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网上开放课程(MOOCs)的优势和不足及其对大学教育的影响
2014-03-30吴爱华
吴爱华
(闽南师范大学,漳州363000)
1 慕课简介及国内慕课动态
大规模网上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在国内通常被翻译成“慕课”(MOOCs)。MOOCs的概念首先是由Stephen Downes和George Siemens在他们开设《适应联通主义理论》课程的时候提出的。联通主义认为,当知识通过学习者之间的连结和信息反馈形成一个学习型社区的时候,学习即开始产生了。[1]“它是开放课程 Open Course Ware(OCW)和网络学习(E-Learning)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产物,是通过新技术来实现知识学习、知识交换的新兴学习方式。”[2]慕课和在线网络课程有什么不同?慕课(MOOCs)的首字母“M”代表英文词Massive(大规模),是指一门慕课课程所能容纳的学生数量可以远远超出传统的面对面课程,参与的学生数少则几千,多则上万。如斯坦福大学所开设的课程“人工智能导论”,竟然有来自190个国家的16万学生注册参与了这门课程,并已有23000人完成此门课程的全部学习[3];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这种开放是面对全球网络的开放,不分国籍;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全部学习过程可在网上完成;“C”代表 Course(课程)。与为大家所熟知的网络公开课不同的是,网络公开课通常是教师讲解45分钟,其明显的不足是单向灌输、没有互动设计;而慕课则设计成10分钟甚至更小的单位,学生上课时必须不时回答弹出式窗口的小问题,答对才能继续上课;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如果有疑问可以在线提出,5分钟之内就有人做出解答;此外,学生课后要完成相关练习,且作业的完成和提交有一定的时间限制,迟交太久就没有学分。因此,相对而言,慕课是一种全新的、融合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交流的立体动态课程模式。
慕课的三大全球网络平台为Coursera,Udacity和edX。相对而言,慕课在国内还是个新生事物,但其发展势头迅猛,并且在高等教学中引发热潮。最近,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等高校相继加入全球性慕课平台。其中,北京大学率先在2013年9月下旬面向全世界开设了“电子线路”、“世界文化地理”、“民俗学”、“20世纪西方音乐”四门课程;清华大学在2013年10月17、18日开设“电路原理”、“中国建筑史”两门课程。台湾大学也推出广为学生欢迎的“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秦始皇”等课程。中国的优秀课程走上国际舞台,目前还只是飘风起于青萍之末,未来会有更多的优质课程被推介给全球的慕课学习者。
此外,国内更多高校希望借助信息技术,进一步均衡优质教学资源。日前“中国式慕课长三角论坛”传出信息,我国87所高校加入“东西部高校联盟”,实现优质课程在线共享。联盟成员中包括985高校24所,首批开设共享课程30门,包括同济大学推出的“公共关系概论”、石河子大学的“人兽共患病”等,通过考核后学生还可获得相应学分[4]。
2 慕课课程的优势
慕课自产生以来,其影响力与日俱增,以全球三大慕课平台之一的Coursera联盟为例,世界各国通过此平台参与课程学习的人数已超过500万人,并且呈迅速增加的趋势。这种影响力是任何一所实体大学所无法比拟的。那么,慕课这种方式有什么魔力和优势,让全球学习者乐此不疲呢?我们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寓教于乐。很多慕课课程的设计灵活地引进了类似于游戏通关模式这一具有挑战性的元素。如上文所提及,一些课程被切割成10分钟左右的微课程,每门微课程之后设置一个相关的小问题,只有顺利完成或正确回答这一小问题后,参与者才能进入下一门微课程。这些问题通常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往往表现得趣味盎然,思维活跃。学生在正确回答问题和通关后,常能感受到一定的成就感。一些课程在授课过程中甚至内置游戏化环节。如台湾大学电机系副教授叶丙成的‘机率课’,是首批进入Coursera联盟的中文课程之一。“让学生又开心又惊讶的是,叶丙成的“机率课”有线上游戏环节,这一游戏是台湾大学电机系10名在校生共同开发的。[5]”(2)社交元素的引入。网络这一虚拟社会对上网者的吸引之处往往在于其社交功能。慕课课程平台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社交元素引入课程,从而提高课程对学习者的黏性。比如,在慕课平台Coursera联盟通过注册选择了一门课程之后,Coursera团队和主讲教师会给你发来一封邮件,邀请你加入他们在 Facebook(脸书)、Twiter(推特)、google(谷歌)等网络社交门户的慕课社群。在该网络社群中,学习者在学习课程的同时,可以获知一些热门课程的信息、参加与学习有关的竞赛和对抗,提交个人的生活照片等。更有意思的是,平台还会通过他们的官方博客等发布信息,使得学生可以参与所在城市的相关聚会,从而使有着相同兴趣、参与相同课程的学生从网络上的交流拓展到现实生活。通过慕课平台,每个学习个体往往会被同一课程的其他同学所了解,并且得到他们的建议或指导,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愉快交往、互相讨论和共同成长。(3)灵活性。慕课省去了现实课程中一切的“羡余”环节,所有设计都围绕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而开展,与此无关的统统得到精简。比如,注册慕课几乎是零门槛,只要参与者有一个电子邮箱就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如果对某一门课程有兴趣,学生甚至可以在此课程的开课日期尚未确定时就可以通过提前注册“预订”这门课程。和之前的网络公开课一样,慕课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相对而言,慕课这种短小精悍的组装式、通关式课程更加有利于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可随时、随地利用电脑、手机进入课程。(4)经济上的零投入和社会认可度的高回报。除了上述三个因素之外,慕课的另一大优势是全免费。学生若顺利完成课程的学业,相关院校还会给学生一定的学分,同时颁发电子证书,这些学分和电子证书也正日益为各高校、机构和用人单位所认可,成为证明教育程度和技能掌握的“硬通货”。这些对于学习者而言,都是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3 慕课的不足之处
