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粤赣边客家地区旅游合作模式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

2014-03-30曾慧娟

嘉应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共生区域旅游

曾慧娟

(龙岩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龙岩364000)

闽粤赣边客家地区是指闽西龙岩、粤北梅州、赣南赣州三市组成的大三角地区。该区这种山水相连和客家民系经济文化之情的相结合,使之成为旅游资源富集、特色鲜明、发展潜力巨大的旅游产业密集带。但同时,该区属于省际边界地区,受益于经济、政治中心“经济能量”辐射的机会较少,经济较为落后,交通不完善致使闽粤赣边客家地区单凭自己实力很难实现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因而利用密切的区域空间关系,打破行政区划限制,走“整合多赢”的道路,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发挥整体优势就成为闽粤赣边客家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闽粤赣边客家地区旅游合作发展现状及研究概况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闽粤赣边客家地区各级政府在旅游合作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在政府层面,1996年闽粤赣十三市在汕头成立了“闽西南、粤东、赣东南经济协作区”[1]924-927;2001年的二次会议就执行机构的设立、合作意识的深化、合作途径的拓展、区内交通的完善、产品的合作开发和联合促销、旅游项目的合理建设等内容进行协商,并签订了旅游区域协作意向书,这为三市客家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客家旅游品牌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合作基础。此后,三省在旅游开发上大力合作,于2004年推出区域旅游合作品牌——“千里客家文化旅游走廊”; 2007年在梅州举行了一系列该品牌的主题活动; 2008年,该旅游走廊进行了延伸,三省将梅州、赣州、龙岩等纵横1 000多公里的客家地区连接起来,打造了一系列旅游精品。此后,三省之间加大合作力度,使该品牌的效应不断扩大。虽然闽粤赣边客家地区的旅游合作从没间断过,但从广度、深度和规模上看都处于一般层面。

(二)研究概况

在学术层面,部分学者也对闽粤赣边客家地区三市的区域旅游合作和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周晓雷、高茂兴[2],周晓雷[3],刘宇[4]分析了该区域客家乡村旅游开发的优势、现状、问题、意义及对策;陈义彬[1]924-927、吴福文[5]从客家文化角度阐述了该区域旅游开发的优劣势及开发策略;邱国锋[6]757-761、童绍茂[7]探索了该区域古民居旅游开发的相关事宜;邱国锋、谢莉[8]研究了该区域客家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邓秀勤[9]分析了该区域自驾车旅游产品开发的条件及对策。以上学者都是从某一类型旅游资源来探讨该区域的旅游开发。只有闫兴亚[10]、翁毅[11]、郑海燕[12]从区域旅游合作的视角分析了当前该区域旅游合作的条件、现状、问题及对策。同时纵观目前有关区域旅游合作的论著,大多从经济学中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区域经济联系地理学中的区位论、空间结构理论等角度进行研究。而闽粤赣边客家地区却是涉及多个行政区域和利益主体,涉及多项旅游资源要素的配置和多条旅游产品线路的串联,实际上是一个区域旅游共生系统的打造。因此,形成较强的共生意识,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对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重新梳理和整合,共同致力于该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是闽粤赣边客家地区旅游开发的必然趋势。为此,本文力求用一个全新的视角——采用种群生态学的共生理论对闽粤赣边客家地区旅游合作开发模式进行研究,这对于促进该区域的旅游发展并实现互利共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旅游合作共生理论

“共生”一词来自希腊文,在1879年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首次提出。到20世纪中叶,共生的方法开始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在生物学中,共生是指两种生物个体之间任何形式的共同生活。而在社会学中,共生指的是共生各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它由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要素构成,在这三要素中,共生单元是基础,共生模式是关键,而共生环境则是重要外部条件[13]104-109。其中,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共生模式又称共生关系,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从行为方式上看,存在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和对称互惠共生四种行为模式;从组织程度上看,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四种共生组织模式。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构成共生环境,是共生关系存在发展的外生条件。共生三要素相互作用的平台称为共生界面,它是共生单元之间的接触方式和机制的总和,是共生模式形成的内在动因。共生的本质是共同进化、共同发展、共同适应,通过共生性合作实现单元之间的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实现互利共赢[14]。

区域旅游共生是指旅游地区内和区际间出于对整个(或局部)市场的预期目标和总体经营目标的意愿而自愿采取的一种合作的经营方式,这能产生“剩余”,也能达到1+1>2的效果,表现在共生单元(旅游地或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上[15]。

