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主义视角下伊丽莎白·乔利《井》的翻译策略

2014-03-31韩竹林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凯瑟琳斯特女性主义

韩竹林,邹 婷

(1.牡丹江师范学院 应用英语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2.东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一 引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伴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出现了许多新的观念和翻译流派。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伴随着女权运动,顺应时代潮流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翻译流派。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重新审视了作者和译者、原作和译本的关系,并且对译者主体性的差异及所谓的忠实问题进行了重新的探讨。

二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在翻译研究迅速发展及翻译研究文化转向这一背景下,女性主义翻译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1) 消除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中对女性的歧视;(2) 重新界定译作和原作的关系, 译文与原文应享有同等的地位;(3)翻译不单是语言“技巧”的问题, 还应包括文化、意识形态等诸多问题。(蒋骁华,2003:37)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明确提出要消除翻译过程中的歧视,并且极力倡导译者干预性的翻译实践,由于译者存在其生理、心理和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差异,译者还可以对译本进行女性主义的创造,从而突出女性译者的创造性地位。文本、原作和译作是共荣共生的关系,根本不存在孰轻孰重的考量,从而打破了原作和男性“神圣不可侵犯、居高临下”的神话。女性主义对传统的翻译概念进行颠覆,为译者提供了全新的翻译思路,对译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 译者邹囡囡和《井》

邹囡囡现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商务外语学院副教授、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澳大利亚研究中心成员,长期从事澳大利亚文学研究,在澳大利亚文学翻译方面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井》就是其翻译的澳大利亚文学作品之一。《井》是伊丽莎白·乔利的第七部小说,也是乔利获得的唯一澳洲文学最高奖——迈尔斯·富兰克林奖的作品。在乔利所出版的众多作品中,其主人公大都是社会的边缘人物。这些人性格孤僻、行为怪异,都难以融入社会,遭到社会的排挤和忽视。乔利在这些作品中对这些边缘人物采取同情和关注,希望借此唤起大家对这些“可怜人”的注意和关心。邹囡囡这部《井》的译作具有形象生动、细节鲜明和通俗质朴的语言特点,它不仅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了解澳大利亚文学,而且也为更多人研究澳大利亚文学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平台。

四 《井》的女性主义翻译策略探析

传统的翻译观对于“忠实性”的过分苛求是建立在西方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的观念之上的,从而将原作与译本、作者与译者,甚至是男人与女人完全对立起来。针对这一现象,女性主义翻译家给“忠实性”重新下了定义:“忠实”既不是对作者也不是对读者,而是对写作方案,一项作者与译者都参与的方案而言的。(Simon,1996:2)对于某一原作品,也是作者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并结合自己的内心感受创作出来的。要想该作品为世人所了解,并得以广泛流传,这一艰巨的任务必须由译者来完成。而不同的译者,当然受社会及文化的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及对作品所产生的情感也不尽相同。所以对于同一篇作品会出现不同版本的译本,难道这就能说是“不忠实”,这未免太过决断。

女性主义翻译家针对译界对译者的不公平待遇以及对女性的歧视,提出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策略,以弗洛图为代表的女性主义翻译家总结了三种常用的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分别是补充、加写前言和脚注以及“劫持”。补充是指译者对两种语言的差异之处予以平衡的做法,并在此过程中基于自己的性别立场对文本进行创造性改写的一种行为。前言和脚注是女性译者常用的翻译策略,是指女性译者对翻译过程的描述,用以解释原文的背景、意旨,以突出女性译者的差异性翻译。而“劫持”是指女性主义译者对原作的挪用,赋予不具女性主义色彩的文本以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以邹囡囡汉译《井》为例,从补充、脚注和中西语言特点的融合三种翻译策略诠释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

1.补充。

补充是女性译者通过增补,从而补偿译文当中性别意义上的表达方式.,并通过更清晰明了的表达使原文中隐藏或缺失的信息得以再现。邹囡囡作为女性一员,更善于捕捉女性细腻的心里,从而使女性形象更生动更传神的表达出来。

例1:In the evenings when old Mr Harper, complaining, wanted to go over the books Hester would say, ‘ I’m busy this evening,’ and would pour him an extra large whisky.(Elizabeth Jolley,1987:15)

译文:晚上,当老哈珀抱怨着,想要让海斯特读书给他听,海斯特就会说“。这会儿我正忙着呢。一边说,她一边会给老头子倒上满满一杯威士忌。”(邹囡囡,2010:17)

这是凯瑟琳到哈珀家不久,海斯特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凯瑟琳的身上,面对年老父亲,海斯特的陪伴越来越少,从而引来了父亲的一阵抱怨。原文“‘Later father, tomorrow”,三个简单地单词不易看出海斯特的语气和态度,但通过译者的补充,文本被译成“下次吧,爸爸,等明天再读”,将海瑟琳心中的勉强和不情愿的心情清晰明了的表达出来。

