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的校外成因及矫治策略①
2014-03-30王志鹏
王志鹏,张 梦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抚顺113000)
“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大学生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不符合大学生课堂行为规范、违反学校规章制度、影响自身或他人课堂利用率和在校获得利益的行为。”[1]即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不仅对教学秩序产生了冲击,也影响了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淀,进而阻碍其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探究和理性分析此类行为,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的良性发展和有序进行,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进一步加强学风校风建设。
1 问题的提出
如今,大学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都相对宽松,教师对学生的干预和制约逐渐减少,再加之很多学生没有长远的规划和目标信念,欠缺自控力和自制力,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在课堂上肆无忌惮地睡觉、听音乐、吃零食,更有甚者在课堂上接打电话。
1.1 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的主要特点
首先,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在不同种类的课程中发生的频率是不同的。相对而言,思想政治类和选修类课程中的课堂失范行为较为多见,公共基础和专业类的课程中的课堂失范行为则比较少。由此看来,多数同学还是能在本专业课上遵守课堂秩序的。
其次,针对不同的课,年级相异学生的课堂失范行为也是有差异的。大一大二学生在英语课上的失范行为较少而在其他课上的失范行为相对较多,大三学生在非专业课上的课堂失范行为较多,而大四学生相比较而言在每门课上的失范行为数量差不多,这是因为大一大二学生要面临英语四六级考试,可能对英语课重视一些,而大四学生则面临毕业找工作或考研,因此对课程的总体重视度也就相对降低了。
再次,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多发生在大一同学身上,这主要是因为大一的学生刚步入大学,正处于盲目阶段,对于大学生活还未适应,自身的自制力也比较差,加之部分教师未能及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制约,进而导致这一问题愈演愈烈。
1.2 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的消极影响
近年来,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呈现出进一步蔓延和上升的态势,不仅阻滞了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更严重地破坏了课堂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
第一,对教师和学校的影响。一方面,拖延了老师上课的进度,降低了老师上课的质量。老师为了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必然要花时间制止课堂失范行为,这将直接影响到老师讲课的效率;另一方面,学生的失范行为从侧面破坏了老师的心情进而使老师上课的积极性降低。教学是一种双向活动,课堂上如果教师看到学生毫无生气,注意力不集中,课堂气氛沉闷,那么自身讲课也就缺乏动力。这种不良的怠教情绪反过来又极易引致学生课堂失范行为的加剧,进而降低课堂教学质量。对学校来说,大学生的课堂失范行为会极大地增加学校的教学及管理成本,影响其教育质量、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对学校的整体工作起阻碍作用。
第二,对家庭与社会的影响。家长为了让孩子考上大学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已经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如果学生在大学课堂上出现睡觉、玩手机、看课外书等失范表现,则深深辜负了家长的期望,而且还会影响其后续的多方面发展,这对家庭氛围的和谐建设显然是极为不利的。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学府,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人才,然而,大学生的课堂失范行为将导致高校向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的比例严重下降,影响了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功能的实现,培养了一批只是单纯持有学历的眼高手低型人才,降低了整个社会成员的实践能力和水准,进而阻碍社会的良性发展[2]。
第三,对大学生自身的影响。大学生如果每堂课都应付了事消磨时间,那么不仅白白地浪费了课堂时间和家长的金钱,还耽误了学业。有些学生的自制力较差,长期用手机玩游戏、聊天、看小说,沉迷其中不可自拔,对自己的身心和学习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2 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的校外成因
影响大学生产生课堂失范行为的因素包括学生个人情绪、家庭教育与社会影响、学校教育等诸多因素。总而言之,学生自身因素、校内因素和校外因素构成了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形成的三大诱因。本文主要探讨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的校外成因,即家庭与社会因素。
2.1 家庭因素
部分家长没能及时介入学校教育的整体规划。现如今许多父母对于大学生的学业参与度是极低的。一方面,由于本身工作的繁忙而忽略了对孩子学校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他们认为上了大学就不用再督促监管孩子的学习,以至于学生的学业学习情况或在校表现是否良好在他们看来似乎都变得无足轻重了。这种情绪和态度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部分学生对在校学习的认知和重视,抱着学好学坏无所谓、毕业万岁的心态加入到大学课堂中,失范行为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家庭教养方式有欠妥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如果家庭民主氛围浓厚、父母平时注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对话、重视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那么在这样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大多乐观且积极向上,具有较为稳定的情绪特征。然而当前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面对孩子的各种要求总是娇惯宠溺、放任纵容,这种教养方式很容易使学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玩世不恭的态度,因而他们对于上课持一种随意的心态,在课堂上无视老师,肆意妄为,破坏课堂秩序[3]。
