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永“卦变”说浅析

2014-04-01苏正道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河洛江永学苑

苏正道

(复旦大学 历史系,上海 200433)

江永(1681—1762),字慎修,清代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平生以就馆授徒、讲学、著书为事,精研音韵及三《礼》之学,对《周易》研究亦颇有心得,著有《周易补义》和《河洛精蕴》等书,自谓“学《易》有年矣,古今诸儒之说,亦尝遍观矣”。①江永:《河洛精蕴》,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15页,江氏自序。《河洛精蕴》为江永耄耋之年著述,因论述“河洛之精”和“河洛之蕴”间有比附,而与主流经传易学研究格格不入,也没有能够入选《四库全书》,②《河洛精蕴》未能入选《四库全书》的原因盖有两说。孙国中从文献入手考证《河洛精蕴》未能入选的原因在于文字狱的影响,因其中《五行琐语》一篇多引用受文字狱牵连的屈大均《广东新语》,这是后人为保护此书而没有送检的违心举措,见孙国中《五行锁语考》,《河洛精蕴》附录,第322-323 页。郭 彧从内容出发认为“是书之所以不被四库馆臣采录,一是因为其书内多有訾言朱熹不足之处,二是因为其书内容多针对《御纂周易折中·启蒙附论》内容而发表意见”,见郭 彧《河洛精蕴注引》前言,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8页。其《易图讲座》第55讲《清代的易图》“江永的河洛精蕴”(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251页)也重申了这一观点。笔者以为,《四库全书》的学术取向也必须考虑其中,《河洛精蕴》中的“卦变考”一文经由《群经补义》臻善而来,《群经补义》入选《四库全书》,而力证《河图》、《洛书》存在的《河洛精蕴》落选,说明学术取向仍然是《四库全书》甄选的重要参考。但其中关于“卦变”的论述却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不仅乾嘉学人争相推崇,③戴震:《江慎修先生事略状》对其“相反卦为卦变”学说赞赏有加,忝列《易》学研究的创举之中,见《戴震文集》卷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80页;其后王昶《江慎修先生墓志铭》(《春融堂集卷》五十五)、钱大昕《江先生传》(《潜研堂集》卷三十九)、余廷璨《江慎修永传》(《存吾文稿》)、刘大 櫆《江先生传》(《海 峯文集》卷六)递相祖述,江永“卦变”说遂显于世。现代学者也赞赏有加,谓“抉择精详,论列允当,足以津逮后学。”④黄寿祺:《易学群书平议》,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57页。“卦变”问题如此复杂,江永此说能够平息众喙吗?

关于江永“卦变”说,乔宗方《江永易学思想研究》以“以覆卦为根的‘卦变’论”为题作过专门研究,⑤乔宗方:《江永易学思想研究》,山东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第76-78页。追溯了“卦变”研究的历史,和江永“以‘覆卦’为卦变来源”的特色,但遗憾地没有深入论述。另外,郭彧对于江永“卦变”说也多有提及,却没有展开。⑥郭彧提及江永的“卦变”说将宋代以来的“反对说卦变”臻于至善,见《河洛精蕴注引》,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101页;及《易图讲座》,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251页。笔者拟在前人基础上,对江永的“卦变”说作进一步探究,以期能够引起学界对“卦变”问题的关注和研究的进行。

一 江永对“卦变”的界定

(一)“卦变”为《易》中要义

江永“卦变”说见于《群经补义》中和《河洛精蕴》,尽管两书的成书时间不同,但核心观点并无二致。①关于两书的成书时间,从《序言》上看,《河洛精蕴》当在《群经补义》之前,但其中有关“卦变”的部分却是《群经补义》在《河洛精意》之前。按江永《群经补义·卦变考》自叙“少读《易》,即疑朱子卦变之说后。因读《泰》《否》二卦彖辞,豁然有悟,遂以是例推之他卦无不合者,惟《贲》卦分刚上而文柔,‘分’字之义难解。”“数年后思之,《贲》与《噬嗑》皆刚柔分之卦,《贲》之分刚上而文柔,乃是于三刚中分其一也,于是诸卦皆释然”。而《河洛精蕴》增订说“《贲》之名不可易也,然则三爻之刚,上下所共,下则为文刚之一,上则为文柔之一,在《噬嗑》则上而居四,在《贲》则下而居三,似不可以为上,此处殊难措词,刚字之上着一分字,曰分刚上而文柔,则是分《噬嗑》之初与四,初上而四,亦若从之以上,其实是下,非上也。此圣人属文 錬 句,錬 字之工妙,读者鲜能知之。”《群经补义》简短精悍,《河洛精蕴》考释详细,由此可证两书先后顺序。另外,对来知德“卦变”的态度亦可见分晓,《群经补义》仅谓“虽错综二字未为精当,而以相近之卦为卦变当为确论”,《河洛精蕴》却批评说“若《乾》、《坤》对立如门扇,未尝相交,何以谓之错?《屯》倒转似翻车,不止上下,安得谓之综?”考虑到古人著书采取笔札形式,日积月累而成,因此不得完全以《序言》判定成书时间,而必须以实际的内容来做定夺。“卦变”问题的由来,是由于《周易》本身结构上的“变化”特点,及《系辞》对“唯变所适”特征的强调,加上《泰》、《否》彖辞中“大往小来”、“小往大来”等的“隐约”昭示,千百年来聚讼如蚁、莫衷一是,争议焦点在于“卦变”是否存在,以及“卦变”体例的差异。

