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本土化探究
——基于传统看待人的思想
2014-03-31邱心凯李精华
邱心凯,李精华
(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在中国内地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中国引进专业社会工作是必要的和必然的。”[1]专业社会工作产生于西方社会,对于中国来说是个完全的舶来品,要在中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然要经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实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首先应对中国本土的传统思想加以研究。中国传统思想博大精深纷繁复杂,这其中看待人的思想是与社会工作本土化有着密切联系的重要思想。本文将对这方面的传统思想加以研究,并探讨其对社会工作本土化所产生的影响,进而针对传统看待人的思想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影响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
一 传统看待人的思想
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的文化背景是,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平等的,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在中国传统中也存在类似的思想,例如道家庄子的思想。
庄子讲齐万物而为一,世间万物都是一样的。《庄子·徳充符》篇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着视之,万物皆一也”。《庄子·秋水》篇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既然庄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一样的,自然也就不存在高贵与低贱的区分。物无贵贱,人自然也无贵贱。每个人天生都是一样平等的人。不过,对庄子而言,先天一样的人,可能由于对道的接受与不接受而产生后天的不同。
中国传统的佛教思想,更加类似于西方的平等看待人的思想。当然从根本上讲佛教也是一种西方思想,只不过传进来的时间较早,经过了一定的中国化,已被视为中国的传统思想。
佛教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源自反对印度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因此佛教是极力宣扬平等的,汉语中“平等”一词实际也源于佛教。甚至从某种角度讲,佛教的平等比西方的平等更加平等。西方讲人人平等,而佛教讲的是众生平等。众生是指一切有生命的生物,这些有生命的众生,不管是人还是蚂蚁都有佛性,没有高低贵贱之别。正因存在这种观念,所以佛教徒从不杀生。可见佛教中的平等更加深远与广泛。
儒家在如何看待人的问题上有着自己的观念。儒家认为,人不能被独立的看待,独立的所谓“个人”意义上的人没有任何价值。因为纯粹的与其他人没有任何关系的个人根本就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荀子在《荀子·王制》篇和《荀子·富国》篇中反复强调了一个观念便是“人生不能无群”,人必须是人群中的人,人必须在人群中才能生存,人必须组成人群才有所谓人。而儒家所说的群并不是人的简单聚集,而是必须有秩序的群。这个秩序是通过明确每个人不同的身份地位,并让每个人安守自己的身份地位来实现的。身份地位从传统意义上来讲就是名分,这就是荀子所谓的明分使群。所以传统儒家所安排的社会必然是有三六九等亲疏远近的。有三六九等就是人与人有高低贵贱的分别,社会地位低的人要尊重服从社会地位高的人,这就是“尊尊”。有亲疏远近就是人与人有关系近和关系远的区别。人应该与关系近的情感更深,甚至不惜损害关系远的人的利益来保全关系近的人的利益,这就是“亲亲”。这就是孔子所讲的“子为父隐,父为子隐”。①而墨子因宣扬要将自己的父亲与别人的父亲同等看待,曾被孟子斥为无父的禽兽。
正因儒家这些思想的存在,西方的人生而平等的思想必然会被看做是没大没小,不成体统,甚至是大逆不道的。传统儒家不仅没有与西方平等看待人的思想相类似的思想,甚至是完全反对这种所谓的平等思想的。
二 传统看待人的思想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道家和佛教看待人的思想很类似于西方的平等看待人的思想,因此受道家和佛教思想影响比较大的中国人理解和接受西方的社会工作会比较容易一些。但这两种思想在中国传统中被称为出世思想,出世思想自然不会是世间社会主体人群的思想。对于在社会中正常生活的、有七情六欲的、忧心柴米油盐的普通人来说,更加主流的被称为入世思想的儒家思想对他们的影响更加直接更加深远。
对普通中国人而言,儒家看待人的思想的影响肯定是最大的,由于这种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对于一个社会地位低于自己的陌生人,往往是不尊重,也不信任的,而一个社会地位不高的人,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与信任,似乎唯一的办法就是努力成为这个人的熟人,让这个人将自己看成是自己人。
这种传统看待人的思想的存在必然会对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造成一定的影响。目前的社会工作者经济收入少,社会影响力低,在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必然会被视为社会地位低的群体。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即使社会工作者全心全意帮助人,甚至牺牲了很多自己的利益,也很难获得受助者的尊重与信任。笔者所在学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福利院实习期间,就曾被受助老人质问过:“你们上大学难道就是为了到这端屎端尿的吗?”
