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人的本质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

2014-03-31徐声慧

关键词:存在物费尔巴哈本质

徐声慧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宗教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中就存在许多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其中,宗教神学认为神高于一切,把人的本质推向神,认为神即上帝创造了人,人的本质只不过是在彰显神的形象和样式。而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则推崇理性的力量,认为理性就是人的本质和目的。不能看出,以往哲学家在研究人的本质问题上把着眼点放在外部力量上,将人的本质外化,从外在的超人的神或超人的绝对理性中去寻求人的本质,忽略了从人自身的角度去寻找答案,从而陷入了误区。那么,人的本质问题究竟是什么呢?本文就人的本质问题,对费尔巴哈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以及对人的本质问题与大学生自我发展问题进行论述。

一 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问题的认识

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创立者费尔巴哈在关于人的本质问题上,既不诉诸于神,也不推崇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反之,他把宗教的基础归于人,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感性的人”,[1]他强调人的本体地位,创立人本主义学说。他认为,人的本质是人自身,针对之前哲学把上帝、宗教与人捆绑在一起的三位一体的做法予以批判,他把人规定为感性存在物,也就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在他看来,人是自然存在物,是具有自然属性的存在物。因此,费尔巴哈把人从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枷锁下解放出来。同时,费尔巴哈也在一定程度上模糊地看到了人的社会性,人是“历史的本质,国家的本质和宗教的本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费尔巴哈的人只是具有抽象意义的、孤立的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他没有从社会和生活实践出发去追寻人的更深层次的本质,找不到人的本质的科学的源头,他认为的人不是现实的、具体的和历史的人,因而他提出“人是类存在物”,即人是人的类本质,类就是单个人的相加,在孤立的个体中找出既能把所有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又能与动物根本区别的普遍性。人的类本质也就是人的类意识,是理性、意志和爱的三位一体。一个完善的人,应该具备理性思维、意志力和爱。只有理性、意志和爱的三位一体的统一,才是完整的人,才是人作为人的绝对本质。在此基础上,费尔巴哈对宗教进行批判,但这种批判不是简单地否定,而是从人本学视角对宗教做出属人的理解。他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其本质不过是人。宗教的本质不过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宗教的异化是关于主体人自身的分裂,是人与自身本质之间真实关系的颠倒和错位。费尔巴哈通过批判宗教,把宗教世界归结为它的世俗基础,主张扬弃宗教异化,回复人的本质,向人自身复归,人不应该去爱神,而应该是去爱人自身。但是,不可否认,费尔巴哈把爱当做人的本质的核心,把爱和存在联系在一起,爱得越多,越是存在,他主张一种抽象的、无原则的爱,完全抹煞了爱的区别和界限,是有其内在的缺陷的。

总之,费尔巴哈把人的类本质定位于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正确的。但是他把意识、理性和爱当做人的类本质,主张无原则的爱,缺乏严格的根据和论证。他脱离人的生产和社会实践去考察人的根源本质从何而来,没有去追寻人的本质的根本性源头,所以他的类本质思想有其不彻底性。

二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看法

马克思在充分肯定费尔巴哈关于人是人的本质的思想基础上,对费尔巴哈的类本质异化思想进行批判地继承和超越,进一步强调了人的社会性。马克思不同意费尔巴哈对人的类本质的抽象理解,而是主张从实践出发,在人类社会和历史领域中考察人的本质,也就是借助于人的实践活动来考察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但是,为了把人的本质推向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他仍旧借用费尔巴哈的类概念,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可以看到马克思大量引用费尔巴哈类概念和费尔巴哈式的论证方法。马克思认为人是类存在物,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类特性,这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即旧唯物主义从“客体的、直观的方式去理解,而不是从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这样的缺陷,从而提出新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即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马克思认为人们认识和解释世界离不开实践,也就是要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认识和解释世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在社会历史领域考察人的本质,从而得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科学论断。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曾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这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抽象界定,从实践的角度、从现实的角度作出的科学概括。马克思认为,人不仅是有生命的自然的存在物,还是社会存在物。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到社会的影响和制约,必然具有社会性,人的本质是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社会属性,这种属性是由全部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决定人的本质,而政治、道德、法律、思想和文化等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本质有影响。只有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把人放入社会环境中考察,才能深刻理解人的本质。所以,“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是某一方面的社会关系。人的本质是在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三 人的本质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科学论断是对人的本质最准确和最权威的论断和概括。人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动物,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正因为如此,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在社会关系中,承担和肩负着多重社会角色和历史使命,所以只有明确自己的地位和身份角色,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责任,社会才会和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自己身处这个社会应该怎样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从而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和完美自我。

