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汉字书写课中的字源学理论渗透举隅
2014-03-31王子文
王子文
(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 南昌 330103)
规范汉字,不仅仅是字形的问题,更是字义的问题,而且字义常常附着于字形之中;因此,规范汉字书写,有必要渗透字源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字源学是有关汉字来源的学问,学习和研究一个汉字的来源,可以防止一些汉字的误用和滥用现象,可以为我们的规范汉字教学带来很多方便。
一 同字源,同位置
我们的汉字中,大部分偏旁相同,字源一致,在理解汉字时,可以一种字源意思相同的偏旁来带动一系列的汉字理解。
比如说“钅”旁,在金文和篆书中属于会意字,金文写法中左边像两块铜饼,右边上为矢下为斧子,是会意可制作箭或斧子的金属之意。篆书整齐化了,讹为土中有金块。凡从“钅”旁取义之字,皆与金属等义有关,如 “铜”“钱” “钩”“镜”“钦”等。在规范汉字书写时,“钅”末笔的提锋要照顾到右边的部件,以免左右两部分部件距离较远而失去生气和紧凑感。
以“钦”为例来说,它是一个会意字,从“欠”(张口欣慕),从金(表示乐钟),意思是闻乐钟而产生欣慕之意。由该本义而引申为仰慕、钦敬之意,又引申为对皇帝行事的敬称等。了解意思后再来书写这个字,心里就会更加有把握,书写时一定要“钅”“欠”左右结构的穿插结合与虚实相生,“钅”提锋进去,“欠”部的下面“人”的撇画要虚化一些,捺笔要外展舒拓一些。
二 同字源,异位置
我们的汉字中,有些汉字的偏旁字源是相同的,但在组成字的时候,由于位置不一样,书写的形体表现形式也出现不同,书写技法要有所区别。
如“冫”,现在称为两点水旁,古读bīng,它的甲骨文象形初凝固的冰花,篆文齐整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冫”,是“冰”字的初始文字形态。凡从“冫”取义的字,皆与寒冷等义有关,如“冬”“寒”“冷”“冻” “凋”“冰”等。这里的例字中,有左偏旁的,有下偏旁的,虽然形旁位置不同,但字源是相同的,意思也是相同的。在书写“冫”时,两点照应内聚,为右边的部件留出空间,并且稍向上靠;在上下两点同方向连写时,注意上下互相牵丝,点末要用力收住。
又如“木”字旁,甲骨文像有枝叶、茎干和根的一棵树形。其本义为树,如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湘夫人》),也引申为木材,再引申为木制的器物,又特称棺材。由木质素淡无华又引申为质朴、敦厚;由于木质实在,敲起来声音迟钝,又引申为头脑发死、呆愣不灵便,如 “木头木脑”;再引申为麻木。凡从木之字,皆与树木等义有关。这类偏旁的书写有两个分类系统值得注意:一种是在左边,构成左右结构;一种在下面,构成上下结构。
“木”在左边的时候,横画要左长右短,竖画要上短下长,撇画伸展,捺画变点。如“林”“栋”“栎”等字。
“木”在下面的时候,横画要长,竖画要短,撇捺变成左右两个相背点;如“梁”“朵”“梨”等字。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些偏旁内化为某汉字的形质的现象,这种不难辨认,而且往往是该字意思的呈现密码;在规范汉字书写时要认真写好竖笔。如“本”字,是一个会意字,金文从木,根部加粗,指明是根部——根本之处;篆文齐整化,根部加一横指明;隶变后楷书写作“本”。在规范汉字书写过程中,要注意中竖为垂露竖,不能写成悬针竖,否则“木”没有了稳固的根基而成了“无本之木”了。
又如“末”,也是一个会意字,金文和篆书写法都是从木,一横指明是树梢之所在,上横稍长。与“本”字方向相反,故有“本末倒置”之说也。在规范汉字书写时,要注意与“未”字的区别,它们笔画名称相同、笔画数量相等,但笔画线条长短有别,稍不注意,容易混淆。但认知了其本质意义,在区分上,就比较容易。
“未”字是象形字,甲骨文像树木枝叶重叠繁茂之形。是现在“蔚”字的初始文字写法。金文大体相同,篆书齐整化,隶变后写作“未”,上横稍短,不同于“末”字。未,本义指繁茂。枝繁叶茂则遮蔽而黯淡,故又用作否定词,相当于没有、不曾、不、否等义,借作与天干相配的地支第八位和十二生肖中的羊等义。 明白了“未”与“末”的本真涵义,在师范生规范汉字书写和教学中,就容易区分两者的形体了。
三 同字源,异字形
有些汉字偏旁的字源是相同的,但是字形在历史的演变中完全变异,不细加审视,是难以认识字义的。
我们用和水有关的偏旁来说明,“氵”与水有关,这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容易理解的;在明了字源后,“昔”“谷”“永”字也与水有关,就不难理解。
如“昔”,是会意字,原初的甲骨文从“日”,上像洪水泛滥的样子,表示洪水泛滥的古往的日子之意。篆文洪水讹断并文字化,隶变后楷化为“昔”,表示过去的岁月,与“今”意思相对,如“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若不了解这种字源的演变,《玉篇·日部》说的“昔,往也”,就很难理解了。
在规范汉字书写过程中,我们知道其本身意思非常重要,书写时要遵循当下通行的写法,不要随便还原原来的写法,杂糅进来,否则繁简不分,拼凑难忍。
第三,优化教学内容,实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不断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并形成制度化,建立旅游专业校外实训企业档案制,加强学校与各实训企业的合作与联系,定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形成长期稳定合作。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到校给学生教授实践课程和进行就业指导,形成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间的“无缝链接”,极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为他们未来就业创业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
