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镇化推进下成人教育的困惑与应策
2014-03-30曾青云,许伶军
曾 青 云,许 伶 军
(1 江西师范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7; 2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7)
新城镇化推进下成人教育的困惑与应策
曾 青 云,许 伶 军
(1 江西师范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7; 2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战略的提出,不仅赋予我国成人教育以新的使命与责任,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与困惑。而在新城镇化建设与成人教育困惑之间,不仅凸显出我国社会转型发展的基本趋势,还真实展现出成人教育的新属性、新个性、新目的、新功能等要素核心。促使人们在上述认知的基础上,从新城镇化建设的视野下,对成人教育的新目标、新要素、新趋势进行透析与凝练,从而聚合中国特色新城镇化建设的新生态。
新城镇化建设;成人教育;困惑;应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战略的提出,把我国成人教育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直面新城镇化建设中势不可挡的学习型城镇建设、生态文明城镇建设、智能型城镇建设的时代大势,尤其是在“人的城镇”理念的推进与普及中,我国成人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也在实践和思辨中得到了升华与延伸。而中国特色新城镇化建设中浮现出的一些深层问题与矛盾,也给成人教育带来了种种挑战与困惑。在此形势下,成人教育是“守成”还是“创新”?“发展”还是“跨越”?是“应时”还是“乘势”?已成为我国新城镇化建设必须解读的重大命题。
一、新城镇化建设认知差异引发的成人教育定位困惑
战略高度上看,国家已将“新城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创新型社会建设共同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尽管自党的十六大(2002)鲜明地提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目标以来,城镇化就在我国全面推进,近些年来力度还在不断加大,但把“新城镇化”放在国家战略层面上亮相还是首次,表明了党和国家对新城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本然关系的深刻认知与准确把握,显示了党和国家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志与决心,这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当前社会对新城镇化建设还存在不少认知差异,差异点主要集中在“是以人为建设之本,还是以效益为建设之本”的认识上。一些地方政府对“人的城镇化”理念的认识上有差异,受传统城镇化模式惯性作用,仍以经济发展为目标,以工业化为主线,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土地为主要内容,以外延扩张为特点,以外部需求为牵引,以物质资本投入为驱动力,以如此等等陈旧观念,来解读新城镇化战略,功利意识十分明显。由是,有的地方模糊城市化与城镇化的区别,大搞“土地城市化”,把扩大城市规模、增加城市人口作为城镇化的主旨,造成“千城一面”、城市功能不互补的局面。有的地方政府片面认为城镇化就是让农民进城,醉心于“楼的城镇化”,认为只要让农民“洗脚进城上楼”就算达到目的,至于如何通过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他们能在新城镇生存发展的问题就鲜有人考虑。上述认识差异,无疑会对新城镇化战略中的成人教育社会定位问题产生困窘。
一是影响成人教育性质的定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论断,是党的“以人为本”思想在新城镇建设中的贯彻落实,突出了“人”的变化与发展,在推进新城镇化建设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这也意味着,成人教育也将发生质的跨越,从传统的教书育人,向更为宽广的空间演绎“人”作为社会主体发展的行进脉络与思辨历程变迁。从上述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新城镇化建设是建立在“人”的整体素质提升之上的,它的优劣将决定新城镇化战略的成败。由此,如何尽快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使之适应新城镇化建设带来的社会环境变化和社会角色转换,承担起新的责任与义务,发挥新的社会作用,就成为新城镇化战略对成人教育发展提出的一个重大现实命题。而“以效益为建设之本”的片面认识,必然会引发撇开新城镇化建设盲目发展成人教育,或撇开新城镇化建设来奢谈成人教育发展的悖相。
二是影响成人教育趋势的定位。在新城镇化建设的视角下,精准定位成人教育趋势十分必要。所谓精准定位,既要把握以“成人”教育引领新城镇化建设的新走势,充分认识到,在新城镇化建设全面推进的战略期,如果不重视以“成人”为主体的农村转移人口的教育和培训、安置和疏导,新城镇化规划和建设将不能适应社会转型要求,将难以避免西方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悲剧与问题。同时,还要通过不断健全与完善“成人”教育以提高“成人”的个体技能和群体素质、提升“成人”的角色转换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改善“成人”的生存境遇和工作前景的三大职能,从有形物质的规划和无形资源的设计两方面勾勒出新城镇化建设发展的蓝图。而“以效益为建设之本”的片面认识,必会引发关注成人教育功利的力量超过注重公益的力量的现象,在新城镇化建设中出现乃至蔓延,以至误导成人教育的发展取向。
