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意象

2014-03-31黄春莲彭南丰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物象意境意象

黄春莲,彭南丰

(1.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2. 长沙医学院 外语系,湖南 长沙 410219)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创作是诗人通过捕捉意象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诗人把自己的心境、理想、情志、趣味等心理活动凝结在其所发现或感受到的意象及意象组合中,借以产生一种“言外旨”、“象外象”和“味外味”,供其读者吟诵、欣赏、阅读和品味, 从而引起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灵沟通和共鸣。一直以来,很多读者和学者把意象简单地等同于意境,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没有看到意象和意境的本质区别所在。

一、定义

在西方的文学理论史中,意象归属于哲学范畴。它具有今天所赋予的美学概念始于德国,经由德国伟大的古典主义哲学家康德首次将其引入美学。他在其《判断力批评》中以感知的方式介绍了意象的基本特征;以具体之象表现抽象之象和已有尽之言表无穷之意。在中国文论中,意象作为完整的词条最早由王充提出,

只是其所表达的内涵意义与今天我们所表达的概念不同而已。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明确地提出了将意象一词运用于文艺描写中,并提出其 “窥意象而运斤”的观点。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其关于意象的著名观点“久用静思,未契意象”。司空图在其《诗品·缜密》中也论述了自己的观点:“意象已出,造化已奇”。到了宋代,意象一词的使用就更为频繁了。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就明确提出意象中意与象的两个概念的排列和组合,到后来这个观点慢慢变成了一个具有多重内涵意义的审美概念,但诗歌意象中意与象的融合是诗人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的统一却一直都没有被改变过。

后来,也就是到了中国文论史的后期,意象论的概念众说纷纭。然而,尽管不同的学者对意象的界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它至少包含以下两层内涵义:一是强调意象必须含蓄蕴藉,韵味无穷,要给读者在鉴赏的过程中以充分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要讲究诗歌意象蕴含的内在暗示性和象征性意义;二是讲究意象选取和提炼过程中的情、心和物之间的交融以及意与象合的重要性,也就是说诗人自身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的融合应成为意境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于这一点,陈植锷在《诗歌意象论-微观诗史初探》中指出:“意象是以词语为载体的诗歌艺术的基本符号,是客观物象或景象的主观化。”[1]随后,当代著名学者袁行霈在其著作《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也论述了自己的看法:意象的实现体现在两方面,或者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或者是诗人借助客观物象表达出来的主观情感。[2]

由上可见,中西方意象内涵在某些方面是有着共通之处的。意象是由“意”和“象”两方面共同构成的一个审美的表意系统。其中,“意”是诗人创作时采用的视角点或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是其创作的主观动机,属于精神层面;“象”是诗人通过自我感官触动选取的客观物象,是诗人创作的客观载体,属于物质层面。从诗歌的角度而言,意象是通过加工诗人的感官认知,寄托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并通过审美物象的选择,提炼和总和以及再创造之后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艺术境界。

二、类型

诗歌的解读,一般来说都是从意象开始的。意象包括广义的意象和狭义的意象。所谓广义的意象就是指整首诗歌中所烘托出来的总意象,狭义的意象指的是诗歌自身包含的一个个具体又实在的语词意象,而这些具体又实在的单个意象或意象群大多都是为诗歌的总意象服务的。从表现手法上来说,狭义的意象可以分为描述型、比喻型、象征型和典故型意象四类。

描述型意象是诗歌中出现的基本意象,为全诗场景铺垫所需,往往是诗人对于眼前景物或器物中通过深度知觉而选择的较为符合当前心境与情境的意象。描述型意象可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意象的选择基于人类普遍心理;而另一类意象的选择则基于民族文化心理。两者需要区别对待。

比喻型意象是指含有比喻意义的意象,主要目的是将抽象的事物或概念具象化,通过形象的比喻呈现可感可触的景象与画面。此处的比喻指的是广义的比喻,包括各种比喻类型如明喻、暗喻、借喻、转喻、博喻、曲喻等等。

象征型意象不仅仅呈现字面意思,还隐含其所象征的意义。这种象征诗的主要特点就是用隐喻暗示的方法表现诗人的思想情感及抽象哲理。古典诗词中的象征型意象是指最初由于某个经典作品的影响和流传而成为某种情感情绪的代言,并在此后历代作者的作品中一再出现的符号化意象。用陈植锷先生(1990:141)的话来说就是:“象征型意象,其所指称的意义在同一个诗人和不同诗人所创作的同一作品或不同作品中都会反反复复地被借用和运用,从而使之成为引出某种思绪或情感的固定词汇。[3](P141)一般来说,典故型意象是所有诗词意象中最具文化特征的一类意象。用典是历来为文人、学者所关注的一种语言手段或修辞手法,古代文学批评著作习称为“用事”,也称作“援引”或“事类”,就是把过去的故事或有来历的话语连同原先的语境照原样或略加改造用于新的语境中。引言类用典和引事类用典是典故型意象中经常用到的典故。

