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城市管理专业办学质量的思考

2014-03-30康维波宋明爽孙守相

关键词:专业管理教学

康维波,宋明爽,孙守相

(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管理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校办学的共同关注点。“城市管理”由原来的本科专业目录之外进入专业目录之内,充分显示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理念上的与时俱进。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在全面总结行政管理系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本校学科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全方位挖掘办学资源,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科学整合办学力量,及时进行城市管理专业申报,成功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并顺利招生,使山东农业大学成为省内较早开办城市管理本科专业的3所高校之一,也为农业类高校挖掘办学资源、开设新上专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经过运行,山东农业大学城市管理专业在探索中前进,在发展中提升。笔者结合山东农业大学城市管理专业办学实践,就如何办好这一新兴专业进行探讨,以期在紧扣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宽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关注人才培养实用性,特别是就业出路的现实性,提升城市管理专业办学质量上取得新的突破。

式(4)和式(5)阈值规则都是根据小波分解层的不同,除以一个相应的调节系数,将会增长计算阈值的时间,从而延长了阈值处理的时间.本研究中的去噪阈值由是式(6)计算并确定:

一、培养复合型、实务型专业人才是城市管理专业建设的目标点

城市管理专业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专业办学过程中必须首先明确的一座“指向标”。纵观高校本科专业,不难发现,城市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它既有“城市”空间概念上的限定性,又有城市元素的广泛性,因而就决定了城市管理专业复杂性的特点,也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复合型之要求。

现实生活中,把“城市管理”与“城管”简单地划等号的不乏其人;把“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看成是“城市管理专业”的全部内涵的也大有人在。其实,上述偏见本身就足以证明,加强城市管理专业的宣传及人才的培养是何等得重要。毋庸讳言,现实生活中某些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违反管理规律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的确严重扭曲了社会层面对“城市管理”的看法;当然也不可否认,人们对城市管理专业认识上的模糊,同样是引发误解的重要原因。因此,大力宣传城市管理专业,帮助人们正确理解城市管理的专业内涵,是当前城市管理专业办学过程中的当务之急,而破除专业发展过程中认识上的偏见和障碍,是当前业界人士不可忽视的研究课题。

与过去不同,现代城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管理系统。纵观现实,不少城市管理者缺乏管理城市的综合管理知识,甚至还没有系统地掌握现代城市的观念、理论及方法。因此,与城市规划、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等本科专业相比,城市管理专业必须彰显其“管理”的功能,因为一旦忽视了这一点,实际工作中很难谈得上高效率;而缺乏城市管理理论的城市技术人员,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般的城市工作者;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城市发展也不可能快速而健康。显然,只有密切追踪城市发展轨迹,确保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及方案与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变迁的同步跟进,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科学化”。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城市管理政策、城市公共经济发展、城市公共服务需求、城市管理客体等方面对城市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目标、体系构建、培养措施、运行机制、落实措施、人才塑造等方面的影响和要求,科学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实现专业“教学模块”框架下的科学灵动,并对学生的专业适应性进行及时跟踪,深入研究课程内容,使校内课堂教学紧扣城市管理实际,才能积极推动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代化”。

大学英语课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例如,实用综合教程,结合本课程内容,根据目前和将来的岗位需求整合为不同模块,再设置相关情境。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项目、案例、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学习的自主性明显提高,主动去图书馆或借助网络查询资料,加强了分工合作。另外,英语阅读这样的课程可以考虑选用实时更新的与专业结合阅读材料,不但优化英语教学,而且使教育与社会和产业的需求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培养适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知识结构合理的高层次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是城市管理专业发展的关键点

有了现代汉语中这种框架构式的存在,为网络用语“我了(嘞)个去”等提供了产生和生长的温床。“洗澡”“理发”是一个离合词,他的拆分和重新整合是广为人接受的,而“我了(嘞)个去”是不合实际的,这就导致了本来熟悉的词法和语素变得陌生。这种没有语法基础和逻辑基础的套用在网络这个平台上,以其受众追求新奇的心态下使得其临时成立。

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建设和管理城市。”[2]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管理问题也会层出不穷。紧跟时代发展脚步,需要着力抓好学生城市管理理论与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城市管理综合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才能科学满足城市管理的需求。

采用“校内、校外”专家“双导师制”也是推动专业发展的助推器。围绕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充分运用社会资源,聘请具有丰富城市管理经验的政府官员、管理专家及校友授课或开讲座,并坚持做到“制度化、常态化”。通过与政府及社会各层面的广泛联系,为城市管理专业正常的业务探讨铺路搭桥,将当下最先进的城市管理经验及时传播到课堂中来,以推动专业教学及城市管理学科的科学发展。譬如,新生入学教育可聘请城市管理各部门领导上讲台,增强专业教育的引导性和实效性;教学过程中,可聘请城市管理规划部门、建设部门、行政执法部门及交通、园林、环保等部门的一线管理者进课堂,也可聘请城市管理专家做古文物、古文化保护专场报告,还可以聘请城市管理学界的专家搞讲座……,以多种方式将最前沿的城市管理理念传播给学生。总之,要努力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搭建起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的桥梁,实现教学主体的“多元化”,推动城市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出路为着眼点,科学施教,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就聘请层次、频率、比例等问题进行有益探讨,实现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双导师制”模式的良性互动,形成专业教师教学与校外专家教学的良性联动。

