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目的论看英语奇幻文学作品中专有名词的汉译

2014-03-31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目的论奇幻魔法

苏 超

(湖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奇幻文学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历史不算悠久,但却在全世界拥有着大量的读者,尤其在21世纪中期达到其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见证了不少英语奇幻文学的巅峰之作,如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J.R.R.托尔金的《指环王》三部曲、C·S·路易斯的《纳尼亚传奇》等,这些作品都曾一度风靡全世界。虽然英语奇幻文学被引入中国并没有很长的时间,但已拥有大量的中国读者,由其改编而成的电影更是深受广大中国观众的喜爱。因此,英语奇幻文学作品的汉译是目前很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 英语奇幻文学的发展史

追溯历史,其实很久以前所有的文学作品中都含有神话色彩,有魔法的存在、动物们都有思想,会说话、神仙们都过着跟凡人一样的生活。但随着历史的前行,神话故事渐渐被历史故事,小说等代替,它在文学上的地位也从中央走向了边缘。即使如此,公主、王子、魔法师等人物仍然有着它们特殊的魅力,尤其是对儿童而言。到了21世纪,随着《哈利波特》系列、《指环王》系列等作品以及由其改编而成的电影的成功,奇幻文学又在全世界兴起了新一轮的热潮,而这也为奇幻文学作品的翻译翻开了新的一页。

首先,什么是奇幻。有一种定义是指将魔法或其它超自然的形式作为文学作品的主题、主要情节或背景的文学作品。另一种定义认为奇幻文学不同于科幻小说或恐怖小说,虽然三者都可以称为超自然文学。从广义上来讲,奇幻文学应包括了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电影、音乐,甚至是历史悠久的神话故事、传奇小说等。总而言之,奇幻文学作品与其它形势的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所描述的都被认为是非现实的,不真实的,但又有其自身的连贯性与一致性。从历史的角度讲,绝大多数奇幻作品都是以文学的形式来表现,当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奇幻作品也曾以音乐、视频游戏、油画等形式来表现。

现代的奇幻文学作品是以苏格兰作家乔治·麦克唐纳的作品为开端的,他的《幻想家》被认为是第一部写给成人的奇幻文学作品。继他自后,两位伟大的作家J.R.R.托尔金和C·S·路易斯出现,成为奇幻文学的巨匠,他们的代表作《指环王》三部曲和《纳尼亚传奇》都深为人们喜爱。而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更是将奇幻文学热贯穿到全球。之后,彼得·杰克逊导演将《指环王》改编成电影,瞬间起到了一鸣惊人的效果。同时,由奇幻小说改编而成的大量网络角色游戏也为奇幻文学热的到来推波助澜。

二 奇幻文学的特点

奇幻文学其本质或者说它的灵魂就在于它超乎现实的想象。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奇幻的内涵就等同于想象,前者是后者的具体形式之一。而一旦奇幻被植入到文学领域,奇幻就不仅仅是想象,创造性思维,而成为了一种文学形式。在奇幻文学的世界里,人类可以想象各种各样不同的人物形象和场景,由于人类对超自然力量的渴望,奇幻的世界可以是没有穷尽的,而奇幻文学作品都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首先,在奇幻文学作品中魔法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很多情况下,魔法是一种天生的罕见的能力,因此,拥有魔法的人常常被描述成为巫师或魔法师。当然,他们的魔法是与某些实物联系在一起的,如魔法球、魔法戒指、魔法宝剑等,这类型的人物在奇幻文学作品中是比较常见的。第二是善与恶,它们之间的斗争似乎是所有奇幻文学作品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J.R.R.托尔金就曾试图在《指环王》三部曲中探寻善与恶斗争的本质,而他的很多模仿者却是在其作品中把这一斗争当作推动情节发展的手段。第三当然是主人公。在任何一种类型的文学作品中主人公总是这部作品的灵魂,奇幻文学作品当然也不例外,但奇幻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和其它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有着很大的区别,他们总是在心理或者生理上特别强大,也许刚开始他们并不具备完成使命的能力,但他们会慢慢成长,慢慢变得成熟,最终顺利的完成自己的使命,而这也正好体现了人类渴望实现自己的梦想,渴望寻找内心深处自己英雄的一面,渴望自我完善的想法。最后是一些传说中的生物或种族。它们中很多都是从神话,传说或者是古典文学作品中演变而来的,有着某些固有的特质,奇幻文学的作者们也曾自己创造了一些特有的怪兽或种族。随着奇幻文学热的到来,今天它们当中的很多已为人们所熟知,且有一部分已经出现在其它的媒体或艺术形式当中。

