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通识教育的目标、制约因素和对策研究
2014-03-31杨濯
杨濯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6)
高职通识教育的目标、制约因素和对策研究
杨濯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6)
通识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高职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人。高职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基础薄弱,在实践中亦存在诸多限制因素。高职院校应首先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将通识教育育人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实践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置突出职业特点的通识课程,在专业教育中渗透通识教育思想,发挥第二课堂活动的通识教育功能等途径来实现通识教育目标。
高职;通识教育;通识课程;制约因素;对策
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已与普通本科教育比肩。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高职院校要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深化内涵建设是其必然选择。内涵式发展要求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自由发展。通识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的、完整的人而施以全面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在人格与学问、理智与情感、身与心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1]。
一、高职通识教育的目标
1.高职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人
高素质专门人才一直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落脚点。这里的“素质”内容涵盖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几个方面,在心理结构上包括了知、情、意等方面[2]。一个高素质的人应是各种素质之间获得均衡协调发展的人,表现为不仅掌握广博的知识和技能,拥有丰富完善的个性心理品质,而且具有明确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等。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核心任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专注于为职业服务、重技能轻文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开始显现,高职学生显现出文化素养浅薄、目光短浅、审美情趣低下、思想狭隘、独立思考能力弱、缺乏个性和创新等诸多综合素质的缺失。通识教育关注学生“做人”方面的教育,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理智的和谐发展,这一部分教育是专业教育所不能有效地、完全给予的,也不是专业教育所首先关注的[3]。如果说专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那么通识教育更多地承担了培养学生其他素质的任务。从实现一个人自身全面发展的角度,高职通识教育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2.高职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人”
学生身处知识经济和新技术革命时代,知识总量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学科高度分化与综合交叉。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职业岗位更新和变动愈发频繁,各种新知识、新问题不断涌现,学生只有具有良好的自我适应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创业创新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处理和解决工作或学习中碰到的各种问题,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与发展。学生只接受针对某一具体职业而进行的狭窄的技能训练已远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通识教育提供学生整合的知识和眼光,拓宽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通观全局的能力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认识不同学科和文化相关之处的能力,通过科学与人文、专业与专业之间的沟通,使学生不但能胜任当前的某个职业或行业,而且有较强的职业迁移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为个体一生中的多向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二、高职实施通识教育的制约因素
1.高职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基础薄弱
高职通识教育实践缺乏理论指导,目前主要是对普通高等院校研究成果的继承和借鉴,高职实施通识教育存在诸多困惑。在一些基本概念上还需要进一步厘清。
(1)通识教育与通才教育。提到通识教育,常常会将其与字意相近的通才教育联系起来,以至混淆起来。事实上两者在内涵上是有差异的,本质追求是不一致的。通识强调“识”与“通”。通识之“识”不仅限于理性知识,还包括人的情感、意志、智慧等在内。“通”指“贯通”,即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融通。通才意指适应面宽广的通用性人才,强调人的知识的广博性。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综合素质强的全人,追求知识的文化意蕴及由此对人的心智的启迪陶冶。通才教育则着重于培养专业素质强的人力,追求的是客观知识的广度。如果说通才教育侧重于人的知识结构现代化,那么通识教育则侧重于人的精神意识的文化化[4]。
(2)通识教育与通识课程。时下,很多高职院校将通识教育等同于通识课程,认为通识教育就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将通识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点缀和陪衬。通常做法就是在教学计划中增加若干学分,开设思政、人文、社科、美学等类的公共选修课程,夸大课程本身的功能,认为通过课程教学就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并把主要精力放在增加选修课程数目上,使通识教育流于形式化和简单化。而实际上“通识教育就是一种教育的理念,教育所指向的价值目标,而不是指某一项教育的举措,如增加某门课程,改变某种方法之类。[5]”通识教育在深层意义上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内涵的感染与熏陶,是人的整个精神世界的完满与丰富[6]。
2.高职实施通识教育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
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学会一项专业技能是其首要追求,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占主导,作为“社会人”的意识薄弱。人文素养和科学知识在一些学生看来都是比较“虚无”的东西,难以产生吸引力[7]。高职学生接受通识教育的主观意愿普遍不强。这对实施通识教育的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在学术上有深厚造诣,而且精神世界要丰富,要追求真理,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而高职院校的师资在学术文化底蕴上先天不足,高职院校对师资的培养重点在下企业锻炼,获取技术技能领域的相关资质资历,培养双师素质,提高产学合作能力等,充其量只能使其成为专家,而不是成为能传承与发展文化的大师。再加上高职院校的学制短,在三年的时间里,基于职业教育的特点,各类实习实训合计要占用一年多的时间,在剩下不足两年的时间内要完成专业基础类和专业类课程的学习,留给通识教育的时间非常有限,通识教育自然而然地被边缘化,在教育实践中趋于形式化和简单化。
三、高职通识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1.坚持教育的本质追求,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应坚持教育的本质追求,重视从人性出发的教育价值,把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做人”方面的需求作为学校的办学理想,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不一味迎合社会暂时的或短期的需求,克服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坚持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并重,在紧紧围绕“就业”“职业”开展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突出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追求做人与做事的统一,使学生在成长中成人。将通识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着力构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方位的通识教育体系。