三、闽粤赣边客家地区旅游合作的共生条件分析

共生关系的形成要满足三个条件:(1)共生单元间必须参量兼容;(2)存在使共生单元间相互联系的共生界面;(3)同质度或关联度都不应小于特定的临界值[16]-[17]112-115。根据上述理论,分析如下。

(一)共生单元质参量的兼容性

在共生理论中,质参量是反映共生单元内在性质的因子,其中有一个质参量对共生关系起到主导作用,称之为主质参量[18]。在闽粤赣边客家地区旅游合作中,主质参量应该是共同的客家文化和发展旅游的愿望。

闽粤赣三省边区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尤其是龙岩、赣州、梅州等地更加稠密,是世界上唯一的客家人连片聚居区,俗称“客家大本营”。客家人长期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有着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的客家文化,不仅在物质文化上诸如衣食住行方面,还是在精神文化层面诸如家族制度、语言还是民俗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可以说,该区域由于文化上的共通,使得其资源特质的内在关联性较强,具备了整合打造的共生基础。另外,作为一个跨界旅游区,区域内的共生单元包括政府、企业、居民等。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的增长、增加就业、当地居民的收入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各地政府对于发展旅游业都有很强的意识,都想打破行政区划界限,通过参与旅游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都在积极探索有利于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道路,例如,闽粤赣三省四市十县为客家旅游共同筹办的推介会、闽粤赣各地市旅游联合体的缔结等;各地的旅游企业也希望把旅游这块“蛋糕”做大,从而可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增加企业的利润,进而为地方贡献更多的税收;当地居民都将旅游业视为可以提高收入、改善生活的途径。因此,旅游供给方在主质参量方面的高兼容性很好地解决了旅游合作中利益让渡的问题,为共生关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共生界面

闽粤赣边客家地区地域相邻,有利于构建便捷的区域交通网络,从而促进旅游各要素的自由流动。具体而言,贯穿三市的主要交通干线包括陆路——2006年通车的梅龙高速、2010年通车的粤赣高速、2011年通车的赣龙高速,铁路——梅龙铁路、赣龙铁路。随着区域内部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基本都能在4小时内到达区域内的任何地方,这样便捷的交通有利于规划跨区域的旅游线路,同时也方便了客源在区域内的流动,最终达到客源共享的目的。同时,三地对外交通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已经能够较好的连接沿海发达地区及中西部地区。因此,该区域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区域空间关系和交通网络这一共生界面。

另外,由于特殊的历史、地域和文化的渊源关系,由于闽粤赣边客家地区三市民同俗、族同裔、文同系、语同音,人缘相亲、地缘接近,各种交往源远流长,这就为各利益主体共生演进创造了良好的共生界面——地缘文化融合机制。在这一共生界面下,可以有效减少三市划地为政所造成的旅游协作阻力,降低合作成本,促进各类要素的自由流动。

(三)共生单元间的同质度或关联度

闽粤赣边客家地区三市呈带状地域,自然、人文等旅游资源类型多、品位高,再加上地理位置的相近,山水相连,容易产生组合上的优势。笔者将三市旅游资源整理分析,发现该区域的同质度或关联度都较大,如表1所示。

表1 龙岩、梅州、赣州旅游资源类型和开发级别

1.旅游资源的相似性

闽粤赣边客家地区地缘接近、文脉相通,不仅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其相似程度都较高。该区域连成一片,最大的地形特征就是山多,因而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数量较多,珍惜动植物种类丰富,如三百山国家森林公园、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翠微峰国家森林公园等;该区域独特而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缔造了理想的生态旅游胜地,有梅州雁南飞茶田旅游度假区、雁鸣湖旅游度假村等;丹霞地貌风景名胜点多面广,品位高,旅游价值大,有冠豸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五指石省级风景名胜区等丹霞地貌自然景观旅游地;同时该区域还有较多的岩溶地貌,特别是闽西、粤北地区[1]924-927。

此外,该区域人文旅游资源内涵丰厚,独具特色:闽粤赣三省边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留下的名人故居、革命纪念地很多,如古田会议会址、瑞金革命遗址、梅县叶剑英元帅故居等。除了久负盛名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之外,该区域还有特色各异的客家文化旅游资源。而最具特色的当属客家民俗风情,以客家民居为代表,有闽西客家土楼和梅州客家围龙屋两种[1]924-927。其中永定土楼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在国内外知名度较高。总之,该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在于其旅游资源的同质化,再加上地域上的相邻,可以通过合理的分工协作,形成共同的优势,从而产生较好的合作效应,并最终促进该区域内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竞争力的提升。

