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初探

2014-03-31刘希刚王永贵

关键词:文明生态思想

刘希刚,王永贵

(1.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 210046;2.江苏省妇女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18; 3.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江苏南京 210023)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初探

刘希刚1,2,王永贵3

(1.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 210046;2.江苏省妇女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18; 3.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江苏南京 21002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逐步形成。习近平从人类史高度强调生态文明的历史趋势和时代意义,阐述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凸显其全局性地位,系统强调生态问题的刚性约束,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党的执政主题和政府责任,坚持对生态文明的系统性认识,提出了建设的总体要求。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对人类生态文明发展趋势的自觉顺应,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应用,是对生态文明和环境建设规律的理性认识以及对党的执政思想的丰富拓展。在实践中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需要把握历史大势,推动理论创新,着力实践落实。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基本观点;理论创新;实践要求

伴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生态问题逐步成为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全局性问题,继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全局,做出了全面翔实的战略规划和部署。为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基本观点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全局出发,提出了关于生态文明重大意义、方针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建设要求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全面深刻地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显示了党中央对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认知和信心决心,为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提供了丰富、系统、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指明了正确方向和实践路径。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从人类历史高度强调生态文明的发展趋势,突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意义

首先,习近平强调了生态文明是符合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著名的巴比伦、埃及、印度等文明古国,它们的文明形成与繁荣都有赖于生态良好的大河平原,而其文明的衰落或中心转移都源自生态的严重破坏。基于人类文明历史的启示,习近平曾这样概括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这一言简意赅的论述,是总结从古至今人类文明历史演变轨迹做出的科学结论,指明了生态文明的历史属性,揭示了生态环境在社会文明兴衰中的作用规律,体现出对于人类生态文明趋势的清醒认识和理性把握。

其次,习近平从中国最大多数人长远利益、人类共同利益的唯物主义立场出发阐述生态文明的时代意义。他认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既代表全体中国人民的核心利益,也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为此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2]体现出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意识。

再次,习近平阐述了生态文明与中国梦的密切关系,丰富了中国梦的生态内涵。他明确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3]把美丽中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密切结合起来,把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与实现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责任感。

2.阐述生态文明建设于国于民的重要意义,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性地位

习近平把建设生态文明看作是与广大人民福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心所向民意所在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突出地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所具有的全局性战略意义。第一,习近平提出了优良生态环境是公共产品和民生福祉的科学论断。2013年4月他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4]这突出强调了生态文明与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是对人民群众期待优美生态环境、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的回应,体现出生态文明理论和民生理论的创新,有助于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和改善民生之间达成统一认识,实现一致行动。

第二,习近平深刻阐述了生态环境对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性意义。他强调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2],把“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看作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把良好生态环境看作一个地区的发展后劲和核心竞争力,这些思想见解为全国各地深化认识可持续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启示和科学的行动指南。

第三,习近平把建设生态文明看作是关乎民心民意的重要问题。他指出“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2],表达出对人民群众关心、社会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的密切关注,对人民群众获得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等民意所在的深切关心,对老百姓由“盼温饱”转向“盼环保”、由“求生存”转向“求生态”的民心所向的现实关切。

3.系统强调生态问题的刚性约束,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党的执政主题和政府责任

习近平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方向、总要求、总措施,要求全党“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2],明确了党委和政府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并提出了正确处理经济与环保关系、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等新要求。

习近平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4],深刻揭示了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丰富和升华了党的发展理念,强调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必要性。他还形象地用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来比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的关系,指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5]主张在生态保护中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生态。

习近平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将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污染治理的重点,打好攻坚战和持久战,“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2],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3]习近平还强调“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6],这为各级各地领导干部转型经济发展方式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的完善,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2]。所谓生态红线,是指“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2]落实生态红线需要建立严格的、终身的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度,这为生态文明建设制度落到实处提供了刚性约束。

4.坚持对生态文明的系统性认识,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创新的方法论要求

习近平坚持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原则,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2],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采取综合创新的方法建设生态文明。

一是突出思维创新。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树立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和底线思维。习近平把生态文明建设看作一个系统工程,要求将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与全过程,同时强调推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的生态观念、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环境的协同行动;强调生态文明的宏观战略和微观行动相辅相成,在搞好宏观战略顶层设计的同时切实抓好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的微观实践;强调“生态红线”,指出“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2],要求坚守耕地、森林、湿地、荒漠植被、资源能源、物种保护等方面的红线指标,保住生态文明的底线。

