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翻译伦理教育促进翻译职业化

2014-03-31杨清珍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职业化范式

杨清珍

(1.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071;2.河北经贸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61)

加强翻译伦理教育促进翻译职业化

杨清珍1,2

(1.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071;2.河北经贸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61)

伦理学是揭示人类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科学,翻译伦理就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道德规范,是译者处理自我与他者关系的行为准则。基于伦理与翻译研究的关系及翻译职业化对译者的要求,借用安东尼·皮姆的译者职业伦理思想、翻译研究范式,提出加强翻译伦理教育是顺利实现翻译职业化的必由之路。

伦理学;翻译伦理;译者职业伦理;翻译家;翻译市场;翻译职业技能;翻译服务

1972年美籍荷兰学者James S.Holmes在第三届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上发表了题为《论翻译研究的名与实》的论文,提出了把翻译研究作为独立学科的设想。从此,翻译研究逐渐走进学者们的视野,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兴趣和关注。翻译学科在走向独立的道路上获得了长足发展,许多学者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视角对翻译学科展开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各自的理论和研究范式。目前西方公认的翻译研究范式主要包括语文学范式、结构主义范式和解构主义范式。

翻译活动是人类最古老的活动之一,然而翻译研究却是人类最年轻的学科之一,翻译学科中的许多问题有待人们进行深入的研究。无论是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视角,还是功能主义视角,抑或是社会文化视角,都从某个方面对翻译现象展开研究,揭示了一定的翻译本质属性。然而,翻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翻译过程中的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关系问题,原文与译文的关系问题,文本与“人”的问题等都相当复杂,单从现有的翻译研究视角很难作出正确的解释,翻译研究有必要引入伦理学视角。特别是在翻译职业化发展的今天,翻译中的伦理关系日益凸显,因此,加强翻译伦理教育,对促进翻译的职业化有重要的意义。

一、翻译与伦理的关系

(一)翻译与伦理的本质联系

翻译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关于翻译的本质众说纷纭,从早期的“翻译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意义转换”“翻译是有目的的交际活动”及“翻译就是操纵、是改写、是背叛”,再到“翻译就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信息转换活动”。这些关于翻译的本质属性的概括总结都折射出翻译的最根本属性,即翻译是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涉及文本之间的关系,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文本与“人”(作者、译者、读者、出版人、发起者、赞助人等)之间的关系。

概念是事物最本质属性的概括反映,要讨论伦理的本质,我们不妨从其概念谈起。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是风俗的沿袭,因此通过改造表达“风俗”“习惯”的“ethos”一词而创造出伦理“ethics”一词。根据《韦氏英语百科大词典》的解释,伦理是一种道德原则体系,是特定阶级、群体或文化的行为准则。根据《伦理词典》的解释,伦理指某一特定社会人与人之间约定俗成的关系及相应的道德原则。《辞海》将伦理定义为人们在交往中所表现出的道德价值观,而《汉英大辞典》给出的定义是人与人相处的道德准则。

从诸多的有关伦理的概念中,可以发现伦理就是协调人与人关系的准则,是人们的行为规范。而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社会交往活动,不仅涉及语言转换和意义表达,更关涉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与交往,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主体性很强的实践行为。著名学者吕俊教授首先提出将哈贝马斯的交往伦理理论引入翻译学研究中,使翻译伦理学成为“翻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和研究内容”,他明确表示,从本质上来说,翻译活动是一种对话和交往,是不同文化间的言语交往行为。由于不同文化间的交往涉及到的问题要更多更复杂,这就要求人们必须遵守一定准则和规范。也就是说,翻译活动更需要伦理学的指导,这是其自身对伦理学的需要(吕俊,2001)。而且,翻译研究是各种社会关系展开交锋的场所,如果要正确处理翻译活动中所涉及的各种关系,特别是协调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这显然离不开伦理学的协调作用(杜玉生,2008)。概言之,翻译的本质就是对话、交流、杂交繁育与去中心化,它使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发生关联与交往,正是翻译的本质属性决定了翻译的伦理(王大智,2005)。

(二)翻译研究中的伦理体现分析

纵观翻译研究的发展历程,它经历了语文学范式、结构主义范式和解构主义范式的发展路径。在翻译研究的不同发展阶段,伦理思想都在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翻译研究从未离开过伦理的协调和指导。

