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经》英译的忠实伦理研究——以“自然”一词的翻译为例

2014-03-31胡东平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林氏道德经老子

符 蓉 胡东平

(湖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一 引 言

翻译伦理研究为传统翻译忠实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过去译文是忠于原文的奴仆,但随着翻译研究视域的不断拓宽,翻译忠实研究也慢慢跳脱单一藩篱。从伦理视角出发,译者可以选择忠实于原文的表达,忠实于异质文化的规范,忠实于读者的审美期待,忠实于译者的社会责任。所以表面看似“忠实”或“不忠”的翻译,其实都只是译者在由原文、原语与译文、译语所组成的意义循环上的无尽延续,都有各自的伦理研究理据。

二 翻译的忠实伦理

“忠实”的概念是翻译研究中最具伦理特征的表达。纵观古今,中国译论本体研究无一不牵连着“忠实”与“叛逆”的伦理讨论。从佛经翻译阶段支谦的“因循本旨,不加文饰”到道安的“五失本”与“三不易”;从鸠摩罗什①的“天然语趣”到玄奘的“五不译”;从明清科技翻译阶段严复②的“信、达、雅”到五四之后西学翻译阶段傅雷的“神似”与钱钟书③的“化境”;[1]P8-416以及后来罗新璋教授总结的“案本—求信—神似—化境”八字箴言,这些表述虽然程度不一,却全都烙印着“忠实”的基因痕迹。

同样,西方译论对忠实伦理的言说也是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德国学者施莱尔·马赫(Schleier Marcher)早在1813年就说过,翻译有两条途径:一是“尽量不打扰作者而将读者移近作者”;二是“尽量不打扰读者而将作者移近读者”。这一说法一直被“异化与归化之争”奉为圭臬。其实从宏观的思辨角度来看,这正是施莱尔·马赫对忠实伦理的动态图画与延义表达。本雅明④曾把“纯语言”比作“花瓶的神韵”,原作和译作都是这个花瓶的碎片,认为译文是原文的再生(afterlife)。受本雅明影响,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J.Jacques Derrida)认为意义是“一条无止尽的能指链上关系和差异的效果-多义的、互为的、受制于无穷的联系”。不少学者认为这些理论正好消解了忠实的终极存在。不过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事物的发展也是动态而非绝对静止的。诚然,狭义的忠实把翻译理解成复制,但现代翻译研究的指涉范围得到了空前的拓展,翻译忠实伦理的表征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元绝对标准,而是多元标准的动态转换与互为补充。在忠实伦理看来,译文不仅是原文基因图谱的折射与再生,更与原文一并构成了语言文化的多元循环系统。

三 “自然”概念的英译

为更好地解读《道德经》中“自然”一词的翻译,首先我们必须探寻“自然”一词的古今释义。《说文·自部》道:“自,鼻也。象鼻形。”“自”是象形字,甲骨文“ ”和金文“ ”似鼻形。自本意是鼻子,因动物降生多先露鼻头,故后世引申为“开始”、“本来”与“自然”之意。[2]P13232001年出版的《古汉语大词典》[3]P2310中,“自然”一词释义有三种:一、天然非人为,不借助外力;二、不造作,非勉强;三、当然必定。2003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辞海》[4]P1156中“自然”一词释义也有三种:一、名词,基本义,自然界。二、形容词,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三、副词,当然一定。古今定义两相比对,可见把自然视为自然界是古代汉语中并不存在的用法。自然指代宇宙中无穷多样性的自然界是一个典型“西学东渐”的现代概念。

《道德经》中“自然”一词总共出现过五次。他们分别是第17章“百姓皆谓我自然”,第23章“希言自然”,第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51章“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第64章“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五处“自然”用法的解读纷繁芜杂。总的来说,译文的处理从词性来看,可分为名词、形容词与副词三种不同方式,如第23章“Nature says few words.”(希言自然)[5]P140,第64章“He could help all things to be natural,yet he dare not to do it.”(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6]P34,第51章“It happened to us naturally.”(百姓皆谓我自然)[7]P25。老子思想体系中,“自然无为”是最核心的价值体现,老子的“自然”并非单纯指涉“自己如此”,它不仅是道、德和万物自身的状态,还是事物相互之间本然联系,甚至还可以囊括事物“自在、自生、自化、自灭及循环往复”的过程。[8]P78带着对老子“自然”概念的推演,再来审视《道德经》英译本中“自然”一词的翻译。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亚瑟·韦利译文:[9]P53The ways of men are conditioned by those of earth.The ways of earth by those of heaven.The ways of heaven by those of Tao, and the ways of Tao bythe Self-so.

林语堂译文:[5]P146Man models himself after the Earth;The Earth models itself after Heaven; The Heaven models itself after Tao; Tao models itself afterNature.