三 目的论的发展阶段及其主要内容

在翻译研究史上,曾出现过很多著名的理论,如古罗马西塞罗提出的直译、意译之说;巴特主张作者是主人;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原则等,这些理论对于翻译研究的发展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这些理论的共同点是将翻译的核心放在语言本身,关注的是原文与译文在语言层面上的对等,在这些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译者必须在原文束缚的枷锁中力求翻译最大化的在语言文字上的精准。但如果仅仅只从这一层面入手,将翻译看成是一种语言间的等值换码,无法全面揭示翻译的本质。随后,当代特别是西方翻译理论界针对这一现状,试图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定位翻译的实质。由此,不少全新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如多元系统论强调翻译中的文化因素;解构主义学派否定了传统的原文译文二分法;目的论则提出翻译必须要达到某种目的,而对于忠实度可有所取舍,目的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下几个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德国翻译学家赖斯提出了翻译目的论,她以对等为基础进行翻译研究,但认识到有些等值是不可能实现的,译者在翻译的时候有时是不希望建立完全的对等的,因为有些译本要实现不同于源语文本的某一目的或某种功能,因此,她认为译者应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从而形成了目的论的起源;其后,弗美尔以行动理论为基础,以文本目的为翻译的首要准则,创立了功能派的翻译目的论;随后,曼塔利和诺德进一步发展了目的论,曼塔利认为翻译是为取得某一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复杂活动,是一种目的性行为,诺德提出了忠实原则,至此,建立了以目的论为核心的功能派翻译理论。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译文的预期目的和功能决定翻译策略,即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客户的要求,并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使译文在译语环境中具有某种功能。翻译目的论包含了如下三个法则,即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其中目的法则为翻译过程中的第一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目的决定方法。另外两个法则又同时从属于目的法则。赖斯把翻译文本分为三种类型,即:信息类(informative)表情类(expressive)及呼唤类(operative),同时,赖斯将文本类型功能与翻译方法联系起来,认为功能和方法间存在明确的对应关系。一言以蔽之,与传统的翻译理论不同的是,功能理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或译文是否是完美的与原文语言上一致的翻译,而是强调译文应在原文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从而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即针对特定的翻译目的选择特定的翻译方法,当然,翻译的目的包括了译者的目的与读者的期待。

四 英语奇幻文学作品中专有名词的汉译

专有名词或一些术语是英语奇幻文学作品中一种很常见的词类。在英语奇幻文学作品中不少专有名词都与西方的宗教有关,具有某些象征或文化的意义。同时,由于在奇幻作品中魔法是必不可少的,作者会有意的创造出一些魔咒或特有的动物,这些也为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下文将以不同类型的专有名词为例,分析怎样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进行翻译。