2.将通识教育育人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通识教育应是育人的一种理念、一种思想,这种理念要求从狭窄的专业教育思想中跳脱出来,在教做事的同时教做人,摒弃功利主义思想,改变知识与文化的割裂,将受教育者人格的塑造渗入和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不是把它当作一项孤立、个别的工作来进行,让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将接受的知识内化成素质和品性。
3.实践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同等重要,二者不应割裂,也不应对立,应是相互衔接、相互渗透、有机融合、相辅相成的关系,犹如扁担两侧的负重无法分离。专业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习得一技之长,使学生具有初次就业的能力。而通识教育是不直接为职业做准备的、关于人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追求知识的文化底蕴及由此对人的心灵和智慧的启迪和陶冶。可以说,通识教育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了坚实的精神文化基础,为专业教育发挥最大功效提供良好的理性环境。只有将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两者有效整合,才能促进两者在人才培养中产生叠加效应,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术德兼备、手脑并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
4.设置突出职业特点的通识课程
高职院校不应盲目模仿普通高校通识教育的思路和实施路径,通识课程的设置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遵从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起点,遵循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不应求多求全,而是要把有限的学分和精力都用在刀刃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结合学生的职业取向开发出有实效的精品课程。课程设计时应遵循通识教育文理渗透和各学科彼此交融的基本原则,树立学科结构综合化的思想,把专业间本来就具有的广泛联系用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表现出来,关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课程的德智体美诸功能的发挥,培养学生通观全局的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复杂世界中的秩序和意义,帮助学生形成指导自己行动的原则和方法,并应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人”的独特的兴趣、感情和道德发展的需要,强调兴趣导向作用和课堂互动机制,突出知识内化和外化的双向能力。
5.在专业教育中渗透通识教育思想
一方面要充分挖掘专业教育内容的通识内涵,把技术里蕴含的丰富的文化、美学、伦理学等内容挖掘出来并同步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另一方面,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让学生领悟到知识背后的方法论基础及附着在知识上的精神内涵和历史文化性[8],培养学生的理性智慧、辩证思想、逻辑推断和创新能力等。
6.发挥第二课堂活动的通识教育功能
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在课堂外的直接经验积累的结果。面向企业和行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适量的课外拓展活动,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和实践。指导学生筹办学生团体,开展体现职业特点的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通过举办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摄影、书法等文体推广活动,让学生感受艺术的美和人文精神的美。开设名家讲堂,组织募捐、社会公益活动、植物、环保及志愿者活动等。并且将这些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生动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有机结合、彼此渗透、互相汲取营养。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生动活泼、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在自由、开放、多元、民主、和谐的教育情境中,怀着愉悦的心情主动去体验和感受,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信念、意志、人格修养,最终成为具有“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完整的人。
[1]谷永新.教育理念及通识教育理念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11):7-9.
[2]李乔,张正义.论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整合[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3):44-46.
[3]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96-101.
[4]陈媛.我国通识教育的理论误区[J].复旦教育论坛,2003(6):56-58.
[5]鲁洁.通识教育与人格陶冶[J].教育研究,1997(4):16-19.
[6][8]杨春梅.通识教育三论[J].江苏高教,2002(3):85-88.
[7]檀钊.高职院校应慎行通识教育[J].高校教育管理,2007(4):52-55.
OnGoals,ConstraintsandCountermeasuresofGeneralEducationCurriculuminVocationalColleges
YANG Zhuo
(The City Vocational College Of Jiangsu, Nanjing, Jiangsu 210036, China)
The general education focus on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educated, so the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a goal that i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social person.The foundation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s weak. There are also a lot of constraints in practice.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first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put the educational idea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personnel training.The goal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combining the gener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training model and setting some general educational curriculum with occupational characters, permeating the liberal ideas into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liber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activities .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constraints; countermeasures
2014-06-11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高职通识教育研究》(13SEW-Y-010)
杨濯(1973-),女,江苏武进人,工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C718
A
1008-469X(2014)05-00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