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农村生态文化存在问题及发展路径研究
2014-03-30王军棉
王军棉
(河北工程大学 人事处,河北 邯郸 056038)
河北省农村生态文化存在问题及发展路径研究
王军棉
(河北工程大学 人事处,河北 邯郸 056038)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农村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但河北省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文章首先梳理了国内有关农村生态文化问题的研究综述,深入探讨河北省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在生态文化意识、生态文化基础设施、生态文化建设的制度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路径选择。
河北省;农村;农村生态文化
农村生态文化,广义上指农民在自身的生存环境下形成的生态价值观,是对农村生存方式包括物质层面、精神层面以及制度层面上的各种生态文化内容的概括;而狭义上则重点指精神层面上的农村生态文化,即在农村生活中和农业生产中,为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形成的一种生态文化系统。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人与社会友好共赢的社会形态。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不仅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还能使中国优秀的文化得以传承,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近年来河北省农村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对环境以及农村文化等的保护,造成了许多农村自然生态文化遭到破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同时农村地区人们的生态文化意识淡薄、相关生态文化建设的法律法规以及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一、研究综述
(一)农村生态文化存在的问题
黄随梁,余谋昌(2010)指出在我国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中,由于政府缺乏对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的投入,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因此不利于农村生态文化的建设[1]。史小建,李艳,张李娜(2011)探讨了目前由于我国农民的环保意识不够强,对生态文化的破坏日益严重,造成我国农村自然生态文化资源面临着被破坏的危险,且农村人文生态文化面临着传承与灭绝的危机等问题[2]。戴圣鹏(2011)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中的生态文化主要有农村敬畏文化、善文化、集体主义文化等,而大部分农民对其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农村生态文化不能发扬光大和得以传承[3]。李恩(2012)研究了中国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主要是来自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方面上的内容,分别指物质生态文化扭曲、制度生态文化建设缺失、精神生态文化建设空白等问题[4]。姚茂华(2013)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但是由于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有限,对其不够重视,对其开发利用不足,没能给农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5]。于洪波(2013)分析了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现状,指出农村地区的法律意识不够强,相应的法律体系不够健全,同时有关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监督管理制度也不尽完善,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民参与生态文化建设的积极性[6]。谷建恩,郑保清(2014)指出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特以河北省平山县为例,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环境污染严重、环保基础设施落后以及农村基层领导不够重视农村生态文化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7]。
(二)完善农村生态文化的对策
霍苗(2005)指出农村生态是一个集自然、经济和社会于一体的复杂的生态文化系统,需要运用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不断对农村生态文化进行开发与调整[8]。王义龙(2008)提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发展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适合新农村和谐发展的农村生态化管理模式、与农村经济资源相适应的生态经济体系以及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制度框架[9]。李红梅(2011)分析了农村地区现有的农业发展模式,提出要因地制宜,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制度,努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并且推行实施农村可持续消费制度,促进农村生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10]。石娟(2013)指出应该分别从人与自然平等融合、人与社会融洽、农民自身精神愉悦等三方面进行农村生态文化建设[11]。刘艳娥(2013)提出了我国应逐步完善农村地区有关生态文化建设的监督管理机构以及文化宣传机构等,从而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进程[12]。戴福兴(2013)探讨了政府要不断加强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生态文化的开发力度,将其发扬光大[13]。樊晓敏(2013)指出农民生态意识是人们对自然和人类关系的一种全新的认识,农民人口素质的高低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所以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态文化意识[14]。李世书(2014)针对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中的问题,提出要不断加强对农民群众生态文化意识的宣传,使群众广泛树立生态文化意识和生态价值观,引发广大农民自觉参与农村生态文化改革[15]。鲁全信(2014)对农村存在的生态文化缺失等问题作出分析,提出必须要加强对农民的生态道德建设,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健全生态文化建设有效机制,推进农村生态文化的发展[16]。
通过以上的文献梳理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对于农村生态文化问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许多学者对当前我国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但是,部分研究成果针对性不足,尤其是针对于河北省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二、河北省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分析
(一)农民生态文化意识淡薄
自2002—2012年以来,河北省农民的生活水平取得了很大的提高,河北省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年纯收入由2002年的2685.2元增长到2012年的8081.4元,11年的时间增长了2.01倍,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河北省农村用于教育的经费虽由2005年的195014万元增长到310637万元,已有所提高,但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还有待提高①。河北省农民生态文化意识淡薄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三方面:一是在大多数的农村居民中,其受教育程度不高,生态文化意识较弱,未能及时树立起生态危机意识;二是许多农村基层领导的生态文化意识薄弱,过度重视经济的发展,缺乏对农村生态环境及生态文化的保护;三是现阶段河北省内乡镇企业以及私营小工厂发展较快,经营者缺乏科学的、有效的管理与领导,缺乏对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视,从而制约着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生态文化资金投入相对缺乏
