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发展路径探析

2014-03-30

当代教师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农村教师农村学校

张 旭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088)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发展路径探析

张 旭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088)

2012年“撤点并校”被叫停,在“后撤点并校时代”为农村学校尤其是农村小规模学校培养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迫在眉睫。为此,清晰界定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在推进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摆脱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道德主义”桎梏,成为关照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所凸显出来的职业倦怠的理论前提。基于理论与现实两个维度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进行分析并积极打造一支“保质保量”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队伍,成为“后撤点并校时代”具有相当现实意义的重要举措。

农村小规模学校;道德主义;职业倦怠

农村教育的发展有赖于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但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整体差强人意,虽则国家为农村教师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整体素质稳步提高,但农村教育处于被“抛荒”的地位远没有改变。地方政府尤其是县域政府对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的选择性不作为态度,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制约着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农村小规模学校作为农村教育的最为薄弱处,处于底部的农村教育的底部,是未认识到农村小规模学校成为地方政府在抛弃农村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被抛弃的对象。不断发生的事实昭示着农村小规模学校不仅需要继续存在下去,而且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县域内国民素质也必须使农村小规模学校继续存在。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师资的支持,其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成为学校能否继续留存的关键因素。本着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提高未来县域内国民整体素质的现实目标,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进行理论与现实分析,不仅是恰当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关乎教育公平能否实现的关键砝码。以此为基础切实提出几条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以期能为此类提供发展的可能。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面临的 理论挑战

农村小规模学校对于促进农村的现代化、推进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都大有裨益。但是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最为关键的因素——教师,在理论层面面临的困境依然很多,具体表现为:第一,定位问题,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是为当地适龄儿童服务的,更为确切地说是为当地未来发展培养主力军。但县域政府并未认识到教师在这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第二,社会评价标准将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神圣化”。笔者认为这极其不符合人性发展,我们不能用道德的遮羞布掩盖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基本人性需求;第三,教育政策伦理急需建立。教育政策执行的伦理缺乏,将教育资源合理化分配、教育相关利益群体需求的规范化推入了无序状态,教师政策成为纯粹的文本存在。

1.清晰定位

农村小规模学校是为当地未来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培养人才的,学校教师是围绕这一目标开展实践活动的。但在我国部分地方政府为短暂的追求升学率而将教育资源过度的集中在一些地区、一些学校,人为地造成教育资源的差异,从目前的人口流动的现象来看,往往县域内优秀人才会流动到省市地区,省市地区的优秀人才则可能移民国外,这在我国是不争的事实。反观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大部分都是没有接收到当地最好教育的人。这就产生了一个悖论,为什么我们一直乐此不疲的在做“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事情?为什么我们不能善待留下来建设我们家园的人?吉林省东丰县在解决这一问题方面走在了我国许多地方政府的前面。东丰县教育局在东丰县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提出了关注“后三分之一”的理念,以此实现为东丰县未来培养合格公民的美好愿景。东丰县在21世纪初兴起的“撤点并校”浪潮中,始终秉持着关注后三分之一的原则,对处于农村地区的学校、教师、学生给予特殊关怀。当地教育局局长梁某说:“我们坚持将关注后三分之一原则贯彻到底,不是我们不关注前三分之二的学生,而是我们要关注被我们忽视的后三分之一的学生。因为前三分之二的学生通常情况下都会流动到其他地区,留下来建设东丰县的往往是后三分之一的学生。我们为什么不能对我们未来的建设者多点关心、多点爱护呢?”在关注后三分之一理念下,东丰县农村小规模学校存在的问题得到了相当程度的解决,学校师资也得到了相当的补充。当地教育局对此的回答是:“我们希望农村学生能够就近的、在有父母关爱的地方上学,因为他们是东丰县真正的未来。”

