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影响力及提升途径研究
2014-03-30郭向宁,张淑霞
郭 向 宁,张 淑 霞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2)
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影响力及提升途径研究
郭 向 宁,张 淑 霞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2)
互联网的发展开创了一个高效快捷的信息传播平台,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习惯。以传播科学研究成果,催生科学创新,弘扬优秀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的学术期刊,只有抓住机遇,调整经营思路,搭建多维度的传播平台扩大影响面;有的放矢,为研究者和读者提供准确的科研信息,正确引导研究热点,推广最新科研成果加深期刊影响力;倡导规范的研究行为,避免学术不端行为,为科学研究开创公正、高效的交流平台,综合运用现代便捷的传播手段,才能打造一个独具特色、影响力深远的优秀期刊。
网络环境;学术期刊;影响力
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地域的限制,为世界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开放的、快捷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人们信息获取渠道以及阅读习惯的改变,以传播科学研究成果,催生科学创新,弘扬优秀文化,推进社会进步为根本任务的“学术期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传统的“纸质学术期刊”也面临重大挑战。那么,如何科学分析影响“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因素,把握期刊发展方向,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量大、快捷、开放等特点,合理调整组稿采编、宣传发行、反馈总结等环节的工作方式,抓住机遇创办出特色鲜明、影响广泛、求真务实,能够切实弘扬优秀文化、催生科学创新的“学术期刊”,是学术期刊从业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 学术期刊的根本任务及其评价
学术期刊一般是由高校或其他科研机构主办的,其内容以刊登发表某学科、某专业的学术论文为主的期刊。与一般科普性、娱乐性期刊相比,学术期刊有着其独特的使命和特性,并拥有特定的作者队伍和相对狭小的读者群。一般认为学术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或研究工作报道是经过同行专家严格审核的,其根本使命是传播科学研究成果,催生科学创新。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文章通常涉及特定的学科,其内容主要以原创研究、综述文章等为主。“学术期刊不属于大众传媒的范畴。它拥有比较特定的专业读者群,并主要服务于相关的专业领域,市场需求弹性狭小,开拓空间十分有限。”[1]
对学术期刊的评价有各种各样的指标。研究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成果可谓丰硕,大家普遍认为:既然学术期刊以传播为根本任务,那么影响力便是评价其优劣的有力抓手。学术期刊影响力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评价一个期刊的影响力,就有必要从它的主要构成要素入手,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从多方面综合考虑,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和可行的相对公正、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学术期刊影响力,应正确认识和把握好学术论文质量与学术期刊影响力、影响因子与学术期刊影响力、核心期刊与学术期刊影响力、传播方式与学术期刊影响力等关系,坚持以定量评价为基础、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是一个关涉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社会实践影响力和读者、社会认可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现象。”[2]虽然构建一个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学术界一直追求的目标,大家还在不断深入研究之中,但期刊的发行量、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一些指标是谁也不能回避的客观数据。
二、 互联网对学术期刊的影响
互联网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人们营造了一个面对浩如烟海、眼花缭乱的信息世界,其快如闪电的传播速度、瞬息万变的更新频次以及形象生动的视听冲击力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逐渐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越来越多的人每天更多的是面对电脑、手机等互联网终端来获取信息。“网络和电子书的出现不仅修改了知识和信息物理传播的方式,而且改变了文本的结构,进而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与传统阅读相比,网络阅读具有如下一些优点:阅读方便快捷、互动性增强;阅读内容更广泛;可以利用多媒体、超文本来全面调动读者的阅读感官,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阅读效果。但是网络阅读也有其缺点,如视觉疲劳、网络迷失、不符合传统阅读习惯、阅读选择困难等。”[3]显然这种阅读习惯的改变势必对传统的纸质学术期刊带来冲击。