众所周知,翻译研究的语文学范式突出强调自我,注重译者的悟性与灵感,突出主观直觉判断。这正是以具体的人的情感、情绪、直觉、本能等为基础的非理性主义伦理思想在翻译研究中的表现。这种研究范式指导下的翻译理论大多是翻译家的具体翻译实践中的只言片语的感悟和体会。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我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严复“信、达、雅”的翻译主张。这一主张长期以来统治我国翻译研究领域,并被我国翻译界同仁奉为圭臬。按照严复本人的解释,“信”即忠实,“达”即通顺,“雅”即优美。“达”之“通顺”还好理解,因为它会受到语言的表述限制,而“信”之“忠实”和“雅”之“优美”则凸显了极强的主观色彩,不同的译者和评论者有不同的“忠实”观和“优美”观,即便同一译者和评论者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也会有不同的见解。这种翻译思想缺乏统一标准,仅凭一时的感悟和突发奇想,体现了非理性主义伦理思想的盲目性、主观性和神秘性。

结构主义翻译研究范式摒弃了语文学范式的主观盲目性,提出了纯理性的语言系统翻译研究。这种研究范式强调普遍性、统一性,主张意义是确定的,具有先验性,独立于人而事先存在。尤金·奈达的翻译对等观,无论是形式对等还是动态对等都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正如他所信奉的“一种语言所能表达的事情,必然能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除非形式是所表达内容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Nida,1969)

结构主义研究范式体现了规约性、稳定性和同构性的结构主义伦理观,这是一种将他者的差异性归于自我同一性的求同伦理、简化伦理。这种思想用统一性来消解差异性和独特性,以先验性掩盖现实性,不能客观反映丰富多彩的多元世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结构主义研究范式正是西方霸权主义与我族中心主义思想在翻译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解构主义翻译研究范式克服了具有明显先验性和规约性的结构主义范式的主张,但是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它强调他者的唯一性和独特性,尊重他者的异质性,奉“异化”为翻译之圭臬,过分张扬了他者的异质性。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的抵抗式翻译正是这种思想的典型代表。他在《翻译之耻——走向存异伦理》一书中,批判了体现霸权主义的通顺透明翻译,提出存异翻译观,即抵抗式翻译,充分保留和尊重他者的异质性。

解构主义翻译研究范式体现了后解构主义的伦理思想,强调异质事物的存在和差异性,用异质性和开放性去对抗结构主义的同构性和规约性。这种范式认为翻译的终极目标是促进本土文化的更新和变化,而不是探究译入和译出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因此不能解决普遍与差异、自我与他者的关系问题。

综上所述,翻译的本质属性决定了翻译研究的伦理视角,翻译研究发展的不同时期正是不同的伦理思想在翻译中的具体体现,翻译研究的进展始终伴随着伦理思想的协调作用。

二、翻译职业化对译者的要求

翻译职业化是指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权威机构(国外通常是翻译协会)导向和监管,以职业译者为主体,有信息技术支撑的翻译行为过程(方梦之,2012)。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间文化融合的不断进展,以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翻译职业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翻译职业化拓展了翻译研究领域,更新了翻译观念;职业化翻译表现出独特的职业特征,并对译者提出了职业要求。

(一)翻译职业化的特征

1.以服务为宗旨。职业化时代的翻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翻译的主要对象是注重交际与翻译功效的实用文献,翻译的方式是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及多种翻译软件而进行的高效率合作化翻译。翻译的产业化、技术化、市场化和合作化促进了语言服务行业局面的形成和发展。翻译服务的理念深入人心。在职业化时代,翻译活动就是以语言为媒介的针对特定客户的服务行为。职业译者只有在服务理念的引导下,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在翻译这一艰难的抉择过程中,在翻译目的确立、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等方面作出符合职业要求,体现其专业性的选择。

2.以市场为导向。翻译职业化的另一重要特征是以市场为导向。翻译的产业化使得部分译者能够以翻译为专职,以翻译为谋生手段成为可能。职业译者要解决生计问题,必须以市场需求为着眼点,密切关注翻译市场动态和供需关系。以实用文献为主要翻译对象的职业化翻译时代,译品的遴选需要市场引导,职业译者要了解市场需求,选择有市场前景的翻译对象。同时,译者要有效率意识,尽量降低翻译成本,即充分利用各种翻译工具和资源,节约翻译时间,提高翻译效率。再者,译者要有市场竞争意识。目前的翻译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数以万计的翻译企业都在想方设法抢占市场份额。译者应该有明确的市场竞争意识,按照市场的需要和要求打造自己,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二)翻译职业化对译者的要求

