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文化典籍翻译

2014-03-30颖,戚

关键词:典籍译者语言

刘 颖,戚 健

(1.河北联合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9;2.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4)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过程中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上自上古神话,下至清代学术的著作,代表了中国文化遗产的精华和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探索和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对中国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塑造了华夏的独特文明内涵。随着时代和学术的发展,对中国文化典籍的界定也不断有着新的变化,对文化典籍的翻译也逐渐增多,新的成果也在不断丰富着已有的文化典籍研究。(陈圆圆)

在新的世纪下,中国要想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在经济、政治、外交和国防等方面的实现飞越,也要在中国优秀文化的国际传播这样的软实力上有所提升。在国家相关部门、外文出版社和湖南人民出版社等机构的推动下,我国于1994年启动了《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的国家重大出版工程,是我国文化发展史上首次全面系统地向世界推出中国文化典籍的巨大工程,这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对外宣传的代表性工程。为中国文化典籍,中国文化精髓的对外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现状

中国典籍文化的外宣存在着很多的困境。第一,中国典籍多以文言文写成,翻译的过程就是一个从文言文转化为现代汉语再由现代汉语转化为现代英语的过程,在这样语内和语间转化的过程中间,很多语言信息的理解就会发生流失的现象。第二,中国典籍当中包括大量独具中国特色和中国时代特色的文化意象,而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由于文化认知和审美情趣的差异,就会给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意象的翻译带来挑战。第三,中国文化典籍当中蕴含着中国人对于世界和自然的很多深刻的思考,如何在新的时代准确或者是重新诠释这些典籍中的文化内涵,就需要译者有非常深厚的目的语和源语的文化、语言和哲学的功底才能较好地对这个问题加以把握。中国典籍作为中国文化和思想的最高体现,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最为忠实、顺畅地体现其文化内涵,实现从语言到文学再到文化层面的转换成为中国译者和译学研究者不得不重视和考虑的问题。

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大约有3.5 万种古典书籍,但时至今日翻译成外文的只有千分之二左右。有一些外国的译者也在翻译中国的古典名著等,但是由于其文化背景的局限选择的某些作品并不能代表当时那个时代的最高文学或者学术的成就,英国第二代汉学家中的代表Auther·Waley 翻译了唐代僧人寒山的诗歌而且在海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是寒山并非唐代最具代表性的诗人。再有,有一些经典的著作如《论语》的翻译,据不完全统计有50 多个版本,而且每年都在增加新的译本,不容否认经典的著作确实有翻译的意义,但是翻译资源的重复和浪费也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所以中国文化典籍系统的英译就成为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正因为中国文化典籍翻译在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等层面面临的巨大挑战,所以众多的国内外学者著书撰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和全面的讨论。很多国内外资深的文化人和译者对中国的典籍都进行过翻译,相对于他们的翻译实践来讲,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的相关研究比较滞后,为了更好地丰富中国的文化典籍翻译研究,我们可以借鉴一些西方较为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和人类文化学方面的理论来指导和评介中国典籍的翻译实践和研究。

美国著名的翻译学者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提出了“动态对等”理论,对不同文化间作品的翻译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以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作为其翻译理论的基础,认为译者如果要想把源语当中的独特文化信息在译语中实现同等再现,就需要译者更加客观地看待原文,以读者为接受程度为出发点,达到译文与原文所要表达的意图达到“对等”使译文的读者和源语的读者获得同样的心理、美学和文化感受。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主要是针对翻译理论界长期存在的“形式对等”理论,这个理论强调了语言形式上的对等而忽略了文化差异。因此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是为了更好地考虑译文对于译本文化的传达和读者的心理接受程度,实现真正的“文化对等”和“功能对等”,这对于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于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巴斯奈特(Bassnett)形象地将译者—语言—文化的关系比作医生—心脏—集体的关系,强调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忽视文化。哈特姆(Hatim)和梅森(Mason)则强调翻译时一个动态的交际过程,译者不仅要通晓两种语言还要具有两种文化视野,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发挥协调者的作用。

二、中国典籍翻译中采用的翻译策略

与英美学者过分注重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不同,解构主义代表人物韦努蒂(Lawrence Venuti)针对英美“归化”(domestication)翻译的传统,提出了“异化”(foreignization)翻译策略。他认为“归化”的翻译方法是“民族主义为中心,把外国的价值观归化到目的语的文化中,把原文作者请回家来”,而“异化”的翻译方法是“把外国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表现出来,把读者送到国外去。”他强调在全球化的时代采用“异化”翻译方法非常重要,它可以用来反对“英语国家的语言霸权主义和在全球交往中的文化不平等状态,是对民族中心主义、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自恋主义的抵制,有利于在全球地域政治关系中推行民主。”

