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优性评价机制下高校教师职业化素养问题研究
——以广西高校教师调查为例
2014-08-08张丽萍,黄文龙,杨启军
张 丽 萍,黄 文 龙,杨 启 军
(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海学院,广西 北海 536000; 2 桂林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择优性评价机制下高校教师职业化素养问题研究
——以广西高校教师调查为例
张 丽 萍1,黄 文 龙2,杨 启 军2
(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海学院,广西 北海 536000; 2 桂林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在择优性评价机制背景下,从高校教师胜任特质入手,筛选出符合教师教学职业化素养因子,并自编成行为问卷,以广西高校教师和学生为例进行问卷调查,由此分析高校教师教学职业化素养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师教学胜任力的五力与四个等级模型,以及评价机制改善建议。
高校教师;教学职业化素养;胜任力模型
一、高校教师教学职业化素养的 现状调查
根据多方面了解,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职业化素养缺失主要体现在:第一,责任感、使命感不足。有部分教师把工作的重心放到科研或其他副业上,而对于教学却马马虎虎,教师上课讲授的内容几年都没有什么改动,也有教师为了其他副业,上课让学生看碟子或让研究生代课等。教学工作是教师的本职工作,现在却变成了副业。第二,缺乏当为而为的信念,导致服务精神、奉献精神严重不足。教师兼有科研和育人这两大工作,这是教师本应该做的,但有很多教师缺乏这种当为而为的信念,却把科研当成赚钱的工具,把教学仅当成谋生的手段,也很少主动关心学生的心智问题。第三,人格魅力严重缺乏。人格魅力来源于自身心灵的修炼与美的修养。美的素养会让我们的思维更加精致,也会促进我们自身修养的提升。教师作为学生心灵的导师,教师美的涵养会让教师的人格更有魅力。而高校教师整天忙于工作和生活,对于心灵美的内涵提升很少。
为了实证上述问题,我们以广西高校为对象展开了实证调查研究。首先,我们对大量的文献进行了分析,从中筛选出合格的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为:奉献精神、责任感、表达力、沟通力、科研能力、实践经验、热情、公正,换位思考、自我反省、尊重学生、专业学生、进取等因子。见图1。
图1 教师的职业化素养
然后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的教师,其人数分别为:93人、140人、182人,学生则从这些教师所教的专业的高年级(大三、大四)中按教师人数比例抽取。其中男性占的比例为47.4%,女性占52.6%,工科占57.6%,文科占42.4%。通过自编的《教师职能理念与职业化素养问卷》让学生选择出他们认为教师应该具备的6种素养因子,这些职业化素养因子被学生选择的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其中排在前6名的依次为:责任感、表达力、尊重学生、沟通力、专业知识、奉献。目前,我们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为中高阶人才,追求卓越成就导向是中高阶人才的典型特征。进取是追求卓越成就导向的一种体现。进取被学生选择的比例最低,这可以反映出学生对进取心不够重视。
目前,我国高校已经非常重视对教师专业知识的考察,在这里我们就不重点考虑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最后,将责任感、表达力、尊重学生、沟通力、和奉献这五种素养因子编成行为问卷,对广西高校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教师教学职业化素养调查现况表现如下图2组所示。
我们把教师的责任感、表达力、尊重学生、沟通力、奉献这五种素养因子的水平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其中A等级的表现最差,B等级排在第二位,C 等级排在第三位,D等级的表现最好,然后转化为教师的行为表现,让教师和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答案。最终得出的结果如下:从教师素养因子各水平百分比图(见上图2组)中可以看到:对于教师责任感,选择A、B、C、D四个等级的百分比很接近,说明教师对责任感的理解还存在分歧。
对于教师的表达力,大部分教师都选择B和C两个水平,这说明教师的表达力处于中等水平。而且对提高表达力没有太高的进取。绝大部分教师都认为自己可以做到尊重学生,而在沟通力和奉献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教师的沟通力处于C等级,而奉献处于B等级。以上的结果显示教师的责任感、表达力、沟通力和奉献这些素养需要不断加强。
从教师与学生对教师责任感的评价中可以看到: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责任感水平处于C等级,而教师选择B和D等级的较多。教师与学生对于教师表达力和奉献的评价非常相似,而对尊重学生和沟通力的评价差异很大。绝大多数教师认为他们对学生的尊重处于最高等级,而绝大部分学生却认为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只处于C等级。可见,对于如何尊重学生,其尊重的内容是什么,学生与教师认知不能共识,学生的需求与教师的供给没有契合,这需要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另外,在教师沟通力的评价中,大部分教师认为他们的沟通力处于C等级,而学生选择B和D等级的较多。从分析结果可看出,教师和学生对于教师素养各个因子的评价上存在差异。如教师对学生的需求把握不准确,有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教育资源浪费。