首先是“卦变”是否存在的问题。“卦变”问题纷纭复杂,然有本可据实于《彖传》所谓“刚柔”、“内外”、“上下”、“往来”等概念。历代以来,主张《彖传》言“卦变”,且以“卦变”注释《周易》经文者络绎不绝,文献可考且最著者如荀爽(128-190)、虞翻(164-233)等,比如说荀爽用“《乾》来之《坤》”解释《谦》卦彖辞“天道下济而光明”,②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94页。虞翻用“乾二五之坤”来解释《坎》卦卦辞等③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296页。,但他们并未对“卦变”问题进行系统整理,仅仅随经文注释需要而取“卦变”之说。后来王弼(226-249)“一扫象数”,孔颖达(574-648)“疏不破注”,“卦变”问题暂时销匿,但到宋代时又复生起来。程颐、苏轼、朱震、朱熹等确言“卦变”,程颐(1033-1107)说“卦之变,皆自《乾》《坤》而来”④《程氏易传》卷二,见《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总第809页。,苏轼(1037-1101)也以为“凡《易》之所谓刚柔相易者,皆本诸‘乾’、‘坤’也”⑤苏轼:《东坡易传》,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第95页。。李之才(980-1045)被保留下来有《变卦反对图》和《六十四卦相生图》,⑥李之才《卦变图》保留于朱震《汉上易传》、黄宗羲《易学象数论》卷二论卦变、及胡渭《易图明辨》卷九,可以参阅。朱熹(1130-1200)亦推崇“卦变”,以为是“《易》中之一义”⑦朱熹:《周易本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世界书局本,1987年,第9页。。由于朱熹“卦变”说存在严重问题而成为众矢之的,清代以来的“卦变”研究,其重心变成对朱熹“卦变”说的修正,黄宗羲、胡渭、毛奇龄等人都对朱熹矛盾的“卦变”说提出了批评,但他们对“卦变”的存在持肯定态度。黄宗羲(1610-1695)认为卦变“顾《易》中一大节目”⑧黄宗羲:《易学象数论》,中华书局,2010年,第66页。,胡渭(1633-1714)也说“凡《彖传》之刚柔往来、上下内外,皆主卦变而言”,⑨胡渭:《易图明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94页。但历代学者依然没有解决“卦变”体例不能“归一”的千古难题。⑩关于“卦变”的研究,专门的考释有明代董守瑜:《卦变考略》(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5册)、黄宗羲《易学象数论》(卷二)、胡渭《易图明辨》(卷九)、毛奇龄《推易始末》(《四库全书》第41册)、焦循《易图略》(卷七,《续修四库全书》影印雕菰楼易学本第27册)。单篇文章有陈恩林:《略论〈周易〉的卦变》,《周易研究》1988年第2期,第14-23页,文章梳理了《易传》、汉易和宋易的卦变的成果,限于篇幅对明清代以来卦变成果没有涉及。常秉义:《“卦变”说辨析》,《周易研究》1997年第4期,第16-24页,文章主要聚焦与来知德的错综卦变说,认为来氏解决了《彖》传的附会问题。郭 彧:《卦变说探微》,《周易研究》1998年第1期,第9-20页,对虞翻、李挺之、朱熹、邵雍的卦变说进行了梳理;另有《俞琰卦变说辨析》,收入《象数精解》,巴蜀书社,2004年,第200-216页。刘大钧:《关于卦变》,收入氏著《周易概论》,巴蜀书社,1986年,第69-92页,对于“卦变”问题有详细研究;吕绍纲:《略说卦变》,《中国文化月刊》,1995年第10期,第2-17页,收入氏著《〈周易〉哲学的精神:吕绍纲易学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322-323页。他推崇胡煦的“体卦主爻”说,认为“卦变说是一个错误的生成论体系。乾坤生六子,八卦因而重之耳成六四卦的生成体系才符合《周易》原义”。此外,还有欧阳维诚:《试论〈周易〉研究的卦变特色》,《湖南大学学报》1990年第6期,第105-110页;庾潍诚:《论焦循对“卦变”说之批评及其〈易〉学建构》,《周易研究》2002年第5期,第22-29页;王风:《论〈本义〉注文与卷首〈卦变图〉之相合》,《周易研究》2004年第2期,第19-28页;唐琳:《朱震卦变思想解析》,《周易研究》2006年第3期,第36-41,72页;李利:《虞翻“卦变”说、“成既济定”说管窥》,《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第6期,第109-114页;鲁鹏一:《王船山卦变说释义》,《周易研究》2012年第3期,第51-57页;其他有关易家易学的专门论述亦有涉及,兹不赘述。

正是由于“卦变”体例不能“归一”的弊病,致使许多学者认为“卦变”是出于解释《彖传》,尤其是彖辞“上下”、“往来”等的需要,其实并不真正存在。对于《彖传》所言“刚柔、往来、上下”,郑玄(127-200)以为 “无卦变之义”11张惠言:《周易郑荀义》卷上《略例》“往来上下”条,道光元年合河康氏刻本。,王弼更是批评汉儒“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至五行,一失其原,巧论弥甚”12《周易略例·明象》,四库备要本,中华书局缩印本,1998年,第71页。。李光地(1642-1718)也认为“《彖传》言‘上下往来’者,皆虚象也”13李光地:《周易观彖》卷二《讼》卦条,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本第42册,第635页。。胡煦(1655-1736)指出“《彖传》之往来上下,但据摩荡时言之,非有卦变之说,后儒以为卦变矣”14胡煦:《周易函书别集》卷二,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8册,第834页。。清代学者李惇以为“卦变”为附会《彖传》而来,“卦变之说支离破碎,朱子岂不知之,而仍其说者,盖为《彖传》中有“往来上下”等语,故以此释之也。但细寻《彖传》并非指卦变而言”15李惇:《群经识小》卷一“卦变”条,道光李培紫刻本。。焦循也批评“说《易》者,必沾沾于‘卦变’、‘反对’者何也?以《彖传》有‘往来’‘上下’‘进退’只文也。荀、虞以来,大抵皆据以为说。《传》文不可以强通,故不能画(划)一耳”16焦循:《易图略》卷七“论卦变下第三”,《续修四库全书》第27册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清江都焦氏刻雕菰楼易学本,522页。。