2.人性基础

人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在没有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之前以道德的力量要求人做出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某种行为,这实质上是一种非道德性行为。在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着工资待遇偏低、教师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尤其是农村小规模学校代课教师,在税费改革后,国家又大力度的推行“农村代课教师清退计划”,从形式上与经济上在我国消灭了农村代课教师这一群体。但是,在许多农村学校,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小规模学校,代课教师依然发挥着主要作用,甚至可以说是中间力量。例如四川省大凉山地区,当地经济发展滞后,大量高中毕业的学生依然充斥在农村小规模学校,而且发挥着学校主力军的作用。如若没有这批代课教师存在,大凉山地区适龄儿童的教育将难以保障。笔者并不认为大凉山学校代课教教师的行为值得推广,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缺乏人的基本发展需求的职业,以求依靠自身内在的“魅力”而要长期发展下去,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是不合时宜的;第二,个人道德的自我约束,并不能成为政府摆脱自身责任的借口。这与建设“服务性政府”相背离;第三,“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求需要切实落实到每一个个体存在的人的身上。我们长期倡导的“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的理念,同时也必须意识到“不能让一个教师掉队”的重要性;第四,社会对“自我牺牲”式教师的极度宣传,是背离人性发展的,是对人性发展的忽视。这种不恰当的将农村教师标榜为纯粹的不计个人利益的“道德主义”者是错误的,这是对农村教师的误导。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要长期得到补充、质量长期得到提高,满足教师的物质要求是前提。

3.教育政策伦理

教育政策作为体现教育公平,协调教育资源分配的规则,对于教育的不同利益群体具有直接的影响。如何协调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成为教育政策体现伦理规则的着重点。为切实保障教育政策的顺利实施,研究教育政策伦理成为教育政策得以实施的基本理论前提之一。教育政策伦理是国家为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在教育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对教育资源进行何种分配的价值选择。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公共教育权利与社会责任义务作为教育政策伦理的核心问题,如何协调以公共利益为代表的政府部门与以私人利益为代表的教师,以及政府如何在权利与义务之间寻求平衡,成为实质影响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1]在教育系统内部,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作为两大主要构成部分,必然存在着不同利益群体的交割。如何保障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利益相关群体权利的相对平等,成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突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现时代农村教育在政策文本中与城市教育只享有了名义上的平等,而实质上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不平等地位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十年“撤点并校”史中部分地区喊出的“农村教育向城市进军”的口号,大量农村小规模学校被撤并,大量教师或被辞退、或被调离,教师的合法正当利益并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尤其是对农村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的代课教师,在被清退时领取到的补助微乎其微。教育政策作为对教育利益重新分配的手段,如若对教育弱势群体没有相应的照顾,这样的教育政策便是缺乏伦理的。教育政策的实施需要考虑教育群体的利益分配相关者的利益,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而言,在教育政策的执行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利益,不断促进教师群体能够在形式上与实质上平等。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面临的 现实困境

从现实的教师发展来看,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主要面临的困境有:第一,教师待遇普遍偏低,甚至可以是依靠“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第二,教师职业倦怠严重,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尤甚;第三,教师职称评选制度不合理加剧了学校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第四,农村教师强调“典型”极易将农村教师引向迷途。

1.教师待遇偏低

近年来随着农村教育不断引起党和政府的重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严重缺编问题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师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依然突出,且在教师流动过程中体现出西部向中东部,农村向城市,普校向重点的单向流动,尤其在特困连片地区,这种现象尤为突出。[2]教师不合理的流动一个根本性原因就在于农村地区教师待遇整体偏低,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教师工资偏低。在对四川省某县教师工资待遇进行调查时,一名从教20余年的老教师表示“有二十年教龄的我月薪2 830元,在教师内部工资占据中上等地位,但是与同龄人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工资相抵,工资却低得可怜。”[2]第二,班主任经费不足。在农村学校,班主任教师既要扮演科任教师的角色,又扮演班级管理者的角色,同时还兼任农村学校的生活教师。但国家对远远超出一般教师付出的班主任给予的班主任津贴仅为8元。虽在部分县市为提高班主任津贴做出了积极努力,如吉林省抚松县为提高农村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工资待遇,将班主任津贴上调到至160元左右。在地方县市为农村教师维护相关利益做出的努力的同时,我们也应深刻反思现行的农村教师工资体系与其他相关待遇体系。第三,地方政府对教育经费管理不恰当,使得教师专业化水平受阻。目前,我国反腐力度呈改革开放以来新高,许多地方政府相关人员明哲保身,采取积极的不作为态度,凡是涉及经费花销方面则能拖则拖。某县县政府为在新一届政府面前表示自身廉洁态度,将该县持续多年的与当地师范院校合作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活动禁止。在对相关教师进行采访得知,之所以持续多年的项目被叫停主要原因便是当地政府在反腐面前的一种畸形表态。