河北省农村生态文化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来自河北省对农村生态文化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缺乏。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第一,农村生态资金的短缺。环境受到破坏,其恢复过程是漫长的。我国在2008年首次设立了农村环保专项资金,河北省也紧随其后在2009年成立了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并获得国家“以奖促治”的农村环保专项资金6335万元,使87个农村环境得到改善和提高,但对于河北省50000多个农村来说仍是杯水车薪,对于农村生态文化的建设远远不足②;第二,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技术的缺乏。目前河北省对于农村生态科技的投入仅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的10%,农村生态文化的建设不仅需要资金,还需技术作为支撑③。虽然目前河北省一些城市有一定进步,例如廊坊市财政预算安排200万元农业科技转化成果专项资金,但资金还是不足,有关生态文化建设的专业技术例如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等技术不能得到广泛应用,从而阻碍着农村生态文化的发展②。
(三)农村生态文化的开发利用不足
河北省是一个文化大省,文化资源丰富。但在农村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却不能充分发挥其生态文化的作用,创造出属于本省自身的生态文化效益。河北省农村生态文化既有自然生态资源,也有人文生态资源,例如邯郸古赵王城遗址、保定白洋淀、承德避暑山庄以及来自民间的剪纸艺术、曲阳石雕、唐山皮影等文化,但人们对于不同的生态文化资源缺乏一定的区别对待,农民对于农村生态文化资源的认识仍处于落后、保守的状态,对于农村生态文化进行产业化发展只是停留在自我娱乐的层面,不能将优秀的文化进行产业化发展。此外,由于基层领导干部对于农村生态文化的重视不足,资金投入较少,这样对农村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有限。一些地区既使对资源进行了开发,但由于农村缺乏专业的生态文化开发与管理运营的人才,资源的对外传播和营销受到了阻碍,人们对农村生态文化的开发利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发展的进程。
(四)农村环保及文化保护监督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建设工程,它包括了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建设一个健康有序的农村生态文化系统需要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作为其建设的保障。首先,由于河北省农村的发展相对落后,有关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大部分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正确的监督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引导和规范,促进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稳定发展;其次,由于农村的经济条件有限,许多的农村对于生态文化、生态教育与宣传、生态文化保护等不够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管理工作。例如在河北省邯郸市西南街村先后制定了生态文化宣传制度以及保护措施,但是对在实行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制度却不很明确;最后,在一些农村地区仍存在着生产工艺落后,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相关的环保部门对其监督管理不够,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能够及时落实。
(五)农村生态文化法律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以规范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但形势不容乐观,且目前我国缺乏有关农村生态环保的法律、法规和条例,现有的法律规范对于农村生态文化的建设缺乏针对性,不能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中国早在1989年设立了《环境保护法》,并于后期相继出台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等。与此同时,河北省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包括《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河北省村镇污水垃圾处理省级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但是针对河北省农村生态文化的法律法规却很少。虽然已有一些文件针对农村环保问题,例如《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灌溉水质标准》《渔业水质标准》等,但是其规定相对较简单,不利于其实施和执行。
三、河北省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路径优化
(一)加大对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从河北省整体经济发展来看,农村地区的生产总值呈逐年递增趋势。2011年12月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文化部门签署了《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备忘录》等。随着京津冀经济圈的形成,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农村生态文化关系着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大飞跃。在新时期,河北省要不断加大对农村生态文化专项资金的投资,通过各种渠道,包括来自政府、企业、公众等形式的资金。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对农村地区文化的投资成本较低,且拥有较好的文化开发资源,投资商能够对农村的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同时农村也有更多的资金发展生态文化。不断加大对农村生态文化的重要性宣传,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农村生态文化的建设中来。
(二)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宣传教育
人口素质的高低对于农村生态文化建设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农村生态文化的教育,把农村生态文化教育作为全民教育、全程教育和终身教育,要对青少年、农民、学生等进行教育,使其树立生态文化教育理念,培养其生态文化意识。通过在农村地区开展一系列的生态文化教育活动,利用网络、广播、电视等方式不断加强对农村生态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定期组织农民观看有关生态文化的纪录片等,不断加强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使农民积极参与到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中来。此外要不断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使更多的人形成生态文化行为,为生态文化建设做出一定的贡献。并且在农村积极推行健康的绿色消费模式,使农民形成良好的生态觉悟和环境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鼓励人们自觉加入到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绿色环保,促进人们的参与积极性。
(三)加大对农村生态文化的开发力度
河北省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既包括西柏坡、白洋淀等红色文化,又有河北梆子和评剧等民间文化遗产。河北省拥有3项5处世界文化遗产,16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3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③。河北省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应该在生态文明发展的基础上,借鉴吸收深厚的传统文明思想,深入开发农村丰富的文化资源。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河北省拥有农村文化旅游业的村庄占21.01%,拥有音像、影像制品业的村庄占5.80%,拥有文化工艺品、饰品制造业的村庄占10.72%,拥有观光农业产业的村庄占13.89%,还有剩余的48.58%的村庄没有自己的文化产业[17]。这就需要拥有文化产业的地区继续将文化产业发扬和创新,引进新的技术,推动发展,同时没有自己文化产业的村庄,考察自己所在地区拥有的气候、交通等条件,根据自身特色,引进适合自身发展的生态文化产业,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利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河北省应该走农村生态文化产业化发展之路,将其产业化,充分对农村生态文化进行挖掘、保护和利用,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文化旅游、农业观光等。近10年来,许多地区出现了具有特色的文化场馆以及一些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标志性文化设施,推动了当地生态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同时河北省还可以充分挖掘河流文化、山文化、林果文化、花文化、园林文化等生态文化产业,在传承农业文化的同时,传播生态和谐理念。
