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命困顿及其突破路径

2014-03-31勇,丁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教学科研青年教师生命

陈 勇,丁 超

(1.阜阳师范学院 人事处,安徽 阜阳 236037; 2.阜阳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人们在物质财富得到丰富的同时,生命问题却日益凸显,很多人由于人生方向与目标的模糊,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无解,导致出现轻视生命、漠视生命、浪费生命、透支生命等生命困顿现象。高校青年教师作为一支特殊的群体,因为其自身价值长期的被工具化,缺乏对内在价值的关注,因此同样面临着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一现实问题。

近些年,由于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量的青年教师充实到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队伍中,其中绝大多数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根据教育部2013年8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我国普通高校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已经超过87万,约占全国高校专职教师总数的60.9%。因此可以说,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后备力量,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然而,高校教师只是被捧得很高,大家都忽视了师者的困境,青年教师在大学内是真正的弱势群体。[1]

一 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的生命困顿

高校青年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双重角色冲突明显,一方面他们为广大同龄人所羡慕,认为其社会地位高、工作稳定有保障、一年两个假期、工作环境好等;另一方面根据职业要求,他们要严格遵照教师道德标准,完成大量的教学科研任务,除此之外还要承担照顾家庭的责任,这些不得不令许多高校青年教师身陷初踏社会的种种生命困顿。

1.角色困顿:道德约束高,关怀重视少。

角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通过与社会互动,依据社会的客观期望并借助自己对期望的主观认知和领悟能力所表现出来的相应的行为模式,包含社会对角色的客观期望和个体对角色期望的主观认知。[2]

说到教师这个职业群体,人们往往会将它与“园丁””蜡烛”“春蚕”等联系在一起,强调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辞辛苦、不计报酬、无私奉献,俯首甘为孺子牛,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众人的楷模和榜样,是“超人”“完人”“圣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句话更是成了悬在教师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可以说社会对教师行业的这种过度期待和苛刻要求使得教师被戴上了无形的枷锁,再加上近年来学生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父母对独生子女娇惯溺爱,更令教师在教学和管理上有如履薄冰的感觉,因为一旦教师学生之间发生矛盾和纠纷,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往往为了息事宁人,有时可能会将责任直接推到教师的身上,甚至于报纸、网络、媒体等也会从旁煽风点火,口诛笔伐,从而令社会和普通民众戴上有色眼镜,在以后与教师的交往过程中带着怀疑的眼光和心态。

教师尽管被赋予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被推上万众瞩目的神坛,但是社会并没有给予他们应该受到的关注和重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媒体网络微博为了吸引大众眼球,往往将更多精力放在明星绯闻隐私、名人野史趣闻等事情上,对于无数教师敬业爱业、勤于奉献、淡泊名利这般传递社会正能量的素材却视而不见,更别提深挖、精挖、细挖了,以至于有很多教师在面对记者采访的时候都说道“希望不仅仅是在教师节时才想到要尊敬教师。”根据调查,对于“如何认知自身社会地位”的问题,5138位受访高校青年教师中,84.5%认为自己处于社会中层及中层以下。[3]

2.职业困顿:教学科研重,薪酬待遇低。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高校招生人数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师资队伍建设却没有与时俱进。据新华网2009年9月10日报道,扩招前中国大学教师与学生比是1比7,包括行政管理人员是1比3左右,平均每一个教师教授7个学生。[4]然而,现在我国的高校,师生比多是在1:20以上,有的甚至在1:40以上。[5]

