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院校培养创造型教师的价值、困境及对策

2014-03-30兵,谭

当代教师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创造型师范院校创造力

侯 小 兵,谭 小 宏

(绵阳师范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师范院校培养创造型教师的价值、困境及对策

侯 小 兵,谭 小 宏

(绵阳师范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创造型教师是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是教育履行自身责任的需要,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但是,师范院校培养创造型教师还面临着诸多理念、制度和机制方面的障碍。为此,师范院校应当加强教师教育者专业培训、完善学校内部治理机制、建设创造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以及搭建创造型教师教育实践平台,为创造型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更适宜的条件和环境。

师范院校;创造型教师;教师教育

近年来,“创造型教师”这一概念已经逐渐被教育界接受。有学者认为,“创造型教师这一称谓具有概念的准确性、概括性、可接受性与流行性,用这一术语可以准确反映当今社会及教育对教师素养提出的新要求”。[1]创造教学能力成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维度,开发中小学生创造力成为中小学教师的重要使命。何谓创造型教师?主要不是依据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来衡量,而是要看教师能否有效地促进了中小学生的创造力开发。这不是要否定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而是要摆正“谁是目的、谁是手段”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开发是目的、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是手段。学生创造力开发水平是衡量创造型教师最重要的标准和依据。因此,创造型教师就是那些自身具有一定创造力,并能够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师。这一定义提出了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教师的创造力从哪里来?二是教师的创造教育能力从哪里来?只有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创造型教师才能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一、师范院校培养创造型教师的价值

1.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中坚力量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发展史,正是一部人类的创造史。时至今日,创新在社会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众多国家的战略选择。所谓创新型国家,就是“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从而“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的国家。[2]当创新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资源,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跻身创新型国家之列,通过自主创新来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到21世纪初,中国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都已然成为当之无愧的“大国”,但难以称得上“强国”。之所以不强,其根本原因在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2005年3月28日,温家宝同志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强调:“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2006年1月9日,在新世纪的第一次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同志作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之后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逐步确立起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

国家战略是一个国家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其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方向,具有方向性、全局性和根本性的特征。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根本依靠是人,是人才,是创新人才。中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自然是不缺少人,所缺少的是人才,尤其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具有创造性的教育以及创造型教师。

2.教育应当肩负培养创新人才的社会责任

从国家战略到创新人才,这就找到了国家战略与教育发展之间的契合点,因为教育的根本职能就是培养人才,问题的关键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从教育的起源上讲,教育产生于人类社会传递生产生活经验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让后辈不再从头摸索、少走一些弯路。由前学校教育形态到学校教育形态,经验的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但其基本的传承责任没有改变。在前现代社会,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发展得非常缓慢,经验被不断复制,而且往往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数千年沿袭下来,人们一般将教育等同于传承,这也完全符合了传统社会的感性直观。到了现代社会,尤其是知识经济社会,科技创新将人类社会向前推进的速度和力度空前提高,真可谓一日千里、瞬息万变。在教育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经验复制模式的有效性受到持续的挑战,前人经验可能在极短暂的时间里被新出现的问题所证伪。从现代科学哲学的观点来看,“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3]在教育领域里所传承的经验可能会是“错误”的,并且保持其正确性或恰当性的周期越来越短。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给教育提出了新的责任诉求:创新。

教育在适应与引领的张力中,保持着与社会之间的平衡。对于社会的大变革,教育不应当、也不可能视而不见,这是教育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当国家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创新人才的需求,教育唯有顺应历史潮流,才能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这并不意味着否定教育的传承责任,而是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增加创新的责任。传承与创新本身就是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现在要做的就是在二者之间寻求新的均衡点。传统教育过分强调传承而相对忽视了创新,现代教育则要将二者的均衡点向创新一方移动。面对快速变化的复杂世界,教育需要引导人们掌握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即创新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传承的目的是为了创新。

