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小说对传统婚姻观的回归
2014-03-31黄文
黄 文
(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才子佳人小说提出了许多与以往的婚姻观不同的标准,在突破传统的弊端上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并不能超越本身的时代性。不能盲目地拔高才子佳人小说在突破传统婚姻观上的作用,把它提高到与现代婚姻观相匹敌的高度,还应该看到它的另一面。
一 才子佳人小说对传统婚姻观的回归
具体阐述才子佳人小说对传统婚姻观的回归表现,兼论述其回归中体现的不同特点。
1.婚姻依据——“发乎情止乎礼”。
才子佳人在表现男女之间的爱情时,仍然没有突破中国传统的“发乎情而止乎礼义”这样的模式。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不能完全接受,单纯从男女之间的好感出发建立爱情,而不受礼教的约束。
从男女间的接触看,采用“女扮男装”或者“男扮女装”作为掩饰,还是没有摆脱封建社会中对男女的束缚。男女之间的接触,很少正面交流,大多都通过诗歌唱和或者借人传送。仍然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奉为圭皋。高度概括出才子佳人恋爱方式上的一些与礼法相合的地方,不违背礼教,也就成为受到婚姻合理地位的重要保障,男女双方是自由恋爱的,但是也要符合社会的正统思想。从一些小说情节中可以看出端倪,如,《定情人》中的蕊珠小姐打算探望生病的双星公子,却又犹豫不定。她说:
“我与双星公子,虽名为兄妹,却不是同胞,怎么好私自去看他?就以兄妹名分明说要去看也只好随夫人同去。也没个独去之理。”[1]
在心爱的人生病的时候,还不忘拷问去探病的行为是否符合礼,是否会被人诟病。采取的慰问方式也很委婉,不能独自一人去看望,只能间接关心,这样的矛盾心理还存在于小说中。
在才子佳人中,大多数才子和佳人的父母都很开明,或者已经双亡;就算有不够开明的父母,男女主人公大多为独生子女,倍受父母宠爱。这就为男女自主选择结婚对象提供了可能性,也直接达到了自己的选择和父母的选择高度的统一性。如《玉娇梨》里苏友白和白红玉都是独女;《章台柳》里韩翊是独子,柳章台的父母没有提到;《平山冷燕》里平如衡、山黛、燕白颔他们三人都无兄弟姐妹,就算冷绛雪有三个哥哥,但是他们的才学都很低,父母对于她的宠爱更多。此外《好逑传》《春柳莺》《飞花咏》《人间乐》《合浦珠》《惊梦啼》等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是家里唯一的孩子,这就为自由恋爱扫除了阻碍。
不过最后男女双方在结婚前要先争取父母同意,也不同于以前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仅仅是一种先斩后奏的方式让婚姻进行得更加顺利而已。虽然小说用这种极度理想化的手笔让作品能够与现实中的社会相适宜,能够让维护礼教的统治者与家长制得到默许和认可。不过,这些都是作者情急之下的一种处理方式,是与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有关的。
2.结局方式——“一美双艳”。
才子佳人小说的结局往往是“一美双艳”,这常常被人诟病。与现代爱情观念相比,这是属于落后的地方,也体现出最终没能突破封建制度的藩篱,回归到原来的制度中去的表现。然而深入探讨传统“一夫多妻”现象与才子佳人小说中出现的“一美双艳”情况作对比,却能发现其中的不同。这就出现了分析作品的本质,把握作者创作的意图,体验到作品的复杂性和在突破中回归,在回归中又有不同的特点。
才子佳人小说有百分之七十的作品都是以“一美双艳”或者“一美多艳”的形式作为小说结局。试列举出从明朝至康熙前期间的三十五部作品,其中近半数是这种情况,可见其普遍性:《玉娇梨》中苏友白与白红玉、卢梦梨;《春柳莺》中石液与毕临莺、梅凌春;《人间乐》中徐秀虎与掌珠、素琴;《风流配》中司马玄与华峰莲、尹荇烟;《金云翘传》中金重与王翠翘、王翠云;《麟儿报》中廉清与幸昭华、毛小燕;《玉支玑》中长孙肖与管彤秀、卜红丝;《铁花仙史》中王儒珍与蔡若兰、夏瑶枝等。
从上述作品来看,就形式而言,是一个丈夫同时拥有两个或者多个妻子,这是对于“一夫多妻”制的一种回归;就本质而言,两者并不相同,其原因就在于过去的“一夫多妻”其实是“一夫一妻多姬妾制”,有地位的差别。
才子佳人小说的结局当中,没有分谁为正室,谁为侧室。妻子的身份地位也没有很大差别,比如《春柳莺》中的毕临莺为监生之女,梅凌春为翰林之女;《飞花艳想》中的雪瑞云为太守之女,梅如玉为兵备之女;《麟儿报》中幸昭华为礼部尚书之女,毛小燕为御史毛羽之女等。这些出身高贵的女子,若在过去基本上都会成为“正室”,而在此处是以平等的姿态出现在作品中,这也是与以往不同之处。
3.团圆模式——“皇帝赐婚”。
列举才子佳人小说前期的三十五部作品,可以得出“奉旨成婚”结合的小说有十五部之多:《吴江雪》《平山冷燕》《好逑传》《画图缘》《定情人》《赛红丝》《鸳鸯媒》《燕子笺》《锦疑团》《醒风流》《炎凉岸》《宛如约》《世无匹》。下面试分析作品中是如何表现这种现象的,如《好逑传》中是这样书写结局的:
“铁中玉与水冰心迎回到家,先拜过天地,再排香案,谢过圣恩;然后再拜父母,重结花烛。……仇大监见圣上如此处分,也不敢再蒙邪念。”[2]
这部作品的作者是名教中人,主旨是为了宣扬“守经从权”之说,将纲常名教与青年男女正当交往相结合,使“名教生辉”“以彰风化”,因此夹有大段说教。故事中的铁中玉与水冰心的结合是经过一段波折以后完成的,在收获皇帝赐婚前,就已经得到双方认可。皇帝对他们的关注还在于对铁中玉的恪守礼教行为的赞许,在皇后那里得知他们的事迹,作为一种典型推出,其行为就是:
“故臣与水冰心,至今犹分居而寝;非好为名高,盖欲钳众人之口,而待陛下之新命,以为人伦光耳。”
因此在追求爱情的时候,也要合乎礼仪道德才能获得赐婚。这种大团圆方式,更多的是一种“锦上添花”,而不是一种“雪中送炭”,它成为男女双方结合的一个辅助作用。是男女双方经过爱情斗争后,获得的嘉许,并不是依赖于皇帝为婚姻寻找保证。
三 对传统婚姻观回归的原因分析
1.为何延续“发乎情止乎礼”?
