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红利的界定、转换及形成对策
2014-03-30祝福恩
祝福恩,张 舒
(1.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 办公室,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 2.哈尔滨工程大学 思政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改革红利的界定、转换及形成对策
祝福恩1,张 舒2
(1.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 办公室,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 2.哈尔滨工程大学 思政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改革作为主题。其本质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创造体制红利、改革红利。全面深化改革就是改革旧体制创新新体制,改革攻坚阶段就是体制改革,释放改革红利。
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红利;红利形成对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称 《决定》)主题是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创造体制红利、改革红利。习近平多次论及改革,李克强在2013年9月3日到11日,9天内四谈改革及 “改革红利”。自2013年初到今改革红利已成热词,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指明前进方向。因此,有必要在理论上对全面改革及改革红利进行研究和界定。
一、改革红利的多种理解及界定
习近平在广东深圳视察时说: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不会有中国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既表明了新一届党中央的改革方向,也是对过去改革及改革红利释放肯定和认可,表明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2013年10月7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 (APEC)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讲话指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长远发展的关键,在于改革创新。改革之路从无坦途,无论发达成员还是发展中成员,都要做好为改革付出必要成本的准备”。改革决心是何等坚定,改革思路是何等清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及通过的 《决定》以坚持市场取向改革,并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60项任务。李克强出任总理前后,反复提及改革及释放新的改革红利,以此推动体制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何谓改革红利,目前学界和政界认识还多有岐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历以宁认为, “改革红利”又称制度红利或体制红利。是指通过改革使制度或体制得以调整,让制度或体制能释放出更大的能量,推动经济的前进。”[1]第二种观点,慕海平、张占斌认为, “红利,原本指的是股份公司在进行利润与分配时,由股东所获得的超过股息的那部分利润,实际上就是通过 ‘投资’而获得的发展可以被称之为发展红利。”[2]第三种观点,慕海平、张占斌认为, “改革就是对制度的一种调整和改进,是好制度取得坏制度而降低交易成本的过程,这可以说是“制度红利”,这也是改革红利。[2]第四种观点,李后强、廖祖君认为, “新的改革红利将主要不再来自增量改革和帕累托改进,而是来自于存量改革和卡尔多——希克斯改进,将更多地面对结构调整和重组所带来的利益争夺战。”[3]第五种观点,张书林认为, “红利是一个经济概念,通常是指上市公司在利润分成时给的利润,特指普通股东所得到的超过股息部分的利润。将红利一词借用到政治学等领域,就有改革红利之说。”[4]第六种观点,我们研究团队基本上赞同历以宁老先生的观点,可界定为改革红利是指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通过对旧制度的改革并形成新制度,实现具体制度与基本制度的一致,以体制创新满足人们的需求并释放出更大的发展优势,即改革红利。
我们这种界定是基于以下的思考,一是符合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性质的论述。我国改革不是推翻或否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实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具体体制的自我完善,构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体制以释放新的制度红利,发展红利。邓小平指出: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5]370社会主义改革就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构建新的体制释放发展红利。我国35年改革之路就是这样走过。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决定》是在这基础上全面深化改革,再创造新的体制红利,改革红利。
二是符合 《决定》的改革主题和习近平、李克强多次提出并反复运用改革红利一词涵义。习近平初任总书记到广东深圳之行是表明改革的决心,强调改革没有终结时,只有进行时。李克强任国务院总理后多次论及改革红利,2013年9月11日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做主旨演讲时指出: “中国改革大势不可逆转,推进改革必将释放出新的制度活力。”其实这已对改革红利内容做了界定。 《决定》对改革的阐释与习近平、李克强都是把全面深化改革与改革实现制度创新,释放新的改革红利联系起来,以60项改革任务为直接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这不但没有否定以往的改革开放,而且要全面深化改革。
三是对改革红利界定符合过去35年改革的历程、路径和成功实践,体现 《决定》对改革的新阐释。 《决定》以60项任务覆盖全社会。特别是《决定》出台诸多简政放权的改革开放举措,明确论及上海自由贸易区,该区于2013年9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它是立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战略举措和试验区,它是改革红利,而不是 “政策红包”,它是对传统体制的全面创新,是我国第四轮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我国第一轮改革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推进的农村改革,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打开了国门建立诸多经济改革特区,主动参加国际产业体系的分工;第二轮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阶段,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讲话,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开始了第二轮新的改革;第三轮是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全面融入国际经济大市场。第四轮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并到2020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实现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目的,由此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并进入新的阶段,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释放新的改革红利的客观必然性
《决定》指出: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评议暖和谐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段论述丰富了我们党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从深层次论述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释放新一轮改革红利的必然性及释放改革红利的路径。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决心、改革的方向,是沿着邓小平描绘市场取向的改革之路奋力前行。