二是突出管理创新。习近平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7]以此生态认知为基础,提出了生态问题统筹管理的思想。即主张实施遵循自然规律的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由一个部门负责实施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统一保护和修复山水林田湖,防止顾此失彼导致生态的系统性破坏。

三是突出思路创新。习近平要求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道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总之,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具有丰富深邃的科学内涵,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生态意蕴、科学认识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最新成果,它是重大的理论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指南。

1.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对人类生态文明发展趋势的积极探索

从人类文明史来看,不同的人与自然关系状态对应着不同类型的人类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最新人类文明形态。从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来看,伴随着生态危机的全球扩展、生态环境保护运动的蓬勃发展,以绿色、循环和低碳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潮流,生态文明成为全球性的共识和行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哲学理念蕴含的丰富生态智慧,也与此相通。和平崛起的社会主义中国是全面发展进步的中国,不仅要在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方面取得伟大成就,而且要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方面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中国在全世界面前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备受众多国际学者称赞,被寄予向全球传播生态文明的厚望。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在切实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基础上,在更高层次上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尝试;也是我们党对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和深化,体现出发展理念的根本转换与重大创新。

2.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性运用

“马克思主义既是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又是生态文明实践的重要价值基础。以生态文明的时代精神、实践要求丰富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性创新,这本身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生态性'要素的增长和‘生态化'过程的展开。”[8]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和社会有机统一的生态文明主体论、人与自然界物质交换的生态文明物质基础论、资本主义现实生态问题的制度批判论、人类主体性与自然优先性协调的生态文明价值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想与社会进步论、自然关爱精神与生态环境保护论。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运用于解决中国生态环境问题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运用和真正实践。

比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是对人与自然和社会有机统一的生态文明主体论的坚持和运用;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推进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反映了人与自然界物质交换理论的思想精髓;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是对现实生态问题的制度批判论的吸收借鉴;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人类主体性与自然优先性协调的生态文明价值论的具体体现;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想与社会进步论的当代实践;坚守生态红线,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是自然关爱精神和生态环境保护论的现实运用。

3.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反映出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内涵属性与建设规律的理性认识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基于我们党长期探索生态环境问题的历史经验,在理性把握生态文明本质内涵、社会主义属性以及生态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9]。首先,中国要建设的生态文明,体现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人的价值和自然价值相统一的价值观、考虑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发展观的有机统一,其核心内涵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生态文明内在地、逻辑地统一于社会主义的本质之中,贯穿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二者彼此契合、密不可分。但社会主义相比资本主义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方面的制度优势,只为合理开发自然提供了可能性,并不能自发消除生态问题,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也需要体制改革、制度构建和机制完善。

再次,从环境建设规律视角看,生态系统问题突破生态圈将引起一系列相互交织的社会问题,这就是生态危机的社会化。离开社会制度建设而单独从自然生态视角出发来设计生态问题的解决方案,只会导致出现更大环境破坏与恶性循环。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综合把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自然环境保护规律的理论成果,反映出我们党对生态环境建设规律的清晰认识,即必须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来进行顶层设计,才能彻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4.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对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丰富拓展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生态文明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和党的执政主题之一,中国共产党提出生态文明的治国理政目标,充分反映出作为一个现代化政党的执政理念的丰富与发展[10]。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生态文明理念纳入党的执政领域和国家治理中所形成的思想成果,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

一是应对生态问题成为党新的执政重点。生态环境问题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如果应对不力往往会引起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指责和疏离,导致社会不稳定。生态环境问题的合理解决丰富着党的执政合法性,也关系着国家的生态安全、国际形象与外部发展空间。

二是生态优先成为党新的执政导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生活富足的基本前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实施表明我们党把“生态优先”确立为新的执政方向,将生态环境治理成效作为新的执政标准。

三是生态利益成为党新的执政价值。人人都有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生态问题越严重,生态利益越是成为人们最基本的生存权益。十八大之后,我党把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利益作为重要执政目标,成为全中国人民的福祉。

三、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现实要求

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要求党和政府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把握历史大势,推动理论创新,着力实践落实,切实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

1.把握历史大势:遵循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规律,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人类诞生后经过原始文明、农业文明进入以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的工业文明,世界工业化的发展导致出现全球性生态危机。对此有的地质学家宣称地球已经进入了“人类纪”,即人类的活动已经成为一种介入大气、水、岩石和生物圈等各种自然过程的重要地质力量,全面而深刻地影响着整个地球表面的变化。全球生态危机实质上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被打乱,需要通过规范和引导人自身的活动来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生态文明是取代工业文明、延续人类生存、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最新文明形态。