3.培养创造型教师是师范院校的时代使命

自从教育诞生之日始,必有人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但是,难以称得上现代意义上的教师。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以长者为师、以吏为师是教师队伍的显著特征。即使到了19世纪初期的美国,小学教师还几乎是人人都可以从事的工作。自近代以来,学校教育规模急剧扩张,教师职业逐步稳定并走上专业化道路。但是,“学者必为良师”的观念依旧根深蒂固。这实际上蕴含着这样的逻辑:物理学家是天然的物理教师、生物学家是最好的生物教师,以此类推。直到今天,在中国的教师教育体系中,教师教育仍然是基本等同于学科教育,物理专业师范生学物理学、生物专业师范生学生物学,等等。尽管在当前的教师教育培养方案中也有教师教育课程,但是,其课程比例和课程有效性都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如果说这也是教师教育,那么,它带有鲜明的传承型教师教育模式。如此培养出来的教师主要起到一个“传话筒”的作用,把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指定教材上的内容给学生们讲出来。如果说传承型教师教育模式在趋于稳定的传统社会还具有其存在的价值合理性的话,那么,由于当今社会的变动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传统经验的有效性必然面临挑战。学生在学校、在教师那里学到的知识或经验遭遇到现实的挫败,进而对学校教育失去信任感。

如果我们的教师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是传承型或称经验依赖型教师,那么,这样的教师是难以培养出富有创造力的学生的。因为这样的教师不但无助于学生创造力开发,反而会设置若干约束条件压制学生的创造力开发。如此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断然难以成为创新人才,又谈何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因此,师范院校培养创造型教师是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是教育履行自身责任的需要,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师范院校培养创造型教师的困境

1.教师教育者对创造力开发的质疑

培养创造型教师的根本目的是使他们在将来走上中小学工作岗位时,能够有效地开发中小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中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基础教育阶段奠定创新人才成长的坚实基础。创造型教师教育模式不但要开发教师的创造力,更要开发教师的创造教育能力。在这里就产生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创造力是能够开发的吗?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创新人才和创造型教师的培养就失去了立足之本。尽管中国学术界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引进和建设创造学学科,开展创造教育实践以培养创新人才。但时至今日,有一部分人仍然对此深表怀疑。“不知道未来的创新人才是什么样,我们又如何能培养出来呢?我们不是说他们不会脱颖而出,而是说,那大约不是我们刻意培养的结果”。[4]在师范院校中,同样有大量的教师教育者并不了解、理解、认同创造教育的理念。有人认为,创新人才就是搞那些“高、大、上”的发明创造的专家学者;有人认为,创新人才是天才人物,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创造力;有人认为,创新人才是可遇不可求的、是天生的;也有人认为,创新人才是“选”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还有人认为,培养创新人才是重点大学考虑的事情,与普通高校没有什么关系。一句话,他们是创造神秘论者,他们不相信创造力能够开发,更不相信教育能够在创造力开发上有所作为。教师教育者们在理念上的这些质疑或困惑直接影响到教育实践,阻碍着创造型教师的培养。

2.高校学术部落文化难以形成合力

四年混合制的教师教育方案包含三个主要的构成部分:通识教育、学科教育和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是全校所有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共同的必修课程,如“两课”、计算机、大学英语、大学体育等;学科教育是涉及中小学任教学科内容的课程如数学、英语、生物、化学等,它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专业教育是教育专业类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教育技术、教师技能和实践教学等,它要解决的是“如何教”的问题。任何一名本科师范生都要在四年时间内完成上述三个部分的学习任务。有两点情况是显而易见的:一是这些教育内容必须由学校内的不同院系部门共同来完成;二是创造教育的内容无法归于任何一个类别或院系部门。我们姑且不论这些教师教育课程通过简单地做加法是否是有效的,创造型教师的培养断然不能在现有教师教育课程之外再加上一两门创造教育课程来实现。这意味着,创造型教师的培养应当贯穿在教师教育的全过程,尤其是要与学科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可现实是,学校按不同学科、院系组织起来的,各个学科院系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术部落,彼此之间似有“老死不相往来”的旨趣。在这样的高校文化氛围里,难以形成培养创造型教师的合力。

