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在市场规模对企业专利产出量的影响分析
2014-07-16李泽星
李泽星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一 概述
“专利(patent)”的申请与授权状况被认为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与技术实力,因此引起各个领域的广泛关注。当今世界的科技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提高,专利的作用和影响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显著。我国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尽管在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上相对较为踊跃,但是专利转化率低,竞争能力不足;与此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还普遍更加愿意去扩大市场规模,占领市场份额。对于一个国家来讲,专利拥有量的多少客观地反映了该国的经济技术实力,就一个企业来讲也是如此。但是我国的专利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知识产权立法得到较大进步,然而执法问题突出,另外政府对知识产权领域的管理政出多门,管理相对不合理;公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盗版仿造现象比较严重;在专利出产量方面,我国的人均专利申请量是比较靠后的,而日本的人均专利申请量约为我国的100倍。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有一方面的原因存在一定的争议性,那就是我国的市场规模。我国的人口数量众多,购买能力相对较大,那么面对我国庞大的市场规模,企业是否更愿意去开拓市场从而忽视专利研发以及技术创新呢?这是本文以下研究的主要问题。
1.专利研发的影响因素。
影响我国知识产权专利申请量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制度上的,也有体制上的因素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
研发经费投入对专利的影响最为显著,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要素投入,二者的关系呈现显著的相关性。从这一点来看,不管是国内国外的研究文献,都是支持这一结论的。在经济模型当中,每一期的研发经费都会对专利产出有影响,但是另一方面,研发经费又会对专利产出产生一定的滞后影响,而这种滞后影响也是应当予以充分考虑的。
研发人员的投入量。研发人员对专利产出的影响有不同的标准,一方面是按照研发人员数量,这在企业层面上是比较好统计和衡量的;在宏观层面上,我国国家统计局的指标为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是指全时人员数加非全时人员按工作量折算为全时人员数的总和,是一种折算指标。另一种指的是研发人员的知识结构、学历水平等,这在经济衡量角度是难以衡量的。
市场需求量的大小。当一国或者一地区的市场需求量很大的时候,企业有动机加强研发,获得专利的垄断使用权,从而占得一定的优势:还有一种可能是企业面对市场,采用价格竞争策略等手段提前占领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会抑制专利产出,具体这种影响是怎么样的正是本文以下章节要着重分析的。
2.专利产出量的概念。
专利产出量的概念,并没有教科书给出较为权威明确的定义,并且在不同的文献中也不一致。有的文献将专利申请数量作为专利产出量,有的则将专利授权量作为专利产出量,这在文献中一般会注明。总体来说,不会超出这两类数据的概念。
专利申请量与专利授权量,这两类数据标准恒定,统计区间统一,数据流连续,不存在误差。企业微观数据与区域宏观数据都是比较好搜集的。具体到本文来讲,由于研究的是地区市场规模的数据,偏宏观数据,因此本文选用地区的专利申请量为专利产出量的衡量指标。这是因为专利申请量相对基数较大,适宜选作宏观数据。
3.潜在市场规模的概念。
潜在的市场规模,指的是一个企业面对的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差异性占领更大的份额,也可以通过广告投入去扩大市场份额。广告研发等时间周期比较短的短期行为对潜在市场规模的影响显著,企业短期的广告投入会扩大企业的潜在市场规模。潜在市场规模对企业来说,主要是企业面临的整个市场对企业来说是有吸引力的,另外开拓市场对企业来说是可以短期见效的。形象一点说,潜在市场规模较大,意味着企业的需求曲线可以容易地向右移动,需求的扩大是容易的。开拓市场的成本是企业的广告支出等费用,滞后期较短。
