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区域地理综合试题的命题方向及复习策略

2014-03-30曹传道

地理教学 2014年20期
关键词:文综气候特征

曹传道

(安徽省岳西中学, 安徽 安庆 246600)

高考区域地理综合试题的命题方向及复习策略

曹传道

(安徽省岳西中学, 安徽 安庆 246600)

基于区域地理在高考命题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本文以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为例,归纳总结出区域地理的四个重要命题方向,即描述区域地理事物的特征、分布和发展变化规律;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的过程和原因;分析区域各要素间的联系;分析区域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并提出了每一命题方向下的复习策略。

区域地理;综合试题;命题方向;复习策略

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大体分三大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区域地理实际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理论在区域中的实际运用。因此,区域地理鲜明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也是高考的重点。基于区域地理在高考命题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促使我们不断探索区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特别是在高考复习中的教学对策。下面笔者以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为例,简析新课程高考中区域地理的命题方向及其复习策略。

一、描述区域地理事物的特征、分布和发展变化规律

高考中区域地理试题一般多运用有注记的经纬网图、局部政区图、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如河流、湖泊、山脉、城市、交通线、农作物等)的地图、等值线图(如等高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气候资料图等为背景。在此基础上,来考查考生对区域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河流特征及人口、城市、交通线等的分布、工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区域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特征的描述。

【高考试题】(试题材料部分略)

1.简述甲国的地理位置。(13年四川文综)

答案:该国位于北半球、西半球,地处北美洲南部;位于低纬度地区(或位于热带);东临加勒比海,西濒太平洋;北接洪都拉斯,南连哥斯达黎加。

2.推测攀枝花1月的天气特征。(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

答案:多晴天、少云雨;风力弱;气温较高、较稳定。

3.(1)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2)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11年全国新课标文综)

答案:(1)全年高温(各月均温都高于20℃);全年降水量大(达1600 mm以上),5-10月(6-9月)降水较丰(为雨季),11月-次年4月(10月-次年5月)降水较少(为干季)。(2)为大河下游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海拔低于200米),地势低平,自北向南倾斜。

4.据图7、图8中的信息,概括出B城附近河段的水文特征。请答出三项。(14年天津文综)

答案: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小;水位季节变化较小;含沙量较小;流速较缓;汛期较长。

5.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11年全国新课标文综)

答案: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

集中。西北部的省区总部数量较少。

6.描述图示区域气压分布特点。(13年安徽文综)

答案:西南和东南部气压高,有高压中心,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小;中部偏北气压低,有低压中心,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大。

7.描述图示期间陆地的变化特点。(10年安徽文综)

答案:陆地面积扩大;向东北方向扩展;延伸速度越来越快。

【复习策略】地理特征的描述类试题是指对某一区域地理要素或事物的特征进行描述。这类试题的常见类型和备考策略是:(1)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主要从地理位置、范围、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和自然资源等方面描述;(2)区域地理位置的描述:主要从区域所处的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交通位置等方面描述;(3)气候特征:主要从气温(气温的高低、气温的年较差)和降水(年降水量的大小、降水的季节分配)两方面描述;(4)天气特征:主要从温度、阴晴雨雪、气压、风向和风力大小、湿度等方面描述;(5)河流特征:主要从水系特征(河流的流向、流程、水系状况、流域面积、河网密度、河道状况,如弯曲、“地上河”、落差或峡谷分布)和水文特征(河流流量、水位、汛期、含沙量、结冰期、流速、水能、凌汛)两方面描述;(6)地形特征:主要从地形类型及分布、海拔高度、地形倾斜方向、地势起伏等方面描述;(7)农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和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各部门结构、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专门化水平等方面描述;(8)工业生产特征:从工业发达程度、工业部门结构、工业技术水平、工业产品销售和工业原料能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等方面描述;(9)人口特征:从人口总量、人口构成(民族构成、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城乡构成)、文化程度、人口流动等方面描述。