三是影响成人教育的价值定位。新城镇化建设本身就是多元化价值体系不断伸展、不断升华和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成人教育价值在新城镇化建设和多元化型价值体系中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成人教育的冲动与激情是对新城镇化建设战略目标的积极回应,成人教育的价值及其物化表象是构建新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和新城镇化建设的显著标志,成人教育发展不能离开新城镇化建设的基本范畴,必须符合新城镇化建设基本要求,要经得起新城镇化建设实践的检验,如果新城镇化建设对成人教育的需求程度不断提升,就表明成人教育发展定位的正确,对新城镇化建设具有价值。而“以效益为建设之本”的片面认识,肯定会萎顿成人教育的价值作用,甚至把成人教育的价值排斥在新城镇化建设要素之外。
二、新城镇建设目标问题促发的 成人教育内涵困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战略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新城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其核心是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并落户于城镇,同等享受就业、随迁子女教育、住房、基本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较为平衡,实现城乡、地区之间的均等化,城镇不同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得到充分的保障;农业转移人口获得公共服务的体制和制度保障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的社会性和公益性全面体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强度与模式更趋合理等三个方面的目标。
但受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影响,尤其是等级化城镇管理体制下的城镇公共服务差距,引发新城镇化建设区域性目标差异,以至出现诸如发达地区有着通过“新型城镇化”,解决发展用地不足矛盾的强烈冲动;中部地区则一边是新开发的一些“工业园区”人气不足,一边是基层干部忙着“赶农民上楼”,多出让一些土地“换钱”,来缓解财经紧张的情况;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干部则还是一脸茫然。甚至出现一些地方政府利用“新型城镇化”,以各种名义掠取农民的土地利益,上演强势政府、强势资本与弱势农民的不对等博弈。而对于投入大、回收周期长、受益对象主要是“人”的成人教育,很多地方政府则表现出不应有的整体性缄默,有的甚至将国家对“成人”教育的专项补贴也挪作他用。显然,这些状况都对成人教育内涵建设问题带来困顿。
首先,局限成人教育的“包容性”。作为新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成人教育必须顺应新城镇建设带来的社会经济结构、国家宏观政策、民族文化传统等环境条件的变化,在处理好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其他成人教育类型之间的交叉、衔接和沟通等内部关系的基础上,以提高“新市民”整体素质为教育目标、以满足“新市民”生活需求为原点,坚持“一切为了新市民”、“为了一切新市民”、“为了新市民的一切”的教育宗旨,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政策完善、文化转化,成为协调新城镇化建设各大系统关系的纽带。显而易见,上述种种要义只有在新城镇化建设大目标的引领下,才能发挥应有的时代效应,不然极易陷入盲索的窘境。
其次,制约成人教育的“开放性”。作为新城镇化建设的枢纽工程,成人教育必须以时代胸襟向社会全面开放,去面对新城镇化建设带来的百舸竞发的新局面。在层次结构上不仅包括基础的扫盲教育、中等教育、培训教育,还应大力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和高等继续教育;在形式结构上,必须涵盖学校教育、远距离教育、社会推广教育、岗位培训、自学考试教育等;在机构结构上,应形成以国家办学为主体、社会力量办学为辅助、并广泛吸引“新市民”和专业人员等多方力量参与的立体格局。并以此为基点,低门槛零条件地为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成人”提供高质量、广领域的教育服务,促使新市民个性充分发挥、促进新市民能力全面发展,推动新城镇化战略的顺利实施。无疑,这些诉求都必须围绕新城镇化建设总体目标来进行,否则,成人教育还只能处于一种比较狭隘的自发状态。
再次,消解成人教育的互动性。作为新城镇化建设的民生工程,成人教育涉及政府的农业、教育、劳动与社会保障等重要部门,还涉及财政、工会、妇联、共青团、扶贫办等相关部门,需要成人教育与方方面面保持一种互动交流、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良性关系。但这种互动,须有新城镇化建设终极目标的支撑,如果不同地区或各级政府对新城镇化建设目标上有差异,必然造成政府职能部门角色定位与职能分工不清,导致成人教育的调控体制和互动机制缺失,难以协调与成人教育有关的用人单位、教育机构、从业行业的各种关系。还极易引发各部门之间的利益竞争,对本部门有利的争着管,对本部门不利的就相互推诿,致使成人教育沦落为利益工具或创收项目。
