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赛课风生水起 听课改潮起涛声
——评安徽省高中地理优质课大赛活动

2014-03-30孙尚楼

地理教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洋流探究实验

孙尚楼

(安徽省怀远第一中学, 安徽 蚌埠 233400)

看赛课风生水起 听课改潮起涛声
——评安徽省高中地理优质课大赛活动

孙尚楼

(安徽省怀远第一中学, 安徽 蚌埠 233400)

2013年12月5日,安徽省高中地理优质课大赛在宁国中学举行,分别来自阜阳、芜湖、铜陵、淮南、池州市的五位参赛老师同上“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节课(第一课时),决赛现场,精彩纷呈,各位选手倾力奉献了一场高质量的视听盛宴。我有幸作为评委参加本次活动,并代表评委在大会上做了点评。这里把发言稿整理一下,谈谈我对优质课大赛活动的感悟和体会,与专家、同行分享。

一、课前重视“三定”

评价一节优质课是否成功,要看参赛教师是否做到课前“三定”:即以课程标准定任务,以学情定方法,以特长定特色。

1.以课程标准定任务

依据课程标准,明确本节课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处理好高一与高三的关系,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的关系,是优质课大赛每位选手首先必须要研究的。有关本节课的课程标准解读如下:

(1)课程目标: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①知识与技能: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②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2)内容标准:①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②活动建议:用计算机设计洋流运动的动画。其目标指向是“运用地图”进行“归纳”和“说明”,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归纳说出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可按以下思路:第一步,利用什么方法运用地图;第二步,怎样运用地图,通过读图、思图、析图、画图等;第三步,归纳洋流分布规律。这里的行为动词“归纳”属理解层次,所谓理解就是要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己有知识联系,进行推断、解释、区分,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本节课应从时间(北印度洋冬、夏季)、空间分布(低中纬度海区、中高纬度海区)探究世界洋流分布规律。依据课程标准,高一教学重点应在“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成因及分类应少讲略讲。在学习高中地理选修2《海洋地理》时,可以再详细介绍。《海洋地理》课标明确要求:说明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2.以学情定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妙在变化。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它倡导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一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思想必须发生变化,由传统的“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教学方法以学情而定,学情是在变化的,教师的“教”必须根据学生的“学”而定,实行以学情定目标、以学情定设计、以学情定方法。本次赛课借班上课,用的是高一学生,有的参赛教师用的是实验班学生,有的参赛教师用的是普通班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参赛教师要提前了解掌握学情,制定行之有效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

本次优质课大赛,大多数参赛教师能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学理念。

3.以特长定特色

优质课大赛赛的不仅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专业素养,更要比教师的特长是否突出。怎样让课堂出彩,怎样使教学高他人一筹,往往看的就是参赛教师的特长,参赛教师的特长有哪些,怎样将特长转化为特色,是参赛教师和指导教师必须要重视的。五位参赛教师在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时,注意博采众长,化特长为优势,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尽力发挥自己最强的特长,演绎自己最有特色的课堂,体现了具有强烈“个性”的教学风格,为教增色,为课争分,给学生、评委、听课教师留下深刻印象。如有的参赛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强,富有激情,将诗歌、故事巧妙引入课堂,发挥语言特长,形成激情豪放的教学特色;如有的参赛教师,“三板”基本功扎实,工整的板书,美观的板图,图文并茂,给学生美的享受,发挥基本功扎实的特长,形成朴实无华的教学特色;如有的参赛教师,不拘泥于教材,观念超前,思维活跃,旁征博引,气场十足,发挥文化底蕴厚实的特长,形成高端大气的教学特色。

二、课堂关注“三生”

评价一节优质课是否精彩,要看教师是否做到课堂关注“三生”:即课堂教学要能坚实的“生根”,课堂教学要有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要有引起共鸣的“生动”。

1.课堂教学要能坚实的“生根”

第一,优秀的课堂教学,根一定要生在课程标准之中,只有立足于课程标准这块沃土,课堂教学之树才会常青,枝繁叶茂。五节赛课均能很好地理解执行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参赛教师基本做到引导学生合理使用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图,通过读图、思图、析图、议图、画图等过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体到整体,由一般到特殊,归纳出全球海洋表层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

