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辑与传播理论研究述评

2014-03-31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学报媒介素养

韩 芳

(包头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一 编辑主体性与传播

在大众传播中,不论传播媒介发生怎样的变化,编辑在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性质是同一的,作为传播的主体,编辑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编辑主体能动性发挥的如何,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传播的结果。

李苓认为:编辑的主体性分为个性和共性。共性体现在角色的双重性、再创造性及“超前”意识上,而个性体现在时间的差异性、传播程序的差异性及传播对象的差异性上。[1]因为文化传播机制是社会运行机制的重要构成,同时也是大众传媒中的重中之重。文化传播起到社会沟通、社会教化、文化增值及社会调控的作用。所以,乔瑞雪指出:编辑主体应具备人文精神。即人的价值尊重、理性和智慧、批判精神及终极关怀。[2]编辑的创造性是编辑主体性之一,在大谈创新的今天,编辑的创造性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吴泽顺指出:编辑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者,是进步文化的导航者,是时代文化的创造者。策划与创新是编辑主体意识的内核,在策划中创新,在创新中策划是编辑追求的最高境界。[3]编辑的传播是一个三位一体的构成,即编辑、作者、读者三者之间的关联。禤胜修指出:编辑传播的选择体现在对作者的选择、对读者的选择上,编辑传播的被选择体现在作者的投稿选择、读者的接受选择上。在选择与被选择之间,编辑的主体性要充分发挥,如以质量和特色吸引作者和读者,以情怀和理念凝聚作者和读者,以热诚和周到服务作者和读者。[4]编辑的文化选择又是编辑主体性的表现之一。张敏指出:文化自觉是文化选择的前提,文化认同是文化选择的现实追求,文化创新是文化选择的终极目的。编辑的文化选择活动对文化传播起到制约、调控的作用。[5]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编辑的主体性能否得到正确充分的发挥,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传播是否有效果。编辑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创造性、选择性上。选择性又是多方面的,如对作者、读者的选择,对作品的选择,对文化的选择等等。

二 编辑媒介素养与传播

编辑的素养是编辑在长期传播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随着数字时代和传媒产业的发展,编辑的媒介素养不断受到挑战。何为媒介素养?以往,编辑的素养主要是知识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编辑的媒介素养逐步转变为以信息型为中心的媒介素养。

乔瑞雪指出:提高编辑媒介素养,要求加强与媒介、媒体和媒体受众的交流;掌握分析、评估媒介产品的技巧和能力;学习先进的传播理念,打造知识和传播型媒介;形成提高媒介素养的文化环境。[6]庞家驹认为:传播媒介的基本特征有超越、兼容、适应和交融。[7]王希林、林爱兵指出:编辑作为受者的媒介素养有理解力、学习能力、判断力和知识重组能力等。编辑作为传者的媒介素养应具有系统思维、统筹全方位信息的意识。[8]于翠玲指出:作为旧媒介的编辑素养需要与时俱进。[9]刘红霞、袁庚申指出:学报编辑要有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评价信息及传播信息成为媒介素养的四个基本要素。[10]

我们看到,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无论是旧媒体还是新媒体的编辑,素养都逐渐由内向向外向转变,由知识素养为主向以信息素养为中心的转变。单一的知识结构已经无法满足新传媒时代,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具备信息素养的人才才能适应当今传媒业的需要和发展。

三 编辑能力与传播

编辑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文化传播的质量。如果说编辑的主体性体现了编辑“愿不愿意”的问题,那么编辑的能力就是编辑“能不能”的问题。一个人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多方面,同样,信息时代,对能力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

