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影像背景下中国摄影教育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2014-03-30

关键词:摄影学科艺术

方 肃

(湖北美术学院 视觉传达系,湖北 武汉 430060)

摄影以最快捷、最真实、最为形象的方式记录着人类文明,在新闻报道、商业营销、广告设计、艺术审美、科学研究等诸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读图正日益成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也因此促进了摄影教育的发展。[1](P126)今天摄影学在艺术教学或传媒教学的课程体系中已占有不可取代的位置,摄影学自身的学科体系在数字化进程的今天完成着跨学科跨专业的优雅转身的同时,中国摄影教育也面临着各种挑战。本文将在梳理摄影教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目前中国摄影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摄影教育的发展

我国的摄影教育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作为当时商业局直属的商业服务学校承担着为大中城市照相馆培养摄影师的教学工作(同时也接纳少量报社的摄影记者参加短期培训)。当时的师资一部分来自照相馆的资深技师,还有一部分则来自当年的“海归”学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贯穿始终。“商校”为我国早期摄影人才的培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80年代末各个高校摄影教学的师资主要以电教中心、工会和宣传部的摄影(像)人员为主,同时聘请报社的摄影记者讲授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照相馆的技师讲授胶片冲洗以及黑白放大技术,在开设新闻摄影、艺术摄影的同时,还开设了诸如风光摄影、人像摄影等课程,而学生多数是来自各单位与摄影工作有关的人员,属于定向委培的学历教育或成人教育,毕业后学生返回原单位,基本不存在就业问题。在当时从事摄影的人员大多学历偏低,专业技能也亟待“充电”,为这批人解决学历问题也是开办摄影班的动因。由于当年摄影教育还是以技能培训和新闻、美学原理的讲解为主,与其说是系统的摄影教学,不如说是摄影技能和修养的综合培训。国内有一些文学和艺术理论背景的学者开始在这些高校讲授新闻学、艺术概论、美学、摄影史等理论课程。1987年当时的国家教委将摄影列为文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列入学科目录,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院校相继开始了系统的摄影教学,培养了一批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80年代后期,部分艺术院校开始将摄影纳入必修课,为招收摄影专业奠定基础,鲁迅美术学院率先招收摄影专业本科学生。

进入90年代,商业摄影的需求进一步扩大,报社、杂志社、互联网站、电视台对专业影像人才的需求也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摄影教学在艺术院校陆续展开,尽管这时的摄影还是作为专业方向,但摄影教学的课程内容已开始涉及相关专业,中央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继鲁迅美术学院之后在版画系增加了摄影专业。在这一时期数字图像技术逐渐成熟,摄影教育开始涉及数字图像的相关课程,摄影这一在属性上与计算机技术有着很多相同点的学科开始了飞快的发展。90年代中期,苹果计算机在其OS系统中首先推出的人机交互界面终结了DOS系统冰冷繁复的操作程序,为Windows系统的诞生指明了技术和艺术的方向。与此同时,各高校开始开设以Adobe Photoshop为主的数字技术课程,当时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分别开办了PC计算机和苹果计算机的专业培训。如果说计算机技术给其他学科的贡献表现在运算效率的极大提高,那么对艺术教育的贡献则表现在她极大地丰富了艺术家和设计师的想象空间和表现手段,这无疑使摄影和计算机同时具有的“拷贝复制”属性变得更加强大,这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二的N次方的结果。在这里数字理论和技术标准取代了口授心传的经验,照相机的菜单在方便使用的同时,也为教学提供了一目了然的相关数据。在美术院校部分原本教授史论和绘画设计的教师开始兼任摄影课程的讲授,他们将美术史、传播学、版画技法、平面设计以及不同门类的绘画理论导入到摄影教学之中,使艺术院校的学生可以在交叉学科里获取更多的养分,同时也使摄影这一原本以技能操控为技术蓝本的学科稳步向传播和艺术门类过渡。

90年代末,部分美术院校和师范院校的毕业生陆续加入到摄影教师队伍,新鲜血液的注入使摄影教育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观念、教育技术上有了根本的改观。摄影理论研究也开始正式步入课堂,对摄影史的研究由原来的编年史讲授逐渐细化;对中国摄影史有所涉及的同时,专业美术院校的部分史论教师也开始介入摄影美学、摄影批评、摄影评论的讲授。由于他们能将美术史和美术评论的观念导入到摄影教学中形成纵向和横向的学术关照,因此这类老师的讲课很受学生欢迎。在当时人们好像不太热衷于去了解摄影的本体语言,对摄影鉴赏、评论、批评三者之间的学术结构少有研究,虽然借鉴和引用美术理论的教学模式来解读摄影作品不会有原则性错误,但对摄影而言永远不会形成自身原创性的学术体系,隔靴搔痒的不适将会长时间存在下去。我们需要的是能对视觉艺术,包括电影艺术、新媒体艺术、当代艺术较为全面的解读和关照,是张弛有度的自我表达。