第二,五节赛课均能很好地将新课改理念落地生根,突出学生发展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和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地理学习中。参赛老师均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讨论等方法,特别是有些赛课运用了实验教学,利用平板电脑画图等精彩场面,使人耳目一新。

五节赛课在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时,有些方面做得不够到位,根生得还不够扎实,值得商榷:

(1)问题意识失位。探究学习的核心是发现问题,五节赛课存在的不足是学生问题意识失位,没能抓住探究学习的本质。探究学习的流程,一般要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三个环节。探究学习要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下面探讨一位参赛老师在上“洋流”一课时,是如何引入新课的。

赛场再现1:首先创设情境,贝因美宝宝金枪鱼营养鱼酥与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关系。紧接着教师就将答案呈现给学生,由北太平洋暖流携带放射性物质到美国加州海岸附近,导致金枪鱼体内的放射性铯含量超出安全食用标准。

应该说这位老师的创设情境很有新意,非常巧妙。但是,由于教师引导不到位,学生失去发现问题的机会。教师应请学生去发现贝因美宝宝金枪鱼营养鱼酥与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因果关系,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思考,带着问题进入新课。

(2)体验意识缺失。探究学习的关键是体验过程,地理课程标准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提出了“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这一目标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体验。具体而言,“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价值追求是:在过程中体验地理学科的价值;在过程中构建合理的地理知识结构;在过程中发展地理学科能力;在过程中掌握常用的地理科学方法;在过程中培育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在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下面探讨一位参赛老师,如何运用地理实验探究风海流成因的。

赛场再现2:第一步,教师提出实验探究目的:请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思考海洋水体运动的动力来源。

第二步,出示实验材料:圆形盛水器(透明脸盆),碎茶叶末(一部分要预先浸透),吹风机。

第三步,实验过程:①在盛水器的表面标出赤道、两极和南北半球的西风带,把盛水器注满水,放入碎茶叶末(和浸透的茶叶末一起放入)。②用吹风机通过橡胶管向赤道表面吹风(类似全球的西风带),记录表面水流方向。

第四步,得出实验结论:信风带和西风带等盛行风形成风海流。

借助实验探究,突破重难点,起到小实验解决大问题的作用。但在实验探究中也有不足。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意识缺位,整个实验过程学生观察、实验操作缺位,实验全过程均由老师一人操作,用课桌当实验操作平台,位置过低,加上学生站立观察,外围学生根本观察不到实验,导致学生既没能观察到实验,又没能亲自动手做实验。由于观察、实验操作学生体验意识缺位,学生在探究中就很难体验到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的过程,体验不到实验探究的科学严谨、务实求真的精神。

(3)学习主体错位。探究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基本要求,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演,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只有真正的“做”,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几位参赛老师在上“洋流”一课时,运用探究式教学存在学习主体错位问题。表现为:学生独立探究时间不够,探究的问题针对性指向不明,探究问题太分散,老师牵着学生走,探究成果呈现单一。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问题让学生探究,学生偏离了课堂探究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不是课堂主角,而成了配角。

(4)认知过程越位。探究学习过程要依据课程标准要求,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进行探究,探究的问题难度不要越位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教师应放心、放手、放权让学生查阅资料、主动思考、讨论交流、动手实践。在学生探究新知的过程中,会有迷途,也会有坎坷,这个时候,教师不要急于公布答案,不要急于引领他们归于正途,有时候在看似错误和幼稚的答案中,也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在经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之后,才可能发现别有洞天的精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到位,但不“越位”,就是要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己体会探究的快乐和成长的激动。

参赛老师在上“洋流”一课时,不少探究问题是教师自问自答,不少探究问题是教师提前出示答案,不少应该是学生画的洋流图,而由教师全权代办,忽视了学生通过探究获得发展的过程。教师只关心知识目标的达成,而忽视了学生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学生情感方面的满足。结果是教师的“勤劳”助长了学生的惰性,教师的“辛苦”禁锢了学生的成长,教师的“越位”促使探究学习的变味。

