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石家庄市园区建设研究

2014-03-30赵冰琴李勇洲

关键词:京津石家庄市京津冀

赵冰琴,李勇洲

(1.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河北 石家庄 050051;2.石家庄市第三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1)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石家庄市园区建设研究

赵冰琴1,李勇洲2

(1.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河北 石家庄 050051;2.石家庄市第三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1)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目前已经从科技、卫生、海关、交通和污染防治等多层面展开深入合作,但实质上的水乳交融式的推进关键在于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因此,石家庄市必须牢牢扭住园区经济这个京津冀产业协作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从构建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机制、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式园区等入手,构筑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强引擎”。

京津冀协同发展;园区建设;特色产业集群

自从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产业转移作为战略实施的关键环节,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园区则成为承接京津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石家庄市作为河北省会和京津冀城市群南部板块中心城市,在缩小京津冀经济发展梯度差距方面肩负着历史重任,因此,石家庄市需要加快园区转型升级步伐,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构筑“强引擎”。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石家庄市园区建设带来难得机遇

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和重要发展阶段,即“三期叠加”呈现出的经济发展“新常态”[1]:我国经济正处在从10%的高速增长阶段向7%左右的中速增长阶段转换的关键时期。增长阶段转换不仅仅是增长速度的调整,更重要的是增长动力和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在这种新常态下,亟需一个具有持续强大带动力和示范性的“火车头”,京津冀协同发展终于“落地生根”,在今年初上升为重大国家发展战略。

其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北京首先在其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提出“首都圈”概念,2004年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了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但十年来,京津冀一体化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直到今年2月26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后,三地积极开展对接,在科技、污染防治、卫生协作、海关通关、交通一体化、通讯等方面不断达成共识,8月初,国务院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成立,由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担任组长。可以说,这种顶层设计将从根本上打破“一亩三分地”的封闭思维模式,改变三地原本虹吸式竞争的局面,更好地推动京津冀一体化步伐。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是充分发挥三地优势、构筑起高效合理的城市产业分工与合作链条:一方面京津要充分发挥其科研实力雄厚和服务业高端人才集聚的优势,占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源源不断的向河北输送高新技术和科学管理方式,另一方面河北尤其是距离京津较远的石家庄也要充分发挥交通、产业和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在主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同时增强内生动力。因此,京津冀的协同发展虽然已经从科技、交通、海关和污染防治等多个层面达成了共识,但实质上的水乳交融式的推进关键在于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将京津的非核心产业转移到适合的园区,让这些产业在园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从而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推向深入。

二、石家庄园区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大量的国内外实践证明,园区经济无疑是促进地方发展的首要“引擎”。据统计,世界经济中15%以上的产值和40%左右的税收来源于各种经济园区,80%左右的高新技术产值来源于高科技园区[2]。近年来,石家庄市着力优化“两个环境”,园区建设蓬勃开展,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在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功能集成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石家庄市已形成各类产业园区26个,其中,国家级工业产业园区2个,省级工业产业园区20个,省级商贸物流产业园区2个,市级工业产业园区2个。2012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达13家,同时还正在积极打造国别和地区特色园区,推进“澳洲工业园”、“韩国精品产业园”、行唐“台湾产业园”、元氏“闽商工业园”建设……石家庄市园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对于京津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大趋势,仍需苦练内功,在深入分析自身存在问题的同时抢抓机遇,借力京津产业转移实现园区的转型升级绿色崛起。具体来说,石家庄市园区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园区规划不科学、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相对京津园区站位更高、规划更科学、基础设施配套较齐全而言,石家庄市的园区建设不尽如人意,一是园区规划缺乏可持续性。有些县甚至一届领导一次规划,只规划经费一项几年下来就达几百万;二是园区面积普遍较小、发展空间受限。26个园区规划面积71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35平方公里,有三分之一的园区建成区面积仅为2-3平方公里;三是园区发展不平衡,主营业务量偏小。2012年,26个产业园区中,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百亿元园区13家,其中超千亿元园区只有1个、500至1000亿元园区亦只有1个、300至500亿元园区仅有2个,其中,主营收入最高的高新区(1270亿元)与最低的南部物流聚集区(3亿元),相差423倍;四是配套设施不健全。有近60%的园区水、电、气、热、讯等配套设施不健全,只有10个园区通过了省有关部门联审。