二、摄影教育的现状

(一)不同类型学校摄影教育人才培养应体现不同的“价值取向”

目前,无论是从中专、高职高专,还是本科乃至研究生教育的摄影教育大多数都是在原有的新闻传播、美术设计、刑侦摄影、医学影像等专业的基础上开办的。基本细分在两大类学科,即传播类学科和艺术类学科。但从调研的结果可以看到,各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区别不大,并没有拉开专业与学科间的区别,除自身专业必须要掌握的专业课程外,在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上也趋于一致。

摄影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跨专业课程使得其不可能像艺术教学那样相对单一,也不可能像文科课程那样循序渐进。理论的讲授和技能训练也因各院校学科背景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教学形态。如专业艺术院校在课程的开始就应将观念的表达贯穿在以后的教学之中,而综合性院校在艺术表现上则没有太多具体的要求。在专业艺术院校更多的应是 “以培养最具创造力的影像艺术家、职业摄影师、跨领域影像媒体人才为培养目标,在注重摄影的专业性与职业精神的同时,更着力于对学生艺术审美与判断、原创精神、社会责任感与横向拓展能力的培养,使之真正成为未来最具竞争力的人才”。而综合性院校则“主要学习艺术设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期间学生将通过艺术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艺术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专业创新设计的基本素质。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艺术设计创作的专业技能和方法,基础知识扎实深厚,专业面宽广;(3)具有独立进行艺术设计实践的基本能力,较高的艺术修养、艺术审美意识观念以及较深的文化艺术内涵;(4)了解有关经济、文化、艺术事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注意专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性;(5)了解国内外艺术设计的发展动态,获得科学研究能力的初步训练,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和能力;(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7)具有较扎实的外语语言能力,掌握国际设计的动态、趋势和信息。”

由此不难看出,专业美术院校的精英教育理念和综合性院校的通才教育思想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不同的“价值取向”。

(二)数字影像时代摄影教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国内摄影教育的专业方向无非是两大类,即新闻纪实和艺术表现。从摄影学科的教学大纲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操控和使用摄影器材包括照相机的使用、彩色和黑白放大机的使用、大画幅相机操控。传统暗房和冲印工艺的课时量已经十分有限,取而代之的是图像的色彩管理、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交互媒体的技术导入、网页设计、视频与剪辑技术等等。新兴学科的强势介入也使长期从事传统教学的教师直面新技术的挑战,然而当前的摄影理论还基本停留在摄影史的讲述层面,与飞速发展的硬件相比,摄影理论无论在内容、知识点等都显得相对滞后。

我国的摄影理论教学分为史论和美学两部分,仅有160年的摄影历史确实无法和美术史相提并论,何况摄影这一“西学”从学术分类、编年、评析、基本依据为纲,从探索、发现、发明、材料、应用、风格这一脉络来论述。而中国的摄影史则还是停留在个案的分析和事件的陈述阶段。当今的互联网技术和交互式的视觉平台不断刷新着摄影既有的对技术和观念的“自恋”,而摄影理论在观念上缺乏具有深度的纵向和横向的梳理,在摄影评论和批评上又缺乏原创的表现语境,挪用现当代美术评论与批评的概念式的文章无法构成摄影理论乃至教学上具有参照性的学术体系,对画意摄影的妄自菲薄和对观念摄影的盲目跟风导致了部分学生在创作上的无所适从。对当代艺术的多重解释也使教师很难主张自己的学术观点。而当代艺术的出现对观念封闭的摄影教学体系无疑是一记棒喝,人们几乎是还没来得及看清当代艺术为何物时就被这一既古老又新兴的艺术形式所挟持,导致其教学缺乏宏观的导向。如何拓展理论教学是关系到摄影专业定位的核心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比硬件教学显得更加重要。这需要我们的理论教师具有更加开阔的技术视野和更加系统的知识储备。

在数码摄影快速超越传统摄影的今天,学界思考的更多的可能是对传统影像美学的研究和对数字影像技术的把控,人们在感受数字影像便捷的同时,关于银盐和胶片的课程悄然淡出了教师的教案,CCD取代银盐的扁平颗粒已成大势所趋,摄影的技术美学、材料美学瞬间被数字大潮所荡涤,今天对传统摄影自身的文化回归又逐渐被学者所关注,“是人文意识的折返?还是对数码复制?”这一命题始终拷问着原本就显得先天不足的摄影学科。“摄影还用不用学?怎么学?”时常让准备报考摄影专业的考生和家长十分困惑,也困扰着在这一专业打拼多年的教师。近年来各高校在定位摄影专业的名称时也往往将原本属于课程内容的名称变成为专业名称,将摄影整合到“图像设计与制作”、“影视图像”、“数字媒体”、“影像媒体”等称谓里以凸显其“学术”性,很多专业负责人表示此举纯属无奈,这种尤抱琵琶的“举措”不能不说是摄影学科在数字时代遭遇的机会和挑战。