2.课堂教学要有精彩的“生成”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评价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时说:“真实的课堂教学是动态和生成的。”“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东西。”课堂教学就是建立在创设、探究、生成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从而使知识产生质的飞跃。

第一,生成精彩之处在于动态。优质课比赛前,由集体的智慧,团队的力量,预设好自己感到满意的教学设计。但课堂教学是动态的、变化的,就好像汽车的导航仪设定好到达终点的路线,司机不能按部就班按导航仪路线走一样,因为行进中的路线有新的变化,司机要随时调整。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在课前预设的基础上,课堂实践活动过程中会生成一些新的问题,教师有没有足够的教学应变能力,去灵活地解决新的问题,也是一节优质课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五节赛课精彩纷呈,不乏动态生成点睛之笔。有的选手用当地的水阳江汇入长江,长江汇入大海,比较洋流与河流的不同。有的选手用“风生水起”说明风海流的成因。有的选手将洋流分布规律由修正为。总的来说,精心预设是可为的,精彩生成是可遇不可求的。只有预设与生成并重,我们的地理课堂才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精彩。

但也有些遗憾,有的老师教条死板的执行预设教案;有的老师过于紧张,导致丢三落四;有的老师忘了板书;有的老师忘了课堂总结;有的老师一节课下来忘了指导学生看课本、读地图等。

第二,生成精彩之处在于机智。现代课程论认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根据预设教案进行课堂教学时经常会发生“意外”,比如学生提出质疑,回答答案与预设不同,教学现场的变化,实验效果欠佳甚至失败等“意外”。这些“意外”考验着教师的智慧和机智,老师要善于化“意外”为神奇,化平淡为高潮,使“意外”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成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五节赛课亮点频出,不乏机智生成灵动之笔。例如,当讲到北半球中低纬洋流系统成因时,西风带影响形成北太平洋暖流、北大西洋暖流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洋流流向与盛行西风方向有偏差?”,这一问题的提出是老师预设中没想到的,是对老师的智慧和机智的考验。这时老师没急于给答案,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由学生自己解决,明白了洋流形成除受盛行风影响,还受地转偏向力、陆地形状等因素影响。这一精彩之处在于,学生真正深入思考去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通过课堂生成,巧妙解疑,让学生积极发现,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发现的喜悦,探究的兴奋,顿悟的惊喜,思考的快乐。

但五节赛课也有些遗憾,有的老师没能完成预设教学任务,有四节课下课铃响了,四个洋流分布规律没归纳完整。说明教师对课堂预设与生成没能达到统一,教师对变化的生成驾驭能力欠火候。

3.课堂教学要有引起共鸣的“生动”

生动是指课堂的生动性,主要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学习激情。五位参赛老师在这方面做得较好。他们采撷“鲜活”趣味的地理事件,丰富教学内容,让地理课堂生动起来。例如,有一位参赛老师用了有趣的“小黄鸭的奇幻漂流”,近1万只玩具鸭从日本东部沿海向北漂去,抵达北极圈;2.9万只玩具鸭漂到美国太平洋沿岸;1.9万只玩具鸭向南漂到达澳大利亚、印尼和南美洲沿海,14年后,它们沿大西洋而下抵达美国东海岸,然后被墨西哥湾暖流携带到英国沿海。让学生探究其原因。参赛老师重视挖掘联系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生动事例,学以致用,用生活地理使地理课堂生动起来。例如贝因美宝宝金枪鱼营养鱼酥与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关系。参赛老师用美观画面,生动的可视化多媒体课件使课堂教学生动起来。有三位老师用的是美国航空航天局制作的“永恒洋流”动画引入新课,该动画生动逼真,清晰地看到洋流运动方向。这些事例既接地气,又很生动,容易引起共鸣,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另外,我对“生动”还有一种理解是让学生动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每位学生各种思维器官动起来,教师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高度兴奋中积极参与互动,形成生动精彩的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

洋流探究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生生不息”的海洋循环运动——洋流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做个怪怪长实验
你认识洋流吗
跟踪导练(五)6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一类洋流运动方程的显示行波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