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没那么简单

2014-03-31范雨萌

东方艺术·大家 2014年2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态度艺术家

范雨萌

很难说“徐震:没顶公司出品”这个展览回顾的究竟是谁,展览前言中如下的记录让人在转述的时候不免小心翼翼:1990年代末,徐震以个体形式进入中国当代艺术;2009年他创立没顶公司,开始以集体身份进行创作;2013年,没顶公司推出品牌“徐震”并发布一系列作品。如果你果真纠结于此,或因此产生了新的困扰,那么恭喜你,你已成功落入艺术家的陷阱和玩笑中。徐震与没顶公司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创作、集体身份和艺术品牌之间的转化并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乎变化的问题,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态度。

徐震的作品总是看起来很简单:古希腊胜利女神与中国青州佛教造像的拼接一目了然地指向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饥饿的苏丹》用影像和记录的方式重现经典时刻,由此引发的对后殖民、资本流通、商业消费、人权道德等问题的讨论显而易见;《香格纳超市》的搭建毋庸置疑指向消费文化和大众文化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喊》则用出其不意的方式半开玩笑地直接测试了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事件的态度和反映;而《意识形状博物馆》中信息量充足的文献详细阐释了“意识形状体操”的来龙去脉,让一切有根有据、合情合理,那些原本指涉展览的文献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

观众在这些作品中很容易看见各种两两相对的矛盾,并由此对作品品头论足,以旁观者或者批评者的姿态“帮助”艺术家完成作品。但有趣的是,这些作品存在于此的目的并非如此,它们大多来自于日常生活,它们的出现提醒每一个观看者这就是我们生存的环境,这就是社会的生态系统。在当代艺术已经成为全球文化现象的今天,只有首先承认我们身处其中,才能了解各个事件背后的文化态度,才能知晓艺术家在什么时候有怎样的需求。商业、资本与权力、文化之间的关系早已不再是谁决定谁的单向联系,在没有“没有问题”的当下,它们之间的彼此渗透构成了新的社会文化景观,我们现在所反对的事实恰恰是曾经信奉和崇尚的理想,现在试图打破的壁垒恰是当初苦心经营的规则。一切都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想要有所改变必须痛过、经历过,这样才能不断接近核心,才知道在整个系统和规则中选择什么。徐震的创作正是如此,作品传达出的玩世不恭和调侃来自对事物内部规则的突围,无论是没顶公司还是“徐震”这个品牌都是整个游戏中的一部分,它们既没有悬浮在空中倡导着什么,也没有试图从底部翘起某种制度,而是在既定规则中游刃有余地发现、戳破最薄弱的部分。

你可以说《饥饿的苏丹》消费了人们的情感和道德,也可以指责《意识形状博物馆》的假大空,对《运动场》的喧闹杂乱嗤之以鼻,认为《香格纳超市》根本算不上一件艺术品,《永生》更是对宗教和神性的亵渎与不尊。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参与其中,也无法回避这些作品引起的问题和冲突,当代艺术与当代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得那些所谓的艺术标准逐渐失效,艺术家面对的不再只是艺术语言、艺术形式、艺术生产规律这些审美范畴的内容,而是面对整个社会错综复杂的关系,无论是商业化的趋势还是政治性的介入都促使艺术家不得从工作室走向社会,对既定规则和秩序的跨越成为新的创作话题,愈发模糊的艺术边界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转机和思考。

面对这些变化,徐震的态度一如既往地轻松幽默,商业化的创作模式、品牌化的推广方式、夸张的表现形式让每件作品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社会事件,在消解了主体、消除了艺术与商业界限之后,他的创作更像是把商品做的更艺术点儿,这与其玩世不恭的态度相一致。徐震说“那些你我最确知的信仰,可能并不真实”,如果艺术可以成为这个时代的一种信仰,那么这个信仰一定是一面多棱镜,一面照出现实的光怪陆离,一面照向世人的瞠目结舌,一面反射万象背后的自省和冷静。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态度艺术家
当代艺术看得懂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态度决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