(四)健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监督管理体系
河北省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需要遵循生态学发展的规律,建立一个适合河北省农村生态文化发展的科学的监督管理体制。首先,河北省应制定生态文化建设考核标准,对农村生态文化建设进行严格考核与评议的制度,使各部门能够积极围绕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开展工作,使建设能够有依可寻,保证农村生态文化建设能够科学、健康的发展;其次,建立一个群众监督制度,健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管理体系。通过群众监督,使群众能够对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情况进行真实、具体的反映,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并将调查结果进行公示,对那些破坏农村生态文化建设行为和现象进行曝光和整治,例如,可以查封农村的一些造假售假的小作坊,关闭一些污染环境严重的乡镇小企业,对其进行整顿。最后,改进有关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信息反馈机制。不断完善农民信息和意见的反馈渠道和机制,是广大农民群众能够将意见和建议及时、有效的反馈到有关部门,真正实现信息的双向交流,提高农民积极参与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五)不断完善农村生态文化法律法规体系
河北省的农村生态文化的法制环境不够健全,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不仅需要加强对生态文化的生产、服务、消费、商业运作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而且要依据国家的有关法律规范,结合河北省自身的生态文化建设发展情况,制定适合河北省自身发展的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发展的法律法规,使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健康发展。同时按照相关法律保护生态文化的技术产权和市场,不断完善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净化农村生态文化环境。另外我们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使其能够做到有法可依。不断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执法力度,加大对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的管理和整治的制度,对违法的企业进行严厉的惩罚。通过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使农民的生态伦理道德水平得到提高且能够使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生态道德价值观。通过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对农民的行为进行一定的规范和约束,引导人们形成生态环保意识,促进人们生态文化习惯的形成。并且不断加强执法、监督管理力度,真正把相关法律法规落实到实处。
四、结论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改革,河北省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针对河北省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农民生态文化意识淡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缺乏、农村生态文化监督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以及对农村生态文化开发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河北省应不断加大对河北省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人们的生态文化意识,并且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生态文化保护以及监督管理制度等,以推动河北省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进程。
注释:①《中国统计年鉴》2013②河北财政信息网:http://www.hebcz.gov.cn/③《河北省统计年鉴》2013
[1]黄随梁,余谋昌.生态文明:人类社会全面转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2]史小建,李艳,张李娜.河北省农村生态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湘潮(下半月),2011(01):59-60.
[3]戴圣鹏.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43-45.
[4]李恩. 中国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12.
[5]姚茂华.生态乡村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6]于洪波.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文化研究现状述评[J].企业家天地,2013(12):29-30.
[7]谷建恩,郑保清.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措施与启示——以河北平山县为例[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4(03):44-47.
[8]霍苗.生态农村评价方法探讨[D].中国农业大学,2005.
[9]王义龙.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化研究[D].河北大学,2008.
[10]李红梅.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11.
[11]石娟.浅析农村生态文化建设[J].前沿,2013(03):179-180.
[12]刘艳娥.浅析农村生态文化建设[J].经济视角(下), 2013(07):80-81.
[13]戴福兴.关于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环境教育,2013(10):74-75.
[14]樊晓敏.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农民自我生态意识的提高[J].商,2013(10):368
[15]李世书.农村生态文化的路径选择与动力分析[J].环境教育,2014(02):72-75.
[16]鲁全信.农村生态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人民论坛,2014(05):178-180.
[17]赵忠芹,陈磊,王余丁.农村文化建设现状探析—基于河北省770个农户的调查[J].湖北农业科学,2012(05):1057-1060.
[责任编辑 陶爱新]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paths of rural ecological culture in Hebei province
WANG Jun-mian
( The Personnel Department of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Handan 056038, China )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f China, the rural economy of Hebei Province has obtained a rapid development, the comprehensive power of economy has continuously increased. But there has appeared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ssues of domestic research overview on the rural ecological culture, deeply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our rural ecolog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appearing in eco-cultural consciousness,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infrastructure, the system of the ecologic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some related laws and regulation in Hebei Province, and finally proposes corresponding route selections.
Hebei province; rural areas; rural ecological culture
10.3969/j.issn.1673-9477.2014.03.003
F127
A
1673-9477(2014)03-008-05
[投稿日期]2014-06-10
2014年河北省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4020703)
王军棉(1968-),女,河北无极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