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是提升当代中国竞争力的根本出路

2014-03-30王聚芹李宝林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生产力强国生产

王聚芹,李宝林

(华北电力大学 政教部,河北 保定071003)

在党的十八大上,文化建设问题再次成为浓墨重彩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胡锦涛同志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1],道出了文化的精要所在。中华文化绵延千年不绝,早已成为一种理想、一种价值深深地植根于中华儿女的心理结构之中,并化为血液流淌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无法分割。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仅有经济的繁荣远远不够,“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1]。”诚如列宁所说,“文化任务的完成不可能像政治任务和军事任务那样迅速”,“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我们应该使自己适应这个较长的时期,据此规划我们的工作,发扬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始终如一的精神”[2]591。这就要求我们在党中央文化精神的指引下,有步骤地实施文化强国战略,以文化作为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和动力,进而提升中国的综合竞争力。

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理论依据

面对新的国内外形势,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作为推动中国取得新的伟大胜利的强大动力,需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找寻理论依据,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在理论层面以其真理性指导实践。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再先进的文化也属于上层建筑之一,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它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这个经济基础所决定,具有对生产力发展的依附性。即使当前的资本主义文化有其种种弊端,但这在远古时代也是不可想象的。对此,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说,文化不能解释自己本身,它的产生、存在和性质都“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3]33。

其次,文化发展同物质生产具有不平衡性,这是生产力水平与文化发展关系之间的一种特殊情况。对此,马克思认为:“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3]28马克思曾以古希腊为例解释其中的不平衡性。古希腊并没有很高的生产力水平,但其创造出的文化的灿烂程度举世共睹,而随着古希腊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其神话与史诗却趋于停滞,并未随生产力的发展而继续发展。马克思又进一步指出:“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成人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儿童的真实再现出来吗?”[3]29这也就是说,我们作为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使面对有种种弊端的资本主义文化,也应采取继承与发展的态度。至少,我们看到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文化发展水平之间的不平衡性是客观存在的,即落后国家是有可能发展先进文化的,这也就表明了当前在处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提升中国的竞争力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再次,文化的大众性、开放性、跨越性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提供了前进方向。第一,大众性。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其文化观也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4]67。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具有大众性,强调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文化的最大载体。这要求“以人为本”理念要同样融合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之中。第二,开放性。从内部来看,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根源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但同时也受政治、文化传统等上层建筑因素的直接影响。影响因素的多元化表明了发展因素的多元化,因而开放的精神是必要的。从外部来看,整个世界正在朝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世界历史”转变,曾经狭隘的地域性文化逐渐被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一体化趋势所代替。因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必然要继续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方针,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局面。第三,跨越性。也正是因为文化跨越性的存在,才使得文化的继承性得以实现,即落后地区向先进地区学习的可能性确实存在,才使得文化在不同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整体文化才得以延续。正如恩格斯所言:“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5]703这表明单纯的经济发展并不会直接造成文化的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在我国有其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现实需要

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始终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奋斗目标,其中重要的是探索出一条强国之路。为此,我们一度走出一条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导的强国道路,成绩是巨大的,但背后隐藏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进一步发展的后续动力开始显现不足。纵观历史,苏联经验警示我们,单纯的经济、政治乃至军事都不能造就人类历史发展上的常青藤,唯有文化的融入与积淀才能凝神聚魄、兴国之魂,以保国家和民族屹于世界之林。而当前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恰好反映出文化强国的重要性,具体表现为:

首先,物质生产大打折扣。一方面,就物质生产的效益来看,整体效益远不如人意。原环保总局副局长曾指出:“中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2011年中国GDP 为47 万亿多,据此折算,环境污染造成损失将超过2 万亿元”。[6]另一方面,从哲学角度来看,物质生产不应只具有经济效益的单一维度,它还内在地包涵了社会生产、人自身生产等内容。但目前的物质生产状况具有滑向生产主义拜物教的趋势,经济高速繁荣的背后蕴藏着更大的危机。对此,温家宝曾指出,2012年GDP 增长降为7.5%,不是说GDP 增长速度对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不再重要,而是“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7],表明我们在利用商品经济时缺乏必要的文化监管,使得“看不见的手”往往在引发各方面无法缓和的冲突和灾难之后才进行疗治。

