,固已流誉儒林。”[10]P1六庵先生的诗作,或抒写其少年意气,挥斥方遒;或感叹邦国离乱,神州荡覆;或喜赞解放业成,国家休明;或尽享山居乐趣,随遇而安,无不体现了六庵先生的文人素养。

检视六庵遗墨,他的这种文人情怀,也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尽交天下贤豪长者,常作江山风月主人”、“闲鸥戏海,逸鹤摩云”此其自由浪漫之怀也;“善养吾浩然之正气,不失其赤子之心”、“最喜娴孙今七岁,能为拉纸写春年”,斯其率真纯粹之语也;“长溪多士胜如云,上国衣冠应与群”、“故里风光漫自夸,人文赤岸冠吾霞”,此其为乡土自豪之情也。像这样充满文人诗意的书作,在六庵先生的笔下随处可见。

(二)长者的道德风范

六庵先生不仅继承弘扬了中华传统的学术,更彰显了中国传统士子文人高尚的道德情怀。每当我们翻阅六庵先生生前的那些亲友、同事、学生等撰写的纪念文章时,六庵先生温文尔雅的形象就会浮现在我们面前。在教学上,他诲人不倦,即使是一些学生的习作,他都认真修改;在生活上,又极力关心他人,虽然他的薪俸不高,却经常尽力去周济那些需要帮助的亲朋好友。数不清的生活点滴,无不彰显着六庵先生那充满仁爱的精神世界。六庵先生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也同样体现在他的书艺中。六庵先生的书作,大多书写自己的作品,且常寓含着对自己、对同仁与后学的劝勉。如:“七十如今已不稀,九旬还可望期颐。愿将暮齿为蚕烛,放尽光芒吐尽丝。”语浅而情真,一位乐意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学者形象如在眼前。“诗如碧海新潮涌,人似黄花晚节香。”“苍龙日暮犹行雨,老树秋来更著花”。这些不仅是对自己的鞭策,也是对晚生后辈的激励!

(三)深厚的学殖涵养

六庵先生的书作,虽偶有写他人诗作的,如曾抄录毛主席“久有凌云志”之词作,但大多数的书作是六庵先生自己创作的,或诗歌、或警句、或对联、或书札,这些作品,无处不流露出六庵先生深厚的学殖涵养。如为福建师范大学集邮协会所作诗:“癸甲之交,终而复始。置邮传命,流通糜止。天行惟健,是效是则。进德修业,自强不息。”此诗作于1984年,岁次甲子。在十天干中,甲是第一位,癸是最后一位,在干支纪年中,干支都是依次轮流使用,终而复始,所以六庵先生的诗歌开首即言“癸甲之交,终而复始”,这既是说天干依次使用的规则,又体现了时光的流转,其实更深的一层含义,它又契合《周易》“周而复始”的精神内涵;在另一方面,又交代了集邮协会成立和作诗时间。“置邮传命,流通糜止。”则以非常凝练的语言,概括了邮票的“流通”效用。“天行惟健,是效是则。进德修业,自强不息。”则化用了《周易·乾卦·大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周易·乾卦·文言传》“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两则内容。从邮票“流通糜止”引申到天行惟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贴切自然,又富含引导学生积极向学、增进德业的深刻道理。综观整幅作品,虽篇幅不长,但内涵却非常丰富。即此一斑,亦可见桐城文脉之遗韵。又如“新年恰好是龙年,兆得乾爻利在田”、“盛时利见在田龙”,则化用自《周易·乾卦》九二爻辞“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抒发了六庵先生欣逢盛世,期盼有一番大作为的热切心情。即此数例,我们就可以真切体会到“易学宗师”是如何将其所学灵活地展现出来的。

“苍龙日暮犹行雨,老树秋来更著花。”六庵先生的书艺,至晚年更臻化境,自然浑厚,敦朴大方。如果将六庵先生精深的学术比作一棵大树,那六庵先生的书法就是这棵大树上开出的一朵奇葩,为六庵先生的一生添上了绚烂的一笔。

[1]黄寿祺.黄寿祺自传[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福建文史资料(第三十辑)·易学宗师黄寿祺[C].1993.

[2]怀菊山民.学者书法别有韵[N].解放日报,2010-06-19.

[3]张善文.先师黄寿祺教授治易成就述略[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福建文史资料(第三十辑)·易学宗师黄寿祺[C].1993.

[4]佚名.清代学人列传[EB/OL].读书中文网.http://gz.eywedu.com.2013-08-04.

[5]黄寿祺.六庵易话[J].福建师大学报,1981,(4).

[6]张善文.洁静精微之道――黄寿祺教授的易学传统与福建师范大学易学研究所[Z].论文稿.

[7]张善文.回忆恩师黄寿祺[Z].论文稿.

[8]郭天源.六庵先生著述要目[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福建文史资料(第三十辑)·易学宗师黄寿祺[C].1993.

[9]周振甫.纪念六庵先生[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福建文史资料(第三十辑)·易学宗师黄寿祺[C].1993.

[10]陈祥耀.六庵诗选·序[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易学学术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清初学者对“图书易学”的再认识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书法欣赏
近二十年来朱熹易学思想研究述评
简单易学的口水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