针对纷繁复杂的“卦变”问题,江永认为《周易》中“卦变”确实存在。因为使用“卦变”解释彖辞“刚柔”、“内外”、“上下”、“往来”确有可通之处,这也是“卦变”说经久不息的重要因素。①需要说明的是,“卦变”和“变卦”的概念和界限依旧模糊,焦循将“之卦”所代表的“爻变”纳入“卦变”范围,凸显了这一现状。“变卦“即“之卦”,钱大昕《潜研堂集》卷四(嘉庆十一年刻本)谓“‘卦变’之说,汉儒谓之‘之卦’,诸家所说各殊,愿闻其审?”曰:“虞仲翔说《易》,专取‘旁通’与‘之卦’。旁通者,乾与坤,坎与离,艮与兑,震与巽交相变也。‘之卦’则以两爻交易而得一卦。”一般以为“变卦”就是“卦变”,见张善文先生:《周易辞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99-400页;但严格的区分认为“变卦”是占卜的术语,而“卦变”是建构《周易》体系的要素。“变卦”与“卦变”不同,“变卦”从揲蓍而变,“卦变”是卦自为变,见李镜池:《〈左传〉〈国语〉中易筮之研究》,原载《古史辨》第三册上,1931年11月,后收入氏著《周易探源》,中华书局,1978年。即使反对“卦变”的王弼,依然不公开地使用“卦变”,他注《贲》卦彖辞“分刚上而文柔”,谓“《坤》之上六来居二位,柔来文刚之义也。柔来文刚,居位得中,是以亨。《乾》之九二分居上位,分刚上而文柔之义也。刚上文柔,不得中位,不若柔来文刚,故小利有攸往”②王弼:《周易注》卷三《贲·彖》,四部丛刊本。“不公开地使用卦变”提法见金生杨:《〈苏氏易传〉研究》,巴蜀书社,2002年,第151页。。分明说明《贲》卦由《泰》卦变来,孔颖达解释说“阳本在上,阴本在下,应分刚而下,分柔而上,何因分刚向上,分柔向下者?今谓此卦本《泰》卦故也”③孔颖达:《周易正义》卷三《贲·彖》,阮刻《十三经注疏》嘉庆刊本,中华书局,2009年,第1册第75页。。所以李鼎祚《集解》引荀爽谓“此本《泰》卦,谓阴从上来,居乾之中文饰刚道,交于中和,故‘亨’也;分乾之二居坤之上,上饰柔道,兼据二阴,故‘小利有攸往’矣”④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卷四,中华书局,1994年,第245页。。朱震也批评王弼“力诋卦变,是终日数十而不知二五”⑤朱震:《汉上易传丛说》,台湾商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册,389页。。亦有尝试不用“卦变”来阐释《周易》经传者,如王安石解释《贲》卦彖辞“艮,乾德之所成;离,坤道之所成”,但效果并不理想,郭雍批评他说“如此,则亦可为《旅》,亦可为诸卦”⑥郭雍:《郭氏传家易说》卷三,引自金生杨:《苏氏易传研究》,巴蜀书社,2002年,第153页。。所以江永举例说,“《无妄》‘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此语尤分明,其他皆可类推矣。此类虞翻谓之卦变,因反易而有变动,诚可谓之卦变”⑦江永:《河洛精蕴》,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121页。。他不仅批评程颐“谓凡卦皆自《乾》《坤》,此似大军游骑,太远无归”,而且比朱熹将“卦变”仅仅视为“《易》中之一义,非画卦作《易》之本指也”,⑧朱熹:《周易本义》卦变图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世界书局本,1987年,第9页。毛奇龄不同意朱熹谓“卦变”乃《易》中之一义的提法,其《推易始末》以为“卦变”为演画系辞之本质,见《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年,第57页。更加强调 “卦变”的重要性,“卦变”不仅是“《易》中堂堂正正之一义”,且且“在《易》中实一要义,不可视为绪余剩义而轻忽之也”⑨江永:《河洛精蕴》,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121页。。“卦变”为《易》中要义,也是江氏“卦变”说的逻辑起点。

(二)易中所有之义,往来不出相反之卦

关于“卦变”体例,人言言殊,焦循分为自《乾》《坤》、自六子、自十辟卦等七种,⑩焦循:《易图略》卷七“论卦变上下”,《续修四库全书》第27册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清江都焦氏刻雕菰楼易学本,第520-525页。但大致说来,主要是“乾坤卦变”和“消息卦变”两种。“《乾》《坤》卦变”以《易传》为代表,主张先由《乾》《坤》生六子,然后八卦相重成六十四卦,《乾》、《坤》交索是“卦变”产生的根源。11“乾坤卦变”详见《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乾》《坤》生六子详见《说卦传》“《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宋代程颐和苏轼亦坚持“《乾》《坤》卦变”体例,程颐解释《贲》卦彖辞以为“卦之变,皆自《乾》《坤》而来,先儒不达,故谓《贲》本是《泰》卦,岂有乾、坤重而为《泰》卦,又由《泰》而变之理?”“《乾》《坤》变而为六子,八卦重而为六十四,皆有《乾》《坤》之变也”12《程氏易传》卷二,《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总第808-809页。。苏轼也说“凡《易》之所谓刚柔相易者,皆本诸《乾》《坤》也”13苏轼:《东坡易传》,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第95页。。