专业教师教学与学生管理部门联动,将教学活动与学生课外活动巧妙对接,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开放式”学习模式,使课堂教学与课下锻炼同步推进,以强化城市管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减少课下活动的盲目性,拓展和延伸学生的成长空间。山东农业大学城市管理专业在学生课外活动方面,一改往常学生培养课上课下“教、管”分离的做法,对于学生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始终坚持专业教师与学院团委联合组织、共同指导。如:组织学生调研泰安市住房博览会等,实现了教师课堂授课与课后学生管理的“一体化”联动,形成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三、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是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专业教学活动与学生课外学术活动联动,使学术活动做到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相得益彰。山东农业大学城市管理专业在加强专业课教师课堂教学的同时,下大气力精心组织课外学术活动,举办专题“城市发展局长论坛”,专门聘请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局长做兼职教授,聘请城市规划局领导做专场报告;再就是引导学生举办城市管理专业学生“学术大讲堂”、举办各种类型的城市管理方案设计大赛、开展城市管理主题演讲比赛等,以此提高学生课外学术活动的“含金量”。目前,山东农业大学城市管理专业的“我的学术我做主”学术大讲堂办得风生水起,诸多现实生活中城市管理领域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如深圳暴雨引发的城市管网安全问题、浙江余杭决策兴建垃圾场引发群体事件等问题,都会在专业教学之后,再一次在学生“学术大讲堂”中引发更深层次的共鸣。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办好城市管理专业的基础,也是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只有抓住了师资队伍建设这个专业建设的“关键点”,才能确保城市管理专业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实现专业教师教学与学生管理部门联动

三是逆周期监管中通过设立资本充足率的底线制度缓释顺周期性。在金融运行中,金融监管部门对资本充足率的底线制度的确立是防止顺周期性的一个重要方法。根据这一底线制度的要求,金融机构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一定规模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这样才能抵挡住金融运行中的各种顺周期性风险。

(二)实现专业教学活动与学生课外学术活动联动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1]城市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当然离不开学生管理人员的管理和培养。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课上教学”与“课下管理”分离的现实,往往会使学生“课上的翅膀”与“课下的翅膀”失去平衡,导致其综合能力不尽人意。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只有不断开拓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抓住学生“教学引导”和“课下管理”这“两翼”,才能有效促进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良性推动,使学生们“隐形的翅膀”变得坚实而强劲,从而推动城市管理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走上正轨。为此,要做好以下3方面工作。

(三)实现专业教学内容与城市管理实际联动

专业教学内容与城市管理实际联动,切实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把认识实习、业务实习、毕业实习延展到课下,充分利用周末或休息日,积极开展城市社区服务、组织城市管理社团行,深入城市各个角落调研,组织专业学生到城市公共管理单位参观、考察、实践。譬如,山东农业大学城市管理专业组织该专业学生参观当地城市规划展览馆已经成为常态;参观当地城市管理数字化指挥中心也成“必选动作”。总之,想尽各种办法,强化学生参与城市管理的“真实性”,利用各种有效渠道,推动城市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城市管理需要技术,不懂技术的城市管理者,难免会成为外行,进行管理时也不可能得心应手,即使发号施令也极可能变成“瞎指挥”,从而导致其权威性的丧失;城市管理专业所涉及的技术理应是“城市管理”理论指导下的“技术”。因此,城市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设置,必须体现综合化、科学化。要根据社会需求,科学论证,结合实际,制定并采用“管理 +技术”的人才培养思路,既要有政府职能的充分体现,也要有城市特定区域内相关行业内容的科学展示。要根据社会需求,科学设置毕业生出口,努力做到人才培养目标化,满足城市发展对高端及基层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现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运行与城市发展变迁“同步制”,要紧扣时代发展脉搏,科学进行学科定位,突破传统的理论型人才培养框架,以复合型、应用型(实务型)管理人才为培养目标,引导学生带着目标来学、揣着良策管理。教学运行也要注重解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运行如何与城市发展要求“同步”跟进。只有实施立体办学,使教学观念更新与培养计划落实同时推进,才能在人才培养上实现新的突破。

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科学结合是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塑造的结合点

