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性书写中的“求信”与“叛逆”——以《红楼梦》成语英译为个案

2014-03-31柳晓辉余秋芳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霍译杨译英译

柳晓辉 余秋芳

(长沙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引 言

在全球化大环境的影响下,翻译这一交际方式已经日益演变成一种世界性书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每一个文学翻译工作者都期盼通过这种书写方式,将自己所热爱和熟悉国家的文化,特别是将蕴含着这些国家文化的文学作品推向世界。以中国为例,情形更是如此。比如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伉俪、英国汉学家霍克斯曾分别将中国文学巨典《红楼梦》译为英语,从而使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英语读者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对中国文学的了解。由此可知,世界性书写真是功莫大焉。

一 求信与叛逆

在世界性书写或曰翻译的过程中,“求信”与“叛逆”始终是既矛盾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只有将它们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了,译作才会呈现闪亮的光彩。

(一)求信

严复标举“译事三难信达雅”,将“信”字位于三难之首,足见其在翻译中对“信”的看重。何谓“信”?朱光潜先生从表达的层面进行了阐释,他指出,所谓信,“就是对原文忠实,恰如其分地把它的意思用中文表达出来”,其中包括原文情感、思想、风格等等,不仅仅是“对浮面的字义的忠实”。常谢枫先生则从伦理的层面进行了诠释,他认为“‘信’就是翻译的法律”,“信”不仅体现在忠实于原文的“词语语义”上,而且还体现在忠实于原文的“词语修辞色彩、句法逻辑、句法结构、行文风格、艺术形象”等方面。霍克斯先生在其《红楼梦》英译本的导言中写道:“我恪守的一条原则是要把原文的一切都翻译出来。”笔者认为,“原文的一切”不仅包括原文的语义内容,还包括原文的交际信息、文化内容、作品风格、文学意义、文学效果等更深层次的概念。可见,“求信”作为译者的目标和态度,要求译者不仅忠实于原文形式上的内容,而且应忠实于原文所蕴藏的内涵。因此,凡从事翻译的人,务必将“求信”一事摆在首位,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二)叛逆

意大利人创造了一句名言,称“译者即叛徒”(Traduttore,traditore)。此话粗粗一看,似乎有些突兀,仔细一想,确实在情理之中。从事翻译的人,耕耘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字之中,不仅要跨越地域、时空的界限,而且要克服语言、文化的障碍,岂能百分之百地在译文中做到一个“信”字?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总要打上译者的时代及译语文化的烙印。法国作家雨果曾有过一个一针见血的说法:翻译是对译入国的“侵犯行为”。正因为如此,翻译家在译介异域文化时,就不能无所顾忌,而要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说得具体些,就是要考虑译入国的主导意识,考虑“赞助人”的意愿要求,考虑译文读者的情趣和接受力,并根据这些制约因素,在万般无奈的情形下,采用某些有悖原文表达方式的另外一种手法,倾尽其能地传递原文的意义。这种运作,恰如郑延国先生在其《翻译方圆》中所说的那样:“译文的外壳可以千变万化,但原文的内涵却有如铜墙铁壁,丝毫也撼动不得。”显而易见,所谓“叛逆”乃是对原文表达方式的一种违背,绝非对原文意义进行叛离。

二 汉语成语

按照通常的解释,所谓汉语成语是指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成语大多为四字结构,如马到成功、走马观花、马不停蹄、人喊马嘶、厉兵秣马、驽马十驾、班马文章、汗马功劳等等。如果将解释的层面放宽一些,似亦可将汉语中的惯用语、谚语、俗语乃至歇后语等看作汉语成语,如碰钉子、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百闻不如一见、外甥打灯笼——照舅等等。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成语这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往往包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体现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汉语成语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民族语言的精炼。它好比一面镜子,能最明显地反映出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特色。在内容上,汉语成语所选用的素材和中华民族历史、风俗等文化密切相关;在形式上,汉语成语的表现手段、结构方式也全都浸透着中华民族语言的特征。所以,如何在汉语成语英译的过程中既传达出成语的意义,满足理解文章的需求,又向译文读者展现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是译者面临的一大难题。