在本文的实证模型当中,需要将潜在市场规模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研究其对专利指标的回归系数为正值还是负值。在以往的文献中,用什么指标代表市场规模呢?进行全国宏观经济预测,要求对通货膨胀、失业、利率、消费者开支和储蓄、政府支出、净输出等相关因素和事件进行预测,其结果产生一个全国总产出的预测。地区市场预测的时候,只要将上述指标进行地区化处理即可。但是在本文的研究中,需要运用全国28个省份的各个指标,而各省份的不同指标是很不好搜集的,因此这种多因素指数法在本文中是不好利用的。只能运用单因素指数或者单个指标代表。本文主要运用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作为代替指标,居民的储蓄收入与市场规模存在正相关性,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高,说明居民的购买潜力比较大,对一种产品的购买能力比较高,因此用该指标作为潜在市场规模的替代指标。
表1 我国历年大中型工业企业专利统计数据以及居民储蓄消费数据
二 市场规模对专利产出影响的时间序列实证分析
1.模型的构建。
根据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一项产品的产出是其要素投入的如下函数:q=Akαlβ;同样,专利研发亦可以看成是其要素投入的函数,其要素投入包括R&D投入(资本),科研人员投入(劳动力),其他相关因素有企业销售额、前期的技术基础等变量(归入影响变量A);相关文献也都是如此建模。①鉴于以上认识,此处对科布道格拉斯函数取对数:
logPt=logkt+loglt+logzt+εt
2.数据的说明。
本文的数据采用2000—2010十一年的国家数据,包括六个指标,分别为企业个数、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申请数、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研发经费以及居民消费支出。数据来源为历年的国家统计年鉴。对于实证分析,数据的准确是相当重要的。由于本文分析讨论的是企业面临的创新研发,而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比较难获得,就算个别企业有相应数据,也存在数据记录不连续,个别指标残缺等问题,因此本文利用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数据来进行分析。我国的统计标准相对不固定,另外其他年份制定的年鉴会对上一年份的数据进行校正,收集口径相对不太标准。遇到这种情况,本文一律以校正后的数据为准。
3.指标的选取。
本文用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专利申请数据作为应变量,将R&D投入、人员、各地区对内市场规模、各地区对外市场规模作为自变量。其中地方市场规模这一指标的建立有不同的观点,本文的观点是用各地的居民消费支出代表既有的市场规模,用各地的居民储蓄量作为潜在的市场规模。
4.模型结果。②
在以上衡量指标当中,用居民储蓄余额代表企业潜在的市场规模;用专利申请量代表企业专利研发的水平或者强度;将专利申请量作为被解释变量,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投入以及居民储蓄余额作为解释变量,对下面回归方程进行回归,主要通过居民储蓄余额对企业专利申请量的影响系数是正值还是负值,来判断企业更愿意进行市场开发还是进行专利研发。
(1)模型一 。
①回归模型如下:
lnpatent=lnc+lncapital+lnlabor+lnsave+ε
②回归结果如下:
③模型分析。
由以上回归结果可看出,居民储蓄与研发人员当量的t值都不显著;资金投入的t值显著,且系数为正值,符合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但是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不显著就有违经济运行规律了,可能的原因是数据口径不统一,2004年之前为人员统计,之后年份的数据采用的是全时当量。因此需要对模型进行改进,建立下面的模型二。
(2)模型二。
①模型建立。
由于是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相对较为粗糙;另外时间序列为11期,相对较少。为了能更好地反应模型精度,需要对数据的选用做处理,建立如下模型:
lnpatent=lncapital+lnsave+ε
②模型结果。
③模型分析。
将发明专利申请量作应变量,将资金研发投入、居民储蓄存款作为应变量,这时模型各项指标显著。另外最重要的是居民储蓄余额对专利申请量的影响系数为负值,意味着企业面对专利研发投入与市场开发投入时,更倾向于对市场进行广告宣传等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措施,而面对技术创新则相对动力不足。也正是由于此种原因,才导致出现我国企业专利申请方面的申请量偏低、申请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三 地区市场规模对专利产出影响的面板数据分析
以上运用的是全国层面的企业数据,这一部分采用我国各省份的地区面板数据通过面板模型进行回归,运用大量的面板数据,重新考察地区市场规模对专利产出数据的影响。
1.数据的取得。