(二)管理体制单一,机构设置不灵活

京津园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示范和标杆,无论在园区管理体制还是在招商引资方面都极具创新性和灵活性,石家庄市在这方面显然需要迎头赶上,否则就难以与京津产业转移实现管理体制的高效对接。石家庄市园区在其成立之初往往为了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会以其经济职能为主,在招商引资、用地指标、财税减免等方面也享受了不少特殊的优惠政策。然而,随着园区建设的日益成熟,其管理体制上的不灵活、政策优势的逐渐弱化不断显露出来。一是社会职能不断增多。随着园区规模的不断扩大,承担的诸如文化、教育、劳动就业、公共环境、社会治安等社会性事务越来越多,机构和人员臃肿的体制痼疾也在园区显现,园区管理经济职能正在不断弱化,向一般行政区体制退化的压力不断增大;二是原有优势不断丧失。随着近年来园区“洼地”逐步为公平政策所填平,过去那种靠财税优惠、低廉划拨土地、公共产品政府投资来支撑高增长率的园区,己失去昔日优势,园区发展迫切需要转型升级。

(三)产业链延伸不够,集群效应不明显

石家庄市园区产业主要涉及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循环化工、纺织服装、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主要产业。但除藁城经济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辛集经济开发区皮衣皮革产业集群、鹿泉经济开发区LED半导体产业集群等聚集效应凸显外,多数园区在发展初期往往有一种“拣到篮里就是菜”的政绩冲动,以尽快集聚起更多的企业为目的,至于这些企业之间是否存在上下游产业链、是否能发挥本地资源禀赋优势,是否与现有的产业基础相得益彰等,都暂且放在了一边儿,几乎每个园区都有电子、机械、纺织、化工等产业,造成园区“只有企业没有产业”,还为以后“招商选资”、重构产业链埋下了严重的隐患;在项目的安排上也不是按专业化园区规划的要求定位,如某地轻纺产业园内项目涉及造纸、纺织、食品、化工等6类产业,生物医药基地中金刚集团、天同集团、太行机械厂、动力机械厂等机械制造业占基地企业总数的20%……这些没有上下游产业关联的企业只是实现了地理意义上的“扎推”,园区的集群效应未能真正体现出来,后续发展受限。

(四)同质竞争激烈,企业转型升级压力大

产后出血是分娩晚期严重并发症,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约占孕产妇死亡的30%,其中子宫收缩乏力是导致出血最常见的原因[1]。缩宫素是世界卫生组织(WHO)《预防产后出血指南》中推荐的用于预防产后出血的宫缩药物,但是存在受体饱和现象,加大剂量不仅效果不佳,反而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弊端[2]。卡贝缩宫素是合成的8肽结构长效受体激动剂,作用机制与缩宫素相同,其对受体亲和力更高,生物半衰期是缩宫素的4~10倍,因此起效快,维持时间长[3]。

石家庄市各园区起步时间不同,除少数较大的产业聚集区外,多数园区产业定位不清晰,如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都是上世纪90年代初获批设立的,已经开始占据产业高端或介入高端产业,而其他产业园区启动较晚级别较低,再加上产业基础、科研实力等资源禀赋不同,多数园区存在产业同构现象和同质化竞争;园区内企业也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也以中低层次为主,在价值链的底端徘徊,靠拼廉价劳动力和廉价资源生存,同质化造成的恶性竞争问题较为突出,有的几乎整个产业都在“为他人做嫁衣裳”,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然压力空前。

三、提速园区转型升级,构筑协同发展“强引擎”