3.远离中小学现场导致的问题真空

顾名思义,创造型教师就应当有所创造。这种“创造”体现在两个方面的能力:一般创造力和创造教育能力。创造型教师就是要通过创造性的教育教学策略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自身的创造力是基础,创造教育能力是目标,衡量创造型教师的根本依据在于创造教育能力,在于学生的创造力水平。在创造过程中,“问题”居于核心地位。这里的问题不是一个缺陷(Problem),而是一个需要做出回答的疑问(Question)。在这个意义上讲,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也就没有创造力的开发。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也会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但大多是假问题而非真问题。那些所谓的“问题”实际上早就解决了,学生要做的事情只是找到一个让教师满意的答案。虽然我们不能否认这类“问题”在教育过程中的价值,但是,对于培养创新人才而言,其有效性自然会大打折扣。就开发创造力来讲,教育所需要的是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而不是教师设置问题,需要的是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记住教师所讲的解决策略。只有在实践中遭遇问题、认识问题、明确问题、分析问题并富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才谈得上有所创造。在师范院校,在四年的本科培养过程中,实习被集中在大三或大四的某个阶段,见习难以落到实处。实际上,深居“象牙塔”之中的教师教育者和师范生都远离中小学课堂教学现场,严重缺乏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体验和经验,更难以遇到真正具有创造性的问题。连问题都没有遇到,又谈何创造力呢?

三、师范院校培养创造型教师的对策

1.开展教师教育者创造力培训,确立科学的创造力开发理念

实际上,创造并不神秘,人人都有创造潜力,并且这种潜力能够通过教育与训练得到开发。“创造神秘论者把创造看成是高不可攀的事,认为只有少量天才人物才有创造力;不赞成创造神秘论者认为,创造力是一个多层次的思维心理现象”。[5]国内外的大量实证研究都论证了创造力开发的有效性。国外学者奥特瑞(Auteri)、科洛古·惠特(Clague-Tweet)、哈寇(Harkow)、安娜瑞拉(Annarella)等的实验研究表明,通过有教师有意识的培养与环境创设,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中国学者贾馥茗、陈龙安、林崇德、张景焕等学者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结合学科教学的还是专门的创造策略训练都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态度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6]诚然,现实中,学校教育与创造力开发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在历史上,也不乏一些极富创造力的天才人物却是学校教育的逃避者。这表明,在实然状态上,学校教育往往会损害创造力开发。但是,在应然状态上,学校教育理应肩负起开发学生创造力的责任。

美国当代著名创造学家基思·索耶(Sawyer, R. K.)给出的建议是“创造性研究并不认为,只要摆脱学校教育,每个人都将更具有创造性!但是,如果学校教育能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与创造性研究相一致,学校教育将能更好地培养创造性”。[7]103毫无疑问,学校教育的这种“调整”需要创造型教师。如果教师教育者们对创造力开发没有形成正确的理念,创造型教师的成长就只能依靠教师们自主发展,而这势必是对教师教育的极大讽刺。因此,师范院校应当建设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平台,加强教师教育者培训,引导教师教育者树立科学的创造力开发理念。

2.完善师范院校内部治理机制,院系参与和学校统筹相结合

创造力并不必然是一种普遍可迁移的能力,创造教育并不完全是具有普遍性的通识教育。“我们不能期待一位具有创造性的科学家同时还是一位具有天赋的画家,一位具有创造性的小提琴手也可能并不是一位具有创造性的指挥,而一位具有创造性的指挥或许并不擅长创作新的曲子。大量的证据表明,众多的创造力都具有领域特殊性”。[7]69因此,创造教育的实施不能是在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之外加上一张创造教育的“皮”,而是要将创造教育融入到学科专业教育过程中。

教师教育专业最重要的特殊性在于,其人才培养过程需要师范院校多个院系机构的协同配合。这缘于,在目前四年制混合模式下,教师教育专业至少要涵盖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而这两个专业又分别属于不同的一级学科。如果说非师范专业的创造型人才培养,可以比较便利地实现学科教育与创造教育的结合,那么,教师教育专业则增加了这种复杂性。它既要与学科专业结合、也要与教育专业结合。在一定意义上讲,创造教育与学科结合的根本目的在于与教育专业的结合,因为教师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把师范生培养成学科专家而是教育专家。为培养创造型教师,有师范院校成立了类似创新学院这样的教学兼行政机构。它面向全校学生,旨在培养和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应当说,建立这样的机构是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但是,在实践中又面临着诸多掣肘。除了前文所述的教师教育者观念导致部分同行的不理解,最重要的是,在创造教育实践运作上存在着诸多制度方面的阻力。因此,学校应当从制度层面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在创新教育专门机构与学科专业院系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协调配合的运行机制,既发挥创新教育机构的引领作用又能充分调动学科专业院系的主观能动性,保证创造型教师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建立健全创造教育课程体系,夯实人才培养的课程主渠道