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人员统计标准历年不太一样,按最新的统计口径,只能取得从2006到2010五年的统计数据,数据分别为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按地区分类的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申请量、r&d经费投入、r&d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居民消费支出、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在以上指标中,居民消费支出、居民储蓄余额支出最为系统,可以通过历年统计年鉴获得。而大中型企业的企业数、专利申请数等因为统计指标的不完善而分散于各种具体的统计年鉴中。具体来讲,各个年份的数据来源如下:2008、2009、2010年数据是通过当年《中国统计年鉴》获得;2004、2005年数据通过《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统计资料(2004年-2005年)》获得;2006、2007年数据通过《科技年度主要数据(2005年-2009年)》获得;2001、2002、2003年的数据是通过当年的《中国科技年鉴》获得。
2.模型结果。
3.模型分析。
时间序列模型是一种一维模型,面板数据是同时在时间和截面空间上取得的二维数据。此处数据较多,所以加入的变量较多。从模型可以看出,储蓄所代表的潜在市场规模对专利产出的影响仍然为负值。在地区面板数据模型中,储蓄收入的系数约为-0.7,t值绝对值大于2,比较显著,说明模型结果还是有一定代表性。仅从实证角度分析,系数值为负就可以代表潜在市场规模对专利产出的影响是反向影响,当然,由于数据处理原因以及统计误差可能会使系数的具体值有大有小,但是不影响模型基本结论。
四 结论
潜在市场规模的大小会对企业的技术开发决策产生影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国潜在市场规模是相对比较可观的,因此在这种大背景下,国家、行业都应当关注这种趋势,制定合理的专利开发促进措施。从长期来看,无论企业面临的市场规模有多大,企业都应当注重产品的差异性,因为只有产品有特色才能留住并不断扩大自己的客户群。
1.政府完善专利促进政策,分担专利研发成本。
(1)规范地方专利资助工作。
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讲,不管市场规模大还是小,企业的专利研发工作与科研投入是成正比的,并且二者的相关系数非常大。而我国的国家资助体系偏向于大型的国企、科研院所以及高校,面向中小型企业的专利资助是比较少的。因此应当制定规范合理的专利资助制度,明确专利资助资金重点使用、限制使用、禁止使用的范围,突出资助政策的专利质量导向。
目前来看,我国的专利资助政策是事后的资助,各个地方的资助标准不太一样,但是大约为发明专利资助2000至5000元左右,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相应降低。申请到的国外专利资助标准相对高些,大概超过20000元人民币。这部分资金,几乎连专利申请费用都不能弥补,其所起到的刺激作用可想而知是微乎其微的。
本文认为,发明专利的资助标准应当满足以下条件,即发明人或者申请人的资助奖金,应当在弥补完专利人的申请费用、代理费用之后,还应当弥补掉全部或者一部分专利研发成本。当然,不同的专利有着不同的专利研发成本,有的多达几十万,有的可能只有几千,对此问题,设计一种浮动的资助制度也是可行的。
(2)完善专利盒制度,分担企业成本。
专利盒制度是最近兴起的专利促进保护方案。我国目前还没有称之为“专利盒”的税收政策,但是在企业所得税的法规中包含一些关于专利的税收优惠政策。还有一些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专利的鼓励政策,这也可以看做是我国专利税收鼓励政策的一部分。因此,我国专利的税收优惠政策缺乏系统性,相关规定比较分散,不利于企业了解掌握;另外各种税收方面的优惠力度也参差不齐,时间长度也不同,更加大了企业人员搜集的成本,对企业激励效果不大。专利盒制度对于我国来讲,可以整合我国专利税收方面的政策,强化对企业的税收优惠,承担企业研发的部分成本,降低企业研发风险。专利盒政策是一种新颖的税收激励政策,可以引导专利技术研发,扩大专利技术的市场化,值得我国借鉴。
2.引导企业制定合适的专利战略。
市场经济可以自发调节经济主体去配置资源,这种自发调节机制也要求政府提供一定的制度与规则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经济主体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战略措施,利用既有的规则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专利战略就是这样一种企业行为。所谓专利战略,就是企业为了适应竞争环境、取得竞争优势,为了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充分利用所取得的专利情报信息,推进专利研发,控制市场份额,提高企业收益的策略。专利战略不同于企业的营销战略、发展战略,是一种关系到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竞争战略,它的着眼点是竞争,目的是获得长期持续的收益。