三、意象与意境之区别

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通过文学意象的具体描绘以及它所能暗示的广阔深邃的艺术空间和含蓄蕴藉的丰富情思所构成的艺术境界,是由特定的客观的审美物象指引所营造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诱发读者和鉴赏者想象和思考的艺术景象或境界。[3](2012:295)意境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真实自然以及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意象往往以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存在于意境之中,而意境却是由若干个意象及意象组合加上其它形象性的描写而构成的覆盖在整首诗歌中的一个艺术整体。意象的出现和生成是意境创造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而意境的营造是意象或意象群有机组合而成的。二者之间存在着以下区别。

(1) 意象侧重于“象”, 在诗歌的创作中诗人往往需要化“意”为“象”,而意境侧重于“境”, 需要读者在鉴赏的过程中融诗人之“意”成“境”。意象是“实”,是实实在在能感受到的物象,而境是“虚”,是靠读者自己在阅读以及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根据自我的联想和想象形成的一种虚幻的境象或意味。

(2) 对读者而言,相对来说,意象之美比较容易被感受。但是,对于同一首诗歌,不同的读者由于不同的知识或文化背景所获得的意象感知可能不完全一样。总体来说,由于意境美的感知与读者的修养、阅历和生活环境等基础因素有关,意境美是难以被领悟的。有些读者可能达不到理想的境界,甚至仅仅限于对意象的感受和理解上。

(3)意境的外延较意象大。在诗歌中,意象由一个个语词构成, 同一首诗歌里的意象都是为了营造相同的意境。一般来说,意是诗人所要传递的思想情感;而境却是诗人想要描绘的客观景物。通过“意”与“境”的结合使诗人自身的思想感情与外在的物物之间达到有机融合,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实现境中有意,意中有境的画面,这就是诗歌的意境。

(4)意境的实现是诗歌意象不断升华的一个过程。在诗歌的意象中,象与象之间紧紧依附,但只有当诗歌所表达的意真正突破了自身“象”的束缚时,才能实现诗歌的意境。因此,诗歌从意象到意境的过渡实际上就是有形到无形,有限到无限的升华过程。也就是说,离开意象空谈意境,是无法创造真正的意境的。分析一首诗歌,首先要分析它的意象。因为意境的产生从根本上来说离不开诗人创造的一个个具体的意象或意象群,从这个角度而言,意象比意境更为重要。

意象的最终目的是营造诗人所想表现的诗歌的意境。换句话说,意境主要依靠意象的选取和意象的最佳排列组合来实现。在诗歌的创作中,意象的选用能促使诗人的主观情感通过感知以及对物象所产生的印象含蓄地表露出来,从而增加诗歌的客观性和精炼性。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意象也可以视为对诗歌意境评价和分析的一种手段。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意境等同于意象。因为意象只是意境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意象与意境之间存在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具体来说,意境由实实在在的单个或多个意象构成,但是同时又超越了意象或意象群内部之间的那种简单的排列与组合,因为一首诗歌的意境并不是一个意象与一个意象之间的简单相加,而是由多个意象的巧妙组合和优化排列所形成的超出单个意象所形成的艺术效果。正如著名学者赖贤宗所论述的:“......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具体单位,而意境是意象组合的综合效应。[4]

四、结论

意象作为诗歌艺术的基本单位,通过不断积累和更新,营造出侧重全诗结构和内在联系的意境。它和意境共同构成诗歌的两大支柱,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把意象看做一首诗歌的骨架,那么意境就是这首诗歌的精华和灵魂。意象就像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沙粒,通过各种意象或意象群累加在一起而生成含蓄幽远的意境。因此,在诗歌的创作和鉴赏中,要使一首诗歌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意象的选取和意境的创造都十分的重要,因为我们不能把意象简单地等同于意境。

参考文献:

[1] 陈植锷. 诗歌意象论—微观诗史初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 袁行霈.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3.

[3] 吴珺如. 论词之意境及其在翻译中的重要性[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295.

[4] 赖贤宗.意境美学与诠释学[M].北京:北京大出版社,2009.70.

猜你喜欢

物象意境意象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如何与物象相处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意象、形神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