三 《红楼梦》成语英译举隅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首,被誉为18世纪的艺术瑰宝。它是我国文学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最高峰,对《红楼梦》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自20世纪70年代《红楼梦》的两个英文全译本(杨宪益夫妇的译本和霍克斯先生的译本)相继出现以来,国内各期刊陆续发表了一些有关《红楼梦》英译的文章,相对于红学热潮而言,《红楼梦》英译研究已初步形成奋起直追之势。《红楼梦》中的书名、人名、诗词、回目、警句、成语等方面的英译都成了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通过对两译本的对比研究,学者认为,霍译的语言最为地道、流畅,但他对某些文化内涵的处理有不当之处,恐怕很难使目的语读者获得源语语言和文化的相关信息;杨译本则较好地保留了原著的文化特色,使西方读者更真实地感知中国文化。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先生是一位了不起的语言大师,一枝生花妙笔,描绘了人世间的种种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仇爱憎。先生运笔之际,常常让一些人们熟知的成语流动于温婉动人的文字之间,不仅增添了小说的生动性,而且加强了小说的可读性,真可谓一石二鸟。如前所述,汉语成语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民族语言的精炼,那么如何在《红楼梦》成语英译过程中,既传达成语的意义,满足理解文章的需求,又向译文读者展现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成为一项紧迫任务。笔者现从小说中撷取7例汉语成语,并附以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译本的两种英文译文,通过点评的方式,探讨他们在世界性书写中是如何“求信”,又是如何“叛逆”的。

(一)得陇望蜀

宝钗笑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第48回)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以下简称杨译):“The more you get,the more you want!”chuckled Pao-chai.霍克斯译本(以下简称霍译):Bao-chai laughed.“you’re like the famous general:’one conquest breeds appetite for another’.”“得陇望蜀”语出《后汉书·岑彭传》。陇、蜀皆为古代地名,分别在今之甘肃与四川。该成语的表层意思是岑彭夺取了陇地之后,又企图占领蜀地;而深层含义则是喻人贪得无厌。杨、霍均以叛逆原文表层意思的翻译手法求信于原文的深层含义。

(二)管窥蠡测

怪不得老爷说我是“管窥蠡测”!(第36回)杨译:No wonder my father complains that I’m “belighted”.霍译:I’m not surprised that Father tells me I have a “small capacity but a great self-conceit”.“管窥蠡测”语出《汉书·东方朔传》。其表层意思为用竹子做的管筒观察天空的大小,用贝壳做的小瓢衡量海水的多少;深层含义则是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十分狭窄、片面。杨、霍的译文虽然在字面上叛逆了原文,但所表达的意义却是忠实于原文的。

(三)三从四德

贾母见无人,方说道:“我听见你替你老爷说媒来了,你倒也三从四德,只是这贤惠也太过了!”(第47回)杨译:Once they were alone the Lady Dowager sneered,“I hear you’ve been doing some match-making for your husband.Quite a model of wifely submission and virtue,aren’t you? Only you carry this obedience too far.”霍译:When she saw that she and Lady Xing were alone together,Grandmother Jia at last broke her silence.“I hear you have been playing the matchmaker for your husband,’ she said.‘I must congratulate you on your wifely virtue though I must say,I think that in this case you are carrying wifeliness a little far.“三从四德”是旧中国封建社会施与妇女的礼教。“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由于大多数英语读者对“三从四德”所包含的内容一无所知,如果照字面直译,译文读者就会感到茫然,最终导致交际失败。倘若我们在译文中一一做出解释,势必会破坏原语的完整性并造成译文节奏的阻滞。因此,杨、霍的译文中均略去了原语中的“三”和“四”,分别采用“wifely submission and virtue”、“wifely virtue”这两种能为英文读者所明了的表达方式。虽然字面意义有所损失,似乎是对原文的叛逆,但其引申意义却完好地传达给译语读者,使其能够读懂译文。

(四)吃不了兜着走

不可拿进园去:叫人知道了,我就“吃不了兜着走”了。(第23回)杨译:“Don’t take them into the Garden”,Mingyen warned him.“If they were found I’d be in serious trouble.”霍译:Don’t take these into the garden! If you do,and anyone finds out about them,I’ll be in real trouble—more than just a bellyful!“吃不了兜着走”源于一则民间故事。传说黄河边上有位老汉,做得一手好包子,过路人觉得好吃都想带走几个,但没有包囊不方便。老汉便买了些布,做成小布袋,为客人提供方便。他去世后,儿子接手,不再准备小布袋,而且包子质量大不如前,每逢有客人来,他总是强迫其多买,客人说:“吃不了!”他却说:“吃不了,兜着走!”不久门庭冷落,最后倒闭了事。后来“吃不了,兜着走”的说法衍变成了俗语,比喻惹出了事或造成了不良后果必须自己承担。杨、霍的译文中既不见“吃”字,亦不见“兜”字,他们所取的是这句俗语的喻意。从译文字面上看,似乎是对原文的叛逆,而在深层意义上则与原文丝毫不悖。