慕课存在上述传统课程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毋庸讳言,慕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传统教材在反映最新的学术进展方面往往以年为单位,慕课则往往以月为单位。但是,就系统生物学家迈克尔·怀特的经验,慕课仍然比教授们做传统的学术讲座来得慢,因为这些讲座往往能够反映最近几个星期的最新研究成果[6]。又比如学生在参与慕课课程中语言的障碍。慕课的大趋势,显然是教育国际化的体现。一些大学生对国际知名大学所推出的相关课程心向往之,但由于语言的障碍,不得不望课兴叹。虽然慕课教师的课堂讲解可以借助专业人士的字幕翻译来帮助课程参与者理解,但课程讨论、作业完成、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等慕课课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无一不要求具备一定的国际语言应用能力。和在线网络课程不同,这种障碍不是可以借助别人的帮助可以扫除的,它要求学习者必须自己掌握相应的外语能力。对那些缺乏学习动机和热情的学生而言,慕课的效果也是个明显的问题。由于学习出于自愿,因此对那些半途而废或拖拉成性的学生,慕课不会对他们做出任何惩罚,这些学生无法完成课程是显而易见的。又如,慕课无法克服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进实验室的机会。此外,教师如何因材施教?教师如何完成对学生人格、品质上的影响和熏陶?诸如此类的问题,恐怕是慕课课程不可否认的劣势所在。
4 慕课对教育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
可以预见,慕课给教育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而持续的。这种影响首先体现为对传统授课方式所造成的鲶鱼效应。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说,在线课程模式无疑将引发学习的革命,给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方式带来深刻变化。在他看来,“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将是,翻转课堂,从以教师为中心真正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7]慕课的出现,不但会导致全球各个高校之间在拓展其影响力方面展开竞争,而且使得各高校教师竞争的舞台由本高校、本地区拓展到全国乃至全世界。
慕课的影响还体现为对传统大学的冲击。不少人认为,慕课浪潮的到来,使得学生找到了一条通向免费、优质大学课程的便捷路径,这会不会导致在线课堂取代传统的大学课堂?这种担忧虽然有点为时过早,但也不无道理。虽然好几年前学生就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在线课程,但慕课的出现,将使在线课程的数量和质量大为改观。慕课的出现,使得学习者可以获得过去梦寐以求的高水平教育,这将改变教育的基本格局和全部面貌。《纽约时报》中的文章《推倒大学校园之墙》一文中作者Tamar Lewin说道:“在过去短短的几个月,全世界成千上万个进入精英大学无门却又有着积极梦想的学生,通过慕课这种方式,无需支付学费和获得大学学位,正在一条通往可以学习相关知识、掌握复杂技能从而获得高收入工作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因此该作者大胆预言,大学围墙将会在“慕课”浪潮中无形的崩塌。[8]美国学者Joshua Kim 认为,今后的教育形态,不再是那种热切期盼得到学位的学生支付学费、学校提供相应课程的单一模式,而是会逐渐将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慕课等提供开放式学习资源的教育模式相融合。这意味着今后的教学模式应该灵活地满足各种水平的要求。在这种情境下,关键的问题不是问“这门课程有没有市场”,而是要问:“我们在什么领域有优秀的研究专家和教师?”因此,Joshua Kim指出,不是每一所院校都需要开设慕课,但是每一所高校至少都应该有这么一门“招牌项目(signature program)”,全世界都知道,要学习或研究某某方面,他们必须来你们这所大学。[9]
可见,慕课的出现,给教师、教学研究机构和学生等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从全球视野来看,它体现为教育资源的全球化分配过程,也是一个全球化竞争的过程,各国、各高校和大学教师们在吸引学生资源方面借慕课的推广开始了新一轮的圈地运动。“慕课的出现虽然不久,但无论在新知识的传播方面,还是在新知识的创造方面,它都拥有巨大的潜力。然而,学习不是教育的全部功用;知识创新、开展科学研究,是教育的另一项重要责任。当慕课产生庞大的学习大军时,目前仍然不清楚它是否将激发下一波的科学发现和科研创新,慕课在创造新知识的增殖效应仍然不明,迄今为止,学术界也未就这个问题开展系统的研究。[10]综上所述,慕课的影响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1]Kop,R.,& Hill,A.(2008).Connectivism:Learning theory of the future or vestige of the past?Retrieved 18 May,2011[EB/OL].http://www.irrodl.org/index.php/irrodl/article/view/523/1103,2011-05-18.
[2]杨云云.图书馆推广MOOCs的必要性研究[J].现代情报,2013,(1):151.
[3][8]http://www.bdpa-detroit.org/portal/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57:moocs-top-10-sitesfor-free-education-with-elite-universities&catid=29:education&Itemid=20,2013-11-24.
[4]彭德倩.中式慕课覆盖300万学生[N].解放日报,2013-10-03(3).
[5]简立欣.中式慕课正夯87所陆校加入[N].旺报,2013-10-05(A10).
[6][10]Svetlana Dotsenko.MOOCs:Can They Produce the Next Einstein[EB/OL].http://www.huffingtonpost.com/svetlana-dotsenko/moocs-can-they-produce-th_b_4099322,html.2013-10-16.
[7]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3-07/16/c_125012597.htm,2013-07.
[9]UoshuaKim.Why Every University Does Not Need A MOOC[EB/OL].http://www.insidehighered.com/blogs/technology-and-learning/why-every-universitydoes-not-need-mooc,2012-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