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四个步骤 破解教学难点
2014-01-13曹琳
曹 琳
(安徽省宿城第一中学, 安徽 宿州 234000)
采用四个步骤 破解教学难点
曹 琳
(安徽省宿城第一中学, 安徽 宿州 234000)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针对这一教学难点,笔者用以下四步法进行了破解,取得了比较理想的实际效果。
第一步:从现实生活中的点滴引入
在进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这节课的教学时,开始时不要直奔主题,可以先问学生两个生活中的小问题:第一,当我们乘车或乘船时,看到两边树木或房屋位置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第二,我们在看遥远地方的两个物体时,能否看出来谁远谁近?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得出:一物体的运动,是相对于另一物体而言的,当我们坐在车上或船上时,往往感觉不到自己在向前运动,而是看到两边的房屋或树木在向后渐渐地远去。当人们在观察遥远地方的物体时,是分不出来远近的,因为人们实际看到的都不是物体的真实位置,而是物体在遥远背景上的投影,即在天空背景上的投影。比如我们白天看远处的所有物体,都在地平线上;夜晚看天空中的任何星星,距我们都一样遥远。上述现象告诉我们,物体的运动是相对的;遥远物体发生运动时,主要体现其在天空背景上视觉位置的变化。用生活中的这些点滴现象来引导学生对地球绕太阳所作的公转运动进行思考:地球实际上一年绕太阳公转一周,这一运动人们实际上是感觉不到的。但人们可以推断,只要地球绕太阳作公转运动,势必就会引起太阳在天空背景上的视觉位置不断地发生变化,这样人们就会观察到太阳在天空背景上一年绕地球转一周。
第二步: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入体验
在明确上述的道理之后,再在课堂上进一步给学生做互动演示,让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更深地感悟。具体做法如下:
图1
找甲、乙两同学到讲台前,让乙同学绕甲同学转一周。在绕转的过程中要特别提示乙同学,如果认为自己未动,看甲同学在教室墙壁上的投影是否围绕着自己也转一周。结论是甲同学在教室墙壁上的投影围绕着乙同学也转一周。如图1所示,乙同学从图中乙1→乙2→乙3→乙4→乙1绕甲转一周,乙同学可以相应地看到甲同学在更大背景上的投影,从图中看到甲1→甲2→甲3→甲4→甲1绕乙也转一周。
第三步:让认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学生在已有的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再来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就相对容易了。我们知道地球自转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所在的黄道面,目前有23°26′的夹角。当我们把赤道面看成水平面时,黄道面就是倾斜的,我们就可以认为太阳在这一倾斜的黄道面上,绕着地球年复一年地往返运动,如图2所示。我们又知道太阳直射点是太阳中心和地球中心的连线与地面的交点,随着太阳在黄道上的相对运动,这样就会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地表南北纬23°26′之间往返移动。即每年的3月21日直射赤道,6月22日直射北回归线,9月23日再次直射赤道,12月22日直射南回归线,年年如此循环往复。
图2
第四步:简化出“回归运动”模式
在教学的最后可以简化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模式(图3),让学生更加简单、直观、明确地记忆和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在不同的时间所在的空间位置及其移动方向,以便今后对这一知识点及其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运用与推断。
图3
运用上述四步法进行课堂教学,不仅有效地破解了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教学难点,而且还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