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汉屚壶盖铭与汉晋句屚县

2014-03-31蔡红艳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铜壶交趾西汉

蔡红艳

(南开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天津 300071)

西汉屚壶盖铭与汉晋句屚县

蔡红艳

传 世的西汉铜壶盖铭“ 屚”字 是汉晋句屚 县的省称,可见这件铜壶应是 西汉句 屚县衙署铸造和使用的酒器。这件铜壶盖的发现, 为研究汉晋时期苟 屚县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句屚县;铜酒壶;汉晋时期

(南开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天津 300071)

洛阳文物收藏学会收藏有传世的西汉有铭铜壶盖一件,未见著录。这件铜壶盖的发现为研究汉晋时期苟屚县的历史及其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该铜壶盖的盖身呈圆形,下沿内收作子口。盖顶隆起,上端置有三个高耸的鸟形环钮。形制厚重,铸造精美。通体布满草绿色锈,间以土黄色锈斑。可惜壶身已经丢失。直径17.5、下口径 13.7、厚 0.35,通高10.4厘米。重0.915公斤(封二图一)。颇为重要的是,在壶盖口沿上横刻铭文:“屚。重三斤十一两。”共1行7字(封二图二)。

铜壶是我国古代盛酒的器皿。这件铜壶盖的篆书铭文,带有浓厚的隶书风格。顶部高高竖起的三鸟形环钮,与洛阳西工 131号战国中晚期墓出土狩猎纹铜壶和陕县秦至汉初墓葬M3002:22号铜钫盖上较低矮的环钮明显有别[1]。而与湖北荆州天星观2号楚墓铜敦盖上的三环钮却颇为相似[2],明显具有楚文化的典型特征。因此,这件铜壶盖当是西汉前期我国南方地区铸行的酒器。

壶盖铭文中的“屚”字,商周秦汉金文未见著录。它的上部从尸、下部从雨,与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效律》“仓屚朽禾粟”句“屚”字的构形相同[3],故当是屚字。因此字与下面的记重铭文之间,存在着较长的空隔,当有其独特的含义。《说文·雨部》说:“屚,至穿水下也。从雨,在尸下。尸者,屋也。”那么,“屚”字在这里的含义是什么?这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件铜壶盖上的“屚”字,是否与我国古代计时的屚壶有关?漏壶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计时仪器。“屚”,通作漏。《玉篇·雨部》说:“屚与漏同。”段玉裁《说文·雨部》注:“屚,今字作漏。”可以为证。《说文·水部》:“漏,以铜受水,刻节,昼夜百节。从水、屚,取屚下之义。”《周礼·夏官》记载的“挈壶氏”,就是掌管“悬挂漏壶”来计算时间的职官。

目前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漏壶,都是西汉时期的遗物。这些漏壶均作圆筒形,下有三足。盖呈平顶,多有方形提梁。河北满城西汉中山王墓出土的铜漏壶,就是其典型的代表[4]。然而,从这件壶盖的形制来看,与其配套的铜壶应是侈口、长颈鼓腹、平底圈足,当与河南淅川徐家岭十号楚墓岀土编为M10:72号铜壶的形制相似[5]。由此可见,这件壶盖与西汉漏壶盖的形制判然有别。换句话说,这里的“屚”字,肯定不是指漏壶讲的。

我们认为,壶盖铭刻中的“屚”字,当是我国古代的地名。这种在铭文开首刻写地名,而后刻记器物容量、重量的辞例,在西汉铜器铭文里屡见不鲜。例如:

1.雍一斗鼎铭:“雍,一斗。”[6]

2.湿成铜鼎盖:“湿成(隰城)铜鼎,盖重四斤。”[7]

3.废丘鼎盖:“废丘。一斗少半斗,重三斤。甲四。”[8]

4.陕铜灯铭:“陕。五斤十一两。”[9]

这些器物铭文中的“雍”(在今陕西凤翔县南)、“隰城”(在今山西离石县西)、“废丘”(在今陕西兴平县东南)、“陕”(在今河南三门峡市境),都是铸造和使用这些器物的官府名称。因此,这里的“屚”字,也当是铸造和使用这件铜壶的官府名称。

秦汉青铜器铭文中的地名,大都是京师、宫馆以及郡县官府的名称。因西汉王朝未见有以“屚”为名的宫馆,故这里的“屚”字当是郡县的名称。在西汉王朝设置的郡县里,名称有“漏”字的,共有三个县:

1.西汉牂牁郡设有“漏江县”。《汉书·地理志》“牂牁郡”有“漏江县”。《水经注·叶榆水》:“东经同并县南,又东经漏江县,伏流山下,复岀蝮口,谓之漏江。左思《蜀都赋》曰:‘漏江洑流溃其阿,汨若汤谷之扬涛,沛若濛汜之湧波。’诸葛亮之平南中也,战于是水之南。”可知“漏江县”因漏江而得名,在今云南通海县境。

2.西汉牂牁郡有亦“漏卧县”。《汉书·地理志》“牂牁郡”还有“漏卧县”。《集解》引应劭曰:“故漏卧侯国。”据《汉书·西南夷传》记载:“成帝何平中,夜郎王兴与钩町王禹、漏卧侯俞更兴兵相攻。”牂柯太守陈立果断处决夜郎王兴,以兴头示众。“钩町王禹、漏卧侯俞震恐,入粟千斛,牛羊劳吏士。”“漏卧县”就是漏卧侯的封地,在今云南省罗平县南。