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的描述一般从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两方面概括。时间分布特征的描述一般的答题思路为“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大小”;空间分布特征的描述一般分为:“点”状分布的描述一般从疏密、方位、叠加(与其他地理事物的关系)等方面回答。如上面例题5;“线”状分布的描述一般从线的走势、疏密和数值特征等方面描述。如上面的例题6;“面”状分布的描述一般从分布范围、分布位置、面积大小等方面回答。

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特征一般从时间变化(包括不同时间段的变化快慢)、数值变化(包括数值的上升、下降;增大、减少)、空间变化(包括范围、面积的变化、变化的方向)等方面来描述。如上面的例题7。

二、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的过程和原因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可以发现区域地理的考查主要是以素材的形式出现在试题的情景之中,主要考查的还是必修一和必修二地理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如运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原理、规律、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的过程和原因。

【高考试题】(试题材料部分略)

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14年全国新课标文综)

答案: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

2.图示时间银川气温 (高/低)于成都,分析成因。(11年安徽文综)

答案:低。与成都相比,银川纬度较高,海拔较高,湿度较小,云量较少,大气逆辐射弱,接近冷气团的源地;成都北侧的山脉削弱了冷空气的势力,且热岛效应较强。

3.分析图示沿海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12年全国新课标文综)

答案:位于热带,全年气温高,蒸发旺盛;(受东部山地阻挡)处于东南信风的山地背风坡,不利降水;(势力强大的)沿海寒流的减湿作用强。

4.图中A地、B地的地貌分别为 、 ,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分别说明它们形成的主要过程。(12年安徽文综)

答案:断块山、洪积—冲积平原。内力作用形成断层,断裂面两侧岩体以垂直方向运动为主;A侧岩体相对上升,形成断块山;B侧岩体相对下降,形成谷地,同时流水等外力不断将风化、侵蚀产物搬运到谷地边缘堆积,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5.比较图中两水文站所测河流泥沙含量的差异,任选一个水文站分析其原因。(09年北京文综)

答案:张家山(咸阳)水文站河流泥沙含量高(低)。泾河张家山(渭河咸阳)水文站以上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南部山地),植被覆盖率低(高),张家山(咸阳)

河段比降大(小),流速快(慢)。

【复习策略】在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对于区域地理的学习不应再局限于区域的描述,而要归纳总结出区域的共性、个性和基本特征,加强对于典型区域的认知和分析。[1]因此,高考复习时,要求学生对地球上一些区域特征显著的地理单元应给予重点关注,对这些重点区域要加强基本素材的积累,特别要注重提炼命题素材。如以日本为中心的东北亚地区要重点关注东亚季风、气候的过渡性、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本太平洋工业区和外向型经济、东亚地区的产业转移等。欧洲西部地区学习要重点围绕温带海洋性气候展开,为什么欧洲西部地区海洋性气候特征显著,如何分析其气候特征,以及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等。另外,依据地理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建立各类问题分析模型,明确解答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是提高复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如:(1)地形地貌的成因分析:运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风、冰川、海浪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与板块运动来解释;(2)气候成因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分析时要充分利用气候分布模式图;气温高低的成因分析:纬度位置、地形(海拔高度、阴阳坡)、海陆位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洋流、大气环流、天气状况等;降水多少的分析:大气环流(低气压带、西风带、夏季风控制下多雨;高气压带、极地东风带、信风带、冬季风控制下少雨)、海陆位置(一般情况,沿海多雨,内陆少雨)、地形(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洋流等;(3)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如流量(取决于流域的气候、河流的补给类型、流域面积、土壤类型等)、水位和汛期(取决于气候类型、河流补给类型等)、含沙量(取决于流域内土质松紧、植被覆盖率、降水强度、地形起伏等)、结冰期(取决于河流所在地的最冷月均温)、水能(取决于地形的起伏和流量的大小)等;

三、分析区域各要素间的联系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各自然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人类活动建立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如果利用不当则会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及生态问题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试题的考查常常多以某区域的图文资料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或以某一要素的变化为切入点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来分析环境变化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高考试题】(试题材料部分略)

1.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泾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11年福建省文综)

答案: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2.如果在洱海西岸大规模建设住宅,可能对地理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12年安徽文综)