2.脚注。

脚注也是女性主义译者常用的翻译策略,主要是译者对翻译过程的一种描述,对当时的背景及含糊的地方的进一步解释,从而让读者更易理解作品及作者当时的感受。在邹囡囡的译作中,共出现了50多处脚注,其脚注大致分为四大类:(1)其他外文解释,如澳洲英语、法语和德语。(2)由于人物心里波动产生的错误表达。(3)正式用语的表达。(4)人物及作品的介绍。在此选取两个典型类别进行如下分析:

例2:‘That’s enough Katherine,’ Hester stood up and twitched her dress straight. ‘Whoever it is down there is dead- D.E.A.D-dead,’ she said, ‘otherwise he would not be down there.’(Elizabeth Jolley,1987:130)

译文:“够了,凯瑟琳,”海斯特站起身来,把裙子扯直。“不管井下是谁,都已经死了——D.E.A.D——死了,”她说道,“不然他就不会在井底。”(邹囡囡,2010:157)

脚注:“D.E.A.D”意即“死了”,海斯特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说出一个词,意在强调。

这是两人在撞死一人并将其抛入井中之后,凯瑟琳精神恍惚,并将井下未死之人描述的惟妙惟肖,这不禁让海斯特感到些许害怕和紧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D.E.A.D后加了一个脚注,意即“死了”,海斯特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说出一个词,意在强调。这一脚注提醒了作者当时海斯特说话的语气,并鲜明的将海斯特紧张惶恐又不愿让凯瑟琳提及已死之人未死这一心情。女性主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巧妙的揣摩了主人公当时的心情,其感情细腻,观察入微。

3.中西语言特点的融合。

中西方根据性别方面的差异,其语言表达也不尽相同。女性主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善于将中西女性语言习惯融合,从而表达女性的观点、主张和情感,邹囡囡在翻译《井》的过程中也体现了中西方语言的融合。

例3:Hidlde’s pain, it must be pain, her agony made her unable to keep to the perfection she was usually proud of maintaining when speaking English. ‘ Ach du meine Giite!’ she cried out. ‘Please dear Hester, to fetch your fazère. I must with him speak. At once! Go please! Schnell! Ach, what shall I do! My poor poor little Hester!’(Elizabeth Jolley,1987:121)

译文:希尔德的痛楚,一定是那痛楚,她的痛楚使她无法保持她说英语时那一贯的完美状态。“哦帮帮我!上帝啊!”希尔德苦出声来。“拜托了,亲爱的,海斯特,去把你父亲叫来。我一定要和他说。马上!请你快去呀!快!奥,我该怎么办!我可怜的,可怜的海斯特!”(邹囡囡,2010:145)

这是希尔德遭到了海斯特的父亲蹂躏后发出的痛苦的求救,看到译者汉译的这段痛彻心扉的挣扎,我自己似乎也亲眼目睹了希尔德的痛苦,感受到了她的疼痛。其中“哦帮帮我!上帝啊!奥,我该怎么办!”等等一系列话语符合汉语女性求救的语言特点,也凸显了一个女人当时的无助和凄惨,这是一位女性译者站在女性的角度将一位女性求救的呐喊翻译得淋漓尽致。这段译文除了运用了中西语言融合的翻译策略,也使用了脚注,原文“我有事要说你父亲”后有一脚注,希尔德本意是说“我有事要和你父亲说”,但慌乱中使用了错误的英语语法。这一脚注也鲜明地表明了希尔德当时是何其恐惧,也表明尽管是知识渊博的女性,在当时受到男性的欺凌也只能做无谓的挣扎和呐喊,其中包含着译者对当时女性的同情。

五 结语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以打破传统的“男性中心论”为目的,主张“女男”平等,原作和译作具有同等的地位。让女性通过语言获得社会地位,使译者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同时也为中西翻译理论增添了新的翻译视角。邹囡囡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汉译《井》,在把握了原文基调的基础上,发挥了自己的独创性,为我们呈现了一部精彩的而又生动的译文。众多翻译流派呈现异彩纷呈的局面,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也将继续发壮大。

[1]Elizabeth Jolley. THE WELL[M]. Ringwood:Penguin Books Australia Ltd.,1987.

[2]伊丽莎白·乔利.邹囡囡,译. 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3]蒋骁华. 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阐发与新思考[J]. 中国翻译, 2003(5):24-29.

[4]Simon, Sherry. Gender in Translation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6.

[5]韩竹林,胡亚会.象似性视阈下的诗歌翻译[J].作家,2013(4):127-128.

[6]张林影.论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J].作家,2011(2):170-171.

猜你喜欢

凯瑟琳斯特女性主义
完美的鲨鱼
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越努力越幸福
越努力越幸福
贾宝玉与凯瑟琳·恩肖的三角恋比较研究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
满足欲望,自我选择——西方的“生活方式”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