2.教师职业倦怠严重

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在教师教育研究领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该问题集中体现在农村地区,究其原因主要有四:第一,农村教师“收”“支”不平衡。农村教师工作量大,除了担任教学任务外,往往还在学校兼任其他职务,农村学校的班主任在这点尤为突出。例如湖北省某县为农村学校班主任进行200元生活补助,但扣除各种费用后,班主任落实到手里的也仅有1 600元左右。第二,农村学校教学知识更新速度较慢,两代人用一本教材现象不乏其间,由于教师对所教内容熟记于心,教师职业缺乏一定的调整而导致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第三,农村教师职业社会认可度偏低,导致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严重。通过对湖北省某县某中学语文教师进行访谈,她表示在别人问及她的事业时,她会很爽快的回答“我是农民工”。正如她所说“在现在社会,农村教师的地位要比农民工的地位还低”。农村教师社会认可度偏度无疑打击了从事农村教师这一职业的人的工作积极性。第四,农村教师自我定位不清晰带来教师职业意义缺乏,也加重了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的步伐。[3]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严重,带来的两个问题便是教师的显性流失与教师的隐性流失。例如,笔者对吉林省F县S学校进行调研得知,该校现有30余名教师,但该校从2003年到2014年共流失教师40多名,其中大部分是因为做农村教师找不到意义;同时在该县X校,笔者对该校一名40余岁的女性教师进行访谈得知,她在该校任教10余年,职业倦怠严重,基本上处于“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状态。

3.教师职称评选制度不合理

1986年为提高办学质量、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积极性,我国颁布了中小学教师的职务聘任制度。但近30年延用也不可以避免的带来了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不透明。教师职称评选不透明是教师群体最为诟病的地方。评选过程的不透明一是使教师评选存在被寻租的空间,在我国多地发生的花钱买职称现象已屡见不鲜;二是不透明使社会易被教师职称评选系统的“神秘性”所吸引,出现片面化估计,降低教师职称评选的公正性与权威性。第二,教师职称评选行政化现象严重。在倡导简政放权的今天,行政权力左右教师职称评选的问题依然严峻。例如辽宁省某市教育局长利用行政权力在教师职称评选中加入该人的“个人思想”,从而使教师职称评选离其突出教师个人价值的本质越来越远。第三,论资排辈。教师职称评选制度的另一弊端便是计划经济思维主导下的“论资排辈”现象严峻,这极大的压抑了教师的积极性。例如吉林省某县某农村学校,教师评选标准中的思想品德标准、知识水平标准、专业能力标准、业绩成果标准等遗失殆尽,教师职称评选完全靠资历。针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而言,教师职称评选无异于恶的制度。因为农村小规模学校尤其是学生在50人以下的微型小规模学校,充当这些学校中坚力量的依然是代课教师,而代课教师是被排斥在职称评选之外的。改革教师评选制度,应将代课教师也纳入其中。

4.教师典型未必就好

现行的教师评奖活动,尤其是对农村教师的评奖着重突出的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道德形象。笔者认为这是对农村教师的误解。因为以道德的“苦情戏”作为评价农村教师的标准。极大的遮蔽了农村教师的真实诉求。第一,它使社会民众对农村教师进行评价时主要参考其道德而非教学水平;第二,为政府积极不作为找到了合适的借口,地方政府极有可能借“道德模范”来要求农村教师;第三,由于社会第三方力量与媒体力量在我国日趋强大,使得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同时,当地政府出于自身政绩需要对已曝光的学校教师加大扶持,而未被社会所熟识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却被搁浅至资源严重不足的境地。“以点带面”式的管理模式,为地方政府如何执政提出了挑战。