1.翻译职业技能要求。翻译职业技能是翻译职业化的重要内容。在语言服务行业迅速发展的翻译职业化时代,精通双语及相关百科知识的专家型译者已不能满足翻译市场的需要。翻译的职业化必然带来翻译分工的精细化和专业化,这就对职业译者在计算机操作、网络资源使用、文献检索与管理、翻译软件使用、文本审校与编辑以及翻译项目管理等方面提出新的技能要求。这无疑为翻译教学和译者培训增添了新的内容,同时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视野和内容,为译者的语言服务活动提供了保障。

2.翻译职业伦理要求。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化翻译凸显了译者作为文化协调人的作用。译者在其翻译工作中,不仅仅是对原文用另一种语言进行意义的转换,而是要处理好诸多关系,主要包括译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译者与发起人、赞助者及出版人之间的关系,等等。这就为译者提出了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等伦理方面的要求。翻译活动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关系场,要求译者具备平衡协调各方面关系和利益的能力。这使得翻译职业伦理意识尤为重要,它决定了译者能否顺利完成翻译任务,能否产出高质量符合客户需要的翻译产品。

三、翻译伦理对翻译职业化的意义

伦理是人类核心价值基础上衍生而成的一系列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其主要功能在于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引导个体在处理本体与他者的关系时作出正确的抉择(吴慧珍,周伟,2012)。众所周知,翻译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交往行为,是各种关系展开交流碰撞的场所,本族语言与他族语言、本族文化与文化他者、译者与作者、译者与读者以及译者与翻译活动发起人、赞助者和出版人等之间都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翻译的本质属性决定了翻译活动和翻译研究需要伦理学的指导,展开翻译伦理研究是翻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安东尼·皮姆的翻译伦理思想

自从有了翻译活动,就有翻译伦理的存在。然而,人们对翻译伦理的研究相对较晚。法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和哲学家安托瓦纳·贝尔曼于1984年第一个提出“翻译伦理”的概念。从此,翻译伦理研究陆续展开,比较著名的理论家除安托瓦纳·贝尔曼之外,还有劳伦斯·韦努蒂、安东尼·皮母和安德鲁·切斯特曼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视角展开翻译伦理研究,提出各自不同的观念和主张,其中安东尼·皮姆的翻译伦理思想比较成熟全面,能够凸显翻译伦理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安东尼·皮姆是澳大利亚籍国际知名学者,欧洲翻译研究协会会长,同时也是一位多产的学者,曾发表各类学术论文两百余篇,专著与编著计22部。皮姆是较早关注翻译伦理的学者之一,其翻译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1997年的专著《论译者的伦理》一书。后来皮姆在2001年应邀主编《译者》(The Translator)特刊《翻译伦理的回归》(The Return to Translation Ethics)。本特刊的发表标志着翻译伦理问题开始进入翻译研究者的视野(管兴忠,2012)。在本刊的《导言》中,皮姆进一步阐释了自己的翻译伦理思想——译者的职业伦理。

皮姆的译者职业伦理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皮姆认为,翻译活动不是别的,就是一项职业性服务行为,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交际行为。这无疑揭示了职业翻译的本质属性,延伸和拓展了翻译的本质意义,为翻译这一职业活动界定了专业领域。其次,皮姆指出,作为翻译活动执行者的译者处于两种文化之间的地域,他(她)不属于任何单一文化,因而具有文化间性的特征。这样就解放了译者的手脚,使译者摆脱了从属地位,恢复了主体性,有利于真正实现文化协调人的角色。再次,皮姆明确提出,翻译伦理就是要实现翻译的职业化,即译者在其职业翻译过程中的伦理体现,在处理自我与他者关系中所应遵循的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译者的职业伦理是皮姆翻译伦理思想的集中表现。它突出了具有文化间性的译者在以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的协调作用,打破了字译和义译、直译和意译、归化和异化、可译和不可译等多个二元对立系统,将翻译研究推向新的开阔领域,即以伦理关系为纲指导译者的职业行为和活动。

