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黑痘病
2014-03-31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肖启明
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肖启明
葡萄黑痘病是南方葡萄产区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葡萄生长全过程都有发生,危害幼叶、幼果、嫩梢、卷须等部位。
症状特点 嫩叶受害后,初期产生褐色小点(见第21页图1),之后发展成黄褐色直径1~4毫米的圆形病斑,中部灰白色,边缘深褐色,最后病部组织干枯,破裂成穿孔(见第21页图2)。幼叶受害后多扭曲、皱缩(见第 21页图 3)。绿果感病初期产生褐色圆斑,圆斑中部灰白色,略凹陷,边缘红褐色或紫色,似“鸟眼”状(见第21页图4);多个小病斑会联合成大斑,病斑后期硬化或龟裂(见第21页图5)。嫩梢、卷须感病后,最初产生圆形褐色小点,之后变灰黑,中部凹陷成干裂的溃疡斑,发病严重的最后干枯或枯死(见第21 页图 6)。
发生特点 病蔓、病叶、病果以及植株上的叶痕等是病菌(见第21页图7)的重要越冬场所。葡萄黑痘病菌寄主较少,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带菌苗木的调运。病菌的生命力很强,在感病组织中可存活三五年。越冬后遇雨水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见第21页图7),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幼嫩的枝叶上,萌发产生芽管,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寄主,引起初次侵染。以后在病部再产生分生孢子,造成多次侵染。病菌在24~28℃的条件下,潜育期最短,仅为5天,超过40℃时,病菌受到抑制。南方产区3月下旬至4月上旬,葡萄开始萌动展叶时,温度条件已利于病菌活动,又值梅雨季节,病害开始出现。6月中下旬,温度上升到28~30℃,且湿度大,植株长出大量嫩绿组织,发病达到高峰。7月份以后温度超过30℃,病情减轻,如遇多雨天气,病害又可能加重。
总的来说,果园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偏施氮肥、营养生长过旺,发病相对较重。不同葡萄品种对黑痘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从广东省引进的品种中,抗性最强有康拜尔、玫瑰露等;中等抗病品种的有巨峰、吉丰14号、白香蕉等;感病品种有金玫瑰、爱迪、吉香等。
防治方法 ①消毒。对苗木、插条要进行严格检查,对疑似带菌的,必须进行消毒。②清园。冬季清园是防治黑痘病的一项关键性措施,主要包括病株修剪,清除病叶、病果及病蔓等。③避雨栽培。在雨水较多的南方产区,于葡萄架上方搭建与畦面同宽的塑料膜搭棚避雨,可降低果园湿度,减少病菌传播、侵染,有效控制病害。④果穗套袋。在严重发病的果园,果穗套袋不仅可有效控制病害发生,还可减少害虫、鸟类危害和用药次数。⑤药物。萌芽前喷洒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1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加0.3%~0.5%的五氯酚钠。在葡萄展叶至果实1/3成熟时,每隔15~20天喷药1次,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发病时用杜邦“福星”、腈菌唑、速保利、霉能灵等药物,交替使用二三次,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