孙德存指出:编辑在应对低效重复信息传播方面有所作为,核心是把关,把好审稿关,选优汰劣,科学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是衡量学术信息价值的重要标准。要有修改加工的能力。要做到“求精求深求高”。[11]郭秀娥指出:编辑要有广博的知识,要能熟练得使用多媒体系统及相关技术,要能熟练通过联机网络对稿件进行加工,还需熟练地运用一两门外语。[12]钟音指出:出版数字化背景下,编辑要具备数字技术能力和媒体策划能力,同时还需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等。[13]沈天舒指出:从传播角度学角度看,人们有特定的媒介使用性和依赖性,网络传播带来受众分众化和获取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使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向专业化和精细化转变,对此,编辑要想更好的传播信息,必须具备对信息的有效整合能力、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整合能力及对信息观点的整合能力。[14]李慧萍指出:编辑应尽快掌握网络时代所必需的技能——类似计算机人才所具备的各方面技能,以适应数字出版业的需要,有效的使信息得到传播和接受。[15]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能力又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的。在信息数字传媒发达的今天,编辑的能力愈加收到考验。除了基本的校对、编辑等文字功底外,编辑还需掌握的能力还有很多,如:外语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编辑只有不断地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的能力,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推动传媒业的发展。

四 网络编辑与传播

数字化时代,生活处处离不开网络,网络编辑对各类文化信息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笔者特意把网络编辑这一编辑中的特殊群体单列出来,探讨网络编辑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以引起同行的重视。

全红指出:网络编辑有如下几个特征,超链接式管理,编辑文化信息;数据库化编辑特点,网络信息容量大,内容丰富;编辑信息迅速,更新及时,信息传播速度快速有效。信息时代的网络编辑负责网络导航,因此,网络编辑需从各个方面完善自己的工作,以便有效发挥网络传播的正功能。[16]王秋菊指出:网络编辑在网络舆论热点议题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热点议题的形成离不开网络编辑对新闻价值的判断;网络编辑的标题与位置推广有助于热点议题的形成;专题的制作有助于提高热点议题的关注度。网络编辑甚至可以决定网络公民关注什么信息,还影响着他们的立场、态度等等。[17]戚晓波认为:网络编辑是网络新闻传播中最直接、最重要的“把关人”。从网络新闻传播机构、网络新闻传播“把关”的特点、网络新闻编辑在“把关”上出现的问题来看,网络编辑的职责非常重要。网络编辑的“把关”受到经济因素的强烈诱惑,缺少规范性及编辑自身素质不高,都是导致网络传播“失效” 的原因。[18]钟海平指出:组织智能化与传播网络化是信息资源管理时代的内在要求,信息存在方式的多样化互换智能化的信息组织与网络化的信息传播,读者需求类型和层次的多样化要求信息组织智能化与信息传播网络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网络编辑的职责与职能就需要在各方面得到提高和加强。[19]沈天舒、赵佳丽指出:新媒体的出现,带给传播领域全方位的深刻的变革。在网上铺天盖地的信息面前,“有效信息”成为了受众最欢迎的信息,所以,网络编辑的引导作用日益重要。网络编辑的主要作用体现在:整合信息资源,引导浅阅读;提炼信息观点,强化深阅读。[20]

诚如保罗·莱文森所言:“守门人已经生锈,网络拉开架势,要把守门人的门砸烂。然而许多人又回头渴望守门人来把关了,好像囚犯爱上了狱卒。在网络时代的精神生产和交往中,编辑从守门人向婚介人发展转变成为一个趋势。”[21]网络时代,编辑能否做“好守门人”决定着传播信息的质量好坏,决定着公众能否接收到有效信息,甚至影响着和谐社会能否构建起来。

五 编辑与传播场

传播场看似是个新名词,其实,传播场中的基本关系就是作者和读者的关系。作为编辑,几乎每天都和读者、作者打交道,实际上,就是在和传播场打交道。笔者使用传播场的概念,是为了方便我们在谈到编辑、读者、作者的关系时有一个总的概念。