3.西汉交趾郡设有“句屚县”。《汉书·地理志下》“交趾郡”有“苟屚”县。颜师古注:“屚与漏同。”“苟屚”县在今越南北部地区。《后汉书·郡国志》“交趾郡”有“苟漏”县。刘昭补注说:交趾郡“武帝置,即安阳王国。”“苟”,通作句。这个县名,本作“句屚”。《晋书·葛洪传》作“句屚”。是其佐证。公元前285年,秦国灭掉蜀国(在今四川、重庆地区),蜀王的后裔南徙雒越(今越南北部),构筑城池,建立政权,自号“安阳王”。约在公元前180年前后,南越王赵佗设计攻灭“安阳王”,并在雒越地区设置交趾、九真二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灭掉南越国,以其地设置南海、苍梧、郁林、合浦、日南、交趾、九真七郡[10]。因此,西汉交趾郡辖属的“苟屚”县,早在南越王赵佗建立交趾郡时,可能就已设置。

从我国古代的书写习俗判断,上述三县名称可省写为“屚”的,最有可能的当属句屚县。这不仅是因为壶盖铭“屚”字,与该县名“屚”字在史籍中的多数写法相同;而且“句屚”之“句”,本是发声辞,书写时可以省略的缘故。《左传·宣公四年》载:“盟吴越而还。”孔颖达疏:“句,或为工,夷言发声也。”《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颜师古《汉书·地理志下》注:“句音钩,夷俗语之发声也,亦犹越为‘於越’也。”《春秋左传·定公五年》载:“於越入吴。”杜预注:“於,发声也。”《逸周书·王会解》载:“姑于越纳。”“于”,同“於”。是“於越”之“於”,亦为发声辞。在东周铜器铭文里,吴国常称为“吴”、“攻敔”或“工䲣”。例如:

1.吴季子之子逞剑:“吴季子之子逞之元用鐱(剑)。”[11]

2.攻敔王光剑:“攻敔(吴)王光自作用鐱(剑)。”[12]

3.工䲣王剑:“工䲣(吴)王作元巳(祀)用鐱(剑),乂江之台,北南西行。”[13]

这里的“攻吴”、“工吴”,古音均读如“句吴”,皆可省作“吴”。凡此都说明交趾郡的“句屚”县,亦可省作“屚”县。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南方地区书写习俗的反映。由此推测,这件铜壶盖有可能是西汉“句屚”县官府使用和拥有的盛酒器皿。

东晋著名炼丹家葛洪(283-363),曾希望出任“句屚令”。据《晋书·葛洪传》记载:东晋咸和(326-334)初年,大儒干宝向成帝推荐葛洪任“散骑常侍,领大著作,洪固辞不就。以年老,欲炼丹以祈遐寿,闻交趾出丹,求为句屚令。帝以洪资高,不许。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帝从之。洪遂将子姪俱行。至广州,刺史邓嶽留不听去,洪乃止罗浮山炼丹。”虽然东晋道教代表人物葛洪希望出任“句屚”县令的愿望未果,但这件事情说明汉晋时期的“句屚”县,是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

“重三斤十一两”,是指这件壶盖自身的重量。西汉时期一斤为十六两,合今250克。“三斤十一两”约合今921克。经我们实测,这件壶盖的实际重量是915克,与自铭的重量基本吻合。

值得注意的是,汉晋交趾郡辖属的句屚县,约自公元前180年设置,历经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直到隋代(581-617)被废置,共历时700余年。然而,目前尚未发现句屚县衙署遗留下来的文物器具。也就是说,这件铜壶盖是目前句屚县衙署遗留下来年代最早的文物珍品。特别是自五代晚期以降,句屚县所在的地区逐渐从中国版土中独立岀去,现在越南人民共和国的境内。由此可见,这件铜壶盖的发现,为研究汉晋句屚县的历史及其相关问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因而显得弥足珍贵。

说明: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导师阎爱民教授和蔡运章先生的指导帮助,特致谢忱!

[1]蔡运章等.洛阳西工 131号战国墓[J].文物,1994,(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县东周秦汉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3,图一○五,彩版二.

[2]国家文物局.湖北荆州天星观2号墓[A].2000中国重要考古发现[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65.

[3]汤余惠.战国文字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766.

[4]陈美东.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130-135./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满城发掘队.满城汉墓发掘纪要[J].考古,1972,(1).

[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淅川和尚岭与徐家岭楚墓[M].郑州:大象岀版社,2004:彩版六八.

[6][7][8]孙慰祖,徐谷甫.秦汉金文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129,74,79.

[9]洛阳文物收藏学会藏品.

[10]白寿彝.中国通史:第四卷[M].上海:上海人民岀版社, 1995:171.

[11][12][1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7:11640,11620,11665.

K87

A

1673-2219(2014)06-0087-02

2014-01-02

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秦汉日常生活”(项目编号 12JJD770020)的研究成果之一,作者是该项目的参与者。

蔡红艳,女,河南洛阳人,南开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校:张京华)

猜你喜欢

铜壶交趾西汉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传说中的交趾国
题天台山铜壶滴漏
一幅西汉伏羲女娲图像
西汉
西汉玉器的鉴定
一刻钟为什么是15分
试论北宋、西夏和交趾的联动关系
铜壶:千锤百炼之美
艺无止境 寻根问祖——探寻一体铜壶锻造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