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来高校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取向

2014-03-31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政治学案例教学模式

吴 敏

(百色学院 政治与法律系,广西 百色 533000)

政治学是社会科学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1]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建立并加以发展的是社会主义政治学”。[2]高校作为政治学发展的基础建设基地之一,高校政治学的教学既涉及高校政治学方向科研的发展,又会影响青年学生对于政治学的延续与发展。不过,一直以来,高校的政治学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对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把握,而没有给予学生实践能力以应有的重视。谢桂娟认为,“在政治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法为主,方法较单一,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互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也得不到充分的发掘和必要的锻炼。”[3]进入新世纪以来,在2000年中央10号文件和全国党校工作会议精神的推动下,政治学教学改革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内容之一。尽管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相比,人们开始日益注重“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推行,但不同的学者在强调发挥学生课堂主动性的同时,他们的侧重点也呈现一定的差异,本文拟以课堂与课外为横向,以课堂知识深度为纵向,对近十年来政治学原理类有关教材教学改革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更好推动政治学原理类教材教学改革提供有用的历史线索。

一 “课堂—互动式”教学改革

“课堂—互动式”教学模式中运用最多的是案例教学法,它在于通过鲜活的案例素材连接枯燥的理论,透过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理论的认知,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但是,如何运用案例教学,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层面的看法。允春喜(2012)主要从历史知识及典型案例、政治事件、生活中相通的小例子等三大方面来贯彻课堂—案例教学法。[4]从他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他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很好地运用不同类型的案例。相类似的是,张建伟也提出了全程案例教学,即“针对的是相对抽象枯燥的概念理论学习课程,通过每个章节的案例设计教学将内容晦涩的理论转化为较为生动感性的经验学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得教学环境从被动消极接受转变为自主积极探索的多元氛围”。[5]然而,刘锦屏分析认为,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开放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并非所有章节都能运用;二是学生的适应性问题,即存在开放式讨论中的“冷场”现象,查找资料上缺乏能动性,回答问题上欠缺主动性,这就难以达到案例教学的效果。[6]对此,他从精选案例、创设氛围两方面入手来解决这些缺陷,但是,二者均忽略了教师群体的差异性,尤其是刚入职的新教师,采用这种方式教学无疑具有相当大的难度。此外,政治学课程的概念与理论具有多面向性和层次性的特点,然而现有的案例教学大都缺少对概念与理论进行层次上的区分,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唐睿提出了“多层次案例设计”的思路,即“在案例教学中应该对案例进行更深入、细化层次的设计,使学生能够在多面向和多层次上对政治学的内容有深入而正确的理解”。[7]同时,他还对多层次案例设计的注意事项进行了一定的阐述。

与案例教学相类似的是,一些学者主张讨论式或互动式教学,如张荆红(2007)提出“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即“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知识传播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自觉积极的参与者和教学结果的体现者”。[8]如果说她的观点有些抽象,岑树海(2008)提出“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则更具有操作性,即“在教师启发、指导下,学生经过自学思考和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探讨,从而掌握知识、活跃思想、消化认识、提高觉悟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互相的探讨、研究和争论,使学生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并增加对学科的学习兴趣”。[9]他还对讨论互动式教学方法的主要流程(包括分组、选择主题、准备、讨论、总结等环节)及讨论的几种方式(分组汇报式讨论、课堂提问式讨论、辩论式讨论、书面式讨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此外,付金柱(2008)、孔凡义(2009)等提出了“读写议”教学模式。吴坚则侧重创建“以问题为导向的互动讨论式课堂”,即“教师采取民主型的教学方式,平等地对待学生,构建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核心的学生主体教育观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让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挑战权威;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10]陈浩天(2013)通过公共人才的培养更为具体地阐述了如何主要通过设疑、讨论、对比、创设情景、案例等具体手段来实现启发式教学。[11]她的研究可以说涵盖了前面一些研究者的优点。

二 “实践—教学式”教学改革

陈戈寒(2008)以个案教学设计为例,构建了“实践—教学”方式,即“通过一定理论知识的学习及相关的问卷设计,让部分学生带着问题到基层组织中进行调查研究,部分同学通过文献搜集方式间接了解基层组织政治选举的运行,然后进行一定的实践反思,实现实践与理论的对接,提高理论知识的吸纳能力及课堂教学质量”。[12]此外,该学者还注意到某些主题的实践机遇并不具有连贯性的缺陷,同时,主张通过构建数据库来弥补这一不足。但是,数据库的构建、学生的时间等如何得到有效保障和实施,作者并未提及。