一般纸质期刊的发行量是评价学术期刊影响面大小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直观地反映了期刊的传播广度。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及互联网的发展,大多数纸质学术期刊和其他报刊杂志一样,陷入了邮发订数逐年下降的窘境。“从用户数量来说,之前人们主要都是通过纸质媒体来获得信息的,而随着网络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不少人开始由纸质媒体向网络媒体转变。有专家指出,目前全球互联网的用户正在以每月15%的速度递增。在这种情况下,纸质媒体的用户数量就会大大下降,并且这种变化趋势还会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增加进一步扩大。”[4]但这并不能证明学术期刊的影响面也随之降低。
互联网改变了科学研究成果的传播方式。长期以来,科学研究成果大多是通过专业的学术期刊、专著等传统载体而交流、传播的。而学术期刊有一套相对完整的策划、组稿、编发、印刷以及发行的流程,这一流程的各个环节均较为费时费力。由于纸质刊物出版发行周期较长的缘故,使得研究成果的传播产生一定的滞后。与此相比,互联网的发展让信息的传播变得更为快捷。读者不仅可以通过专业的成果发布网站实时关注研究进展,还可以通过各种论坛等直接参与到研究讨论之中,甚至通过研究者个人的微博等了解到点滴的思想火花,把握研究进展状况。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无论从纸质稿件的邮递到电子邮件及采编平台的使用,还是从期刊的印刷邮发到电子期刊的同步推出,更有电子优先版的推广,期刊的编发传播速度正在逐步加快,这也是适应互联网发展的必然。
三、搭建立体传播平台,扩大期刊影响力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读者的阅读习惯、研究者的写作方式以及研究成果的传播形式等悄然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纸质期刊的生存空间,使得学术期刊的经营管理以及评价,不得不做出适当的调整和突破。面对新的生存环境,学术期刊要顺应网络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其便捷的功能拓宽期刊传播广度,从而为纸质期刊求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使期刊的发展更具活力。
在考评期刊影响面上使用“传播力”来替换发行量更为适合。“传播力是指一本学术期刊通过各种传播方式的组合,由信息扩散导致产生的传播能力。它包括传播的信息量、传播速度和精度、信息的覆盖面以及影响效果。”[5]传播力的核心是指信息的输送能力,它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迅速得到提升的。一般来讲,传播力通过发行量、到达率、阅读率等指标得到体现。传播力更多强调的是各种传播方式的组合,不仅包含了纸质期刊的订阅数、网络上的点击率,也包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因此,从传播力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从表面上看是降低了学术期刊的订阅量,但实质上却为提升期刊的影响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首先,运用互联网传播快捷、覆盖面广的特点,搭建多维度的传播平台。人们越来越习惯通过网络使用电子终端进行阅读,根据这一变化,学术期刊应该在坚守印刷发行阵地的同时,开发更为广泛的传播途径,构建一个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立体传播平台。这就需要期刊经营者大胆尝试、积极沟通,抓好互联网快捷便利的特点,扩大期刊的传播力,从而拓宽期刊的影响面,发掘并培养潜在的读者群。有条件的期刊可以创建自己的网站或者网页;通过与各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的合作,提供优先、便捷、准确的期刊链接;期刊编辑部开通类似于微博、微信的公众帐号等,及时宣传期刊;与app开发者合作,提供有利于手机等移动终端浏览的软件,为特定用户群提供服务。与各类网站和软件开发者的合作,必定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但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期刊本身的广告宣传进行互换或弥补。
其次,利用互联网检索便利、定点发送定位准确的特点,高效推广科研成果。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必须通过传播、推广和认可,才能对现实社会产生影响。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是一个缓慢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改变人们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从而影响社会舆论及政策走向,最终达到推动社会发展的目的。但是,借助于电子终端的网络阅读不符合传统的阅读习惯。阅读心理学表明:“人在阅读纸质版文献时比较能够达成深入研究的目的,如果遇到疑惑比较不容易马上查阅其他资料解惑,一般情况下是把先把问题记录下来,这样不影响文章的整体阅读‘浏览电子版文献时,由于网络的便捷,可以迅速解惑,但是注意力也容易分散,影响文章的连贯阅读,不利于深入研究’并且网络世界诱惑太多,静下心来阅读枯燥的学术期刊论文是一件极其需要毅力和耐心的事情。”[6]
另外,信息的传播是一个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和传播效果等要素组成的多环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接收者并非一个装不满的简单容器,而是具有强烈的选择性,大部分时间接收者只对他们觉得有用的信息感兴趣。面对浩如烟海的互联网信息,会给接收者带来各种不利于信息传播的结果,降低信息传播效果。有研究指出“信息泛滥给许多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引发各种各样的‘信息病’。如,‘息超载焦虑症’:人们接受的信息超过其所能消化的信息量时,往往会因压力过度吸收信息的效率低下而焦虑;‘信息神经不安症’:因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烦躁不安;‘信息过敏症’:一般正常信息也产生异常反应;‘紧张症’:于信息数量过大、流速过快而致使选择的压力加大。而且,信息超载又常使人们面临新的信息匮乏,即由于信息量太大,身处信息的海洋却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致使社会信息吸收利用率反而下降。”[7]这也就是大家理解的“阅读择困难症”,它在一定程度限制了科研成果传播的深度。“网络媒体传递的信息虽然丰富,但信息往往是碎片化的,没有重心。读者在海量的信息中很难发掘自己所需要的,从而导致许多垃圾信息侵入,对于有效阅读形成了巨大障碍。”[8]