首先是对生物名称的翻译。这一概念涵盖了人类、魔法界的动物以及鬼神的名字等。翻译时译者当然可以针对不同的名称采取不同的方法,但重点应放在一些具有原创性和魔幻色彩的名词上。当然,在翻译过程中这些名词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译者主观意愿与翻译目的的影响。先看看人名的翻译。人名的翻译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不包含任何象征或隐含意义的名字,如Olympe Maxime译为奥利姆·马克西姆、MollyWeasley译为莫丽·韦斯、HarryPotter译为哈利·波特等。这些名字只是想告诉读者这些人物的存在,因此翻译时译者只需有意识的选择一些字来显示他们的性别和地位。第二类人名中包含了某些象征意义,但这些意义不能直接为读者所理解,因此,译者在翻译此类名字时一般采用归化的方法。如在《哈利·波特》中,法国女巫FleurDelacour被翻译成为芙蓉,一种中国人所熟知的花,虽然Fleur在法语当中确实是一种花,但不是芙蓉,而是鸢尾。那译者在翻译时是出于那种目的呢?因为鸢尾并不是大多数中国人所熟悉的花,而芙蓉却是中文中用来形容美艳女子的一个经典用词,如古诗中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这样中国读者一看就知道这个女巫一定是个美女。又如,译者将SiriusBlack翻译为小天狼星布莱克,将Peter Pettigrew翻译为小矮星彼得。Sirius本意就是天狼星,因而作者用的是直译法,天狼星一词使读者联想到夜晚天空中那颗闪亮的小星星,而布莱克本人确实是个很吸引人眼球的人物,在学校他就像是一颗闪亮的小星星。但Pettigrew的本意并不是小矮星,这是作者自己创造出来的一个名字。Pettigrew是由“petty”和“grew”两个单词组成,分别是“小”和“成长”的意思,而彼得本人是一个个子矮小喜欢跟在布莱克后面的小家伙。译者用小矮星来表示小与矮的意思,同时,小天狼星和小矮星也向读者暗示这两个人是好朋友。第二类是魔幻生物与宠物名字的翻译。在英语的奇幻文学作品中有很多魔法界的生物或宠物存在,它们的名字不仅有趣而且隐含着它们特有的性格特点或行为习惯的特征,对这些名字的翻译既使译者头痛也是对译者提出的挑战,因为这些名字在翻译时与巫师的名字翻译不同,完全的音译法无法显示名字的趣味性与其内涵意义,完全的意译法翻译出来的东西又不像是动物的名字,因而在翻译时译者会根据自己的目的采取不同的译法,甚至会采用一些颜色或情感色彩很强的词语。如,Norris常常被翻译成为诺里斯,作为家族的姓氏,但在《哈利波特》这本书中,Norris是费尔奇太太的一只非常美丽而可爱的猫,因此译者在翻译是将诺里斯改为诺丽斯,用一个“丽”字来显示它的性别与特征。

第二是地理名词的翻译。奇幻文学作品译者在翻译时一个最基本的目的就是给读者呈现一个精彩动人的故事,因而在翻译地理名词时译者会有意识的选择一些合适而又易懂的词语。如在《哈利波特》中,哈利波特在人间生活时所居住的那条街道Privet Drive常被翻译成为女贞街或女贞路,其中Privet是一种名为女贞的树,但在中国读者的眼里,女贞通常是与女子的品德联系在一起,很少有人会把它理解成为一种树。因此,后来译者为了避免这一误解把它译为水蜡树街,清楚而明了。当然,为了避免这一误解在翻译时译者还可以采取另外一种方法,如加脚注等。

总而言之,由于奇幻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历史底蕴,运用目的论翻译奇幻文学作品,特别是当中的一些术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翻译时译者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历史知识,各种翻译技巧以及较高的英语修养,需要译者的再创造。

[1]郜万伟,田翠芸.翻译目的论——松开译者脚下之链[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4):145.

[2]李游.翻译目的论研究摭谈[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78.

[3]李艺洁.译者——带着镣铐的舞蹈者[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71.

猜你喜欢

目的论奇幻魔法
松软魔法
古蜀人也用“烧烤架”?三星堆奇幻之旅来了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魔法笔
神奇的魔法
少年派的奇幻“拍摄”
奇幻塔罗岛之一
带电粒子的奇幻之旅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