从我们对改革红利内涵界定看,新旧改革红利的转换,要从三个维度进行研究。
其一,改革红利的形成是源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其必然要求改革传统体制机制,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完善新体制。邓小平讲的十分明白,判断改革正确与否的标准就是: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既揭示了改革红利产生的根本原因,又明确是不是改革红利判断的客观标准,实则是邓小平对自己领导改革实践的理性总结和科学概括。
发端于我国农村的改革,就是对运行多年的农村大帮哄集体劳动体制的改革和超越,大帮哄劳动方式体制严重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挫伤了农民劳动积极性,桎梏了农村经济发展,平均主义使农民出工不出力,导致了农村经济的衰落,标明原来体制红利已彻底丧失。因此在 “文革”前后,许多地方农民都进行各种各样的改革并形成相关体制的雏形,在 “文革”后期如人们所说, “要吃粮找紫阳,要吃米找万里”,这标明农村改革是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呼唤。在这样的背景下,大胆进行农村改革,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自己的新体制,同时对农村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释放了改革红利,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的衣食住行,同时还推动了城市的改革和发展。这就是第一轮农村改革释放改革红利、发展红利的有利证明。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新体制,经过30多年的运行,其所释放体制红利、经济红利、政治红利等已基本消失,提升的空间已不大,已不再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了,所以必须用新一轮农村改革来代替。对此 《决定》围绕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做了许多新论述,以形成和释放新的体制红利,用新的发展红利促进 “三农”问题解决,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因此说,新的改革红利转换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再如,中央在上海设立自贸区,目的就是以新体制创新释放新的改革红利,因为原来特区经过多年运行发展,靠土地和放宽政策建立的23个特区,其体制红利在减少,再释放红利能力已弱化,必须进行体制创新,再一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培育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极。
其二,改革红利必须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其红利享有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立场,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改革能不能形成红利,是不是改革红利,就看其是否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提出 “三个有利于”已把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最后标准。对此邓小平说过多次,人们为什么支持改革开放,就是“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特别是邓小平在其晚年,说的最多的是让全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不要出现两极分化。因此,在对改革红利的界定中,加进了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的内容,这也是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做为核心和根本立场的科学所在。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只有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需求,其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才是改革红利,体制红利,反之是伪改革,不是真改革所形成的红利,这种红利人民是享受不到的。
我们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改革都能形成并释放红利,有些改革不是真改革。特别在改革攻坚阶段,一些即得利益获得者打着改革旗号呼唤改革,但仅改别人,不但不触动自己的利益,甚至是强化、固化自己的即得利益和权力。这种改革根本不是真改革,是伪改革,释放不了改革红利,人民群众自然不满意。社会主义改革是利益结构的调整,是一场深刻的革命,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是打破固有利益的藩篱。这些年有些改革没有释放改革红利,就是改革决心不大,改革还要与被改革对象商量,还要他们同意,他们一反对就不改了,不敢改革了,这样出台的改革方案也都是 “伪改革”、 “假改革”,形不成改革红利,推动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说,30多年的改革为老百姓创造了许多改革红利,使老百姓富了起来,到改革攻坚阶段原来普惠式的改革已结束。因此《决定》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新阶段,更要关注民生,打破已固化利益藩篱,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共享改革和发展红利。
其三,改革红利释放是靠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体制,体制只有在改革中不断形成和完善,以实现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著名的经济学家奥尔森曾指出过,经济经过一段高速增长后,其必然要形成一些分利集团,它们在过去经济发展中获得了雄厚的政治和经济资源,越来越专注于已有财富的分配而不是再创造新的财富,或致力于通过游说或通过直接操纵权力部门提高新进入者的门槛,以获得垄断性收益,从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阻力。奥尔森所描绘的现状可以说是今天中国的现实。历史上是要经过战争或改革来改变这种状况。今天唯有通过《决定》所强调的全面深化改革打破固有的利益集团,改变固有的经济结构,实现新的体制创新,以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新的体制才能释放新的红利,由此推动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习近平在湖北讲话中明确指出,要以更大政治勇气智慧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他在对 《决定》的说明中两次明确这一点。这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释放新的改革红利指明了前进方向,坚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改革决心和信心。
社会主义改革是对基本制度的一种调整和完善,就是解决旧体制弊端以更好的制度取代不好的制度,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用经济学的话说并不是放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降低交易成本,这种由改革而完善的新制度带来的制度红利,就是改革红利。所以,邓小平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176由此看来,改革是源于旧制度已无法再释放红利,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体制的变革和完善,让新制度形成并再释放制度红利,制度红利实质是改革成果,即改革红利。如慕海平、张占斌所说: “‘改革红利’应该是制度红利和新增发展红利的叠加,是制度变化之后而获得的 ‘多出来’的那部分物质财富和有益成果,实质是由于生产要素组合和优化配置提高了效率和生产力。”全面深化改革在这里起了助推红利形成、转换的直接动力作用,由此也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就是 《决定》提出60项改革任务及以习近平为总书记新一届党中央坚定不移进行改革的深层动因。