“消息卦变”体例以虞翻,宋儒李之才、朱熹谓代表。在虞翻之前,荀爽以爻辞升降论“卦变”,其说以“《乾》生《坤》降”推衍而来,如他对《师》卦象传“长子帅师,以中行也”的解释,“‘长子’谓九二也,五处中应二受任帅师,当上升五,故曰长子帅师以中行也”14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36页。。虞翻则发挥了荀爽的“刚柔升降说”,以“消息卦变”解释《周易》经传,如谓一阴五阳及一阳五阴之卦皆自《复》《姤》而来之类,但虞翻同时又主张“成《既济》定”,以及“《乾》《坤》变《坎》《离》”和“《震》《巽》特变”的体例而为人诟病,认为其“卦变”无非是使一卦变为两卦以上的卦,然后再以互体说取象,用来解释经传文句。15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一卷,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第242页。宋代朱熹推崇“卦变”,坚持“消息卦变”,并将《卦变图》载之《本义》卷首,但《周易本义》在具体的经文解释方面并没有体现“消息卦变”,因而受到清代学者黄宗羲、胡渭、江永等的严厉质疑,谓其体例不一。16详见黄宗羲《易学象数论》卷二,胡渭《易图明辨》卷九,及江永《河洛精蕴》卷五中之“卦变”考。

江永既不同意《乾》《坤》为根源的卦变论,也不赞成十二辟卦的生成论。他认为“《乾》《坤》卦变”有两大问题,第一,过于笼统,江永就曾批评程颐“凡卦皆自《乾》《坤》,此似大军游骑,太远无归”17江永:《河洛精蕴》,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121页。。第二,难以解释《彖传》“往来”之辞,以《无妄》彖辞“刚自外来”为例,他批评王宗传“初九之刚实自乾来,故曰刚自外来”的说法,以为“《无妄》之外卦旣成《乾》体矣,何能又以一爻为初九,如自九四来乎,则缺四爻矣”18江永:《河洛精蕴》,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122页。具体用《乾》《坤》卦变来阐释彖传的例子见陈恩林:《略论〈周易〉的卦变》,《周易研究》1988年第2期,第16-17页。。对于朱熹的卦变,他认为体例不一,原则错误,笔者将在下章具体论述。最终,他考察《周易》卦序由《坤》《乾》而变为《乾》《坤》的历史,思索《乾》《坤》之后的排列次序,《屯》后继以相反的《蒙》卦而非相对的《鼎》卦,由此得出“不可反者以对为序,可反者虽有相对之理,必以相反为序”的结论。①江永:《河洛精蕴》,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120页。至此,他自信“以相反卦为卦变”的说法牢不可破,谓“五十六卦之中,有因反易之理,而《彖》辞有曰往曰来者,自是《易》中所有之义,往来不出相反之卦,似亦易见之理,何以先儒于卦变纷纷有异论耶?”②江永:《河洛精蕴》,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120-121页。

江永自叙其“卦变”说源自宋代薛温其,云“有薛温其者,在朱子之前,说《蹇卦》云:‘诸卦皆指内为来,外为往,则此往得中,谓五也。《蹇》《解》相循,覆视《蹇卦》则为解,九二得中,则曰‘其来复吉,乃得中也’。往者得中,中在外也;来复得中,中在内也。’此说正得卦变之义”③江永:《河洛精蕴》,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122页。,只是“其言之不详,不能推及他卦”④江永:《河洛精蕴》,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135页。。其实,江永的“卦变”说继承和发展了孔颖达、朱震、俞琰、来知德、黄宗羲等人的“卦变”理论。唐代孔颖达奉敕为《周易》作“正义”,注意到卦序“二二相偶,非覆即变”的排列方式,没有揭示出“卦变”实质。⑤孔颖达疏《贲》卦“凡云‘来’者,皆据异类而来”,江永批评说“此已知求‘来’字之义矣,所来即在目前,惜其不知取也。”江永:《河洛精蕴》,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135页。关于《周易》的卦序问题,主要有八宫卦序和今本卦序两种。八宫卦序见于京房《易传》和北周卫元嵩《元包》,两种卦序的先后关系,邓志峰先生以为八宫卦序似难而实易,而今本《序卦》卦序似易而实难,依大《易》传承之迹考之,则八宫卦序为巫史易,今本卦序为经学易,见邓秉元先生撰:《周易义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页。笔者以为,今本卦序间的确存在“二二相偶,非覆即变”的关系,但是两组“非覆即变”之间在卦象上仍然缺乏联系。从记忆角度上讲,今本卦序并不优于八宫卦序,所以关于今本卦序的排列,除却《序卦》的哲学阐释外,理应更进一步研究。朱震的“卦变”说虽然杂乱,将《周易》结构之“卦变”和占卜之“变卦”混乱,但毕竟为卦变建立了理论依据,朱熹等人的卦变说都建立在此基础上。明代来知德运用“错综之说”解析“卦变”,虽被江氏多所批评,谓其“易卦变为卦综”,并在取象不可通之处甚多。⑥江永:《河洛精蕴》,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136,178页。但不可否认,他们的卦变探索均是江永“以反对卦为卦变”的滥觞,后出者转精,但前人开创之功不可磨。⑦“以反对卦说卦变,两宋间学者朱震已发其端,至元初俞琰则趋于完善,后来又有来之德以卦综说卦变,而至江永推之得二十二卦,则始划一而成定说。江氏说卦变可谓胜前人一筹。”郭 彧:《河洛精蕴注引》,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101页。又“以反对说卦变者,见于朱震《汉上易传》,而后俞琰《周易集说》广其说,并自谓‘自秦汉唐宋以来,诸儒议论,绝无一语及此’,至来知德则以卦综之说代反对以说卦变,而江永则明辨来知德‘其易卦变为卦综,自是来氏之谬’,厘定其二十九例为二十二例。以卦之反对释《彖传》之辞旨者,至江永之考辨可谓一总结。”郭彧:《易图讲座》,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251页。

二 江永“卦变”体系的建构

江永“以相反卦为卦变”的观点提出后,对朱熹的“卦变”说进行了激烈的批判,然后在批判的基础上建构出自己的“卦变”特色,包括“卦变”须与彖辞应验,“卦变”源自相反之卦,且不涉及爻位、爻辞等,从而将“相反卦说卦变”提升到臻于至善的地步,在易学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一)江永对朱熹“卦变”说的批评

