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与阅读——谈如何引导边远地区青少年审美阅读
2014-03-31陈文静
陈文静
(江华瑶族自治县第三中学,湖南 江华 425000)
当下人们生活节奏变快,一切都变得功利化,甚至阅读也变得急功近利,曾几何时阅读几乎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90后、00后他们这一代几乎没有时间也没有什么心思坐下来阅读,他们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指导青少年进行审美阅读迫在眉睫。应该及早引导青少年去正确面对纷坛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让青少年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储备。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古人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之说。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引导青少年在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加深理解和体验。“阅读是青少年的个性化行为”,要允许青少年各抒己见,尊重青少年独特体验。社会和学校应当充分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引导青少年审美阅读,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咀嚼语言,吸取精华,受到审美熏染,得到情感的升华,只有这样青少年才既获得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我所在的江华瑶族自治县,是全国十一个瑶族自治县之一,是湖南省永州市最南部的一个县,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瑶族自治县。但由于这里地处山区,经济相对落后,与之相对应的文化设施也相对落后,全县近50万人口却只有一个100多平方的图书馆和几小型的书店,而且多以销售教辅、考试书籍为主。大部分中小学受条件限制阅读条件也非常不好,像我所在的江华县三中是一所完全中学,就地处白芒营镇,全校一两千人只有一间教室作图书馆、阅览室等设施还很不齐全,加之升学考试的压力,学生难以进行审美阅读。尤其是寒暑假孩子们审美阅读更是一片空白,虽然他们中大部分愿意阅读的,很多青少年还购买一些考试、娱乐书籍来读。可由于大部分孩子的父母的知识层面较低,家庭文化底蕴浅薄,从小得不到良好的文化启蒙教育,因此这些农村孩子的阅读能力、审美情趣普遍比较城里的孩子薄弱,有时就连阅读一段文章都显困难,更别说深入体悟文章的内涵发现文章的美了。再就是许多“贫困型、留守型”的青少年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关爱,生活贫困,因而缺乏自信,缺少主动,精神世界充斥着很多灰色的东西,审美情趣也因此变得灰色,他们十分需要通过审美阅读来获得精神慰藉。
近几年来,随着耕种的现代化,边远地区的留守儿童与日俱增,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进行关爱、引导,但有关留守儿童的问题依然层出不穷,这一点笔者作为一个生活在边远地区的教师是深有感触的。这些留守孩子往往都是自己一个人生活,父母只是按时寄生活费,有的甚至几年都没有见到自己的父母,节假日也没有去处,一个人孤零零的,还有学校反映有的学生过年都是自己在学校寝室度过的,他们宁愿呆在学校度日也不愿一个人回家,很多人因此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越来越不喜欢与人沟通,不知道他们的脑子里想些什么。这时如果有一本好的书籍陪伴他、引导他,在他们的思想之中注入美的元素,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下面根据自己在边远地区的工作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引导边远地区青少年的审美阅读。
一 从阅读中发现美
(一)充分调动资源,推荐美的读物。罗丹曾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1]叶燮也说:“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2]审美是人的某种精神状态,它随人的文化背景、即时情绪而易,它表面上完全是随人的主观意愿而“任意”产生和变化的。但实际上审美离不开美的事物(美的现象)审美必须要有审美对象才能产生。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关心着各方面的事物,希望自己得到迅速成长,他们的求知欲望特别强烈,对美的追求特别的执着。他们勤于学习、善于模仿,经常需要用新知识来充实和丰富自己。他们需要大量地阅读经典作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性格、观念、情感还在成长,对真、善、美,假、丑、恶还缺乏一定的判断。而我们边远地区的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儿童、贫困儿童,父母长年不在身边或者父母文化程度较低无法辨别读物的优劣,加之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迎合部分人的低级趣味而印刷出版的淫秽书刊,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一些青少年一不小心就掉进陷阱而不能自拔,以至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来。看守所有关人员调查发现,很多少年犯就是因为好奇心看了淫秽书刊,抵挡不住诱惑而走上犯罪道路的。一位入室抢劫杀人的少年犯说:“看到书上描绘把人绑起来,越看我就越觉得好奇、刺激,就想学着试试,不想却杀了人犯了法,我想告诉大家千万别看那些淫秽暴力书刊,那里面全是害人的东西。”