不仅如此,生态文明没有在最先实现工业文明、最先爆发生态危机的西方发达国家中率先成为国家战略,反映出资本主义在人类生态文明向度上的局限性,这给社会主义引领人类生态文明进程提供了历史机遇。把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落到实处,需要遵循人类生态文明的历史趋势,始终坚持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发展目标,把生态文明的价值目标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结合起来,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2.推动理论创新: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面临着生态问题全球性的压力,又体现着中国基本国情和特殊发展阶段的特点。一方面,“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来,一味战胜自然、追求最大利润、过度奢侈消费的畸形工业化结果。”[11]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发达国家消耗世界80%的资源、破坏殆尽的生态环境、西方极端环保主义反对压力的国际背景。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人均自然资源不多、环境质量禀赋不高的国家,又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尤为艰巨。这一切都决定了中国不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先发展、后治理”,只能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首先,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武器,为辨别和借鉴各种生态理论、引领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观念提供了理论指南。但目前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范式、基本原则、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的研究仍然不足,有待拓宽研究视角,扩大挖掘力度,取得更多成果。

其次,正确定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根据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人类利用改造自然,不应该只是损自然利人类的冲突过程,而应该是促进自然和人类共同繁荣的和谐过程。我们要在人类改造自然与“顺天法物”统一的基础上定位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既体现“人的尺度”,又体现“自然界的尺度”,达到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再次,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自然环境与人的活动的相互作用是一种独特的物质变换过程,具有自己特殊的规律,它们既不能归结为自然规律,也不能归结为社会规律。”[12]我们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从自然、社会与人本身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中认识生态问题的本质,探索生态文明的建设规律,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3.着力实践落实: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落地生根

中国共产党规划和实施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超越了之前的节能减排、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国家现代化和社会文明转型中的一项全局性、综合性、系统性工程。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需要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构建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制度保障、文化氛围、社会环境、自然条件和国际环境。

第一,促进经济生态化转型。与工业文明“原料—产品—废弃物”的非循环生产不同,生态文明要求的是实现由资源消耗型经济增长方式向生态循环型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革命性转变,包括4个方面的内涵:发展目标从增长型经济转变为稳态型经济、物质流动方式从直线型经济转变为循环型经济、能量来源从化石型经济转变为阳光型经济、生产与消费模式从产品型经济转变为功用型经济。

第二,加强生态制度保障。生态制度建设的核心是落实“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重中之重是把“生态红线”纳入干部政绩考核机制,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探索构建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考评指标体系。

第三,发展先进生态文化。在全社会“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2]倡导生态价值观,引导人们尊重自然价值、环境价值和生态价值;把生态伦理道德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其社会道德约束力;培育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意识,让尊重自然、保护生态成为全民行动。

第四,建设生态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群众生态需求,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促进全社会的生态和谐与公平;发展生态社会组织,扩大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参与;倡导生态型生活方式,建设适合国情的可持续消费社会。

第五,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环境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突破口、主阵地、攻坚方向和基础工作。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使环境保护进入了国家综合决策的层次,要求我们从生态文明的高度认识其全局性和综合性,贯穿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第六,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行动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中国在全世界高擎绿色发展旗帜,一方面,要扩大生态国际合作,借鉴各国先进生态环境治理经验;另一方面,要在国际关系中抵制生态掠夺和生态贸易壁垒,切实维护好国家的生态安全。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21.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05-25(01).

[3]习近平向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致贺信强调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N].人民日报,2013-07-21(01).

[4]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强调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N].人民日报,2013-04-11(01).

[5]习近平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 全面阐述中国对中亚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政策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09-09(01).

[6]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发表讲话 干部考核再也不能简单以GDP论英雄[N].京华时报,2013-06-30 (004).

[7]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83.

[8]白煜.论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生态化”[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5(1):17-20.

[9]方浩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贡献[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66-71.

[10]傅红专,王川生.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念及对党的建设的意义[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5):79-82.

[11]朱相远.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指南: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重要讲话中的哲学思想[N].北京日报, 2014-05-12(17).

[12]陈筠泉.关于生态文明的几点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1):5-7.

D2

1671-4970(2014)04-0027-05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4.007

2014-07-2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4AZD001);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3ZD00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KS015);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MLB009)

刘希刚(1973—),男,山东莒县人,副研究员,博士后,从事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妇女解放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思想与“剑”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