在这种社会形势下,目前的实际社会工作者,要想成功获得受助者的信任,被受助者接纳,似乎唯一的办法就是全方位与受助者联络感情,努力成为受助者的自己人。
这一问题学者李同在《现阶段本土性社会工作之专业关系研究》中也曾提到过,他说“在本土实践中,案主靠工作者的情感介入,建立了对工作者的信任,甚至将对方纳入到自己的亲人行列,进而才愿意向工作者吐露自己的心声。”[2]这样在中国的社会工作实践中,社会工作者无法像西方社会工作者那样对工作适度的介入情感,只与受助者建立一种现代的专业关系。在现实工作中,中国的社会工作者需要与受助者之间建立一种更加深度的亲近的情感关系。这种情感关系一旦建立,自然也不会随着所谓专业服务工作的结束而结束,“在结束服务后,案主对工作者的依赖和联系也会持续更长时间”。[2]
这种非专业关系的高度的情感介入对社会工作者个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然不利于西方的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正常的像律师医生那样的专业或职业在中国正常发展。
三 思考与应对
传统看待人的思想对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造成的影响基本是负面的,这是导致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不是十分顺利背后的根源之一。这种负面影响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努力寻找针对这种影响的应对策略。
对于传统看待人的思想对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是具有短期的应对方法的。
短时期内,儒家将人分为高低贵贱亲疏远近的对人的看法的思想在中国社会仍将具有很大影响力。在这种社会氛围下,社会工作要想繁荣发展顺利实现本土化,首先应认清目前的社会现实而不是过度理想化。不能将西方大师所讲的社会和人的理想状态认作是中国的现实。否则必将会在实际工作中产生问题。
其次社会工作者要做的是顺应而不是改变。凭中国社会工作的力量在短期内改变中国的社会文化氛围是无法实现的。
顺应的第一种方式是,作为社会工作者应努力学习和社会上的各色人等交朋友甚至是称兄道弟的技巧。因为在目前的条件下,社会工作者只有与受助者建立起良好的感情关系,使受助对象将自己视为朋友乃至亲人,才有可能开展深入的社会工作。
实际上这种顺应方式也正是许许多多实际的社会工作者正在努力去做的。前面也已经提到了,这种顺应方式对社会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是在能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这种不分上班时间和下班时间的全方位的投入也对他们的精力和情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这种将工作关系发展为私人关系的做法,是不利于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正常的专业或职业在中国健康发展的,所以这应该只是短期的让普通中国人能够接受社会工作的一种权宜方法。
顺应的第二种方式是,政府及相关机构采取积极措施努力提升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前面的分析已经提到,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中,社会工作者如果能有一个较高的社会地位,对其开展社会工作将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提高社会地位的方式可有多种,在当前最快速有效的方式就是提高社会工作者的经济地位。目前大众百姓仍是以收入的多少作为人等级划分的标准,且不说这种观念正确与否,这种客观事实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因此政府及相关机构应采取措施提高社会工作者的收入,由此提升社会工作者在人们心目中的社会地位,以有助于社会工作者工作的开展。
在提高社会工作者的经济地位的同时,还应努力提高社会工作的知名度。具体实施方略可表现为在新闻中增加对社会工作者的报道频率,在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中邀请社会工作者做为专家发表评论,在政府的一些个人荣誉的评选中增加社会工作者的比例。甚至可以像制定教师节一样选定一个社会工作者节,在这一天社会工作者放假休息,而全国的各种媒体都在大力宣传优秀的社会工作者。
因此,丢弃理想主义色彩,认清我国的社会现实,努力顺应现有形势,作为社会工作者不仅要思索如何为受助对象提供具体的服务,更要将精力放在如何与受助对象建立起亲密的情感关系上。政府及相关机构应在提升社会工作者的经济地位及知名度方面多做些实际工作。这些举措对短期内解决传统看待人的思想对社会工作本土化产生的负面影响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长期来看,最根本的应对方式是在中国社会真正确立平等的文化,改变那种看人分三六九等亲疏远近的方式。只有人与人的关系成为一种现代性的关系,人对人的态度发展为一种现代性的态度,这种陌生人对陌生人进行帮助的专业——社会工作,才能得以在中国得到健康的发展,届时社会工作者的经济收入也大可不必由政府强制规定,而是直接由社会和市场决定,从而反映出社会工作者的真正社会价值。
确立现代性人人平等的文化,既可以引进并批判吸收西方的优秀思想,也可以发掘并批判继承中国传统的类似思想。前面的分析已经提到,中国的传统思想博大精深,除了儒家的看待人的思想,还有道家和佛教的相关思想。道家和佛教的看待人的思想与现代的平等思想是有着类似之处的。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人人平等的基因,对其进行现代性的改造也将是可行的。经过长期的共同努力,在中国社会确立起平等的文化才能真正的解决传统看待人的思想对社会工作本土化产生的负面影响。
注释
①出自《论语·子路》,原文是: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1]王思斌.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浙江学刊,2001(2):56-61.
[2]李同.现阶段本土性社会工作之专业关系研究[J].社会工作,2011(1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