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向重信仰教育转变的路径探析
2014-03-31李娟
李 娟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 思政部,辽宁 兴城 125105)
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马克主义理论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从内容上讲,思政课是知识教育,这里的知识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社会道德基本规范和法律基本常识。从功能上讲,思政课以信仰教育为归宿。思政课的信仰教育主要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它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的灵魂。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而非意识,这一哲学观点本身体现了唯物主义世界观,它与上帝论、唯意志论等唯心主义观点是截然相反的。对于思政课来说,信仰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载体是基本理论,其过程就是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逐渐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同时引导学生认同理论蕴含的信仰,并自觉将其作为行动的指南和前进的动力。要实现知识教育到信仰教育的有效转变,要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创新教学方法和确定层次性的目标三方面着手。
一 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思政课教师对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教师素质水平直接关系着信仰教育的质量。
1.教师要不断提高理论水平。
教师要深钻细研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一是要有计划地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二是要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等内容,并注意把握基本理论和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三是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实际问题,注重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教师只有对理论的运用游刃有余,做到“真学”“真懂”“真用”,才能用真理的魅力打动学生,从而提高信仰教育的实效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涉及很多学科,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等,同时它又为其他学科提供指导。所以,教师除了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广泛涉猎最新的人文和科技成果等相关知识。
2.教师要善于用人格魅力感染人。
信仰教育是一种塑造人灵魂的特殊事业。教师的“身教”往往比“言传”效果更为显著。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所产生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是任何教育方式都无法比拟的。它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力量,任何完备的知识理论体系、科学的奖惩制度和高尚的道德格言都无法取代其主导作用。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严格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要求,善于用正直的言行吸引学生,敢于改正缺点和错误,为学生树立榜样。
此外,教师要满腔热情地对待本职工作和学生,积极主动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帮助他们面对矛盾、解决困难。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这是思政课向信仰教育转变的重要条件。
二 采用以交流互动、情感体验为特征的教学方法
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以尊重学生主体意识为特点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这些方法在肯定教师主导地位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个体内心的情感体验,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双主体”互动关系。这些方法正好符合信仰教育知-情-信-行的发展要求,从实践经验来看,对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最终达到信仰教育目标具有很大作用。
1.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一般以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关注的问题等作为教学的切入点,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体系分析问题。在参与过程中,学生会感觉到理论的困乏,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教师需要成功地转变角色,从传道者变为沟通者,力求在不同的知识体系中把握交集,在形态各异的价值判断中寻求交流的策略。作为切入点的问题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之外。启发不能停留在问题表面、就事论事,要通过问题和启发阐述理论根据和思想方法。启发式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理论的积极性,既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又有利于信仰的引导和培养,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功能上,都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2.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是指在课堂环境下,以学生为主,通过让学生模拟实际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自发运用所学理论进行思考、分析问题的一种课堂仿真实践形式。”[1]一般来说,多媒体是思政课教学较为常见的情境创设方式。情景的创设力求通过令人震撼的氛围达到引发学生思想共鸣的教育效果。成功的模拟情景能够找到知识和信仰的最佳支点,既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将抽象的理性认识形象化。但是, 情景模拟教学法要格外重视理论的传授和信仰的引导,避免单纯的感官刺激。
三 确立层次性的教育目标
1.信仰需求的层次性。
学生的信仰需求主要取决于个人的人生经历和原有的信仰倾向以及政治素养等各个方面。信仰教育应该将先进性与广泛性有机结合起来,确立层次性的培养目标。第一,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作为大学生的先进分子,要积极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政治信仰、追求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对于普通学生,要从基本的道德规范入手,注重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从最起码的信念教育入手,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体系的“三个自信”。第三,对于信仰宗教的学生,要在尊重他们信仰的前提下,以包容的姿态循序渐进地帮助他们认识到对超自然的崇拜是虚幻的,引导他们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绝对不能粗暴地强迫他们立竿见影地信仰马克思主义,以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2.信仰程度的层次性。
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程度具有差异性,具体可分为不信、相信、可信、确信和坚信四个层次。学生不信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从初中到高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授主要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完成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有一种条件反射式的反感,因为不喜欢所以不信;二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学生觉得理论苍白无力不可信。信仰的最低层次是相信,它或者是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了解不多的情况下就予以认可的状态,或者是学生因为信仰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情况下予以认可的状态,这种状态极其不牢固,很容易变为不信。可信是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审视和判断,从而信服的状态。确信是指在理论认知的基础上加入了强烈的情感因素,学生开始信赖并推崇马克思主义,在困难面前,能够经受一定程度的考验。坚信是信仰的最高层次,是指学生从思想上对马克思主义完全信服,从行为上恪守践履,时刻捍卫马克思主义甚至为信仰牺牲一切。对于教师来说,信仰教育就是引导学生从不信到相信、从相信到坚信。五个层次的递进可以是渐进式的,也可以是跨越式的。
信仰的确立是知情意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就决定了信仰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必须将“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思政课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变,既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本身的说服力又要借助于教学方法的推动力,既要依靠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又要依靠学生自主意识的主动转变。
[1]吴倩.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知—信”转化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21.
[2]黄春英,黄少臣. 信仰教育视域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点研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
[3]龚鹰.大学生信仰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5).
[4]唐森树.构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刍议[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
[5]陈文斌.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