三、新城镇化建设资源问题催发的成人教育需求困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论断,从战略方式上对新城镇化建设的线路图作了科学描述,将新城镇化建设明确定义为我国产业结构与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这也意味着,从高能耗的城镇化到低能耗的城镇化、从高环境冲击型到低环境冲击型的城镇化、从放任式机动化到集约式机动化的城镇化,将成为我国新城镇化建设的主干线。显然,这种战略方式当有合理资源聚集机制的积极支撑,特别是在政策资源和社会资源等的投入与聚合上有所作为。
但现实问题在于,新城镇建设资源不足却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一方面,是国家相关政策供给不足。新城镇化建设作为一次新的社会变革实践,在国际上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在国内也只有前几阶段城镇化的探索,尽管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为新城镇建设出台一系列政策,但只是一些解决现实问题的举措与建议,进行根本性和整体性建设的法律与政策则准备不足,新城镇化只能是在传统的行政化和政治化基础上,摸索建设发展之路。另一方面,是必要资源供给不足。当下,新城镇化建设的资源主要还是以土地资源为主,中央政府相关资源投入相当有限,而一些地方政府“押宝”城镇化,地方融资平台“主要抵押靠土地,还债付息靠卖地”,新城镇建设所需的各类资源相当匮乏。就成人教育而言,这种资源匮乏将产生的极大需求屏蔽。
第一,屏蔽成人教育的创新需求。“创新”是成人教育发展的第一诉求,在教育对象上,要求以广大的成人为基本对象,以提高全体“新市民”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在教育场所上,要求以新市民的工作间或生活区为主要场所,以满足广大新市民工作需求和生活需要;在教育职能上,要求致力于培养新市民在各种职业中流动的技能,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欲望,而不仅仅是培养成人从事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的技能;在教育特色上,要求传授新市民获得知识的方法,而不是被动地灌输给他们知识。唯此,才能把每一个新市民都培养成为推进新城镇化建设的新动力。上述种种创新,都是主观见于客观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各种物质资源作为支撑,否则,就会成为镜中之花。
第二,屏蔽成人教育的发展需求。新城镇化建设需要多类型人才的共同努力,成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面向社会,通过为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人”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人教育要倾力于促进成人适应生存环境变化、加速城乡文化融合、实现社会角色转换,形成人人肯学、爱学、善学的社会风尚,营造时时可学、处处应学、人人能学的社会氛围。成人教育还要充分利用政府部门、工会、妇联、各级各类成人教育机构、图书馆、文化宫、博物馆等组织机构的力量,开创成人教育的新窗口、新平台、新需求,让成人教育成为新城镇化建设的脊梁。显然,这种发展本身就是一种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互动与交流的社会活动,资源的极端重要性显扬其间。
第三,屏蔽成人教育的社会需求。新城镇化建设中,广大新市民虽然对新城镇生活有憧憬,包括希望进入新城镇安居乐业,离开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但他们很难摆脱心理上的自卑,在新城镇寻求自我发展的热情和信心受到挫伤,对新城镇也怀有一定的戒备和恐惧,对成人教育也缺乏信任,大部分人认为参加成人教育学不到东西,“怕上当受骗,怕做无用工”的想法广泛存在于新市民头脑中,造成成人教育社会需求的疲软。这就要求成人教育去营造一个公益公平、鼓励激励、结构配套的教育环境和社会氛围,使接受教育成为新市民的第一需求。可以预见,如果没有足够教育资源的支持,这些都将无从说起,只能停滞在纸面上。
四、新城镇化战略趋势与成人 教育应对方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阐明,从城市优先发展到城乡互动发展的城镇化、从数量增长发展到质量提升发展的城镇化、从少数人先富的城镇化到社会和谐的城镇化,将成为我国新城镇化建设的大趋势。显然,这种趋势亟盼成人教育的积极回应。
其中,以“大市民”教育应对“从城市优先发展到城乡互动发展的城镇化”是基础。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新城镇化建设将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种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是搞“一样化”发展,而是要追求两者差异化互补协调发展,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尤其是要求在道路、通讯、水电以及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方面,均衡配置公共资源,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让农民也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因此,成人教育以“大市民”应对“城乡互动”的新城镇化趋势具有划时代意义,这不光是修正社会对成人教育的认识误区,为成人教育正名,更关键的是通过确定目标、修正取向、选择方式,调整内外关系,着力构筑三大平台。一是构建“成人素质更新平台”,通过各类教育活动的展开,对区域内成人教育需求进行调查、分析、规划、调整,使之成为成人综合素质的提升、更新与帮扶中心。二是构建“新市民科学知识推进平台”,突出成人教育的现代科学知识普及与现代科学技术转化功能,力求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研合作”等形式,把“科普进城镇、科研在城镇、科技利城镇”的理念等落到实处,使成人教育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推进器。三是构建“新市民创业就业平台”,以开展创业、就业培训为核心,让广大成人掌握一技之长、提升职业素质、提高创业就业竞争力。使新市民在土地流转后,失地不失业,就业有岗位,创业有扶持,在新城镇建设中有一个稳定的谋生筹码。