人的存在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作为个体,有自己的个性、利益和需要,须得到社会的尊重与满足;另一方面,作为社会成员,也必须以自己所具有的属性与能力去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因而,人生价值就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前一方面表明个人的完善和发展程度,后一方面表明一个人的存在对社会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是说,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当代大学生,首先要牢固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信念,勇于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认识,明确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要向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马克思在他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曾说过:“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4]正是因为马克思树立了正确的择业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一直为全人类的福利和福祉而孜孜以求,不懈奋斗,使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高度统一。由此,他成为千年伟人,深受我们的敬仰和爱戴。所以,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关系上,当代大学生应该明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大学生们也应遵循人类的幸福和人自身的完美这两个指针。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奉献于社会的过程,本身也就是我们砥砺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过程,这两者是高度统一的。所以,当面临着择业与就业问题时,大学生应该牢记遵循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这两个指针,无论是哪个行业,哪个职位,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也并无优劣等级之分,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职责,大家都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都同样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择业过程中,没有必要挑挑拣拣,只想奔着所谓的“高门槛”“好行业”去,非好岗位不去,而对于那些中西部基层、农村边远地区,那些急需人才的地方,那些条件艰苦的工作,都不愿意去。当代大学生应该摒弃过去那些陈旧的和僵化的思想观念和择业观念,转变就业观念,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无论哪个岗位,无论什么艰苦的工作,只要需要人才,只要能让自己有锻炼的舞台和机会,就要勇敢地去试、去闯,只有劳动才是最充实、最光荣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工作是我们价值的真正体现。只有在为社会做点什么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其次,在择业或者是生活中的其他选择,当代大学生都要时刻将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在新时期要牢固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得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原则保持高度一致,个人要紧跟社会发展的大潮,顺流而行,不要逆社会潮流和趋势而行,否则,我们就只会被历史发展的大势所抛弃,被历史发展的车轮所碾碎。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和同一时期的国民党总裁蒋介石一生的命运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结论。毛泽东和蒋介石对20世纪的中国历史都发挥过相当重要的作用。他们之所以成为国共两党的一代领袖,既是时代使然,多半也是他们的共性适合了这个时代的需要的结果。毛泽东和蒋介石两人都生于同一社会时代,他们两人同样才华横溢,同样才智过人,同样有勇有谋,同样有着宏伟的志向和远大的抱负,并且都很有魄力,都是国共两党的一代领袖,何以在人民解放战争中一个顺利挥师南下,解放南京,而另一个兵败垂成,渡江溃逃,逃往台湾?最根本的原因恐怕是与他们两人所坚持的社会发展方向和构想的社会发展图景是有很大关系的。毛泽东主张在中国建立民主联合国家,即在《论联合政府》和《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到的要“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而蒋介石则是要在中国实行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宪政民主政治,这是不符合中国的历史国情和当时的现实情况的,也就是不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潮流的。两人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不同,他们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大方向也是不一致的。毛泽东紧跟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很好地处理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所以能成为时代的引领者,新社会的创造者,完成了中国乃至世界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建立了新中国;而蒋介石则置广大人民要求和平和民主的愿望于不顾,逆历史潮流而动,妄图以个人之力改变历史大趋势,注定功败垂成而被历史所摒弃。由此可见,只有将个人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正确地处理好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始终保持个人的发展服从社会发展的大局和潮流,我们才会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才能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实现小我发展和大我发展的完美统一。

近代著名思想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的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曾经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5]这正说明祖国优秀的年轻一代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顾炎武也曾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民的好战士雷锋曾经说过:“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的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诚然,个人与社会是紧密相依,息息相关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正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大好年华,“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当代大学生只有将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与民族繁荣复兴紧密联系起来,紧跟时代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立足于平凡岗位,艰苦奋斗,实现对社会的贡献,同时也实现对自我的肯定,实现小我发展和大我发展的统一,才能实现最完善、最完美的自我。大学生要牢牢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旗帜,不断增强爱国情感,时刻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自己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牢记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挥洒汗水,播撒智慧。

[1]陈先达,靳辉明.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211.

[2]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8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

[5]梁启超.少年中国说[M]//梁启超.梁启超文集[M/OL].1900 -02 -10[2008 -04 -30].http://www.yifan.net/yihe/novels/classic/lqcwj/lqc014.html.

猜你喜欢

存在物费尔巴哈本质
最有思想的句子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回归本质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童年的本质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