又如“谷”,甲骨文写法是上面像水流,下面像山涧泉口,表示泉水流出山涧泉口之意。经过篆文齐整化,隶变后楷化为“谷” 。其本义指山涧泉水,也泛指水流;引申为山谷;又用作比喻为困境之意(如“进退维谷”)等。如今也做了“榖”(带壳的谷物粮食等的总称)的简化字。
在规范汉字书写过程中,“谷”上面的相背点和中部的“人”字,在古代都是一样的线条,而现在不能写成一样,其相背点的右边是右点,在与“人”字搭配时,同样遵循“雁不双飞”的书写规则。
再如“永”字,甲骨文从人,是人在水中游泳之状。这一形象,含有在水流中游泳、水长流、水波荡漾三种意思。隶变后楷书写作“永”。其本义是在水流中游泳,引申为水长流的意思,又引申为长(不短),又引申为时间久远、永久等义。
在规范汉字书写时,我们常常提到“永字八法”,已经与原有的意义和写法没有太多联系了,而是从该字的八种技法中体悟和衍伸一些笔画来,并且从力度、角度、速度、弧度等方面整体观照汉字单独书写的一些要领来。
四 异字源,同偏旁
我们的规范汉字中有一些汉字的字源完全不同,但在简化过程中,偏旁被统一化了,这个最明显的是“灬”旁。
“灬”是火字旁,现在称为四点底,是“火”旁在字底的写法的一种。是象形字,甲骨文像火焰升腾形。其本义指燃烧时产生的光焰,也指燃烧,引申为燃烧发光的东西。因枪弹发射时有火光,故又引申为枪炮弹药(如“军火”),进而引申为战争(如“交火”)。火焰有红色、热烈、冲腾的特点,故又用以表示红色,又引申为火急、紧张、激动、暴怒等。中医上也指人出现阳性、热性一类的现象。凡从“灬”取义的字,一般与火焰、燃烧等义有关,如“热”“烈”“照”等字。
而“燕”字现在也写成“灬”底,这是由于象形后楷化的结果,是燕子尾部的形状,与“火”没有任何关系。这是我们必须了然于心的知识。
在规范汉字书写过程中,“灬”要承载上面的笔画,有“地载”之意。而且,不可使“能”与“灬”上下分离;“灬”第一点和第四点稍长,中间连点连贯而稍小,四点连起来不能写出排点现象来,否则呆板而无生命力。
五 异字源,同简化
当下所指的规范汉字,应该狭义理解为我国大陆地区的规范简体汉字。众所周知,我们的汉字很多是由繁体简化而来的,有的汉字本源不是一个,但在简化的时候,同时共用了一个简体。倘若在理解这个简体字的意思时,我们有必要暂时还原成原来的繁体来理解,更方便一些。
如“钟”的繁体字有两种写法,即“锺”“鐘”,表示两种来源:从金童声,表示响器;从金重声,表示容器。 “钟”用作“鐘”的简化字,本义是指乐器钟,引申为寺庙悬挂的钟等,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用作“锺”的简化字,本义指酒器,酒卮,引申为酒杯、茶杯;又从酒器引申为古代的量器,由储藏器引申为积聚,再引申为集中、专注,如“钟灵毓秀”。
在师范生规范汉字书写教学过程中,古今繁简体字的释读与转换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对类似于“钟”等字的释读,要千万注意,不能盲目把它胡乱还原成错误的繁体字;在释读“鐘”“锺”两种繁体的“钟”字时,也不能乱了方寸,混淆了意思。
再者,出于一种尊重,“钱锺书”先生的名字,不能随便写成“钱钟书”。这种遵照名人本人或特殊地名的意思的书写,与我们当下提倡的规范书写有一定区别,当然这也是一种特殊的规范写法,我们不能用一种标准衡量一切,文化因素也是我们必须考量的,因此我们必须保持一种清醒的规范意识和认知。
综观上文,我们把字源学理论渗透到了字形和字用等多方面,立体化考察了某些偏旁及其一系列汉字的意思和写法。汉字字形和原本意思是古人的心血凝固而成,在历代传承使用中,虽然有些字的形体和意思发生了变迁,但没有本质的变化,仍然可以局部的“立象见意”,即使是形声字,它们的偏旁仍然保留了自己的一些固有概念;而且当下还有学者运用国外图像理论,对汉字进行了图像化处理等,做到“洋为中用”,这是汉字的魅力使然,是拼音文字无法去比拟和超越的。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要说明的偏旁和例字非常之多,不能一一详说,本文抛砖引玉,需要我们书法教育工作者在平时教学中去践行和丰富。当下很多教学管理者和教学者以及一些研究者认为小学教师的书法课程,没有必要讲得那么深刻,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大错特错的误区;毕竟对小学生的书法教学和对小学教师的书法教学是两个范畴的东西,对象不同,要求不同,概念也不同,不可混淆和错位。
[1]李玲璞,臧克和,刘志基.古汉字与中国文化源[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2]施正宇.原原本本说汉字——汉字溯源六百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李放鸣,龙文井,编.黄自元《楷书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8.
[4]刘赞爱.书法:形体与审美[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5]李格非,主编.汉语大字典(简编本)[K].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
[6]谷衍奎,编.汉字源流字典[K].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