三、全面深化改革,释放改革红利的对策
人类社会发展本质是制度红利不断释放、转换的过程,而制度红利又源于改革红利。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答记者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在完善过程中,靠改革进步释放生产力还有巨大潜力,让改革的红利惠及全体人民还有巨大的空间”。在201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大连会议的开幕式上说得更直接: “今天,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已进入提质增效的 ‘第二季’,后面的故事我们也希望更精彩。”这完全符合我国改革攻坚阶段的现实。因此 《决定》指出: “到二0二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我们要落实 《决定》精神,牢牢要抓住 “第二季”的一切机遇,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把改革引向深化,以释放更多更大的改革红利,使中国改革和发展故事更精彩。
第一,用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改革,是释放改革新的红利强大动力。李克强在201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演讲时说,要 “用壮士断腕的决心继续推进改革”。这个论断与习近平2013年7月23日在湖北视察讲话中所明确的 “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论述相一致。实事求是地说,近些年我们改革力度在减弱,改革疲乏症显现,人民群众享受改革红利比例在减少,导致人民群众对改革意见增多,对改革支持度下降,其重要的原因是改革决心不坚定,缺乏壮士断腕的勇气和精神状态,改革的顶层设计不系统并与底层民意脱节,使改革缺乏内生动力、主体动力和亮点。
我们必须承认,现在我国改革进了攻坚阶段,全面深化改革难度比邓小平当初推进改革的难度增大,阻力增强。有的学者说,我国过去30多年的改革是 “帕累托改进”,或是普惠式的改革,几乎每个人都能从改革中受益,或享受到改革成果。而今天改革越来越成为 “卡尔多改进”,利益格局、政治格局调整也越来越难。所谓改革攻坚阶段,直说就是好改的都改了,难改的留下来了,使全面深化改革阻力越来越大。因此必须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深化改革,以全面深化改革的直接动力把邓小平的改革大业推向前进。
第二,推进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改革,是释放改革新的红利的关键点。邓小平曾指出过: “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社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习近平强调改革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李克强重点论及的简政放权,重点都是在强调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通过强有力的政治体制改革,推开全面改革,并把各领域改革引向深化,以实现体制创新并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著名学者辛向阳从跨越四大陷阱论述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特别是提出的跨越 “卢梭陷阱”防止党内形成既得利益集团极有现实意义,从中看到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对释放改革红利的重大价值。
新一届政府在十八大精神和 《决定》指导下,大刀阔斧并按既定时间表进行改革,到现在为止分多批下放了行政审批事项,用李克强的话说,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有效释放了改革活力、改革红利。我们之所以突出强调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行政体制改革,因为现实中许多领域的改革受阻都与政治体制的弊端有关,甚至源于此。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实质是政治利益的割舍和放弃。经济体制改革是经济利益的调整,政治体制改革是权力结构的调整,在中国这多年的官本位社会里,政治体制改革的难度、阻力可想而知。因此,必须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打破固有利益的藩篱,打胜政治体制改革攻坚战,释放出更多的改革红利。
第三,推进国企改革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释放改革新的红利的突破口。从现实看,经济体制改革能否深化,能否再释放新的经济体制改革红利,关键的问题是国企改革。国企之所以必须进行改革,因为自二十年前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目标以来,改革进展不大。国企有三大问题,即垄断+内部人控制+政企不分,这是国企体制的特征和弊端,这都与腐败相连,既是腐败产生的孪生姐妹,又是滋生腐败的体制根源,在这种国企体制下,导致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个人化,个人化的结果使改革红利被其垄断,同时又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进而滋生了腐败,更主要的是严重阻碍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影响了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因此,国企改革成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难啃的骨头,这块骨头啃不下来,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必然受阻,无法释放红利。
国有企业必须进行改革,使国企回到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为此,改革还要有顶层设计。笔者在几年前就强调,改革顶层设计应有顶级研究改革的智囊机构,建立系统研究改革的部门,把改革的顶层设计与群众要求结合起来[6]。使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有质的突破,实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更加完善,为人民释放出更多的改革红利。
我们寄希望于在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决定》吹响第四轮改革攻坚战的号角,形成新一轮的改革浪潮,进而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具体体制与之更加适应,并释放更多的改革红利,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改革的红利和发展成果,切实体现改革发展的以人为本,以确保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顺利实现。
[1]成思危,厉以宁,吴敬琏,林毅夫,等.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慕海平,张占斌.改革是最大红利 [N].光明日报,2013-06-14.
[3]李后强.廖祖君.新的改革红利来源于结构调整和优化[N].光明日报,2013-06-18.
[4]张书林.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红利 [J].理论探讨,2013(04).
[5]邓小平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祝福恩.改革顶层设计应有顶级研究改革的智囊机构[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2).
[责任编辑:李成林]
F202
A
1671-6183(2014)01-0012-05
2012-12-15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2013—2014年度课题。
祝福恩 (1955-),男,黑龙江青冈人,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常务副院长,哈尔滨工程大学思政部教授,博导,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张舒 (198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程大学思政部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