朱熹“卦变”说在明清以来举试中占据重要地位,因为具有浓厚河洛色彩的朱子《本义》被定为钦定标准后,广泛流传,“世不敢复议,稍有出入其说者,即以穿凿诬之”⑧黄宗羲:《易学象数论》序言,中华书局,2010年,第12页。江永对朱熹“卦变”的批评主要与朱熹易学的学术地位有关。南宋晚期,朱熹易学渐成显学,先后有胡方平、胡一桂、胡炳文、董楷、董真卿等追随和羽翼。明永乐年间,胡广等人奉旨修成《周易大全》,其书合上述诸人之书去其重复而成,程朱易学因官方推行而成为主流,又因朱熹易学体系开放,且其图书、先天之学皆有形而上的根据,加上较程传更为简易,清代康熙敕令李光地编《周易折中》,便以朱熹《本义》《启蒙》为主干而博采众说,朱熹易学独尊地位至此确立。王铁:《宋代易学》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5-7页。,但是,《本义》在处理“卦变”问题时,矛盾之处甚多,而成为众矢之的。顾炎武、黄宗羲、胡渭、毛奇龄均对此提出批评,认为“《本义》注文与卷首卦变图不合”⑨朱熹“卦变”说前后体例的不一致,招致清代学者的激烈批评,以至“朱学大家”王懋竑 考证认为《本义》卷首九图非朱子作,以调和其矛盾。但朱但熹“卦变”说的提出,并非王懋 竑所说为后人增移所致,不仅《本义》流传的版本可做证明,而且其内容亦显示朱熹的“卦变”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朱熹不仅以“两爻相比而变易”的原则来阐释“卦变”,而且在他认为的十九例卦变中,较为肯定的“卦变”直接谓“某卦自某卦,或某几卦而来”,如果不太肯定,便放在象传后进行讨论。近来有翻案的文章,见王风:《论〈本义〉注文与卷首〈卦变图〉之相合》,《周易研究》2004年第2期,第19-28页。。江永在前人的基础上,从体例、原则等方面对朱熹“卦变”说的罅漏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概括说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卦变”体例不一。朱子《本义》卷首所列《卦变图》,谓“一阴一阳之卦各六,皆自《复》《姤》而来;二阴二阳之卦各十有五,皆自《临》《遯》而来;三阴三阳之卦各二十,皆自《泰》《否》而来;四阴四阳各十有五,皆自《大壮》《观》而来;五阴五阳之卦各六,皆自《夬》《剥》而来”⑩朱熹注:《周易本义》,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世界书局本,1987年,第9-10页。。这样,一阴一阳卦和五阴五阳卦重出,四阴四阳之卦和二阴二阳之卦重出,三阴三阳卦亦重出,除《乾》《坤》两卦外皆相重出,变卦总数竟然倍增为一百二十四卦,被黄宗羲批评“不胜烦矣。”11黄宗羲:《易学象数论》,中华书局,2010年,第72页。然而,朱子《卦变图》不仅数量重出,而且《本义》注文中却基本不与图应,在他用“卦变”所释《彖传》“刚柔往来”之语的十九卦中,只有《讼》和《晋》卦与图相同,其余十七卦皆与图不符,12白寿彝氏考证《讼》、《晋》、《观》三卦,卦图与《本义》合,并谓王懋 竑所谓“惟《讼》、《晋》二卦为合,余十七卦皆不合,大致属实。”笔者遍检《本义》卦变之例,并未发现十九卦中有《观》卦,疑白氏误,见氏著《〈周易本义〉考》,黄寿祺,张善文编:《周易研究论文集》第三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418-419页。如《本义》释《随》“以卦变言之,本自《困》卦,九来居初;又自《噬嗑》,九来居五;而自《未济》来者,兼此二变。”卷首《卦变图》则《随》自《否》《泰》而来。此类卦例不一的例子不胜枚举。

2.“卦变”原则错误。《本义》注文和《卦变图》不仅“卦变”的体例不一,而且原则错误。江永认为“虽有此图,《本义》中却不与图应,必有推之难通者”①江永:《河洛精蕴》,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121页。,原因在于《本义》“以两爻相比者互换为变”,如谓《讼》变自《遯》,是《遯》二三爻互换;《随》变自《困》、《噬嗑》、《未济》,是《困》初二爻互换,《噬嗑》五上爻互换,《未济》初二爻互换、五上两爻互换而得,结果弄得“尽舍主变之卦”,造成“凡十九卦,而主变者二十有七”②黄宗羲:《易学象数论》,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72,73页。。江永质疑说:“夫两爻相比而变易者,惟有三四两爻。谓卦一反复,则三易为四,四易为三,若初与二,二与三,四与五,五与上,无互变之理。”③江永:《河洛精蕴》,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122页。谓“孔子释卦变,自有一定之例,凡言往、言上、言升、言进者,皆指反卦之下卦翻转而居上,其在下者,则言来、言下、言复、言反”④江永:《河洛精蕴》,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133页。,而朱熹以“相比之卦互换为变”来阐释“卦变”,只限于三四两爻的互换,内外卦卦中相比两爻,如初与二爻、二与三爻、四与五爻、五与上爻,由于分限在内外卦而不能“往来”。

3.“卦变”来源丛脞。朱子以“两爻相比互换为变”的“卦变”原则尽管为人所批评,但他严格按照自己的原则来进行经文注释,亦可为一家之说,但朱子“卦变”说为人诟病之处在于来源丛脞,一卦自两卦、三卦,甚至多卦而来。如朱子谓《随》卦变自《困》、《噬嗑》、《未济》三卦,《蛊》自《贲》、《井》、《既济》三卦,《睽》卦变自《离》、《中孚》、《家人》三卦,《渐》卦变自《涣》、《旅》两卦。这意味着一卦同时可以成为多卦来源,如《既济》可以卦变成《蛊》、《贲》、《咸》、《渐》四卦,《旅》可以卦变成《咸》、《渐》两卦,《渐》卦可以卦变成《否》、《涣》两卦,黄宗羲批评这是“多寡不伦,绝无义例”,⑤黄宗羲:《易学象数论》,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73页。江永认为“支离纷错”、“恐非确论”⑥江永:《河洛精蕴》,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122页。。