一方面,应通过引进高起点的城市管理师资人才,及时充实壮大教学队伍;通过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全面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积极引导教师投身教学和科研工作,科学搭建教学与研究的平台,全力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另一方面,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不断加强现有师资队伍培养,加大专业教师社会实践力度,深入城市管理各个环节细致调研,增强教学的真实性,做到师资选派高质量、高标准。再就是要充分挖掘校内相关院系的教师资源,把最优秀的院外师资吸引到城市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来,使校内丰厚的教学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通过召开院外授课教师座谈会,就专业建设问题进行广泛深入探讨,及时征求收集意见,集思广益来办专业,通过不断优化专业教学师资队伍,使师资配备高标准化,确保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城市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固然离不开校内培养,更离不开校外实践锻炼。因此,要突破学期与假期分离的做法,改变学生“上学有人管、放假即放任”的局面。要将教学措施落实全面化,引导学生“揣着问题进课堂、带着课题度假期”;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形成能力首位,实现学生本科求学期间个人学习时间的最大利用:一是利用平时在校学习期间的各个小假期,适时安排相关的城市管理见习,加大实践性课程训练。如,山东农业大学城市管理专业曾组织开展“城管与文明携手、和谐与泰安相伴”志愿者活动,成功参与岱庙现场执法活动,加深对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的理解,强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着力强化各种落实措施,引导学生带着理论进城市、运用理论解难题。二是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寒暑假,积极深入城市党政机关、城市公用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城市社区,认真开展城市管理专业研究工作。在山东农业大学,城市管理专业每一届学生的第一个假期,都会特意安排学生深入家乡所在城市的管理部门,了解城市机构的管理属性,明确其履行的城市管理职能,把握整体人员编制情况,弄清单位进人录用方式及考试要求等等,通过上述活动,加深学生对城市管理部门的印象,提前寻找投身城市管理的渠道,同时也及早敦促学生带着问题学专业,瞄准就业学管理,以就业目标推动学生学习。三是设置大学生研究训练(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计划(简称SRT计划),将平时学习与假期安排统筹规划,通过与课程论文(或规划设计)结合、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方式,深入探讨城市管理问题。为此,山东农业大学城市管理专业鼓励学生提前参与到校内甚至外校教师的科研活动当中来,提前锻炼自己,提升科研水平,为考研及工作做准备。通过各种途径,深入研究城市发展动态,寻找学生能力提升的最佳渠道。总之,通过学期和假期的“两期互补”,有效挖掘和利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时间成本,推动大学生研究型学习,确保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公示语的英译要求简洁,更不要说重复了。重复翻译看上去是英译中微不足道的错误,可也体现了译者或者是标牌制作公司态度的不严谨。博物馆里有一个文物叫“青铜带盖提梁盉”,英译成了Bronze Bronze He(Wine Vessel)with Lid and Hoop Handle,译文里出现了两个Bronze,显然应删掉一个。

五、抓好学生就业是城市管理专业建设的落脚点

城市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城市管理知识,科学的城市管理技能,深厚的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及城市建设规划等理论,具备城市管理综合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因此,突出专业办学特色是关键,而积极探索学生培养的“出口”,则是专业开办成功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管理专业建设的落脚点。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衡量专业办学的一架天平,妥善解决学生社会立足问题的确是专业办学的根本。开办城市管理专业的最终目的,是向城市管理岗位提供合格专业人才。因此,科学搭建毕业生的就业阶梯,需要将高层人才输送与基层人才培养进行立体设计,进而推动城市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与就业的科学接轨。为此,必须实现城市管理专业学生实习锻炼与就业落实的超前“对接”,早筹划城市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体系,瞄准学生就业目标,强化管理技能培训。要实现专业实践体系构建与学生就业体系的联动,确保专业实习对口,增强就业的目的性。山东农业大学城市管理专业在现有校外实践基地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与城市管理单位和部门(如:环保局、市政部门、园林部门、环卫部门)的联系,在专业内容与就业出口的结合上做探索,突破校内教学的“虚拟性”,实现城市管理的真实体验。实践证明,只有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适应性”这一基点上,利用并创造各种机会引领学生深入城市发展改革、规划建设、国土资源、水利水务、道路交通、市容市政、园林绿化、执法管理等党政机关、城市公用事业单位、城市社区等部门,才能彻底改变“学、用两张皮”现象,通过实践锻炼,提升学生城市管理能力,丰富管理经验,并通过信息搜集,为大学生就业提前牵线搭桥,实现学生“教场”与“职场”的超前对接。总之,要科学探索城市管理专业实践体系与城市管理人才需求的“双对接”,推动学生能力培养与人才就业落实的同步开展。

城市管理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只要高校能够紧密结合自身特点,准确定位,科学发展,把握社会对人才需求方向,紧扣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总结经验,着力推行落实措施,城市管理专业办学质量就会得到不断提升。

[1] 唐安国,祈福良.高校教学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

[2] 习近平.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N].北京:光明日报,2013-12-01.

猜你喜欢

专业管理教学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