此外,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和相关部门的要求,近年新增开了部分公共基础课程,教师教学任务不断增加。除此之外,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任务愈显繁重和迫切。首先,青年教师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加上家庭生活、社会交往等原因,用来搞科研的时间不是少,而是很少;其次,高校普遍实行了末位淘汰制、岗位聘任制、工资级别以及绩效取酬等竞争性的评价制度,鉴于课题立项、论文发表与自己的岗位、职称、职务、待遇、住房等切身利益紧密挂钩,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的教师对此都非常在意,所以课题申报评比时论资排辈等不良风气普遍存在,但是这些往往又是年轻教师的软肋,以致于青年教师在申报课题尤其是重点重大或高级比高层次项目的时候往往处于明显劣势。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但是收入情况却不容乐观。2010年,发表在《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80后’大学教师挣扎在辞职边缘”,[6]正是对这一现实情况的真实写照。

3.家庭困顿:生活压力大,锻炼休闲少。

高校青年教师一般刚入职不久,职称、收入普遍较低,根据2012年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北京社会发展报告》,2010年的高校教师总收入讲师最低者只有2.2万元,[1]生活压力之大由此可想而知。

但是,他们又不得不面临着结婚、买房、买车、养育子女、赡养老人等现实问题,因此在当下外部评价制度面前,他们为了缓解捉襟见肘的经济窘境,就不得不拼命违心地给自己施加压力,增加工作强度。有调查报告指出,高校青年教师迫于经济压力,“不少人不得不从事各种兼职,以代课、培训、承揽项目等‘贴补家用’,甚至有14.2%受访者以兼职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3]

面对繁重的教学科研、微薄的工资收入等现实问题,高校青年教师需要为此费时拼命,恨不得一天掰成两天用,又何谈有时间去锻炼身体、放松休闲呢?根据调查,“大学教师每周用于锻炼身体的时间非常有限。……70%的人每周锻炼不足6小时,20%的人几乎没有安排锻炼。”[7]

正是因为道德要求高、工作任务重、经济压力大、锻炼休闲少等原因,导致高校青年教师生命质量全面下滑,甚至生命陨落的事情也时常发生。36岁的清华大学电机与应用电子技术系讲师焦连伟,36岁的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勇,38岁的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助理胡可心,46岁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重量级学者高文焕教授等高校学者精英,皆是因为压力过大、劳累过度导致英年早逝。上海市社会科学院2004年《社会科学报》公布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显示,在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北京,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8.52岁降到调查时期的53.34岁,这比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北京市人均寿命75.85岁低20岁。[8]

教师在他的职业活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9]这样的一种生活是高校青年教师生命现状堪忧的真实写照,它们对于高校青年教师生活质量的提升、生活品味的提高和生命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阻碍作用。《人民日报》指出,“当前青壮年有成就者英年早逝已非个案,是一种‘过劳死’现象,反映出这部分人群在精神和体力上普遍的‘过劳’状态,应该引起足够的警惕”,呼吁中年人群“珍爱生命,警惕‘过劳’”。[10]

二 高校青年教师生命困顿的突破路径

高校青年教师作为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拥有丰富情感的个体,他们与所有人一样,需要保证自我生命的存在,这也是他们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实现教书育人目标的前提条件。习近平同志指出“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所在”。[11]高校青年教师在高校建设发展、人才教育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必须切实关心青年教师的生存现状,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解决他们的生命困惑,帮助他们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1.正确引导宣传,赋予青年教师合理角色。

关心青年教师成长,第一要务应该理性认识教师的角色身份。首先,教师作为一个现实、具体的人,他与别人一样有着精神、物质等方面的需求,他也有父母子女,有兄弟姐妹,有同学朋友;其次,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社会应该在给与其高度关心、重视的同时,赋予其合理的职业定位和期望,不能只是一味地给他们戴高帽,“口惠而实不至”。

作为教师,他是人而不是神,家长和学生也要充分地理解教师职业,清楚地认识到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不要一厢情愿地认为学生只要交到教师的手里,将来就一定能成龙成凤,将原本属于社会和家庭的责任也一股脑地推到教师的身上。此外,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和报纸网络微博等媒体也要正确宣传教师职业的特点,引导公众合理地认识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可以说,“无论是从教师所处的社会地位,还是现实教师利益的分配来看,或者从人性发展及从平等的角度进行分析,社会没有权利也不可能把教师打造成完人,教师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成为道德的符号或者道德的奴隶。社会各界应该以一份宽容之心真诚地搀扶我们的教师走下神坛”。[12]