石家庄市作为河北省会,其园区建设与京津相比,无论在政治梯度还是在经济发展梯度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好机遇,石家庄市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牢牢抓住园区经济这个核心与关键,并全力将其打造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引擎”,在借力京津产业转移中实现绿色崛起。

(一)树立京津冀协同发展理念,构建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机制

京津冀一体化概念提出已有10余年,但一体化进程一直较为缓慢,主要原因应该归结于三地定位不清,不能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尤其京津一直在争抢北方经济中心,唯“GDP”压力使得城市之间没有根据特有的资源禀赋错位发展,从而未能形成产业体系在区域间的高效分工合作。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的正式成立和总体规划的呼之欲出,三地的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等重大问题日趋清晰。

石家庄作为河北省会和京津冀城市群南部板块中心城市,不仅承担着一省经济社会发展龙头的职能,还须以实现京津冀城市群南部板块的整体崛起为责任担当。在处理这双重职能时,石家庄首先应明晰自身定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甘当配角,树立京津冀协同发展理念,构建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机制。一方面要吃透顶层设计,密切跟踪京津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意向,在主动承接产业的过程中实现产业升级;另一方面要创新思维,站位于京津冀城市群南部板块中心城市,创新跨区域的户籍机制、GDP分计和税收分成机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区域经济联动机制,同时,切忌眼高手低,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京津最需要石家庄接手、石家庄也能承接的那些功能和产业做起,在信息产业、交通物流、生物医药等方面主动分担京津压力并获得自身发展机会。如石家庄市卫星导航产业独具优势,拥有中电科集团第54所、第13所等一批高端技术研发机构,有中电科卫星导航运营服务有限公司及汉佳电子、德海电子、远东华强等20多家卫星导航产业相关企业[3];研发出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美国GPS、俄罗斯格罗纳斯、欧盟伽利略齐名,共同被联合国确认为全球卫星导航“核心供应商”,拥有“三中心一基地”;我国首个国家级北斗卫星导航产品检测机构也已落户石家庄。因此,石家庄市可从这些优势产业入手与京津共同构建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机制。

(二)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增强园区发展活力

毋庸置疑,园区建设成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平台”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引擎”,而建立完备、高效的管理运作体制是促进园区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证。目前,石家庄市所有园区都由管委会一家统管社会事务和经济发展,随着原有优惠政策的逐渐丧失和社会事务的不断增加,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园区亟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

二要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探索“管委会+公司”新型运作方式。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园区作为地方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更应让市场去高效配置资源,但因为园区又代表政府承担着很多公益职能,故可采取“管委会+公司”新型运作方式,在保障政府主导性的基础上实行市场化、公司化的运作,从而增强园区发展活力。

三要创新园区投融资体制机制,促进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园区的转型升级离不开巨额资金的支撑,这仅靠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远远不足。石家庄市可大胆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机制,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为社会资本开辟规范、稳定、透明、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在放大财政资金投入杠杆效应的同时还建立起投资风险分担机制。

(三)注重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增强园区内生动力

当前,经济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聚化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从长远来看,支撑园区健康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也逐渐由产业层面演变为特色优势产业群。如美国硅谷、北京中关村、台湾新竹产业园等。因此,石家庄市也可以在依托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的同时,借力京津外迁产业,注重培育那些具有内生动力的优势特色产业园区。一方面可“有中生新”,选取具有石家庄市根植性特色的优势产业如信息产业、医药产业、辛集皮革等吸引京津研发力量,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可“无中生有”,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要战略机遇,做大做优服务业,打造“2.5”产业园[4]。目前,北京亟需转出的产业并非只有第二产业,数据显示,其服务业产值占据GDP的75%以上,并且服务业80%的产值和85%的就业都集中在城六区[5],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恶化形势严峻。为此,石家庄市有必要拓宽视野,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抢先接手京津服务业市场,尤其是北京的生产性服务业资源优势明显,其技术市场交易额已占全国的40%[6]。作为省会和京津冀城市群南部板块中心城市的石家庄市,必须占领区域范围内的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通过“2.5”产业园区的建设,在研发、物流等方面对周边形成辐射效应,真正改变南部板块的整体“塌陷”,实现京津冀的协同发展。