事实上,“归化”和“异化”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种翻译方法,在中国文化典籍这样严肃而且要求非常高的翻译过程当中就更加需要将两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保留中国文化的色彩,传达中国典籍中的文化内涵,进而达到一种传播中国文化,达到东西文化交流的目的。

在中国典籍英译的过程中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方法结合起来取得传神效果的翻译实例比比皆是。如《红楼梦》中,“……一则是天缘,二来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杨宪益和戴乃迭将其译为:…

It’s partly fate,and partly a case of Beauty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如果生硬地使用异化的方法,将西施译为“Xi Shi”恐怕会给西方读者的理解带来非常大困难,即使通过加注释的方法加以解释,恐怕也失去了语言上的简约和文化上的内涵。,如果翻译成英文当中的“Helen”恐怕又失去了汉语特有的文化特色。当然在异化方法的使用上也有一些失败的例子。如赛珍珠(Pearl S Buck)在翻译《水浒传》第九回的“三四个筛酒的酒保都手忙脚乱,搬东搬西。这句话时将其译为:But these serving men were so busy,their hands and feet all in confusion,and they are moving things hither and hither,east aand west。这里的翻译虽然想通过异化的方法传达中文小说中的意象,但是由于没有完全反应出原文的韵味,反而有硬译、死译的嫌疑。

三、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的意义

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过程,首先就需要对翻译的典籍进行的整理与注译。由于有一些文化典籍经历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作者,所以需要首先对文化典籍文本分类与版本的选定,对文献进行注释与疏解,也即所谓的古文今注今译。这两项工作是古文外译的基础,也构成典籍英译的基础,也是一个语内翻译的过程。考古发现,现在流传的《道德经》主要有三大类,郭店楚简《老子》、帛书《老子》和传世本《老子》(以王弼本为准)。此书历史久远,内涵丰富,短短五千余言,引发了无数争辩。所以在选定版本的时候一定要多加考证。《道德经》是公认的除《圣经》以外翻译版本最多的著作。据调查,在翻译历史上关于《道德经》的一本有两百多种,其中英文译本也有几十种,并且还不断有新的译本出现。其中最为权威的译本为英国汉学家亚瑟·威利的版本,其译本经过多次重印,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南开大学著名的典籍翻译家、博士生导师王宏印认为:“典籍翻译及其译论可以包括三个方面:1)文化典籍翻译主要指中国历代文学、哲学、史学、艺术等领域的经典著作的对外翻译(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的译作)及其翻译研究(包括文本批研究和理论问题研究)。2)兼搞一些最重要的西方文化经典的含义及其研究,例如宗教经典、学术名著及英语文学的汉译及其研究,以便体现和发现中外文化交流的互动对应关系。3)最后,也是最终的学科目标是:可凭借以上两方面的努力和成果进行中外翻译批评和翻译理论的比较研究甚至是综合研究。

四、结语

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这句话可以说是说出了语际翻译的实质。从表面上看翻译实现的是语言的解码、编码以及再编码,即将源语转换为目的语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不仅要考虑语言一个层面,还要跨越常识、文化、审美等多方面的障碍,是一个跨越文化的过程,因此尤其是典籍翻译者只有熟谙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才有可能准确地体现语言典籍中的文化意象和内涵,达到“语言对等”的同时,也实现“文化对等”进而实现文本意义上的“功能对等”。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滋养着华夏民族,其传播也会对世界文化造成影响。如德国的剧作家布莱希特(Bridget)在1920年9月曾在日记中提到,因为自己的某些想法和《道德经》中所提到的“道”不谋而合而感到欣喜不已,他对“道”这种思想的赞同也反映在其剧作《城市的密林》和《四川一好人》中。

中国典籍的翻译研究不仅对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和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也能够推动和发展中国的译学研究。南开大学的王宏印教授曾撰文说:“1)大量的典籍翻译文本和原文文本的对照研究,可以形成作品、译者、国别层面上的翻译研究评论和直接的资料成果;2)这三方面的串通连贯可以形成典籍翻译史的运演线索,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史双向互动图景;3)其中重大问题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形成翻译上的中小型理论,向着统一的系统化理论过渡。

要想做好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就需要译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以文化使者的敏感和高度来要求翻译的过程,忠实地传达中国文化典籍当中的精髓,让西方了解中国的文化,搭建起中西文化沟通的桥梁。

[1]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2]Bassnett,Susan.Translation Studies[M].London:Routledge,1980.

[3]黄中习.文化典籍英译与苏州大学翻译方向研究生教学.[J]上海翻译,2007(1)

[4]廖七一,等.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5]潘文国.译入与译出—谈中国译者从事汉籍英译的意义[J].中国翻译2004,(3)48 -51.

[6]王宏印.探索典籍翻译及其翻译理论的教学与研究规律[J].中国翻译,2003,(3)48 -49.

猜你喜欢

典籍译者语言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语言是刀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我有我语言
先秦典籍中的男嬖形象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