2.改善教师待遇,解除青年教师后顾之忧。

尽管近年来高校青年教师的待遇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其薪酬、待遇等往往是与职称、职务、工龄等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对于刚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来说很显然是非常不利的,虽然他们的工作量不少,但是由于职称职务低,参加工作时间短,实际收入待遇却并不高。尤其是这些年房价的不断上涨,更是令其成为大多数青年教师头上的一道紧箍咒。

只有安居才能乐业。为了避免教师过多地为衣食住行奔波劳累,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上面,国家应该通过政策引导、规则制定等方法切实保证和提高教师的权利地位和福利待遇,高校也应该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最大可能去增加教师工资收入。另外,高校还应该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温馨舒适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为教师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比如建立教工活动中心,提供体育健身器材,定期进行健康体检,丰富课余文化生活等,不断提高教师的生命质量。

3.建立合理机制,保证青年教师健康成长。

鉴于高校教学科研自身的特点,对于教师的教学、科研评价也应该尽可能地考虑高校的实际情况,保证评价制度科学、合理、公正和客观。

首先,改变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以科研论英雄的现象。众所周知,教学和科研是高校青年教师的两大主要任务,但是有“超六成高校青年教师认为做课题比给学生上课重要,教学质量不会影响晋升”。[3]这种“轻教重科”的思想和做法无疑会影响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和质量的提高。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可以探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制度,如分类分级评价考核。一方面将高校青年教师分为管理人员、教学人员、科研人员、工勤人员等类别,这样可以更好地引导教师的职业发展,更大程度地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潜能;另一方面对于每类人员再根据级别进行侧重点不同的考核,如科研人员可以按照正高、副高、中级、初级等级别进行考核,这样可以为青年教师营造一种良好宽松的科研环境,保护青年教师的科研兴趣,不至于在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出现拔苗助长的现象。

另外,作为高校青年教师除了在物质方面有一定的需求以外,他们对于个人素质的提高、未来人生的规划等方面也有着自己的追求,作为高校不能一味地依靠规定、政策等行政手段去约束教师,应该将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让青年教师享有公平发展的机会,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和爱护,这样才能更好地留住人才。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强调,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青年教师作为学校发展的后备力量,关注、解决他们的生命困顿,其实就是关心祖国的下一代,关注国家的未来,有利于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肖桂来.调查称七成高校青年教师压力大 被迫兼职挣钱[N].广州日报,2013-04-09(A22).

[2]刘京翠.角色与社会控制——班主任角色的社会建构[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3]王梦婕.调查显示高校青年教师自比为“工蜂”[N].中国青年报,2012-09-14(3).

[4]夏斐. 理性客观看待大学扩招[N].光明日报,2008-12-10(5).

[5]唐晓敏.中国高校发展应尽快改善“师生比”[EB/OL].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1921717&PostID=49604662,2013-02-17.

[6]李明.“80后”大学教师挣扎在辞职边缘[N].中国青年报,2010-02-20.

[7]李惠芳.购房置业高校青年教师压力大[EB/OL].http://hsb.hsw.cn/2008-09/10/content_7093782.htm,2008-09-10.

[8]杨东晓.越中坚,越脆弱[J].新世纪周刊,2007(20):72-74.

[9][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0]黄显斌.针对英年早逝现象 专家呼吁珍爱生命警惕过劳[N].人民日报,2005-08-25(15).

[11]习近平:教师是崇高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N].解放日报,2007-09-08(01).

[12]黄燕.中国教师缺什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教学科研青年教师生命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独立学院转设过程中如何构建合理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管理体系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纪律建设亟待加强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湖南文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