由此可见,虽然通过多维度的传播平台,可以扩大学术期刊的影响面,但其所刊发科研成果对社会发展的最终影响力并不见得提高。影响面只能代表有多少读者看到了该期刊所刊发的成果,并不能说明这些读者认真阅读过,更不能说明这些成果对他们产生了影响;而影响力则是更高一层次的指标,表明此成果受到读者的关注,并认真阅读过,甚至对其后续研究或相关观点产生了影响,切实的影响力是建立在仔细阅读认真领悟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学术期刊对社会的影响仅凭其传播广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看其传播的精度和深度。
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使得点对点信息传输变得更为高效,通过论文点击量、访客来源以及来访频次等后台数据的分析,可以准确锁定期刊中受关注的内容和关注者群体,甚至得到来访者的电子邮箱等更为具体的信息。根据这些数据分析结果。学术期刊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访问频次较高的用户群体定点发送相关信息,甚至可以选出特别用户通过赠阅期刊、网络授权打印、电子邮件等手段与关注者进行联络沟通,做到有的放矢、重点推送,从而扩大期刊影响精度和深度。
四、发挥网络功能,成就优质品牌期刊
无论是通过多维的传播平台,还是定向重点推送,只能在绝对数量上扩大期刊的影响。要切实提高学术期刊对社会的影响力,达到最终催生科学创新、推进社会进步的目的,其根本只能是不断提高论文质量成就期刊品牌。
优秀的期刊质量是以高质量的论文为基础的,吸引科研前沿的论文与成就优质品牌的期刊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科学研究者更愿意为公信力强、品牌卓越的期刊投稿;学术期刊刊发的论文越能反映学术前沿、越有影响,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便越来越大。因此,学术期刊经营者必须有强烈的品牌意识,期刊可以借鉴成功的商业品牌模式,设计特色鲜明便于辨识的视觉标志,从点滴开始注重品牌的打造。从纸质期刊到网络传播,从封面到内文加入统一的视觉标志,通过视觉刺激逐步加深用户对期刊的认识。
期刊编辑通过互联网可以实时追随本期刊相关的研究动态,关注相关领域的交流研讨会议,在准确把握该领域研究走向的基础上,及时联络相关研究者,预约成果的发布权;编辑部根据研究动态,合理策划专题编排栏目,积极约请相关研究者为本刊撰写稿件。期刊通过准确及时刊发某一领域研究前沿的成果,一定能逐步树立良好的形象,吸引更多的读者和作者,最终拥有良好的口碑形成自己的特色。
在科研成果推广反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以及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等一批数据库网站功不可没,他们借助雄厚的网络技术实力,成功地搭建了综合期刊论文的检索、阅读、下载平台,逐渐改变了学者们的阅读习惯,抢占了各期刊的订阅用户,侵蚀着学术期刊传播的阵地。虽然对于各数据库的功过有着激烈的讨论,但显然这一趋势顺应了互联网的发展。我们经常遇到类似于“你们期刊所发表的论文能不能在网上查到?”“你们的杂志是否被中国知网收录?”等问题。在部分读者和作者的心目中,只有被某数据库收录的期刊才是正规合法的,此种认识虽然令学术期刊尴尬万分,却也不可避免,这充分印证了数据库已经深入人心,各个期刊无论出于主动还是被动,已经不能脱离数据库的支持。“陷入体制困境中的学术期刊实在是身不由己,因为,学术期刊尤其是中小学校的学报,基本没有纸本发行量,网络平台几乎成为这些期刊唯一的传播渠道;如果不依赖大型网络平台来传播,就会失去最广大的读者;即使一些名刊大刊,纸本发行量也是逐年下滑,同样要依赖大型网络平台。也就是说,学术期刊投靠网络平台,是一个无奈的选择。”[9]
面对数据库的冲击,各个学术期刊已经不可能采取回避或一味退让的方式来保持相对独立的地位。期刊所有者有必要和数据库所有者共同协商,理顺双方关系,打造一个公平、高效又不失期刊特色的传播平台,走上互利共赢的轨道。首先,在这个关系中,原发学术期刊是各数据库生存的基础,没有学术期刊的发展,各数据库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数据库利用其数字化的“聚合”效应,吸引众多的读者为期刊所刊发的论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传播平台。显然数据库与各学术期刊之间是一种互补关系,二者分工明确、主次分明。但值得注意的是:各数据库现行的做法只是为期刊“所刊发的论文”提供了传播平台,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原发期刊的品牌效应。如何改变原发期刊这种逐渐被挤压忽视的尴尬处境,是期刊经营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目前,各数据库通用的做法是,通过数据库的搜索界面,列表给出相关论文的浏览、下载链接,让用户直接下载阅读或打印与期刊印刷页基本一致的论文。这一过程虽然简捷但容易让用户忽视原发期刊本身。有实力的期刊可以建立自己独立的网站,与数据库经营者协商,只提供论文的目次或摘要浏览,具体内容由数据库提供期刊网站链接供用户访问浏览;一般实力弱小的期刊应该在自己的印刷页面加印明显的视觉标志,或由数据库运营者在下载内容页运用水印技术强调原发期刊品牌;各期刊还可与数据库协商,在每次下载、预览论文之前先行弹出原发期刊版权界面。各学术期刊经营者只有加强品牌意识,使用合理高效的技术手段,与数据库经营者共同协商开发,必定能够找到一条互利互惠、高效双赢的期刊发展之路。
便捷的互联网不仅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同时也改变了作者的写作习惯。利用网络检索、下载以及复制功能,使资料的收集查阅变得更为简捷,论文写作似乎也比过去纸笔书写更为容易。但这种便捷的功能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提高了论文写作的效率,另一方面也为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方便。近年来学术不端特别是抄袭剽窃行为常见于报端,不仅侵犯了原创者的利益,也严重损害了相关期刊的形象。作为期刊质量的主要把关者,编辑部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极力避免学术不端现象。从《当代教师教育》编辑部近年使用中国知网提供的“社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SMLC)”效果来看,该系统运行稳定,学术不端行为检出率高,检测结果真实可信,能有效帮助学术期刊避免学术不端现象的发生。这也是互联技术对提高学术期刊质量做出的巨大贡献。