(四)着力生态园区建设,打造“三区合一”新模式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大瓶颈是生态环境压力,京津冀建立的第一个联合机制也是大气污染防控机制。可见,京津冀是一个唇齿相依的生态系统,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仅从点上抓起是很难见效的,必须在更大的区域内构筑生态涵养空间。作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主战场,石家庄市必须着力生态园区建设,将园区打造成景区、社区、园区“三区合一”新模式,即树立园区综合发展与产业带动的核心理念,将产业、居住和休闲融入其中,打造多产互动和景区、社区、园区相融合的复合型发展区域,同时要用景区的理念去管理项目,用园区的规范去引导项目,用社区的人性化去提升项目,总体形成“三区合一”新模式。

为此,一要对于入园企业采取“负面清单”方式列举出禁止企业进入的行业或领域,并依照能耗、环保、质量等技术标准和规范,形成稳定、透明和可预期的制度体系,从源头上调整产业结构严控污染增量。二要可充分利用全国低碳试点城市和节能减排财政示范市的优势,借势打造相关产业的清洁生产示范园区,或在园区内创建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平台,从而扭转石家庄市生态环境建设的被动局面,成为清洁能源的研发、生产、推广的前沿阵地。

[1] 韩雪萌.中国经济正走向经济增长“新常态”[N].金融时报,2014-05-14(2).

[2]唐斌.关于我市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的调查报告 [J].衡阳通讯,2007,(11):10-12.

[3]吴温.石家庄要求推动卫星导航产业上规模上档次 [N].石家庄日报,2014-04-04(3).

[4]施道红.学院模式硅谷精神——苏州建屋2.5产业园规划理念探讨 [J].中国高新区,2013,(10):144-149.

[5] 李国平.北京亟待优化功能布局 [N].中华工商时报,2014-03-20(2).

[6]陈建,于立霄.“北京服务”冠中国内地40%技术合同成交在北京[EB/OL].2013-01-22,[2014-06-21].http://finance. chinanews.com/cj/2013/01-22/4509714.shtml.

DevelopmentofEconomicZonesinShijiazhuangin Beijing-Tianjin-HebeiIntegration

ZHAOBing-qin1,LIYong-zhou2
(1.Party Schoolof theShijiazhuangCommittee of C.P.C,Hebei Shijiazhuang 050051,China;2.Shijiazhuang The third hospital,Hebei Shijiazhuang 050011,China)

Beijing-Tianjin-Hebei integration has become a major national strategy.The three regions have carried out in-depthandmulti-leveledcooperation in terms ofscienceand technology,health,customs,transportationand pollution control,but essentially the key to perfect coordination is to form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industry chain. Therefore,Shijiazhuang must attach utmost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zones as an important collaboration platform in Beijing-Tianjin-Hebei integration.Meanwhile,Shijiazhuang should develop mechanism for regionaleconomic development,innovatemanagementsystemof economiczones,and develop specializedand featured industrial cluster zones for prosperous economic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Beijing-Tianjin-Hebei integration;development of economic zones;featured industrial clusters

F061.5

A

1674-7356(2014)-04-0014-05

10.14081/j.cnki.cn13-1396/g4.2014.04.003

2014-09-25

石家庄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JS1203)

赵冰琴(1971-),女,河北石家庄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时间:2014-12-11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396.G4.20141211.1226.007.html

猜你喜欢

京津石家庄市京津冀
石家庄市第二中学
石家庄市井陉矿区贾庄村
石家庄市
石家庄市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京津城际ATP光电隔离盒的国产化研究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来自京津的游客
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对改善民生的作用
京津冀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