2.旅游资源的互补性

闽粤赣边客家地区的旅游资源各具特色,表现出一定的互补性。龙岩主打的“红色”、“绿色”、“客家”三张旅游名片中,以世界文化遗产——永定土楼这一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为突出代表,其旅游知名度高、资源品位高、旅游市场规模大、影响较为深远;梅州比较知名是客家方言、客家山歌,还有客家民居围龙屋也独具特色,另外生态旅游也具备了良好的市场基础,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比较知名的有雁南飞、雁鸣湖等,温泉、热矿泥等有一定的特色和规模;赣州属于原中央苏区之一,红色旅游景点相对较多,可通过与井冈山相互协作,共同宣传,结合井冈山的知名度,开发好红色旅游资源[1]924-927。三市旅游资源的互补性有利于在进行旅游合作时实现优势互补,增加旅游产品组合的空间,提高旅游产品的层次。

四、闽粤赣边客家地区旅游合作共生模式的选择

如前所述,良好的共生条件在闽粤赣边客家地区旅游合作之间已经具备,但是还需要选择合适的共生模式来确保三市旅游共生关系的真正形成,同时能够朝着良好的方向进化发展,以下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共生行为模式

共生的行为模式是指共生单元间资源、能量和利益的流向。行为模式选择的合理性决定了整个共生系统的稳定性[19]69-71。四种共生行为模式中,寄生和偏利共生都是有利于一方的,而旅游合作讲究的是互利共赢,因而是不适用的。非对称性互惠共生虽然各方都能够获得利益,但是由于这种模式是非对称性,会使得利益的分配产生不均衡,这就不利于三市的长期旅游合作。而对称性互惠共生则强调的是各方利益的均衡分配的,这一原则有利于能减少各方的利益冲突,使各方都愿意进行相互合作,是最适合的共生行为模式,是效率及稳定较好共生形态。从目前三市旅游合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共生系统中物质与能量流动已经从单向流动转变成双向流动;但是从影响程度对比来看,三市旅游合作依然处于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这种关系极其不稳定。因此对称性互惠共生是最适用于闽粤赣边客家地区旅游合作的共生行为模式。

(二)共生组织模式

共生的组织模式是指共生单元间联系的连续性和紧密性[19]69-71。在四种共生组织模式中,从点共生到一体化共生,其联系的连续性和紧密性逐渐加强。从目前三市旅游合作情况看,闽粤赣边客家地区旅游基本上处于点共生向间歇共生进化的阶段。这两种模式下共生单元之间的联系是偶然,不具有连续性。只有一体化共生模式将分散的共生单元视为一个整体,是联系最紧密、最有效率、最理想的共生组织模式。从该区域旅游合作开看,一体化是最理想的共生组织模式,可以从三市整体视角出发,提高核心竞争力,明确分工,真正实现区域旅游合作的目的。

五、构建一体化对称互惠共生模式的具体策略

如前所述,一体化对称互惠共生模式的选择对于闽粤赣客家地区三市的旅游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该模式既体现共生行为模式的内涵,又切合共生组织模式的要求。以下从这两方面对该模式如何构建进行阐述。

(一)三市旅游发展对称互惠,共进多赢

1.整合旅游资源,共同打造旅游精品

闽粤赣边客家地区旅游资源较高的相似性和互补性决定了该区域的共生单元之间可以通过合作来重组现存旅游资源,以期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旅游产品深度开发,优化旅游产品线,协同、放大区域旅游的吸引力。在同质性方面,三市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由于同属于客家文化,文化旅游产品中以客家民居和民俗较为出名,而且相对也是最有特色的,因此可以共同打造客家文化旅游精品路线,将客家文化旅游产品做大、做精、做细,做出特色,可以有效避免产品重复建设和粗放式开发的缺陷,同时形成规模经济,扩大影响力。在互补性方面,三市的旅游资源侧重点不同:龙岩重点发展以客家土楼为核心的客家民居文化旅游,其次以古田、长汀为中心的红色旅游,再次是以冠豸山、梅花山、梁野山为主的生态旅游;梅州重点发展以雁南飞、雁鸣湖为核心的休闲生态旅游,其次是以围龙屋、客家山歌等的客家文化旅游,最后是以叶剑英故居为中心的红色旅游;赣州则重点打造以瑞金为核心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其次是以围屋为主的客家旅游,再次是以三百山、翠微峰为中心的自然风光旅游。因而,龙岩、梅州、赣州三市可以通过不同的产品特色定位,共同打造以客家民居民俗旅游为核心,以红色旅游和自然、农业生态旅游多项旅游精品路线,力求以内涵丰富、特色各异的旅游产品展现出该区域景观的多样化和资源的丰富性,满足游客的组合需求。