4.“卦例”统计不确。朱子《本义》言“卦变”者共十九卦,分别是《讼》、《泰》、《否》、《随》、《蛊》、《噬嗑》、《贲》、《无妄》、《大蓄》、《咸》、《恒》、《晋》、《睽》、《蹇》、《解》、《升》、《鼎》、《渐》、《涣》,黄宗羲认为“就以其法推之,此十九卦中,朱子之所举者亦有未尽”,然后根据朱子“两爻相比互换为变”的原则“复得二十九卦,而兼之者不与焉”,质疑“其可以附会《彖辞》者从而取之,其不可以附会《彖辞》者从而置之”⑦黄宗羲:《易学象数论》,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73页。。江永则在《本义》十九卦基础上增加了《复》、《损》、《益》三卦,“推之得二十二卦”,谓“《复》,此卦先儒不言卦变,其实是卦变也”;“《损》,《本义》不言卦变,其实是卦变也”;“《益》,《本义》不言卦变者,两爻相比,阴阳互换之法,至此而穷,不能指一卦以合经文”⑧江永:《河洛精蕴》,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127,132页。关于“卦变”数量,各家统计均不一致,朱震《汉上易传》以反对卦变释《彖传》之文共有十处,俞琰有十九处,来知德有二十九处,见郭 彧:《俞琰卦变说辨析》,收入刘大均主编:《象数精解》,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第200-216页。。不仅如此,江氏认为“卦变”不仅限于这二十二卦,“五十六卦皆可反覆,言卦变者,二十二卦,非谓其余无卦变也,各举所重言之”⑨江永:《河洛精蕴》,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135页。。朱子“卦变”说至此彻底破产。

5.拘于“卦变”,牵强解经。“添字解经”是经学阐释的禁忌,《本义》恰好犯了这一禁忌。如《解》卦彖辞“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王弼注“有难而往,则以速为吉”,孔颖达引褚氏曰:“世有无事求功,故诫以无难宜静;亦有待败乃救,故诫以有难须速也。”⑩《周易正义》卷四,北京:中华书局影印嘉庆刊本,2009年,第106页。皆训“夙”为“速”。程颐以为“有攸往夙吉,谓尚有当解之事,则早为之乃吉也”11《程氏易传》卷三,见《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总第901页。,训“夙”为“早”,犹是同义。《本义》则解释说“若无所往,则宜来复其所而安静,若尚有所往,则宜早往早复,不可久烦扰也”,增加“早复戒烦扰”一意,“恐非经意”。12“孔氏《注疏》与《程传》,皆言早往,《本义》又出添出一义,恐非经意。”江永:《河洛精蕴》,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130-131页。不仅如此,《本义》还拘于“卦变”,牵强解经。如《本义》释《升》卦彖辞“柔时以升”,说“卦自《解》来,柔上居四”。江永批评说“《萃》反为《升》,《萃》之《坤》升而居上也,三爻皆柔,不能独指六四,犹之《泰》之小往,不能独指四爻为小也,由其拘于卦变之例,不能得三阴同升之法故耳”13江永:《河洛精蕴》,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133页。。又如《涣》卦来源,《本义》认为“其变本自《渐》卦,九来居二而得中,六往居三得九之位,而上同于四。”江永以为“《本义》拘于卦变之例,谓六往居三得九之位。夫以阴居阳,岂可谓之得位?三爻是内卦,何以言柔得位乎外?上同是四同于五,岂可谓三同于四?他日朱子亦自觉之,谓《本义》之说未稳。夫既知其不稳,卒未尝易之者,为卦变所拘牵故也”14江永:《河洛精蕴》,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134页。。

(二)江永“卦变”说的特色

在对朱熹“卦变”说进行鞭辟入里的批评时,他建构起自身的“卦变”特色,他以“《易》中所有之义,往来不出相反之卦”的观点15江永:《河洛精蕴》,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121页。,论述了“卦变”的广泛适用性,与经文的应验性,以及来源的单一性等,下面分述之。

1.主张以“以相反卦为卦变”,以解决彖辞中的“往来”“上下”问题。明董守谕说:“变卦之例,杂而不一者,各持师说也。愚之言变必欲与卦辞相符,此非愚臆也。”①董守谕:《卦变考略》卷上《蛊》卦条,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5册,第660页。由于《周易》本身结构的变化特点,以及彖辞中“刚柔”、“往来”、“上下”、“内外”等的暗示,“卦变”说须在《周易》经传中得以检验。