其实真正美的读物大都浸透着作者的毕生心血,充满着经验的总结:人生经验、社会经验、情感经验、艺术经验、生活经验,无所不备,耐人寻味;并且令你聪明、使你超脱;当然也令你叹息、使你心碎,从而使你拥有一份美好,一份纯真。读了这样的文章你的品行将受其陶冶,情操会随之变得高尚,格调、风度、修养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见推荐美的读物的重要性。鉴于此,我们的社会、学校要肩负起注意引导青少年审美阅读的责任,一方面充分调动一切可调动的资源引导他们广泛阅读,还可通过开展“书香校园”“读书征文”等活动营造阅读氛围。条件简陋点的也可以组织青少年用自己的书在组建读书角,还可以鼓励父母给孩子购买书籍作为最好礼物,发动青少年用自己的零花钱、压岁钱购买一些有品位的书籍,形成一种浓厚的阅读氛围,进而引导正确的消费观、娱乐观。各书店、学校还要向青少年推荐美的读物,进行美的教育,让他们远离不良读物,培养青少年较为全面的审美鉴赏力。我们推荐美的读物的原则可以是:第一,要是真正美的作品,能帮助青少年树立崇高的理想、塑造美好的心灵、提供学习的榜样和美的形象的作品。例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贫穷而坚强的农村孩子孙少平,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硬汉形象,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等等。第二,要符合青少年的思想和认知特点,还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如年龄小一点的一般还不能读懂儿女情长的《红楼梦》和一些外国文学名著,他们很难读懂,更不用说从中发现美进行审美阅读了。对他们就可推荐《窗边的小豆豆》《草房子》《稻草人》《安徒生童话》四大名著插图版等趣味性强点的作品。对年长的就可推荐阅读《再别康桥》《史记》《边城》《飘》《汤姆叔叔的小屋》以及雨果的作品、 莎士比亚的作品等,总之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喜好和接受能力推荐不同的书籍。第三,所推荐的读物可与当前的学习、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就更有利于学生了解读物,发现其中的美,这样不但不会对学习造成影响还会有很大的帮助。《语文课程标准》也对青少年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优秀的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的魅力,提升审美境界。比如学习《香菱学诗》就可推荐《红楼梦》,让他们去发现曹雪芹刻画人物的美以及香菱的追求美、黛玉的才华美。学习冰心的作品可推荐《繁星》《春水》从中发现童真、母爱的美,读《孤独之旅》,可推荐《草房子》等。另外,现在很多青少年喜欢上网,并沉迷其中,一味禁压还不如因势利导,其实现在网络上资源十分丰富,实在不能纸质阅读能进行网络阅读也未尝不可,充分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优势指导青少年网上阅读,让他们从网络中发现另一片美的天地。
(二)指导阅读方法。英国作家培根在《谈读书》一文中直接谈到读书的好处以及怎样从各类书籍吸收养分,如“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读史可以使人明智,读诗可以使人灵秀”[3]。不同的书籍有不同的阅读方法。中学生重故事情节,喜欢“热场面”“快速度”,对哲理之类的作品没有耐心去读。因而我们在指导中要注意这些做法:根据书的作用处理好精读与泛读的关系。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有当读之书,有熟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必当备以资查之书,书既有正有闲,而正经之中,有清粗高下,有急需不急需之异,故有五等分别也。”[4]我们可根据这五个不同的层次,指导青少年把阅读作品分为精读与泛读两类,并要正确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根据书的体裁而采用相应的读书方法。对于理论性的书籍,着重掌握好论点、论据和一些重要的、精辟的、哲理性的语句,而文艺性的作品则着重把握艺术分析和艺术感受。例如读英国作家培根的《随笔》类的作品就可反复琢磨其语言的哲理美,可用来指导自己读书做人;像《红楼梦》《西游记》《简·爱》之类的文学作品我们重在指导青少年去感受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贾宝玉、林黛玉之间可歌可泣的爱情,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和机智勇敢,简·爱的不屈不挠。通过这些方法的指导,青少年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找到可读、能读、必读之书,能真正达到古语所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审美境界,从阅读中找到美的奥秘。