三、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为切实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师资水平,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转变思维模式

地方政府必须转变工作思路,认识到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对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到其教师的培养是未来当地建设的主体力量,他们对于当地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要摆脱对教师评价的道德主义的桎梏,摘除“苦情戏”部分,还原为教师的真正角色。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要认识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克服不要教育均衡的错误倾向,根除这种“快就是好”的观点尤为必要。

2.积极开展农村教师研究,为农村教师提供保障性条件

为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整体素质,学者、专家应积极进行农村教师研究,为农村教师尤其是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积极有益的建议。此外,应该积极借鉴其他地方开展的农村教师提高工程,缓解农村教师职业倦怠。如湖南省泸溪县通过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进行补助,促进了教师回流;柳州市三江县通过为农村教师修建周转房也极大地激发了教师扎根农村执教的积极性;湖北省在2005年启动的“政府招标购买培训服务,受训者全免费接受培训,严格考核培训各方情况,根据绩效给予奖励”的农村教师培训模式,每年安排2000万元,组织2万名农村教师到省城免费接受培训。[4]

3.恰当的利用“教师典型”

为工作在农村艰苦地区的教师颁发相应的荣誉,奖励他们继续在一线工作是必要的,但不应是“苦情戏”式的道德选择为主流。通过教师奖评选出来的教师应该起到榜样作用,而非无可企及的丰碑式人物。笔者认为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社会第三方乐此不疲的为农村教师设计这个奖,颁发那个荣誉是对农村教师最大的不尊重。因为从无数扎根农村基层的教师中选拨出一名或几名标杆人物,只能使标杆人物受益,而对于至今依然在农村执教的教师而言不过是精神鸦片罢了。笔者认为应实效的增加农村教师的工资收入,提高农村教师的工作待遇才是提高农村教师地位的捷径,才是真正关注农村教师的体现。

4.创新思路提升农村教师质量

农村教师质、量普遍偏低,尤其是农村小规模师资严重不足的现实在教育研究界已成为基本常识。为保质保量的为农村小规模学校输入人才,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采用复式教学或全科教师的形式,解决学校师资不足问题;第二,建立教师补充机制,每年从师范大专学校招收数量可观的教师充实教育一线;第三,加强城乡教师互动,使城市优秀教师定期、定岗的支持农村薄弱学校;第四,认真落实教师相关培训计划,实效性的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第五,社会公益组织与农村薄弱学校之间建立良好联系,发挥社会公益组织在募集资金、志愿者方面的优势,服务于农村薄弱学校;第六,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招募大学生阶段性服务于农村学校,这类大学生采取“服役制”方式,在服务期满后可以获得高额补偿并且充分享有自由流动的权利。

[1] 刘世清.教育政策伦理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 张旭. 农村学校教师补充机制的探索与困境——宜宾市翠屏区教育改革纪实[J].基础教育研究,2014(15):17-19.

[3] 张旭.“杜郎口教学模式”在农村中学推行困难之原因分析——以湖北省仙桃市M镇H中学为例[J].教育导刊,2012(11):31-34.

[4] 张旭.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之三维分析[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4(3):69-74.

AboutTeachersDevelopmentintheSmall-scaleSchoolsinRuralAreas

ZHANG Xu

(21stCenturyEducationResearchInstitute,Beijing100088,China)

After the closing and amalgamating of small-scale schools in rural areas was called to a stop in 2012, it is urgent to train stable and qualified teaching stuff for the rural areas. Consequently, a clear definition of rural teachers’ role in the promotion of the loc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 precondition to help the rural teachers to shake off the bondage of moralism and professional weariness. Based upon theoretic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 the paper argues that i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stablish a qualified rural teaching faculty.

small-scale schools in rural areas; moralism; professional weariness

G451

A

1674-2087(2014)04-0072-05

2014-09-12

张旭,男,山西高平人,21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教师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向宁]

猜你喜欢

农村教师农村学校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关于西部S省农村教师培训状况的调查报告
学校推介
农村教师补充机制:问题与对策新探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论西部农村教师专业信念提升策略
赞农村“五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