江永首先将六十四卦分成“不可反易”和“可反易”两类,“不可反易者,《乾》、《坤》、《颐》、《大过》、《坎》、《离》、《中孚》、《小过》;可反易者,《屯》《蒙》以后五十六卦。”②江永:《河洛精蕴》,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120页。而“卦变”在“可反易”的五十六卦中进行,然后以“相反卦的内外往来”解释彖辞。如对于《讼》卦彖辞“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的解释,《本义》以为“卦变自《遯》而来,为刚来居二,而当下卦之中”,江永则解释说:“文王之易,以反对为序,《讼》之反为《需》,《讼》之九二即《需》之九五,自《需》外卦而来,于内卦得中,故曰刚来而得中。然则《需》之九五即《讼》之九二,何以第言位乎?天位以正中,不言刚往得中何也?曰:义可知,故省之,且下文言“利渉大川,往有功”,则“往”字在其中矣”③江永:《河洛精蕴》,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123页。。这样就可以恰当的解释《需》卦彖辞“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在《周易》中,《贲》和《无妄》两卦彖辞“分刚上而文柔”和“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最令人费解,江永对《贲》卦彖辞的解释花费的时间最多,精力最大,笔者前面论证《群经补义》和《河洛精蕴》成书先后时已作过说明。而关于《无妄》彖辞“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的解释,蜀才说“此本《遯》卦,刚自上降为主于初,九三下降居初”,王宗传认为“初九之刚,实自《乾》来,故曰刚自外来”④江永:《河洛精蕴》,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122页。,众说纷纭,但无定论。江永以为“《大蓄》反《无妄》,《大蓄》之上九,自外卦而来为初九,以为内卦之主也。此语甚分明,可为卦变之凡例,诸卦之言往来上下者,义皆如此。”⑤江永:《河洛精蕴》,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128页。类似例子俯首皆是,以至于江永感叹道:“文王之《易》,以反对为次序,始读《易》即知之,从近身一卦取卦变,以求合经文,如拾芥之易,而先儒皆忽之。目能察秋毫,而泰山蔽于一掌,固有此事理也。”⑥江永:《河洛精蕴》,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126页。

2.“卦变”不涉及爻辞,避免了爻位的“升降”问题。江永“卦变”说只针对彖辞而不涉及爻辞、爻位,是其“卦变”说的另一特色。这是因为他认为“文王《序卦》,有反复之义,故《彖》辞须以反卦论往来。周公系爻辞,则爻位已定,往来不出本卦”⑦江永:《河洛精蕴》,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130页。。在对《蹇》卦的“卦变”考释中,江氏解释说“或问卦变往来之说,亦可用之解爻辞乎?此卦言往来者独多,初六往蹇来誉,九三往蹇来反,六四往蹇来连,九五大蹇朋来,上六往蹇来硕,亦将谓《解》《蹇》相循,兼以解卦之爻论往来乎?曰:不可。”因为“爻位已定,往来不出本卦,初爻无来,不往即为来;上爻无往,不来即为往”⑧江永:《河洛精蕴》,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130页。。从变占角度讲,“卦爻惟揲蓍乃有变动,若非揲蓍,则三百八十四爻各有定位,安得有往来?即《乾》、《坤》为六子之父母,亦不得无故往来,使诸卦纷然淆乱也”⑨江永:《河洛精蕴》,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128页。。爻位是固定的,因此江永批评王宗传对《无妄》彖辞的解释,“《无妄》刚自外来,王宗传云‘初九之刚,实自《乾》来,故曰刚自外来。’此说殊可议,《无妄》之外卦,既成《乾》体矣,何能又以一爻为初九?如自九四来乎,则缺四爻矣;自上九来乎,则缺上爻矣。一人之身,而能分一体于人,其本体犹在,有理是理乎?”⑩江永:《河洛精蕴》,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122页。江永最后总结说:“卦爻非揲蓍,无上下变易之理,先儒惑于歧途,使卦变一义,留遗憾于千载,可慨也。”11江永:《河洛精蕴》,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134页。

3.“卦变”来源不存在多源途径,一卦自反卦卦变而来。针对朱熹以为“卦变”由两卦、三卦,甚至多卦而来的观点,江永给予了坚决回击。如对于《随》卦来源,朱熹认为“本自《困》卦九来居初,又自《噬嗑》九来居五,而自《未济》来者,兼此二变皆刚来随柔之义。”江氏批评说:“一卦自一卦来,安有二卦三卦之理?”12江永:《河洛精蕴》,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124页。江永认为“卦变”来源不存在多源途径,而是来自相反卦,他以为“《周易》以反对为序次,卦变当于反卦取之,《否》反为《泰》,《泰》反为《否》,故曰‘小往大来’,曰‘大往小来’,是其例也。凡曰‘来’、曰‘下’、曰‘反’者,自反卦之外卦来居内卦也;曰‘往’、曰‘上’、曰‘进’、曰‘升’者,自反卦之内卦往居外卦也”。13戴震:《江慎修先生事略状》,《戴震文集》卷十二,中华书局,1980年,第180页。他不仅批评王宗传认为“卦变”源自自身爻位移动的说法,也责备石介以为“卦变”源自自身上下体的“往来”的观点,14对于《噬嗑》彖辞“柔得中而上行”的阐释,石介以为“凡柔则言上行,刚则言来,柔下刚上定体也。‘刚来’,如《讼》、《无妄》、《涣》等,刚体本在上来来下;‘上行’,如《晋》、《睽》、《鼎》、《噬嗑》等,柔体本在下,今居五位为上行。”江永:《河洛精蕴》,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125页。认为“刚之所以来者,比其反卦先有刚在外卦也;柔之所以言上行者,比其反卦先有柔在内卦也”。15江永:《河洛精蕴》,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125页。这样一来,朱熹“以两爻相比者互换为变”的“卦变”说便带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夫两爻相比,而变易者惟有三四两爻,谓卦一反复则三易为四,四易为三,若初与二,二与三,四与五,五与上,无互变之理。”16江永:《河洛精蕴》,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122页。江永否定了朱熹及汉儒以来的多源“卦变”说,坚持从相反卦只来寻求“卦变”,从而让“相反卦论卦变”的说法臻于至善。

三 江永“卦变”说平议

江永的“卦变”说被乾嘉学者争相推崇,也被现代学者所赞赏,认为他将“相反卦论卦变”推进到比较完善的地步,但他的“卦变”说依然存在问题。

(一)江永“以相反卦为卦变”忽略了“相对卦”的“卦变”问题

江永说《周易》以反对为次序,“不可反者以对为序,可反者虽有相对之理,必以相反为序。”但其“卦变”说却仅仅涉及可反易的五十六卦,谓“五十六卦之中,有因反易之理,而《彖》词有曰往曰来者,自是《易》中所有之义,往来不出相反之卦”①江永:《河洛精蕴》,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121页。。而相对之卦,如《乾》、《坤》、《颐》、《大过》、《坎》、《离》、《中孚》、《小过》,则因为没有内外卦的相互“往来”,而被排除在江永的“卦变”视野之外,这也造成了其“卦变”说不能一以贯之,给我们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二)江永“卦变”说以解释彖辞为目的,有附会嫌疑和不能“归一”的弊病