其次,人的生产单向度倾向严重。按照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对人的发展的三大历史分期来看,人的发展一般经过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和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商品经济的生产直接铲除的是“单子式”的依赖“血缘关系”的主体存在,改变了人作为“一定的狭隘的人群的附属物”。[8]19但是,这种进步也隐含着弊端,因为它直接培养的是对“物”的依赖的“异化”的人而不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换言之,缺少情感、意志、审美等更为深层次的领域,纵然人们处于物质生产高度发展之中,终究也只是抽象的、片面的人。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整体不均衡的状况依然存在,商品经济在我国还会持久、大范围地存在下去,由此在现实中出现了物欲横流的人、个人主义的人,不仅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冲突和对抗,也导致了个体身心的不和谐。因而,借用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利优势来弥补人的片面生产的不足,已成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亟需解决的课题。

再次,精神生产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是一个标志着人类活动的整体性范畴,物质生产是基础,但同时还包括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由于原先生产力较低,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并未分开,精神生产潜在于物质生产之中,其作用并未显现。但随着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精神生产从依赖于物质生产逐渐成为物质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助推器,使科学技术发挥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此外,精神生产还满足了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社会越是现代化,人们越会不满足于物质欲望,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也表明了精神生产的日趋重要。但当前出现的精神生产问题也有很多。一方面是与物质生产严重失衡,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力与严重滞后的精神生产形成鲜明的对比;另一方面体现在精神产品的水准差强人意,低水平、三俗文化充斥视野,仅仅把精神产品当作商品来出售,换取金钱。进而导致盲目追求“发行量”、“上座率”的行为,这势必会造成人们的精神追求停留在词语概念上,实质还是囿于物质生活的享受,导致对美的追求,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对理想信念的向往等等严重发展不足,最终还是会阻碍人们实现精神层面的自由和解放。

最后,社会关系生产有待进一步加强。社会关系是人“社会身体”发展状况的揭示,是人经由社会关系而享有社会劳动成果从而实现社会自由的通道。但当前我国的社会关系生产中诸如弱势群体问题、两极分化等问题,表明我国当前的社会关系网络通道有待进一步疏通。正如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所表征的那样,“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3]102。只是经济发展,而政治、文化、社会不能相应跟进的发展不是有效的和持久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充分证明,当代强国战略不可能来自单一的市场逻辑,而必须建立起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共同进步的内在统一、协调推进机制,是“全面生产”理论。如果说以往落后国家发展商品经济是利用了经济发展对先进文化的催生作用,当下应当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进行深刻反思,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对经济发展的规范和导向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出社会发展的深层合力,使社会主义的文化从精神层面给予整个社会以方向和指导。

三、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实践诠释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今后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1]这就为我们进一步实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指明了方向。

(一)坚持正确的文化观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观。“以人为本”的文化观既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方向,又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真谛所在,因而“以人为本”理念必须融入文化发展战略之中。具体来说,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就是要发展大众文化,看似简单,但在实践中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并非对立,而是各具自身的比较优势,侧重不同的领域、层面和对象,都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同时,由于资本主义带来的全社会普遍的精神匮乏,而我们现今的生产力还不足以加以克服,大众文化自然成为当前条件下的现实需要。第二,大众文化有其朴素性和通俗性,但也并非是千篇一律的文化。在国内,它以浓缩的形式包含了56 个民族的掠影;在世界上,它既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又兼容并包,积极吸收世界上的优秀文化成果。因而,大众文化在内容上应是丰富多彩的。