刘殿爵译文:[7]P39Man models himself on earth, Earth on heaven, Heaven on the way, And the way on thatwhich is naturally so.

辜正坤译文:[10]P132Man takes earth as his model; Earth takes heaven as its model; Heaven takes the Tao as its model;The Tao takeswhat is naturalas its model.

在第25章的解读中,著名学者刘笑敢先生认为可将“自然”读作名词,但是补充说,这个名词并不等于简单地等同于自然界。“这里的‘自然’虽然在语法上是名词,是宾语,但基本涵义仍然是形容词的‘自己如此、自然而然’的意思。”[11]P51与之不同,台湾学者陈鼓应先生则认为:“‘自然’一词,并不是名词,而是形容词,也就是说,‘自然’并不是指具体存在的东西,而是形容‘自己如此’的一种状态。”《道德经》用了“自然”的五处不同章句中,“所有关于‘自然’一词的运用,都不是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乃是指一种不加强制力量而顺任自然的状态。”[12]P25由此发轫,不难发现四译本中韦氏与刘氏的两个译本异曲同工,都比较严谨地表达了老子自然概念中的自我状态与本体特征,韦氏深谙中国文学,刘氏中英文造诣高超,两人的译文都最大程度地再现了翻译中的忠实伦理。韦氏《道德经》英译本1934年出版在西方享有盛誉,其以“the Self-so”释老子“自然”之意,不但忠实地还原了老子“自己如此”的状态,更与西方传统哲学概念“自我(self,ego)”产生了呼应互补的效应,极为符合西方读者的审美期待。林氏以现代的“自然界(Nature)”来翻译老子的自然哲学概念,实际上是一种语义的缩小,与老子自然概念的表达有明显出入。林氏学贯中西,不可能不理解老子自然概念的深刻内涵与广博外延,所以林氏必定是刻意为之,以拉近原文与西方读者之间的距离,使得老子的东方哲学能在西方受众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所以说林氏的翻译选择忠于当时西方语言文化的规范。辜氏用一个从句“what is natural”来翻译自然概念,是一种语义的扩大,译文中其他四域要素“人”、“地”、“天”与“道”都是名词表述,最后“自然”则是从句表达,在语言结构上虽不那么对称但却有强调突出的效果。但作为一名现代中国译者身肩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能把深奥的老子哲学智慧表达得如此文意皆美,译者确实忠实地履行了他的社会职责。以上四个译文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翻译忠实伦理的要求,虽然形式不同,但他们都再现了自然概念的思想内涵。翻译的忠实伦理并不是追求一种零缺陷的完美表达,也不是任由译者主观臆造,而是在由原文、原语与译文、译语所呈现世界中寻求一条动态平衡的意义循环。

四 结 语

纵览古今,中国翻译研究从不缺乏开疆辟土的勇气。从忠实伦理研究的视角来解读《道德经》自然概念的翻译过程是典籍翻译研究的一次有益尝试,更是翻译伦理研究的建设性拓展。传播中华文脉的“真、善、美”,才是中国翻译研究最高的伦理追求与忠实使命。

注 释:

①据载,鸠摩罗什译经时“手执胡文,口自宣译”,宋高僧赞宁称其为“可谓折中,有天然西域之语趣”。

②严复在《天演论》卷首《译例言》第一段便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此三字被后世学者引为最经典的翻译标准之一。

③钱钟书从《说文解字》“囮”字的一段训诂文字推演出“译”、“诱”、“媒”、“讹”、“化”一脉相承,指出文学翻译最高理想为“化境”。

④德国犹太裔学者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1923年翻译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诗集《巴黎风貌》时撰写了一篇序言《译者的任务》(“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此文表达了译者独树一帜的翻译思想,对后世译论研究影响深远。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0.

[2]谷衍奎.汉语源流字典[Z].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3]徐复.古汉语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4]张涌.现代汉语辞海[Z].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

[5]Lin,Yutang.(trans.)The Wisdom of Laotse[M].New York:Random House,1948.

[6]Henricks,R.G.(trans.)Lao-tzu Te-tao-ching:A New Translation Based on the Recently Discovered Ma-wang-tui Texts[M].New York:Ballantine Books,1989.

[7]Lau,D.C.(trans.)Tao Te Ching[M].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89.

[8]章媛.西译本对老子“道法自然”误读考辩[J].宗教学研究.2012,(2).

[9]Waley,Arthur.(trans.)Lao Tzu:Tao Te 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99.

[10]Gu,Zhengkun.(trans.)Laozi:Dao De Jing[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1995.

[11]刘笑敢.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上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2]陈鼓应.老庄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林氏道德经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王老五破案
香港林氏总商会荣获韩半岛和平奖章
智者老子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易说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