上述表现与教师职能理念问卷调查结果比较一致。教师职能理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第一,责任感迷失现象严重,表现出教师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如当我们问教师:当你接到一个有关科研的应酬需要调课时,你会怎么做?其中有13.49%的教师选择立即另外安排上课时间,49.88%的教师选择到教务处办理调课手续,15.66%的教师会找其他教师帮忙上课,20.96%的教师选择把应酬推掉。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教师把科研的地位看得比教学还重,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科研的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而现在大部分的教师却把科研看得比教学还重要。当问到如果马上要开学了,你既要交教学计划又要完成研究报告,你会怎么做时,结果选择赶紧完成交上去的教师超过1/3,教师只管完成而不管品质,这是一种缺乏责任感的表现。
第二,表达能力不符合教师的核心胜任特质要求。作为教师能用学生理解的语言来表达是沟通的胜任标准。可是当问到教师:你认为大多数教师的表达能力处于什么位置时,9.40%的教师认为可以做到运用肢体语言丰富讲课内容,37.35%的教师认为可以做到条理清楚,36.63%的教师认为可以做到突出重点,16.63%的教师认为可以用学生可以理解的语言来表达。讲课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这是我们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大部分的教师能够做到这一点,但是绝大部分教师却无法做到用学生理解的语言来表达。
图2 教师素养因子各水平的百分比图 图3 教师与学生对教师责任感的评价
图4 教师与学生对教师表达力的评价 图5 教师和学生对教师尊重学生的评价
图6 教师与学生对教师沟通力的评价 图7 教师与学生对教师奉献的评价
第三,奉献精神不足,为学生解惑不热心。当问到学生在假日找你请教问题时,有28.0%的教师选择了先考虑自己能否抽出时间再决定,这部分教师的价值观是利己型的价值观,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缺乏奉献的精神。在问到教师做科研是为了什么时,5.78%的教师回答是为了评职称,56.63%是为了赚钱,28.92%的教师是为了学术发展,而仅仅只有8.67%的教师是为了社会发展,这是教师重功利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有9.16%教师是因为教师的待遇好而选择教师这个职业,36.87%的教师是因为教师的社会地位好而选择当教师。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教师的最大荣誉在于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如果带着这样的择业价值观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他们对教育事业的奉献就很值得怀疑。
总之,教师的教学职业化素质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使命感、责任感、奉献精神、服务精神、美的修养等方面的不足,这也导致了教师质量不高,进而影响了教育的质量。
二、择优性评价机制下高校教师教学职业化素养问题分析
上述问题的存在,有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人文环境、个人价值迷失和高校人才管理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仅从高校择优性评价机制下人才管理方面探讨其原因。
(一)择优性评价机制还不完善,没有建立一套合理的教师胜任力质量管理体系。引起我国高校教师的职业化素养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高校教师的胜任力质量评价与管理存在问题。首先,我国对高校教师的招聘机制还不完善。高校教师聘任的目的是根据高校的教学、科研、育人、服务等任务需要,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来招聘能够胜任高校教育的人才。但是在招聘过程中,育人和服务等这些能力很难通过简短的笔试、访谈、试讲等鉴别出来。其次,择优性评价机制还不完善。目前我国对高校教师的评价和管理仍然侧重于专业学历、教学课时和科研成果,而这些评价基本上是对外显结果性指标量的考察。即择优的指标侧重于外显性的胜任力特征,而对于隐性素养质的测评与过程指标考虑得非常少。因此,要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化素养必须根据我国高校的实际状况,建立一套合理的教师胜任力质量管理体系。
(二)择优性评价不完善的导向,使高校在教师人才管理中不重视对内隐发展性的职业化核心素养的培育。服务社会导向、反思改善能力或创造力是个体高绩效水平胜任的核心发展潜质,是现代职业人终生就业力必须具备的内隐职业化素养,而专业才能、工作心智能力则是基本的职业资格或工作适任力,它们构成了现代职业人的基本职业化素养。内隐发展性的职业化核心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个体的基本的职业资格或教学适任力的高度。所以,内隐发展性的职业化核心素养更为重要,它是教师教学职业素养结构中的核心才干。