第二,坚持开放融合的文化观。其开放性和融合性归根到底是一种主动接受的动态过程,与曾经受帝国主义强行灌输的被动过程是截然不同的。既然“世界历史”是客观存在的,那么仅有经济的开放是不够的,文化依然需要在世界大潮中不断地熔炼。而文化的闭塞,只会导致我们历史地从属于西方。现代社会的实践证明,本土化情结不仅不能让我们守住家园,相反会葬送我们的故土。就好像我们曾经受文化上二元对立的影响,认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水火不容,单纯执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终究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唯有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汲取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才是我们前进的助推器。

第三,坚持和谐的文化观。在商品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利益群体间客观上还存在差距,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之间还存在诸多矛盾,但这是在人民群众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通过融入和谐理念是可以消解的。面对人与自然矛盾尖锐阻碍工业文明的发展,需要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面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需要个体间的和谐促进集体和谐、全社会和谐;面对人与社会关系日趋紧张,需要和谐理念促使人与社会的双向运动同步为统一过程。具体来说,在政治方面,要处理好党内部、中央与地方、干部与群众等方面的关系,奠定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基础;在经济方面,需要使商品经济运行中的生产、交换、消费各环节顺畅衔接,以使商品经济处于良性循环之中;在文化方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旋律,以和谐理念为中介,兼容并包外部异文化,促成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实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

(二)坚持科学的实践路径

十八大报告中有关文化方面的阐述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最新纲领性指导,我们应在四点具体要求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文化与我国的社会发展相结合。

第一,突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力,注重发展文化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需要丰富的物质基础,或者,起码要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这样才能使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获得合法性根基。当前,我国为摆脱现实困境也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但同资本主义唯利是图的本质不同,我们要发挥自身先进文化对生产力的巨大反作用,不仅要追求生产力的量,更要强调其质,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规避商品经济的消极影响,努力将不必要的代价降到最低。唯有如此,才能彰显出社会主义较资本主义在本质上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二,建构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文化体制。一直以来,我国的文化体制出于政治体制的领导,注重政治和社会效益而忽视经济效益,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缺乏活力。为此,就要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以推动文化体制创新。一方面应加快政府文化经营职能和管理职能的分离,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合理划分各部门职责和权限,朝着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目标转变。进而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注重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效益,引入市场机制,拓宽社会资本融合渠道,在国家允许范围内鼓励引导个人、企业、社会共同投资文化产业,形成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文化产业格局。另一方面,着眼人民群众的实际文化需求,生产出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性的文化产品,以需求带发展,因为文化生产力不同于物质生产力,它要通过物化的文化产品才能揭示实际文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进而找出差距,取长补短。

第三,加快调整文化结构,转变文化增长方式。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保证。因此,要彻底摒弃过去单纯追求经济的片面发展模式。一是要调整文化结构。不能将着力点仅仅放在物的层面,要更多关注社会特别是人的精神层面,避免人们精神追求的庸俗化。还要统筹区域、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形成区域、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二是要转变文化增长方式。要实现文化发展与科技创新相融合,以科技创新带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以此对接世界优秀文化,提升文化发展的活力与空间,增强全民族文化发展的创造活力,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号召力和感召力。

当代中国进入各项建设改革纵深攻坚阶段,社会正处于重大的转型期,社会转型的速度、广度、深度、难度前所未有。在这个社会结构错动、社会问题频发、社会风险加大的社会变迁时期,迫切需要建立起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用贴近时代、生动丰富、富有感染力的先进文化引领社会发展方向,凝聚意志共识,达到凝神聚魄、兴国之魂的重要作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来更好地推进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

[1]新华网.十八大报告[EB/OL].[2012 -11 -19].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 -11/19/c_113722546.htm.

[2]列宁.列宁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梁嘉琳.原环保总局副局长:去年中国环境污染损失超2 万亿[EB/OL].[2013 -02 -137].http://www.finance.ifeng.com/news/special/2012lianghui/20120313/5739824.shtml.

[7]新华社.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E2012 -02 -15].http://www.gov.cn/test/2012 -02/15/content_2067314.htm.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生产力强国生产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强国有我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秦晋争霸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