(五)碰钉子

依我说,竟别碰这个钉子去。(第46回)杨译:If I were you,I wouldn’t run my head against a brick wall.霍译:I don’t think it’s worth trying.I think it would be merely asking for trouble.“碰钉子”源于这样一种说法,即封建时代的衙门、官宦人家的宅门都有大而结实的“门钉”,老百姓有事上门相求,总是被拒之门外,仿佛用头撞到了门钉上一般。后来人们便将凡遭到拒绝的现象称之为“碰钉子”。杨译的回译是“将头撞在砖墙上”,与“碰钉子”庶几近之,不能说是叛逆。霍译的回译是“纯属自找麻烦”,与“碰钉子”相去甚远,不能不说是一种叛逆,然而在意义上与原文却毫无二致。

(六)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饭来

贾芸笑道:“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饭来”,叫我怎么样呢?(第24回)杨译: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What do you expect me to do?霍译:I don’t see what I am supposed to do without any capital.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此例中汉语成语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变异形式,霍译没有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而是用英语文化中的“bread”、“flour”来代替汉语文化中的“meal”和“rice”,以寻求自然对等语的叛逆来实现意义上的“信”。而杨译则保留了原文的字面意义。这是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个成语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色彩,对其进行直译不但能保留原文生动的形象,而且在译语读者中能产生同样的效果,因此杨译也是无可厚非的。

(七)黄鹰抓住鹞子的脚——扣了环

赶我到那里说和,谁知两个人在一块儿赔不是呢。倒象“黄鹰抓住鹞子的脚”——两个人都“扣了环了”!那里还要人去说和呢?(第30回)杨译:I found they’d already asked each other’s forgiveness, and were clinging together like an eagle sinking its talons into a hawk.They didn’t need any help.霍译: Well,I went there,and what did I find? I found the two of them together apologizing to each other.It was like the kite and kestrel holding hands; they were positively locked in a clinch! No need of a peacemaker that I could see.“黄鹰抓住鹞子的脚——扣了环”说的是鹰和鹞子的脚互相抓住,仿佛四只铁环紧紧相扣。这个歇后语比喻的是两个人关系亲密而不肯分离。杨译为“雕将其爪套住鹰爪”,霍译为“鸢爪隼爪相连,绳索紧紧缚牢”,可以说是完完全全地求信于原文,与叛逆没有任何瓜葛了。

结 语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叛逆于原文的表层结构亦即表达方式或曰字面意义是译者经常采用的一种策略,然而这种叛逆并未干扰原文深层含义在译语中的传递;同时亦可发现,译者对于文化含量特别浓郁的成语,也能以彻底求信于原文的手法进行操作,使原文的深层含义与表层结构同时再现于译语之中,进而在保留原作丰姿的同时,扩大读者视野,增进文化交流。总之,对于汉语成语的英译,译者需要仔细分析,明确其字面意义与深层意义,正确处理“求信”与“叛逆”这一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进而使译作恰到好处地忠实原文,不仅是原文的字面意义,更包括深层的涵义。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Hawkes,David.The Story of the Stone[M].Penguin Books Ltd,1973.

[3]Yang Xianyi,and Yang Gladys.A Dream of Red Mansion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95.

[4]桂廷芳.红楼梦汉英习语词典[Z].杭州:杭州出版社,2003.

[5]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成语词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

[6]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7]罗新璋.翻译论集(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8]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9]郑延国.翻译方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0]孙致礼.翻译与叛逆[J].中国翻译,2001,(4):18-22.

[11]闫敏敏.二十年来的《红楼梦》英译研究[J].外语教学,2005,(4):64-68.

[12]吕敏宏.“足译”与“忠实”——《红楼梦》英译本比较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7):61-64.

[13]刘泽权,朱虹.《红楼梦》中的习语及其翻译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6):460-466.

[14]范敏,陈天祥.论汉语成语的英译——英译《红楼梦》译例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2,(5):94-98.

猜你喜欢

霍译杨译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浅析杨译《红楼梦》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浅析《红楼梦》中“黄”系词的类型及其翻译策略
Analysis on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Gulliver’s Trave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文化语境视阈下的《红楼梦》诗词曲赋翻译策略的选择
论文学翻译中的形貌修辞*——以霍译《红楼梦》为例
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视角看《红楼梦》中文化意象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