我国企业普遍不太注重专利技术的申请与保护,当我国企业走出国门进入国外市场的时候,这种专利被动局面暴露无遗。不拥有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企业的发展就没有独立的根基。企业是市场经济的运行主体,核心的生产技术能够给企业带来持续的发展潜力,企业应该制定适合自己企业的专利战略,扎实提升技术实力。无论是进攻型专利战略还是防守型专利战略,都应当适合自己企业的实际状况。我国现在与国外企业联系紧密,交流频繁,应当重视将国外的加以引进,予以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很多企业在引进技术后,简单地进行模仿复制,不注重进一步的改进创新,这是我国企业的通病。
3.引导价格竞争,避免价格战。
我国企业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利用价格大战来增加收益的现象比较普遍。我国的消费结构相对单一,企业价格竞争会显著地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而市场占有率的扩大,尽管短期的利润不会增加甚至有降低的风险,但是假如其他企业退出竞争市场,那么对本企业还是有利的。究其原因,一是短期行为严重,品牌意识差。国内企业家往往注重短期的经营业绩,对培养企业忠实的顾客群体不够重视,销售额受价格变化影响很大,诱使企业通过价格战来争夺市场份额。二是企业内部水平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技术研发水平、营销水平、管理水平较低,资本基础也不够雄厚,缺少实施品牌战略的能力,无法形成差异化、细分市场的优势。
我国商品市场的价格战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发生的,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商品的短缺,进入市场经济阶段后,大量的企业涌现,供给量大为增加,外资企业也纷纷涌入中国市场。这使得企业盲目生产,价格战也是唯一的出路。这种情况在2010年以前几乎每个行业都经历过,最近几年则由于信息技术的大力推广,新的行业里又有这种趋势,比如各大电商如京东、苏宁、亚马逊的网络销售大战。
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和企业都应当采取措施遏制这种势头的发展。政府应当划定恶性竞争和良性竞争的范围,遏制不良竞争。市场经济体制下,合理有序的竞争是调节资源的手段,也是不可避免的,良性竞争有益于经济健康运行,有益于提高消费者福利水平。但是对于单纯为了挤压对手竞争市场份额的恶性竞争,政府就应当严厉控制,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
4.综述。
影响专利产出量的影响因素较多,政治体制、法律制度、文化习俗、经济发展水平等都会对专利产出数据产生影响。但是上述影响比较难以量化,建立经济模型的过程中也难以包括进模型的分析中。潜在市场规模的衡量相对就是意见不统一的,不过与潜在市场规模相关的一些经济指标是较为容易搜集的,本文就用地区居民的储蓄量作为替代指标,将其纳入回归模型,分析其对专利产出量的影响。也正因为此,回归得到的模型仅仅观察其正负号即可,具体的系数值则因为标准的不统一不太有代表性。专利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企业、公众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各个领域对专利进行解读与分析,更为精辟深刻的分析也会越来越多,相信这些都会促进我国的知识产权研究的发展进步。
注释
①平新乔尹静.假冒生产对专利制度的伤害.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四)。
②本文全部模型结果都运用stata软件而得。
[1]Ades and Glaeser,1999,Evidence on Growth,Increasing Returns and the Extent of the Market,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14(3),1025-1045.
[2]Egger,2006,How Corruption Influenc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 Panel Data Study,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54(2),459-486.
[3]杜文献,吴林海.我国R&D投入相对效率的DEA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9(2)
[4]黄玖立,李坤望.出口开放、地区市场规模和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6(6).
[5]姜彩楼.我国专利产出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5)
[6]刘华.专利制度与经济增长:理论与现实——对中国专利制度运行绩效的评估[J].中国软科学,2002(10):51-53.
[7]刘运国,陶丽,廖歆欣.终极控制权与R&D支出效果[J].中大管理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