《毛诗序》中关于儒家思想的主张: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3]
这些在儒家学派口中被不断重复的经典句子,在道学家眼中却并不合理。礼是作为一种社会的规范,对于情是克制的、保守的,甚至有时候是对立的。因此才子佳人作品中的爱情往往在突破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又呈现出一种回归的局面。
儒家学说中的情是受到限制的,这样才能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可是后面却言要“发乎情,止乎礼义”。才子佳人小说依旧逃离不了这种制约,如《女开科传》《好逑传》《驻春园小史》《定情人》等一系列才子佳人小说中都出现一些情节,男女间就算单独相处,也不会做出出格的事情。而这样的情况最终会获得皇帝的嘉奖,得到道德上的认证。
明清时期虽然有了一些先进的社会思潮影响,但仍处于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形成现代的婚姻观。因此就算表现出一些进步的地方,传统思想中根深蒂固的落后思想仍没有从人们的脑海中完全清除。
2.为何如此结局?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者以“两女共事一夫”或者“皇帝赐婚”的模式做结?
从创作者的创作心态看,这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而在文学作品中寻找出口。“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被称为人生的四大乐事,而后两者更代表了男子的美好愿望与理想追求。才子佳人小说的作者大多是受到现实压抑的群体,天花藏主人在《平山冷燕》序中,用一段话精辟地概括出这些人的创作心态以及创作意旨:
“欲人致其身而既不能,欲自短其气而又不忍。计无所之,不得已而借乌有先生以发泄其黄粱事业。有时色香援引儿女相怜,有时针芥关投友朋爱敬,有时影动龙蛇而大臣变色,有时气冲斗牛而天子改容。凡纸上之可喜可惊,皆胸中之欲歌欲哭”。[4]
人要借助乌有之事发泄心中的不满,而小说中的才子形象就成为作者的代言人,他们把对理想的追求寄托在这些人身上,而追求功名的不得志转向了寄予对红粉佳人的描写上来。凡是写到一个男子拥有几个女子的结局,都是一种求而不得的补偿心理。而希望皇帝赐婚则是从男性作者的享乐态度为由的,同时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从现实社会的因素看,处于封建社会时期的才子佳人小说的作家,仍然不能超越当时的思想。刘向《列女传·有虞二妃》云:“有虞二妃,帝尧二女也,长娥皇,次女英。”[5]这种婚姻模式一直被文人发挥到作品中。神仙题材的故事如此,传奇、戏曲、小说也有不少,比如《柳毅传》《任氏传》《西厢记》《阿宝》等。“这些故事中的女性形象都和娥皇、女英形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男性形象也和舜大致相仿,他们的婚姻模式也几乎是同出一辙——高贵女子贫贱郎。”[6]受这种传统文化因子的影响,小说家们也就把它作为一种美好的愿望表现在作品中。
从小说的功能上看,才子佳人小说是一种获得利益的商品。这类小说艺术水平并不很高,“一部先出,各部模仿”创作成为一种类型化,模式化。这就是小说的商业功能使然。读者喜欢看“一美双艳”这种结局,小说家就满足大众心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谁能抓住读者的心,谁就能获得更多利益。作为以创作谋生的才子佳人小说家们,自然不可避免地迎合大众的审美倾向,陈大康说通俗小说:“须得通过出版渠道方能到达广大群众手中,从而产生与作品相称的社会影响,刺激后来的创作。”任何手段都阻止不了文人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迎合读者进行创作,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为了增强娱乐性和可读性,因此“一美双艳”或者“皇帝主婚”的故事就大量出现了。
四 总结
才子佳人小说有向传统婚恋观的回归,体现在男女相恋时“合乎情止乎礼”,结合时出现“一美双艳”和“皇帝赐婚”结局。鲁迅先生说“只是找了更大的帽子”,这一点不能说明才子佳人小说完全就回到了封建婚恋观上,而是不得已而为之。儒家思想的束缚;当时先进的社会思潮影响;作家在现实世界中不能得到满足,而要在作品中获得安慰,构建自己的理想世界;以及小说创作出来为了获得更多的读者群,按照读者希望的结局去创作。这些方面都导致了才子佳人小说在创作时,在结局方面出现了一些向传统婚姻观的复归。面对这种现象,要站在当时的立场去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些回归只是一些形式而已。
[1]佚名.定情人[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
[2]名教中人.好逑传[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
[3]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佚名.平山冷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5][西汉]刘向.列女传[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
[6]李晓风.娥皇、女英神话的文化渊源及原型意义[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