尽管理论学习代替不了亲身实践,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课程学习的价值。况且课程学习并不等于理论学习,传统课程学习过于偏重理论之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创造教育课程体系既不否定理论,也不轻视实践,而要将两者结合起来,真正发挥课程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作用。

以培养创造型教师为目标的创造教育课程体系应当包括以下三个主要部分:其一,普通创造学课程。该类课程主要介绍创造过程、创造环境、创造心理、创造思维、创造技法等创造学的基本理论。其二,创造教育学课程。该类课程主要是运用创造学理论改造传统的教育学课程,对原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中的教育目的、教育功能、教育价值、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进行创造学的阐释。其三,学科教育创造学课程。该类课程主要结合具体学科如语文、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的实际教学问题,引导师范生从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创新人才的立场,进行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的重新设计,从而提高师范生的创造性教育教学能力。

4.统筹校内校外实践教学资源,搭建师范生的创造实践平台

问题是培养创造型教师的必要条件。在基思·索耶的“八阶段创造过程模型”中,居于首位的是“发现并形成问题。第一步是确定一个好问题,并以一种更可能引发创造性解决方法的方式来陈述问题”。[7]445应该说,在定义问题之前,首先会陷入一种困惑状态,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五步思维模型”的第一步就是“感受到困难,难题”,“对于一个孩子(或是一个成年人),不顾他是否曾经体会过让他烦恼和心绪不定的困难,就一般性地要求他思维,那就像是建议他靠自身力气把他身体举起来一样,会是徒劳的”。[8]这些“问题”或者“困惑”都应当来自实践而不是书斋,否则,对“困惑”的体验就不够真切,提出的“问题”也可能只是个假问题。因此,培养创造型教师的首要工作是给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提供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机会。

培养创造型教师的实践平台主要有:一是院系创新实践班。各个学科院系应当设立创新实践班、兴趣小组或项目组,将创新实践与学科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以提供更好的创新实践指导和更多的学生实践机会。二是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构建“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体系,大力提倡和鼓励师范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以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是学科创新竞赛。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机会,使学生的创新实践成果能够在更宽广的舞台上得到展示和认可,用学生的成绩来争取更大的成功。四是高校与中小学合作平台。中小学是培养创造型教师的目标指向和服务面向,教师教育全过程都应当与中小学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让师范生通过见习、实习等途径亲身参与中小学教学实践。在实践现场发现真实的教育问题,从而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造性教育教学能力。

[1] 季诚钧.创造型教师:一个值得推广的概念[J].教师教育研究,2006(2):44-47.

[2] 卢裕家.什么是“创新型国家”[J].四川统一战线,2006(2):12.

[3] [英]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傅季重,等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227.

[4] 郑也夫.吾国教育病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97.

[5] 刘道玉.创造教育概论[M].第三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39.

[6] 张景焕,申燕.创造型教师的心理素质与课堂教学行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2):134-138.

[7] [美]索耶.创造性:人类创新的科学[M].师保国,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8] [美]杜威.我们如何思维[M].伍中友,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11.

TheValue,DifficultiesandCountermeasuresofTrainingInnovativeTeachersinNormalUniversities

HOU Xiao-bing, TAN Xiao-hong

(MianyangNormalUniversity,Mianyang621000,China)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teachers is the strategic requirement of developing innovative state, of fulfilling education’s own responsibility and of promot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But there are many obstacles in terms of ideology, system and mechanism. Normal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the educator of teachers, improve the internal administrative mechanism, and construct creative curriculum and set up platform for education practice.

normal university; creative teacher; teachers’ education

G658.3

A

1674-2087(2014)04-0025-05

2014-09-12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2014年度重点项目(14SA0104);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4YJC880017)

侯小兵,男,四川苍溪人,绵阳师范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教师教育研究;谭小宏,男,江西新干人,绵阳师范学院创新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研究。

[责任编辑张淑霞]

猜你喜欢

创造型师范院校创造力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中职机械教学中创造型教学方法的应用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浅谈师范院校声乐教学中声乐作品的选择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现代教学中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