2.加大整体营销力度,共同开拓客源市场

闽粤赣边客家地区三市都有各种以古建筑、古遗迹、古民居为代表的客家文化资源,但是大多规模小、内涵低、较为分散,再加上三地区域联合不够,划地为政,互相争夺旅游品牌和客源市场,造成混乱局面。因此该区域的旅游企业应该聚各家之力共同打造“客家文化”品牌,加大营销力度,共同参与促销,合力开拓旅游市场[13]104-109。目前该区域国内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闽粤沿海地区,赣北、赣中平原、广东潮汕和珠三角等地区。入境旅游的客源主要集中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这些地区客家人众多,有强烈的寻根问祖的意愿。三市政府和旅游企业应当利用各种现代化宣传促销手段,一方面可以通过国内外各大新闻媒体,在国内外重点客源市场的新闻媒体推出旅游形象专题系列报道;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微营销,即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来推广宣传本地的特色旅游资源;通过各种现代方法来提高宣传促销的效应,共同开拓客源市场。或者可以通过建立一个闽粤赣区域旅游合作领导机构来负责区域旅游联合宣传促销。只有这样三市才能实现市场共享,避免恶性竞争,实现利益最大化以及合理均衡分配,真正达成互惠互利。

3.共建基础设施

闽粤赣边客家地区经济相对较为落后,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较为薄弱。服务于景区景点的旅游专用公路等级标准尚太低,三市的旅游接待设施已经表现出不适应日益高涨的旅游市场需求,尤其是碰到节假日,这也在无形中影响了旅游形象。因此必须首先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等,同时也要完善各市内部的公共交通建设,保证作为节点的中心城市出行的便捷;其次还要加快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比如星级酒店、娱乐休闲场所等的建设,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的完善,最终形成便捷的交通网络和良好的服务品质,实现区域精品旅游区的互联互通。另外可以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到城市交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缓解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上的不足,同时还要处理好淡旺季旅游设施的使用率问题,避免由于旺季过旺淡季过淡而造成的设施破坏和闲置现象。

4.共同培养旅游人才,全面提升文化环境

人才对于任何行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提升闽粤赣边客家地区旅游的品质,最为关键的就是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为此,当地政府与旅游企业应加大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制定完善的旅游业各项规章制度。在闽粤赣三市的区域旅游合作中,可以让人才在三市的相关旅游部门和行业间适当流动,通过相互之间的广泛交流,使得旅游人才的素质不断得到提高。而要改进客家乡村旅游的文化环境,则必须要进行针对性的管理,比如在卫生方面要加强管理,对于粗制滥造的一些设施要明令禁止,严厉打击黑社、黑导、黑车、黑店,对表演的节目及手工艺品要进行严格审查,严格防范对当地社区风气或文化遗产的不健康或破坏性行为,营造安全、文明、优质、有序的旅游文化环境。

5.利益共生,信息共享

要实现区域内各地区的互利共赢,还有个关键问题就是要消除区域旅游合作中存在的各种障碍。一方面由于行政区域的存在,所以在合作时难免会出现管理上的混乱、销售产品的同质化、旅游设施的同质化建设等问题,另外各地政府为了避免本地利益受损,在合作时可能更多的是流于表面,不愿进行深层次的合作,为了避免这些,可以通过设立旅游合作共同基金[17]112-115。共同基金可以按一定比例从三市每年的旅游收入中提留,按人口比例和地域空间的加权计算各自应缴费用,按年度缴纳,其作用:一是可以作为开发共同旅游产品、旅游线路等的资金;二是给在合作中让渡自己权利、资源和利益的地方政府做出相应的补偿,使其不会由于暂时的利益损失而放弃区域旅游合作,有利于旅游合作的持久性。另一方面要强调信息资源公开、透明、畅通,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推进闽粤赣边客家地区无障碍旅游区建设;特别在信息和交通方面,互相链接旅游网站,强化旅游企业网络化建设,建立区域旅游信息库,联合发布信息构建区域旅游营销网络,创建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统一旅游宣传促销;开辟旅游“绿色通道”,确保旅游车辆往来畅通。通过这些措施实现区域内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二)实现三市旅游一体化