答案:占用耕地和湿地,影响农业生产,湿地的功能减弱、效益降低。人口增多,林地遭破坏,入湖污水增多,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增多,环境质量下降,不利于大理古城的保护,人地关系恶化。

3.读图6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

答案: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

4.据表归纳R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并指出该变化对自然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12年福建文综)

答案:特点: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滩涂比重略有增加;其他各类用地比重减小。 不利影响:水资源减少,水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生态调节功能减弱。

【复习策略】一个区域是多种要素的综合体,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因此,复习中要弄清一个区域中各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制约关系。如中亚地区,因深居内陆,离海远,再加上地形的阻挡,形成干旱的环境特征(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强、降水少,气温日、年较差大)。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甚至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体现出干旱的特征:干旱引起植被覆盖率低,以草原、荒漠为主,土壤发育程度较差,有机质含量低,盐分含量高;干旱缺水,多内流河、内流湖;干旱使得风蚀、风积地貌广布;人类活动方面:农业以灌溉农业、畜牧业为主,棉花、小麦种植面积大,工业以棉、毛纺织、畜产品加工、冶金、军事工业为主,人口分布、农业生产、村庄、城市多呈点状(绿洲)和带状(沿交通线和河流)分布;环境问题:主要

环境问题有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湖泊萎缩等。另外,平时复习时,还要不断积累区域要素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如气候与其他区域地理要素间的联系:气候与地形:气候对地形地貌的影响,地形对气候类型的形成和气候特征的影响;气候与水文: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河流水文特征及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气候与植被:气候对植被类型及分布的影响,植被对气候的影响;气候与农业:气候对农业区位、农业生产条件、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结构、农作物种类与分布等的影响;气候与工业:气候(盛行风向)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工业污染对气候的影响;气候与城市:气候对城市分布和布局的影响,城市气候的特点及成因;气候与民居:民居的朝向、结构、建筑装饰材料都要与当地气候相适应等。

四、分析区域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

从各省高考试卷中,我们不难看出区域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是各省份高考命题的主旋律,涉及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分析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流域的综合开发(分析流域的开发方向、开发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等)、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分析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的条件、如何进行综合利用、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如何治理等)、区域农业发展(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等)和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高考试题】(试题材料部分略)

1.大同是我国传统的煤炭工业区。该地大量使用煤炭产生的SO2形成酸性物质可能会对石窟造成损害,从减少SO2排放以保护石窟的角度提出该工业区的综合整治措施。(11年重庆文综地理)

答案: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调整工业布局,搬迁污染企业,减少局地污染物排放;③发展清洁能源,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④发展新技术(清洁生产、清洁燃烧等技术);⑤回收利用废弃物,提高煤炭综合利用率。

2.简述爪哇岛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13年广东文综)

答案:措施:①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防治水土流失;②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行生态模式,优化种植结构;③加强科技研发、应用与推广;④提升产业化水平,延长产业链。

3.指出该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13年安徽文综地理)

答案: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

【复习策略】

课程标准对“区域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这一内容的描述是“以…为例,分析…”;课标解读中也讲到必修三是范例教学,主要是以案例的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因此,我们要借助教材中精选的示范性材料,不但使学生掌握精选案例的基本内容,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从典型事例的个别特点推出同类事物的普遍特征,再由普遍特征上升到事物的发展规律,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要学会学习、分析相似类型问题的基本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如学完必修三“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一节后,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学习,学生就应该会分析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如⑴如何分析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从资源条件(资源的储量、质量、种类、分布、埋藏条件等)、区位条件(地理位置、交通、市场、技术、资金等方面)、环境特征(资源所在地的自然环境)三大方面来综合分析;⑵如何对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主要做法是:结合本区其他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构建产业链(如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产业链),来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⑶能源和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如何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治理,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从技术利用(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技术和废弃物利用技术)、产业结构调整(①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②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三废”的治理和合理布局工业等方面来探讨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责任编校:李文田)

猜你喜欢

文综气候特征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移步不换形”——2017年文综全国Ⅰ卷第41题的思考和启示
抓住特征巧观察
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
光辉下的阴影——2016年高考文综I卷第41题思考
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二题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