家庭结构缺陷导致心灵辅导力的缺失。现如今离婚率在逐年增高,离异家庭带给孩子的不仅是心理上的巨大压力与心理失衡,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无法给予孩子必要且充分的心灵辅导力,从而使他们产生情绪、性格上的消极对抗问题。心灵滋养的匮乏,如果不能在大学课堂上得到补给,失范行为的出现就在所难免了。
2.2 社会因素
大众传媒的发展给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带来错误的指引。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使得社会各种信息通过媒体大量涌入学校,其中就包含一些暴力、凶杀、庸俗的消极信息。大学生面对此种负面的信息常常迷失自我,总是带着感性的思维去考虑事情,部分学生为了寻求视觉触觉的刺激或在网络游戏中得到虚拟的自我肯定,往往沉溺于网络游戏不能克制,继而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有的甚至在现实中盲目模仿做出一些攻击行为。另外,大众传媒传导的错误信息也使大学生失去了理智的价值判断,进而对大学教育的意义产生质疑,丧失学习前进的动力[4]。
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学习观念、课堂行为的影响。现如今,大学校园文化受到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其中影响较为显著的是“读书无用论”。大量官二代、富二代的涌现,使得大学生的求知动机日渐功利化,加之社会对大学生的认同感降低,过于强调他们的外在技能而无视他们的知识储备和理论积淀,这就使得大学生丧失了对知识逻辑及求真创新的内在渴望与探索兴趣,而以此为基础的大学教育显然无法使深受“气”害的大学生自觉克服其课堂失范行为。
现行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相脱节,国家教育体制明显滞后于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效、实用、创新的社会需求。大学生更加强调自主权,希望将学习目的、学习内容与适应社会市场竞争相结合,然而现实境况是,高校的教学目的更多侧重于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这种冲突对于大学生来说,只能被动无奈接受,所以当他们的目标无法得到实现时,失范行为就会在课堂上表现出来[5]。
3 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的矫治策略
3.1 贡献家庭的心灵辅导力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需要学校和老师的专业辅导,更需要来自家庭的关心和培育。身为家长,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教育工作,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履行一个家长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平时家长应多花些时间和精力与孩子进行耐心交流,多给予孩子鼓励与信心,尊重其真实的感受与想法,并时刻关注他们的情绪起伏状态,使其不满情绪能够得到及时宣泄,从而拥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心态。除此之外,父母能否主动积极地配合学校教育活动也是学生能否取得学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如若家长能够积极地参与孩子的教育实践活动,那么孩子就会对学校和学习产生一种积极热爱的心态,从而规范自己在校的各种行为。所以家长除了自身要做出表率,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外,还要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关心,配合学校的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能够求真务实、尊师重道地全面发展。
3.2 强化社会的潜移默化力
社会给予大学生的教育不能只是消极地打压和批评,而是应当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积极地投入到大学生品格养成的教育中来。因此,一方面,社会要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在全社会营造出一种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遵纪守法的积极氛围,在道德价值理念方面给他们以正确的舆论引导,进而端正其各种失范行为。另一方面,政府应进一步规范对社会文化市场的管理,加大整治和监管力度,加强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尽可能减少剔除大众传媒带来的负面信息,给大学生提供一个优化的社会教育环境。
3.3 联合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除了家庭与社会的力量,还需要辅以之学校的力量,以提高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能力。家庭是教育资源的重要补给,校方取得了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就能共同对学生的课堂失范行为进行更为有效的矫正,但需要注意的是,家长们也是来自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与家庭环境,他们的脾气与个性也迥然相异,因此,他们对孩子施加的教育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就需要教师与家长加强沟通,时刻保持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动态,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6]。教师与家长之间应该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配合关系,教师有着专业的知识技能,能够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态度,家长也要主动与教师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和学业情况,双方为了学生的教育而共同努力。此外,针对那些有消极教育观念的家长,学校要进行正确引导,以减少学校和家庭之间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中存在的冲突与矛盾,促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综合效应。
[1]孙影娟,李凤敏.大学生课堂行为分析及对策——以哈尔滨商业大学为例[J].世纪桥,2011(15):87-88.
[2]许昌悦,严凌雁,张人仁.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29):178-179.
[3]赵 昕,王淑玲.当下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举例及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2(1):104.
[4]李晓红.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探讨[J].陇东学院学报,2009(4):115-117.
[5]李 波,朱 盈,许灵波.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剖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6):88-89.
[6]徐 琳,陈孝友.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教育社会学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9):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