以“大技能”教育顺应“从数量增长发展到质量提升发展的城镇化”是关键。“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有质量的城镇化的核心,这是与以前城镇化建设完全不同的新亮点,让广大成人能及时适应新城镇化所带来的产业升级和从业技能升级则是关键之所。而“大技能”教育要对广大新市民进行普适性技能培训,使其适应新城镇化建设带来的产业升级后的各种行业的新发展。第一,根据新城镇建设的就业需求,积极开展各类就业前培训,如星级家政服务、保育员、美容美发、面点制作、汽车维修与保养等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后颁发专业上岗证书,使新市民能拥有一技之长。第二,根据产业升级需求,积极开展岗位职业培训,如高级技工培训、岗位能手和技术标兵培训、职位晋升培训等,为新市民的职业生涯创造发展空间。第三,根据“成人”的标准要求,开展成功典范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等,用身边的成功实例为“成人”提供效仿的榜样,从而动其心、激其情、促其行,进一步激发新市民群体的拼劲和闯劲。第四,要开展广泛的功能扫盲教育,新城镇建设促使各种富有科学技术含量的新产品大量涌进成人的日常生活,而大多成人在现代科技常识方面,却往往如“ 文盲”般贫乏,缺乏处理某些现代信息、利用现代信息的能力,成人教育则要通过各种现代科技知识的普及,让新市民改变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真正把新市民的各种能力发挥出来。
以“大公益”教育对应“从少数人先富的城镇化到社会和谐的城镇化”是要害。和谐的城镇化建设强调的是共同富裕,从意识形态上纠正了先前一些人对“让少数人先富起来”观念断章取义的认识,使新城镇化建设不能只关注经济效益,更要侧重于社会效益的观念成为社会共识。维护教育的公益性,促进教育公平,以实现广大成人的根本利益则是其重心所在。“大公益”教育正是要以此为原点,主动实现成人教育与和谐城镇化建设的无缝对接,在“新城镇化建设”整体架构下,以社会需求为引向,以政府调控为基础,以职业教育为抓手,以教育资源整合为动力,整体围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个主轴,实行上下波动与全方位互动,通过教育结构完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教育职能健全、教育机制运行,深入广大新市民之中,了解他们的生存需求、职业需求、学习需求、情感需求,把握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认识、学习目的、学习要求,使成人教育由单一的人才培养职能,向满足社会发展、文化进步、人才培养、经济增长的不同要求和需求的职能方向转进,切切实实使成人教育成为服务新市民,并让新市民信赖和满意的新型教育形式。
[责任编辑 张淑霞]
Dilemma and Strategies for Adult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Urbanization
ZENG Qing-yun1, XU Ling-jun2
(1CollegeofFurtherEducation,NanchangNormalUniversity,Nanchang330027,China;2CollegeofFurtherEducation,JiangxiScience&TechnologyNormalUniversity,Nanchang330027,China)
The Decision of the 3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Party Congress has advanced the strategy of “adhering to the line of new urba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this does not only endorse new destinies and responsibilities but also rises dilemmatic situation of adult education. The dilemmatic situation reveals the basic tre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and the main elements of adult education such as its new function and nature. The Decision helps us to realize the new goals, elements and trend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md therefore build up a new ecosystem for adult education.
new urbanization; adult education; dilemma; strategy
G720
A
1674-2087(2014)01-0085-05
2014-01-10
曾青云,男,江西吉安人,江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成人教育基本理论研究;许伶军,女,江苏徐州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成人教育基本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