(三)学校的教育文化以及教师教学职业化素养提升没有围绕学生核心才干成长需要这个中心。由于校园文化和治学精神等价值链管理不善,每位教师对其职业价值认知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不能凝聚,高校教师人才管理机制与激励导向与学生就业力质量要求不匹配,其职业生涯管理也难以落实。我们的一切育人活动都是为培育学生服务的,因此我们必须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以此来反推教师职业化素养应该在那些方面提升。现今企业需要的是具多元智慧能的人才,如何培养出具有多元智慧的人才是高校教师职业化素养提升的最终目的,也是高校教师胜任力质量管理的重点与难点。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关注这市场的变化,使培育的人才与企业需求的职能形成一个动态的平衡。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意识要不断地更新,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用前瞻性的眼光来培育未来的人才。
三、建立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高校教 师教学职业化素养特征评价机制
为了改善职称导向的择优性评价机制产出的弊端,需要重新构建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与激励评价机制。当今社会最显著的特点是信息的快速更新与社会观念形态的急速转变,进而促使顾客多元需求价值的衍生,使得企业不得不通过多元价值来满足顾客,因而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已不同于以往。从我们对大学生就业力结构要素的实证调查而知:仅仅是以知识为优势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而拥有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多元智慧的人才。因为他们都拥有很强的资源整合能力,是有可能成为企业所需求的人才并能顺应社会发展。[1]所以,培养出具有多元智慧的人才是高校教师职业化素养提升的最终目的。那么,一个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高校教师需要拥有什么样的职业化素养特征呢?
朱洪涛在《浅谈合格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文中指出,合格的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主要包括:高尚的师德、人格魅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基本能力、应用高等教育学理论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口才和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规范的教学动作;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还有学者认为教师的素养主要包括本学科的基本素质、相关学科知识基本素质、高等教育学理论基本素质、人文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素质、教育方法或技术等基本素质。还有学者认为高校教师应具备基础性素质、创新性素质、发展性素质。
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职业化素养的目的是为了使教师成为优秀教师,即教师能够胜任高校的教育工作,换句话来说就是提升高校教师的胜任力。徐建平在《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测评研究》中指出:优秀教师的胜任力包括进取心、责任感、理解他人、自我控制、专业知识与技能、情绪觉察能力、挑战与支持、自信心、概念性思考、自我评估、效率感11项特征。任嵘嵘、史学军、王金玲等人(2007)以河北省高校教学型教师的胜任能力为研究对象,最终得到的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包括三个因子:即专业能力、驱动能力与个人成熟。何向荣(2005)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绩效管理的模式进行了研究。该研究建立了一个高职教师的胜任特征模型。包括九个胜任特征:成就取向、主动性、团队精神、诚信、专业知识、学习与科研能力、创新能力、计划能力和沟通能力。在教师胜任力模型中,人际沟通、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教学领导力、团队合作、专业能力等特征是众多研究者所认同的主要教师胜任力特征,这些特征在教学活动、学生管理、学校事务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
从教师的教学职业化素养或胜任力特质分为显性和隐性两部分来看,教师的显性素养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而隐性素养的重点是师德、思维品质、价值观等方面。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最终差别在于价值观的差异,而这种差异表现在思维品质上,并通过语言、行为等体现出来。内隐素养的培育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但如果没有内隐素养的提升,外隐素养会变得空洞而没有内涵。如果教师视野不高则教书乏招,学术不高;底蕴不厚则创新乏力,受人质疑;修养不足则育人乏术,心灵无光;情趣不多则生活乏味,身心难乐。要做到高视野、深底蕴、高修养、多情趣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内隐素养用。[3]
因此,从上述各学者对教师职业化素养和胜任力特质的研究成果出发,我们认为高校教师的教学胜任力主要包括知识思考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人际关系与沟通能力、工作心态能力、学习成长能力和教学或课堂管理能力等五力模型。其展开要素为:第一,工作心态品质:自信、目标、热情与奉献和使命感;第二,学习成长管理能力:承诺、进取、坚忍性与责任感;第三,人际关系与沟通能力:观察、信任与尊重、表达与沟通;第四,知识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预见性、规划、执行力;第五,教学或课堂管理能力:影响力、指导力和关心他人等。