二 从阅读中感受美
阅读的过程是审美的过程,而审美的过程实际很多时候是一种心理活动。早在中国古代时期就有人感受到了这一点,严羽曾说,“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5]。康德曾说过:“美是那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这种判断之所以叫审美的,正因为它的决定根据不是概念,而是对诸心理功能活动的协调情感。[6]
(一)充分调动阅读的想象力——进行美的想象。最美的音乐莫过于“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最美的作品莫过于“言有尽而意无穷”,最美的阅读莫过于在有限的文字里飘飞无限的想象。因而对于阅读就要调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在阅读后闭上眼睛仿佛你就是那粉红色童话世界中的白马王子与白雪公主,你就是21世纪大观园中一枝耀眼的红菏与玫瑰。此刻,你会不自觉地感到《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等人物微笑着纷纷从大观园向你走来,你也好似梦幻般地来到了大观园,并且十分友好地和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探春等众姐妹一起赏雪观月,一起吟诗作画,一起猜谜游戏。这时,法国的冉阿让、英国的哈姆雷特、俄国的安娜·卡列尼娜也向你伸出了友谊之手,邀请你到他们的国土去走一走、看一看,去听一听他们那一个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动人故事。留守的孩子们也许会深深感叹:我们的处境并不是最坏的,生活原来这么美好的情节,活着真好,好好珍惜,为了人类,为了他人,也为了自己,这就让青少年在阅读中受到美的熏陶、得美的蕴藉,进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二)美的欣赏——观看美的影片再现美的原型。在阅读之后我们还可以组织青少年观看由作品改编的电视、电影等。边远地区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去旅游,接触外面世界全靠电视,多引导孩子们观看由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比如《鲁宾逊漂流记》《巴黎圣母院》《谁是最可爱的人》《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巴黎圣母院》中敲钟人加西莫多奇丑无比的外貌,但他有一颗美丽的心,相反大教主外表英俊潇洒但内心却奇丑无比,这些通过影片会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泛起层层涟漪;还有《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小战士那些表现“无私”的言行等等。影片会让青少年进一步的感受作品中的真、善、美、假、丑、恶,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片欣赏是一种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欣赏方式,有利于更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这样他们的留守生活也许就不再那么单调乏味。
(三)美的享受——作个性化的读书笔记。对边远地区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最简单也最有效的读书方法。古人读书“手不停批”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边读边感受美的过程。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就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受此影响,毛主席在读书时就特别喜欢写批注,据说那对他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他的很多读书批注在我们现在看来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即我们所说的是一个读书思考的审美过程。因而我们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根据阅读目的、要求和个人的知识能力、读书习惯来作读书笔记,而读书笔记的方法有批注、摘录、提要、札记等形式,建议青少年根据自己的特点自行选择。
三 从阅读中创造美
(一)言行为心声,指导青少年开展作品讨论会、辩论赛、自己排演作品等形式多样的表演活动。组织青少年一起讨论作品内容、人物等并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适当的进行点评指导,主要鼓励青少年多谈、多想。还可以组织青少年排演感兴趣的作品比如莎士比亚的一些戏剧,安徒生的童话,《伊索寓言》等,让青少年在自排自演的相互交流讨论中提高对美的判断和表达能力。在阅读了美的文学作品,受到美的作品熏陶后,无形之中就会对人的言行产生影响。宋朝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7]是的坚持学习会使人面目俊朗、言语可亲。青少年是勤学习,善模仿,正确的审美观会引导他们进行美的创造,指导他们在生活中做一个崇尚真、善、美的人。例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就激励过无数的青少年珍爱生命,走出困境,从而树立起远大的人生理想,使无数身残志坚者做出了辉煌的业绩。边远地区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举办的活动有限,甚至连一些艺术课程都无法开齐,一些贫困留守的孩子由于长期得不到关注,生活在被遗忘的角落,他们当中很多人失去了自信,甚至没有了自尊自爱。这些活动恰恰既可以锻炼留守孩子的胆量也开阔了留守孩子的视野,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帮孩子们找回了自信,创造了一些无法想象的奇迹。