面对互联网所带来的机遇和冲击,学术期刊必须在精心策划、积极约稿、认真编校不断提高刊发论文质量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便捷的功能,遵循传播广度与精度兼顾的原则,全方位拓展传播途径,不断扩大学术期刊影响;期刊经营者要具有强烈的品牌意识,通过为期刊设计使用视觉标志,与数据库经营者协商增加期刊独有信息、期刊自主网站链接等方式逐步突出期刊个性。办出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期刊,便能吸引更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论文,优秀的论文反过来又能扩大期刊的影响力,促进期刊品牌和特色的形成。只有抓住机遇、锐意创新,学术期刊才能走上一条健康、快速的发展道路,真正发挥其传播科学研究成果,催生科学创新,弘扬优秀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1] 张耀铭. 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与需要解决的问题[J]. 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2):28-35.
[2] 张积玉. 学术期刊影响力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5):70-76
[3] 王余光,汪琴.世纪之交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J].图书情报知识,2005(8):5-8.
[4] 金甦.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博弈与竞合[J].出版广角,2014 (9):70-72.
[5] 王佳宁.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的着力点[J].传媒,2011 (10):20-22.
[6] 林丽萍. 中国大陆学术期刊“麦当劳化”探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
[7] 林坚.息时代的信息选择[J]. 科技导报,2001(1):6-9.
[8] 路艳艳. 新媒体环境下期刊的创新之道[J].传媒,2011 (3):53-54.
[9] 仲伟民. 缘于体制: 社科期刊十个被颠倒的关系[J]. 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13(2):23-40.
TheApproachofInfluenceandDevelopmentaboutAcademicJournalinNetworkSociety
GUO Xiang-ning,ZHANG Shu-xia
(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062,Ch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bsite has created a highly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platform, and it has changed our habits of accessing to and disseminating information. The academic journals intend to spread research achievements, spawn scientific innovation and promote social progress. We need to catch the opportunity to adjust our thinking and build multidimensional communication platform to expand its influence. To achieve this, the influence of academic journal can be enhanced through providing accurate scientific information for researchers and readers, guiding the research focus correctly and promoting the hot and top topics in the research field. In order to build an excellent influential academic journal, we must promote normative research behaviors, avoid academic misconduct, establish a fair, efficient communication platform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tegrated the modern and convenient means of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build a top academic journal.
network society; academic journal; influence
G237
A
1674-2087(2014)04-0085-05
2014-10-22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编辑学研究基金资助课题(2013ZD13)
郭向宁,男,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主要从事教师教育和中国教育史研究;张淑霞,女,陕西西安人,《当代教师教育》副主编,主要从事教师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陈晓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