同时,我们主张从个人与学校两个主体关系来界定胜任力的五力等级。站在个人才能和学校才能关系看,两类才能高度的契合关系为最佳状态,即表现出人尽其才。按两类才能契合的程度我们可以把胜任力差异性分为四种等级状态,即第一级是两类才能为资源状态,非目标紧密结合,也可叫工作心智能力、第二级是进入任务职能的操作加工或执行运作,也可叫专业(部门)才能、第三级是运作控制与改善或创造,也可叫控制能力(改善力或创造力)、第四级是突破旧有工作方法,追求卓越,也可叫追求卓越成就导向。等级越高对教师的教学职业化素养的要求也越高。
另外,针对高校教师的胜任力质量评价与管理存在问题,我们还需要以即政府的行政机制、专业团体的专业机制与教师教育机构的学术机制三结合,建立一套合理的教师胜任力质量管理保障体系。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职业化修养,还需以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品质为中心,团队合作与奉献的价值观来优化校园文化,做好文化运作管理,创造教师教学职业化素养提高的环境。把所上述设计的教师胜任力五力模型质量要素转化为教师教学职业化素养标准来约束和规范教师,重视对内隐核心发展性职业化素养的培育。
[1] 高永惠.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要素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7):79-81.
[2] 李孝民.高校教师教育胜任力模型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1.
[3] 梁建芳,高威.高校教师师德修养的现状分析与研究[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09(6):104-106.
[责任编辑 张淑霞]
A Study of College Teachers Professional Literacy from the Perspective Selective Evaluation—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College Teachers in Guangxi
ZHANG Li-ping1, HUANG Wen-long2, YANG Qi-jun2
(1BeihaiCollegeofBUAA,Beihai536000,China;2SchoolofManagement,GuilinUniversityofTechnology,Guilin541004,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lective evaluation and with college teachers’ competency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author puts forth the elements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literacy, and then compiles a behavior questionnaire basing on these elements. The questionnaire was conducted among college teachers and college students in Guangxi Province so that it exposes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professionalizing college teachers. Centralizing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brings forth the five factors of college teachers’ teaching competency and four grade evaluation models of competency.
college teachers; professional teaching literacy; grade evaluation models of competency
G451
A
1674-2087(2014)01-0075-05
2013-11-27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9XJY010),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200812MS169)
张丽萍,女,河南南阳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教师思想教育和高等教育管理;黄文龙,男,湖南汉寿人,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就业胜任力和高等教育管理;杨启军,男,江苏南通人,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教师管理和高等教育管理。
1986年教育部发布《关于高等学校深化职称改革工作,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的意见》,标志着聘任制改革的开始。由此教师的工作也进入了择优性评价阶段,并形成了择优性评价机制。在这个阶段,教师评价考核的结果与职务聘任挂钩,但是却导致了教师对科研成果等显性素养的过度追求,产生忽视教学和隐性素养成长问题。只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的情况也更加严重。而且目前,我国对高校教师的招聘和考评都比较侧重于对显性素质的考察,对隐性素养的重视相对欠缺。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对教师的教学职业素养进行盘点,了解其质量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