今天的摄影本科教学大纲中专业必修课程有20门左右,四年制的本科学分在140~150分,这还不包括因专业侧重(如“新媒体”、“商业摄影”)而延伸出的更多辅助课程和选修课程。当今摄影教学处在教学结构的转型期,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知识点往往成为主干课程需要关照的内容,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里获取更多的知识,一般院校都会在教学大纲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丰富课程内容,但这一方面导致部分课程同质化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又使有限的学时变得支离破碎。实行学分制的院校将修满学分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从学分分配上可以看出,主干课程的学分在其权重比例上往往不如一些规定课程,尽管这些规定课程与专业课程在专业上没有直接的关联。虽然学分是整个教学体系得以量化的标志,但又往往与艺术教育的规律相矛盾,这也使得课程的质量考核和评估变得难以界定,这种情况在综合性院校尤为突出。

三、摄影教育教学改革建议

艺术教育本身是实践教育加上美学教育。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2]而通常讲到的艺术实践则是解决在表现方法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摄影的实践如同绘画的素描色彩一样解决的是观察、描摹、传达、表达问题,传播专业更需要培养的是观察和传达的能力,而艺术专业需要解决的是观念表达的问题。尽管二者在课程设置上有所雷同,但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取向还是不尽相同,应从整合和优化课程结构、培养目标多元化、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念等方面进行改革。具体建议是如下:

(一)整合和优化课程结构

在第一学年完成新闻摄影、摄影艺术基础、艺术概论(专业艺术院校的公共课里已包含了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美学原理)以及与图像和视频相关的软件课程,同时将摄影评论、摄影批评与摄影史等课程整合分布在四年的教学大纲之中。

(二)不同类型高校培养目标多元化

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以培养熟练的技术型人才为目的,因此需要和本科教学在课程结构上有所区别,强化高职高专的“目标教学体系”,将实训和讲授作榫卯型的结合;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学模式让摄影机构与学校挂钩;强化学生的商业意识,将摄影机构的商业流程导入教学之中,并将面对市场独立运作能力的培养,即执行力的培养作为课程目标。

(三)尝试项目教学模式

综合性院校的摄影专业一般都设在设计学科或媒体学科,因此要求学生“具有独立进行艺术设计实践的基本能力,较高的艺术修养、艺术审美意识观念,以及较深的文化艺术内涵”。尝试项目教学模式,即围绕设计展开教学,将课题项目导入到课程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设计流程策划出项目需要的方案。这种将学生、教师和委托方共同讨论贯穿在单元教学里的教学方法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检验摄影在相关学科中所学课程连贯性和实用性的重要手段,通过项目教学,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案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今天数字技术迫使摄影这一技能在操控过程上的“仪式感”快速淡去,“随意拍”和PS技术使大众摄影迅速“草根化”,数字技术的介入极大地拓展了摄影的表现语言,不断成熟的软件技术在提升图像品质的同时,也提供了后期创作的无限变量,数字技术快速的置换着摄影教学大纲里一些陈旧的观念和貌似高深的原理。在兴奋和迷茫之后,我们突然发现摄影开始被数字技术和当代艺术所肢解。因此,摄影教育除了让学生学习摄影知识外,还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让他们在文学、音乐、美术等多学科的学习中体会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精神意义和内涵所在,让摄影的艺术性、人文性充分体现出来。[1](P127)

没有哪一门艺术能像当代艺术这样具有批判精神,它激活了人们在创作上的茫然,它的全方位的表达几乎渗透到了美术、音乐、舞蹈、设计、电影,这些艺术形式和摄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成就和丰富着摄影的另类表现方式,人们更认同运用当代艺术的表达方法来主张自己的艺术取向。它对“学院派”的追问导致了一个群体在创作上获取到更大的自由。今天的图像需要借助数字技术来强化自身的叙述方式,用当代艺术的语言来丰满自己所要表达的社会责任,更需要关注当代艺术的学者和艺术家们参与其中。当摄影教育遭遇棒喝的时刻除了一时的茫然,更应该庆幸一个柳暗花明时代的到来,这个时代为我们提供了更加自觉的反思,也为我们的教学和创作提供了更大的洞悉学科间相互关联的景深。

[1]黄晓洲.高校摄影教育现状及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12).

[2]柯 领.透视教育现象(九):艺术、美学、美感与艺术设计[ED/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78cae96f0100vd8i.html,2011-12-20

猜你喜欢

摄影学科艺术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纸的艺术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