关于传播场,刘光裕指出:传播是指产生在传者和受传者之间的一种信息的传递和共享活动。对于编辑来说,就是信息从作者到编辑,再到读者的过程。传播场具有大范围、多方面、多层次、高速度、高密度的特点,编辑要想在场中站稳,就要赢得形成新的传播关系的机会和时间。[22]薛平指出:随着大众传播模式的转变,作为媒介制作者的编辑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编辑不再是训导员、传达者的甲胄,而是要当目标读者的代理人。要从“守门人”变成生产文化的生产者,从“室内高人”变成读者代理人,同时要处理好商业机构与目标受众之间的关系。[23]张世涛指出:信息时代,编辑要对信源进行选择,要进行信道重构,并进行信宿反馈,当作者的助谈者,充当反馈回路的信宿,使大众传播的“开环”变成了“闭环”,读者的信息反馈必然促进新的信息产生,这样的良性循环会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24]黄旭辉指出:编辑体系中的信息沟通很重要,需要建立一个信息传达顺畅的沟通体系,要及时与读者、作者联系,上传下达,保证信息准确、快速的体现给受众。[25]

编辑是传播场中的“中介机构”,是“桥梁”,是“话筒”。作者把信息传递给编辑,编辑通过分析、加工、整理等一系列工作之后,传播给大众,大众收到信息后还会反馈给编辑,这是一个“圈”,没有了作者和读者,编辑无法生存,所以,编辑的“上传下达”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传播离不开编辑,编辑离不开传播,二者密不可分。新传媒时代的到来为编辑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想要在竞争中求发展,编辑就必须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修养和能力,无论是文字编辑、网络编辑还是其他的传媒工作者,都需要不断“善其身,修其行”,与时俱进,从而推动传媒业的发展。

[1]李苓.大众传播与编辑角色的新考察[J].重庆社会科学,2008,(4).

[2]乔瑞雪.编辑主体的人文精神与文化传播[J].学术交流,2005,(4).

[3]吴泽顺.创造与超越:论编辑在文化传播中的主体地位[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1).

[4]禤胜修.论编辑传播的选择与被选择[J].编辑之友,2008,(5).

[5]张敏.论期刊编辑的文化选择与文化传播[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1,(3).

[6]乔瑞雪.数字时代编辑的传播理念与媒介素养探析[J]中国报业,2012,(1).

[7]庞家驹.传播媒介与编辑活动漫谈[J].出版科学,2003,(2).

[8]王希林,林爱兵.数字时代编辑的传播理念与媒介素养[J].中国出版,2004,(1).

[9]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J].河南大学学报,2006,(1).

[10]刘红霞,袁庚申.信息时代高校学报编辑的传播理念与媒介素养[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11]孙德存.低效重复信息的传播与编辑把关[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4,(3).

[12]郭秀娥.21世纪期刊编辑与信息传播[J].编辑学报,1996,(1).

[13]钟音.出版数字化背景下编辑素质重构与能力提升机制[J].中国传媒科技,2012,(1).

[14]沈天舒.论网络传播下编辑的信息整合能力[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

[15]李慧萍.论信息时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编辑职能的转变[J].今传媒,2012,(9).

[16]全红.网络编辑与文化传播[J].东疆学刊,2003,(3).

[17]王秋菊.网络编辑对网络舆论形成与传播的影响[J].新闻界,2010,(5).

[18]戚晓波.网络新闻传播与“把关人”——试论网络新闻编辑的自律[J].新闻爱好者,2009,(9).

[19]钟海平.论信息传播网络化信息组织智能化与编辑出版学研究 [J].编辑学报,2002,(2).

[20]沈天舒,赵佳丽.网络传播中的受众倦怠与编辑引导[J].中国编辑,2010,(5).

[21]张祖乔.网络时代编辑该具有什么样的理念[J].编辑之友,2007,(2).

[22]刘光裕.编辑与传播场[J].出版发行研究,1989,(2).

[23]薛平.大众传播模式的转变与编辑角色的定位[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9).

[24]张世涛.编辑与传播[J].编辑学报,1995,(3).

[25]黄旭辉.论专栏编辑的管理职能[J].中国地市报人,2012,(6).

猜你喜欢

学报媒介素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致敬学报40年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