(二)组织开展读书心得、征文活动强化个性阅读。读了一部文学作品总会有自己美的心得体会,把它写出来这也是对作品的消化吸收和再创造的过程。比如读《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等人物较多的作品可写写“我最喜欢的人物”或“我最不喜欢的人物”;读《海底两万里》可指导青少年写写科幻小说。另外也可组织青少年自办手抄报、编辑出版一些“文学刊物”写自己审美阅读的一些独到的见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又如读《西游记》,人人都说猪八戒好吃懒做、贪恋美色。可也有的人发现猪八戒“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拉得下面子、幽默”的种种优点。这样我们不但可以提高青少年的写作能力,也有利于培养了青少年的创新精神,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
四 从阅读中找到美的原型
唐代柳宗元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即“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审美是人的某种精神状态,它随人的文化背景、即时情绪而易,它表面上完全是随人的主观意愿而“任意”产生和变化的。但实际上审美离不开美的事物(美的现象)审美必须要有审美对象才能产生。人的文化艺术修养越高,审美水平就越高。[8]审美绝大多数不是单纯的审美它是一种接受了四面八方而来的折射的聚光。[8]
什么是美,有人说诵一首岳飞的《满江红》是美,精忠报国气吞山河的壮举让人敬佩;有人说弹一曲曹操的《观沧海》是美,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气概让人愧对等等。那么美是什么呢?柏拉图认为:世间有许多类的事物,当你判断它是否为美时,心中必然已有了一个美的原型,这心目中美的原型又来源理念世界中存在的那个绝对的美。任何美的事物都无法与美的原型相比,前者不过是对后者的一种模仿,美的事物有千千万,而美的原型或理念的美却只有一个。让我们根据柏拉图的理论,大胆假设人的灵魂是块陶土而美的原型就是模子。这个模子插进陶土里,然后在陶土中留下了它的形状。也就是说我们的灵魂记忆着美的原型。当我们感觉某事物美的时候,其实是因为该事物恰好与你灵魂中的关于美的原形的记忆相仿,这时候,灵魂一触即发,渐渐回忆起美的原型的片段,并产生出美的感受。所以美,是灵魂带来的感受。所以我们在阅读中找到美的得原型,要让自己的灵魂去感触到那些真正的美。读《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找到保尔的原型,读感动中国颁奖词,找到那一个个动的原型!有了原型就有了美的标准,青少年在无形中就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新一轮的教育改革认识到阅读的重要,十分注重阅读。要进一步在阅读中加强审美引导,增强边远地区青少年对美感的体验,陶冶留守孩子的情操,提高留守孩子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开发留守孩子的智力,培养留守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留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留守学生的阅读水平。更重要的是让边远地区青少年在阅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进而在生活中自尊、自爱、自信。审美阅读也是边远地区提升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的重要出路,审美阅读任重而道远。希望边远地区的孩子们“阅读生活”越来越美。
[1][法]奥古斯特罗丹艺术论[M].罗丹,口述.葛赛尔,记录.傅雷,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郭绍虞.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英]培根.谈读书[M].北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2004.
[4][清]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五)[M].长沙:岳麓书社,1989.
[5]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6][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M].邓晓芒,译.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7]苏轼.苏轼文集[Z].济南:齐鲁书社,2005.
[8]杨蔼琪.美是生命力[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