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企业工程实践教育培养模式探索
2014-03-31谢兴勇
祖 维 谢兴勇
(1.淮阴工学院 教务处,江苏 淮安 223003;2.淮阴工学院 生命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加速发展,我国要实现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变,建设创新型强国。需要一大批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于2010年正式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 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我国走向创新型强国的关键[1-3]。我校获批第二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高校,面临一年的企业工程实践培养计划。在这一背景下,探讨学生企业工程实践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 目前企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环节形式化,学生能力的不到提高
培养方案中的实践环节大多为一周或者几周,短时间内企业不可能让学生深度参与产品生产过程。学生大都以参观或者熟悉流程为学习目的,而得不到真正的企业实践锻炼。
(二)企业工程师不参与教学,理论性比较强
传统的实习是老师带队去企业实习。企业负责安排车间,但是不参与实践教学。由学校老师讲解一些原理或者生产工艺,学生实习方式转变为“课堂教学”,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模式单一
按照学校计划,学生一到企业便进入车间进行学习,对企业的文化背景及企业的规章制度完全不了解,缺乏企业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教学模式还是按照传统的“灌输知识”的方式,让学生“硬性”接受,没有互动讨论等环节,降低了学生的热情。
(四)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
传统的实践教学在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校企协调管理等方面没有健全的管理体系;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没有合理的评价体系;实习经费的欠缺和实习基地的不稳定也有待于得到解决。
二 卓越工程师企业工程实践培养的理念
卓越工程师企业工程实践培养计划的目标是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是根据社会需要进行的一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与大众化的工程教育不同的是,“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需要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实行“3+1”培养模式,前三年主要在学校学习,最后一年学生需要在企业进行企业工程实践。学生的企业工程实践培养和前面三年的培养不是脱离的,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理论学习指导企业工程实践,企业工程实践是理论学习的实际应用,又可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企业工程实践改变了学校为主的模式,实行以企业为主,企业全程参与学生培养的模式。把学生作为企业的一名员工,学生在参与研发、生产的同时,要熟悉企业背景并且严格遵循企业的规章制度来进行学习。学校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学生的企业人文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一毕业就能很快达到企业的要求。
三 卓越工程师企业工程实践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明确指导思想
卓越工程师企业工程实践培养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工程科技创新人才。淮阴工学院于2011年9月被教育部确定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学校把“面向社会需求、创新培养模式、强化专业基础、彰显应用特色”作为学生培养指导思想。企业工程实践培养在卓越工程师教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企业工程实践培养,使学生能够服务社会需求,满足企业要求,为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完善培养方案,确立培养目标
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商讨制定卓越工程师企业工程实践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应该有培养目标,学校培养标准,完善的企业工程实践课程体系。企业工程实践课程体系由三部分构成:企业文化素养课程、强化专业动手能力的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其中企业文化素养课程包括企业的厂房设施介绍、企业的规章制度等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安排在第一周学习,使学生尽快融入到企业;强化专业动手能力的课程包括专业实习周、专业课程设计等,是强化学生专业知识,扎实基本功的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包括产品设计、优化工艺路线等,在参与新产品开发、工艺路线改造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课程体系注重分阶段、系统化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前工学院院长布朗(Gordon S.Brown)根据工程师在社会中的职能作用,将工程师分为四种类型:(1)工程科学家,即具有抽象思维才能的工程科学专门人才;(2)创新发明家,即能创造性地应用现代知识来发明或建造新系统的工程师;(3)现场工程师,即在现场建造、操作、维护复杂机器和工程系统的工程技术专家;(4)技术规划和管理工程师,在领导或管理部门工作,但活动仍然以科技背景为主。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应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强的现场工程师或管理工程师。所以在培养规格上,应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人文与科学素养的发展。学生应该具备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职业素质、道德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等。
(三)建立完善的管理模式
由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学院院长和企业的负责人组成企业工程实践培养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日常教学的管理规定和实施方案,监控教学质量,协调出现的问题。由试点专业的教授和企业专家组成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企业工程实践培养方案,指导课程体系构成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进学校与企业产学研相结合,探索在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修订完善的企业工程实践培养方案。
(四)改革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以企业需要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使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相结合,在生产现场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团队精神培养、实际案例分析、现场事故分析与模拟训练等使用方法。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项目驱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由学校老师和企业专家担任学生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学习,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学生毕业设计可以由学生自己在实际生产中寻找课题,开题报告经过老师和企业专家审阅通过后,在企业中完成。鼓励学生“干中学,学中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4-6]。
(五)构建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
卓越工程师教育企业工程实践培养的师资队伍需要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企业专家应具备教师任教条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风范以及健全的人格,有较高的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学校应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鼓励实践性强的教授积极参与企业工程实践培养,在工作量计算时,根据不同的实践岗位可以乘大于 1的系数;评职称时,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考虑。另外,学校在经费方面应给予一定的补贴,除了日常教学运行的教师和企业专家的课酬外,应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教师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的教学改革和学生进行创新实验。
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估是企业工程实践培养质量的关键,质量监控是及时发现并解决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各个教学环节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可以设计企业对师生和学生对老师的调查表或信息反馈表,企业定期的反馈学生的实践情况以及对学生和老师的评价,学生反馈老师的教学情况。最后,对学生的考核应该多样化,实践过程可作为成绩的一部分,只要能反映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式都可以作为考核方式。总之,学校在师资队伍、经费、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估方面应制定倾向于企业工程实践培养的政策,真正落实到位,保证企业工程实践培养的质量。
[1]教育部启动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7).
[2]龚克.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8).
[3]周英.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大力培养工程科技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1,(8).
[4]季沛,韦钢,杨宁.应用型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6).
[5]孙振忠,陈盛贵,钟守炎.面向卓越工程师的企业工程实践培养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
[6]胡岳华,范晓慧,欧阳晨星,文灿.基于“知识+能力+素养”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