江永“卦变”说的出发点是解决《彖辞》“往来上下”的问题,但《彖辞》“上下往来”的问题又难以解决,以至项安世感叹“《彖》之义无所不备,不可以一说通也”②项安世:《周易玩辞》卷五“贲亨小利有攸往”条,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册,第292页。,焦循也认为“凡《传》称外内刚柔往来上下,皆指旁通。以为卦变,非也;以为反对,亦非也”,可见以“卦变”说释《彖》辞之难。他举《谦》卦彖辞反驳说:“《谦》传云‘地道卑而上行’,为‘卦变’之说者,《乾》上之《坤》三也。为‘反对’之说者,《豫》下《坤》到于上也。《坤》居上,五失位,以三先五,为灾、为伤、为大败、为冥、为晦、为迷、为死,正所谓卑而逾矣,何亨之有?何吉之有? 又何有终之有?” 对于“卑而上行”,“彼持‘反对’说之者,谓《萃》下《坤》升在上,斥‘卦变’之说至此而穷,诩‘反对’之说至此而验。顾《萃》到为《升》,《坤》晦于上,正所谓‘冥升’矣,安得为‘时’乎?”③焦循:《易图略》卷七,《续修四库全书》影印雕菰楼易学本第27册。焦循将“卦变”和“反对”分别对待,在批评二者的基础上提出“旁通“说,“夫《乾》《坤》索为六子,八卦错为六十四,相摩相荡,而设卦之义已毕。其旁通以各正性命,时行以自强不息,则爻之变化也。”关于焦循的“卦变”及其评价,见庾潍诚:《论焦循对“卦变”说之批评及其〈易〉学建构》,《周易研究》2002年第5期,第22-29页。同时,以“相反卦为卦变”释《彖传》仍有不能“归一”的弊病,以《无妄》彖辞“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为例,“相反卦卦变”以为《无妄》卦变之《大蓄》,但在《周易》的生存次序上,《大蓄》却在《无妄》之后,又按“相反卦为卦变”,《大畜》下卦之三刚,则是刚自外往《无妄》之上,但《大蓄》彖辞却不言“刚自外往而为主于上”④有关“相反卦论卦变”不能“归一”的更多相关例子,见郭彧:《俞琰卦变说辨析》,收入刘大钧:《象数精解》,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第200-216页。,令人费解。要之,以“相反卦为卦变”仍然具有缺陷,它只是众多“卦变”中的一种,各种“卦变”说优缺互见,这也使得“卦变”说未能“归一”,成为不能解决的千古难题。

(三)他注重彖辞的变化而忽略了爻位的升降,不符合《周易》“唯变所适”的原则

江永的“卦变”说不涉及爻位和爻辞,他认为:“若非揲蓍,则三百八十四爻各有定位。”⑤江永:《河洛精蕴》,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128页。但是关于爻位不得变动的说法,明显与《系辞》所为“刚柔相易,唯变所适”,以及“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的观点相违背。黄宗羲认为不仅“朱子十九卦之彖辞,皆以反对为义”,而且“反对之穷而反其奇偶以配之,又未尝不暗相反对于其间,如《中孚》上爻之‘翰音’,反对即为《小过》初爻之‘飞鸟’;《颐》之‘口实’,由《大过》之‘兑’;《大过》‘士夫老夫’,由《颐》之《艮》、《震》”⑥黄宗羲:《易学象数论》,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68页。。可见爻辞的变化与卦变体现出某种关联性,⑦这种关联性,刘大钧先生也有所论述,见刘大钧:《关于卦变》,收入氏著《周易概论》,成都:巴蜀书社,1986年,第69-92页,要之,既然“卦变”能够解释彖辞,那也必须能够解释爻位的升降和爻辞的变化。况且《周易》“爻辞”中的“往来”之语不可胜数,如《屯》六三爻“君子几,不如舍,往吝”,六四爻“往吉,无不利”,《蒙》初六爻“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最多是《蹇》卦,而江永却批评说:“或问卦变往来之说,亦可以解爻词乎?此卦言往来者独多,初六往蹇来誉,九三往蹇来反,六四往蹇来连,九五大蹇朋来,上六往蹇来硕,亦将谓《解》《蹇》相循,兼以《解》卦之爻论往来乎?曰:不可。文王《序卦》,有反复之义,故《彖》词须以反卦论往来。周公系爻词,则爻位已定,往来不出本卦,初爻无来,不往即为来,上爻无往,不来即为往,言岂一端,各有所当。”⑧江永:《河洛精蕴》,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130页。如果爻位固定不动,显然不符合《周易》“唯变所适”的原则。这也是江永以“卦变”说来“附会”彖辞“往来上下”所带来的弊病,违反了他自己认定的“即是卦变,经文显然,不烦解说,推之他卦,无不可旁通乎”的基本原则,⑨江永:《河洛精蕴》,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124页。也可见“卦变”问题的复杂和难以解决。

总之,尽管江永“以相反卦为卦变”能够将朱震、薛温其、俞琰、来知德以来的“卦变”说综合到一个臻于尽善的地步,但他的“卦变”说无法一以贯之,还是没有解决“归一”的问题,也没有解决“卦变”的千古难题。

猜你喜欢

河洛江永学苑
例外之外
揭开“河洛古国”的神秘面纱
河洛康家富贵传家的奥秘
从元符号看文化联想——论河图洛书与河洛文化的关系
守得云开望月圆
江永桃川土话的助词
豪雅三维渐进学苑
与家有关的字
学苑诗风
勤劳小矿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