值得注意的是,邹卫中(2008)提出了类似的教学方法——“利用PBL教学法”,[13]同时他也认识到该教学方法会出现诸如学生的应试教育学习习惯、复杂问题与学生知识储备的冲突、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及时间保障等问题。季丽新(2011)创造性地提出了围绕所学课程内容展开实地调查,建设调研基地,及通过专业社会团体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等方式,使大学生理解知识、发现知识、运用知识。同时,她还强调根据学科特点、学生接受程度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实践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14]这对我们来说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而李敏等人(2013)的研究相对更为系统,他们主张“各学校要充分利用当地社会资源,依据优势互补的原则,找到学校利益和社会、机构与企业利益的有效契合点,按照校社、校企双赢的思路,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拓展实践教学领域”。[15]同时改革课程学习考评制度,着重考查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诸如,在考试方式上采用笔试、口试、论文设计、撰写阅读报告或文献综述等多种方式,强化知识运用能力、判断能力等综合性评价,弱化知识记忆型评价,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参与社会实践,然后再回归到课本中的理论学习,将实践与理论进行一定的衔接,形成更有深刻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思维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作者注意到学生时间能否得到有效保障的重要性,但却忽略了这样的问题:不同类型的高校及高校学生的基础也是不一样的,诸如,一般而言,重点高校的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意识较强,且基础知识较为扎实,而普通高校的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差一些。因此,如何有效保障参与主体——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及有效时间则仍是当下教育机制不可忽略的关键问题。

三 “研究—教学式”教学改革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教学式”模式逐渐成为国际社会认同的一种教改模式。它要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会学习的能力。[16]

贺先志(2007)从研究式学习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整体教学策略、组织模式及教学效果等四大方面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但是,如何真正操作落实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难度,比如学生自身的学习意愿如何,有些学生可能迫于家人压力而选择求学,且他们的自主学习性不高。此外,大学生的课堂学习是有限的,如何保障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够规范化运作,如何保障高效完成该课程教学任务呢?陈红和宋强(2009)提出“在教学中运用部分内容由学生讲课的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考核实行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三七开”。[17]“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下,教学方式不再单一,有师生辩论、课题研究等不一而足,而在空间上,也不局限于课堂教学。”[17]那么,其他的教学方法是否具有现实可操作性了?此外,尽管师生辩论及课题研究等方式不局限于课堂,但是如何处理好它们与课堂之间的关系呢?

刘锦屏(2012)的研究则更为深入,他具体探讨“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与“创新课下作业方式”,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可以通过筛选适宜学生主讲的主题、主讲人员的确定、教学任务的分配、学生自行备课、讲课、师生评课、教师给出成绩等七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布置读书书目”“写作课程论文”“核读写内容”等三个方面“创造性地设计一种开放的有助于师生合作及学生独立探究的学习情境”。[18]同时,更值得借鉴的是,他还注意到学生人数、有限课时、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知识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存在很大差异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设性意见。

四 结语

正如吴坚所言,当前,国内政治学教学模式正由传统单一讲授型向互动、自主、开放、探究型教学模式转变,政治学课堂教学由“传授”型、“灌输”型、“被动”型向“体验”型、“实践”型、“主动”型转变。[10]纵观十多年以来,不同学者的研究更为侧重的是政治学课堂的教学改革。他们的观点各异,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一面,也有我们需要考虑自身基础舍弃的一面。但是,教学改革是否仅仅意味着教学方式的转变呢?如果说教学内容本身存在一定不合理之处,尽管教学方式注重师生间的主体间性发展,但是教学效果无疑还是会大打折扣。正如冯志峰所指出,大多数教材在引用资料方面严重欠缺,尤其是对最近发生的政治事件的案例分析。教材内容大体遵循名词的解释、研究的方法、学习的意义、内容的阐述、发生的作用等条条杠杠知识点的罗列,寻找不到用于支持其观点的科学的资料。这种缺乏全面翔实的材料支撑的政治学教材就如同缺乏血肉的空壳。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结合的不够,致使政治学理论研究即使结合现实政治也只能游离于真正的现实之外。[19]因此,提高教学效果,或许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改变所能够完全保障的。

[1]肖立国.新中国五十年来政治学教学与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社会科学家,1999(S2).

[2]张友渔.张友渔文选(下)[M].法律出版社,1997.

[3]谢桂娟.政治学开放式教学体系的构建[J].现代教育科学,2008.

[4]允春喜.案例教学法在基础理论课中的应用——以《政治学原理》为例[J].科学与管理,2012(1).

[5]张建伟.政治学概论全程案例教学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41).

[6]刘锦屏.《政治学基础》案例式教学法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2(6).

[7]唐 睿.多层次案例设计在政治学教学中的运用[J].法制与社会,2012(5).

[8]张荆红.论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在政治学原理课程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

[9]岑树海.“讨论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政治学教学模式初探[J].世纪桥,2008(6).

[10]吴坚.基于学生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以《政治学》课程为例[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21).

[11]陈浩天.能力本位的参与式案例教学:缘起、过程、检视——基于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认知考察[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12]陈戈寒.《政治学》课程实践教学的个案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8).

[13]邹卫中.PBL教学法在政治学原理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评价[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4).

[14]季丽新.政治学学科本科实践教学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33).

[15]李 敏,任中平.高校政治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基于PBL教学法探索[J].学理论,2013(13).

[16]贺先志.研究式学习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政治学原理课堂教学改革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07(17).

[17]陈红,宋强.研究型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阐释—以“政治学原理”课程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

[18]刘锦屏.《政治学基础》研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J].群文天地,2012(8).

[19]冯志峰.政治学研究呼唤科学的政治学教材——一项对324种政治学科教材的调查研究报告[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7(1).

猜你喜欢

政治学案例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70年中国政治学议题变迁与转向
居住的政治学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微信中的政治学资源及其利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