1.构建旅游产业协作区,优化共生环境

共生环境的优劣,决定了共生界面的好坏。在区域旅游合作中,会有来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大环境的阻碍,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共生界面。为此,可以通过构建旅游产业协作区,建立统一的协调合作机制来减少矛盾冲突,保证旅游合作的顺利进行,促进良好共生界面的形成。2012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把龙岩、梅州、赣州列入了原中央苏区范围,在意见中也明确指出“深化赣南与井冈山、闽西、粤东北的旅游合作,推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因此闽粤赣边客家地区三市首先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性作用,以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为重点,以交通线路为连接通道,建设闽粤赣边旅游产业协作区,形成内陆地区旅游金三角。其次在旅游产业协作区的基础上,依托政府的政治主导作用,由各地政府带头牵线,利用各种机遇,组织相关企业签订有约束力的多边法律协定或行政协议[6]757-761。统一协调三市的旅游政策、处理好旅游危机、达成均衡的利益分配方案,从法律层面上确保旅游协调机制的建立,这是实现三市区域旅游合作的保障。与此同时,通过定期的会晤机制,及时准确沟通旅游信息,协调各地旅游企业之间关系,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和旅游企业间不正当竞争,做好创造环境、开拓市场、对企业发展进行导向等工作,并逐步形成一种切实可行的合作机制。

2.制定三市旅游发展规划,搞好资源配置

目前,龙岩、梅州、赣州三地旅游业发展还处于基础建设期,在旅游产品开发商还存在混乱现象,例如在龙岩永定土楼世界闻名时,梅州则没去发挥自己的特色围龙屋,转而又去开发土楼,赣州也是如此,没能抓住自己的特色,重复开发土楼和围龙屋等,这样不可避免地存在空间替代效应。因此在三市旅游发展过程中,应该共同协商,合理规划,科学分工,联动开发,合作共赢。首先三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共同聘请著名旅游规划专家设计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形成规划发展的保障体系。其次在规划的基础上,各市明确统一目标,设定分任务,分工协作,突破行政区划和地方保护主义的限制,充分利用各市优势旅游资源,跨地区的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只有这样闽粤赣边区域旅游合作才能更加合理配置旅游资源,整合优势,突出特色,避免重复建设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结语

闽粤赣边客家地区旅游合作满足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的适用性条件,因此应用共生理论来分析闽粤赣边客家地区三市旅游合作是可行的。通过对三市共生行为模式和共生组织模式选择的分析,明确对称互惠共生及一体化共生模式是闽粤赣边客家地区旅游合作的最理想模式。需要闽粤赣边客家地区三市从旅游资源的整合、旅游市场的共拓、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共建、旅游人才的共同培养、信息共享构建该区域旅游合作的共生行为模式,从协调机制的建立、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区域旅游形象的联合塑造来构建该区域旅游合作的共生组织模式,从而实现三市旅游发展对称互惠,共进多赢及一体化发展目标。

[1]陈义彬.闽粤赣边客家地区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经济地理,2005(6).

[2]周晓雷,高茂兴.赣闽粤边客家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势论[J].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5):68-71.

[3]周晓雷.赣闽粤边客家乡村旅游开发之现状与对策探析[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4):71-76.

[4]刘宇.客家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研究——以赣闽粤地区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11):68-70.

[5]吴福文.客家文化:客家地区旅游的特色与潜力——以闽粤赣边区为例[J].龙岩学院学报,2008(1):12-15.

[6]邱国锋.闽粤赣边客家古民居旅游开发研究[J].经济地理,2001(6).

[7]童绍茂.论红色旅游与客家文化的结合——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5): 10-13.

[8]邱国锋,谢莉.试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以“世界客都”梅州为例[J].嘉应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1(2):71-78.

[9]邓秀勤.闽粤赣边客家地区自驾车旅游产品开发对策研究[J].旅游市场,2009(6):61-62.

[10]闫兴亚.论闽粤赣边客家区域旅游合作[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2):78-81.

[11]翁毅,张灵,张伟强.区域合作背景下粤闽赣“千里客家文化走廊”的旅游开发[J].经济地理,2009(8): 1497-1401.

[12]郑海燕.区域合作视角下的客家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闽粤赣交界为例[J].前沿,2011(4):135-138.

[13]吴泓,顾朝林.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4(1).

[14]曲亮,郝云宏.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统筹机理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5):371-374.

[15]邹统钎,陈序桄.乡村旅游经营者共生机制研究——以北京市怀柔区北宅村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9):73-79.

[16]陈玉涛.基于共生理论的黄河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以滨州与东营两市为例[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28-34.

[17]张健华,陈秋华,余建辉.闽台旅游合作的共生模式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18]邓小艳.基于共生理论视角探讨恩施州“清江山水旅游走廊”的构建[J].湖北社会科学,2010(1):73-76.

[19]王晓丽,杨佩群.基于共生理论的潮汕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23).

猜你喜欢

共生区域旅游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旅游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区域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