(二)翻译伦理是译者职业活动的指南

翻译是人类最复杂的活动之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政治、文化不断融合的当代国际舞台,翻译的地位日显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离开翻译人类将寸步难行。由于翻译中涉及诸多关系,翻译的复杂性本身需要一定的伦理规范的协调。同时,随着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往与合作的不断深入,各种矛盾与冲突变得异常尖锐和激烈,正确处理自我与文化他者的关系至关重要。作为文化协调者的译者常常处于多个利益团体、多种矛盾冲突之间,其翻译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译者迫切需要伦理思想的指导。皮姆的译者职业伦理思想正是译者翻译职业活动的行动指南。翻译的职业服务性决定了译者必须明白自己是为某一客户提供的,针对既定接受者的服务行为。这就要求译者考虑客户需求,设法满足客户要求,维护客户利益,在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抉择中充分考虑这些要素,这也正是翻译职业性所在。

译者的文化间性特征赋予了自己担当协调作用的优势。由于熟练掌握了两种语言,熟悉两种文化,译者在翻译行为过程中,就能够游刃有余地避开各种文化障碍,顺利实现沟通目的。译者在处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中,以间性伦理思想指导,能够在尊重他者与不失自我之间取得平衡,成功化解各种冲突和摩擦,顺利完成翻译任务。译者在职业翻译活动中所遵循的职业伦理是译者的行为规范,使译者以全新的文化协调者的身份参与交流活动,发挥桥梁作用,增进服务对象间的理解,促进合作共赢。也只有在翻译伦理思想的指导下,才能成功破除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间沟通中的坚冰,实现彼此信任和理解,走向共同发展和进步。

四、结语

伦理学是揭示人类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科学,翻译伦理就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要遵循的道德规范,是译者处理自我与他者关系的行为准则。2001年国际翻译日的主题是翻译与职业道德,而且提出了保密、公正、按时、尊重客户、公平交易、谢绝自己不能胜任的翻译任务,同时承诺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的具体的翻译职业道德准则。这些翻译职业道德准则正是翻译伦理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目前的语言服务行业,特别是翻译服务中,翻译标准的混乱和翻译质量的下降以及翻译活动中互相压价的恶性竞争现象比较严重,迫切需要翻译伦理思想的规范和指导,因此,加强翻译伦理教育是顺利实现翻译职业化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当前,我国有学者已经提出加强翻译伦理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高校开设有关翻译伦理教育课程、翻译职业考试增加伦理知识考察内容以及译员职业培训中增加伦理内容等(陈芙蓉、刘浩,2010),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伦理教育措施。

[1]吕俊.跨越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2]杜玉生.西方当代伦理学的发展与译学研究——翻译研究中的伦理性问题[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1):25-29.

[3]王大智.关于展开翻译伦理研究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2):44-47.

[4]Nida,E.and Taber,C.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1969.

[5]方梦之.ESP与翻译职业化[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1-6.

[6]吴慧珍,周伟.回顾与反思:国内翻译伦理十年研究(2001-2010)[J].上海翻译,2012,(1):24-28.

[7]管兴忠.安东尼·皮姆翻译思想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2):86-91.

[8]Pym,A.Introduction:The Return to Ethics in Translation Studies[J].The Translator,2011,(2):129-138.

[9]陈芙蓉,刘浩.翻译职业化视角下的翻译伦理建设[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85-89.

责任编辑、校对:李金霞

Strengthen the Translation Ethics Education and Promote Translation Professionalism

Yang Qingzhen1,2
(1.Foreign Languages Institute,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y and Trade,Shijiazhuang 050061,China)

Ethics is a science reflecting the norms of human moral actions in society,and translation ethics is the moral rules coordinating translators'actions in translational activities,functioning as action codes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elfandtheotherness.Basedontherelationshipbetweenethicsandtranslationstudies,andrequestsoftranslation professionalism to translators,in the light of Anthony Pym's translation ethical outlook-the translators'professional ethics and translation research pattern,it elaborates that strengthen the translation ethics education is the inevitable course of realizing translation professionalism smoothly.

ethics;translation ethics;translators'professional ethics;translator;translation market;translation vocational skills; translation service

H159

A

1673-1573(2014)01-0033-04

2013-10-06

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应用翻译研究与翻译教育发展”(13YJA740040);2010年河北省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河北省大学生论辩能力构建研究”(HB10VJY005)

杨清珍(1969-),女,河北石家庄人,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河北经贸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当代西方译论、翻译教学。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职业化范式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