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融合: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①
2014-03-30赵智
赵 智
(湖南商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湖南长沙10000)
1 高等教育离不开教学和科研
任何时候说到高等教育,就离不开教学与科研这两个方面的话题,因为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主要工作中心,而二者也就构成了高校评价体系中一对极其重要的考核指标。教学评估、教师考核,以及设置硕士、博士点等等一切与有关高校的方方面面,无不从此而入手。因为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而科研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以教促研,以研促教,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缺一不可。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重研轻教,有时竟然只剩下科研这一指标。众所周知,教学是一个软指标,除了上课的工作量之外,对于教学的优劣,几乎没有更好的考核方法。尽管各个高校都有所谓“学生评课”的环节,实际上其中有着太多的复杂的人为因素,往往也不能准确地反映某一教师教学的质量;且高校考核部门不重视教师的教学水平,只重视科研。很多高校不顾自身实际情况,盲目求“大”求“全”。本来,一般性本科院校应该是教学型的大学,但要自诩为研究型大学。而教育行政部门,无不是以科研(课题、成果、奖项)作为硬指标参与各项评价活动,甚至连一些高职院校,也都打出“创科研品牌”的口号,等等这一切,都是教育浮躁的集中表现。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在科技发达的时代,人才大致可分为“学术人才”“工程人才”“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几大类,“学术人才”就是我们所说的“研究型人才”,而后3 类谓之“应用型人才”。社会大量需求的永远是“应用型人才”而绝非“研究型人才”。什么是“研究”?按词义,研究,钻研;探索也。研究是主动寻求根本性原因与更高可靠性依据,从而提高事业或功利的可靠性和稳健性而做的工作。研究又分为基本研究与应用研究2类,基本研究又称基础研究、纯粹研究。研究的主要宗旨是推进知识和变量间联系的理论。它的开发性质源于好奇心及兴趣,目的乃是为了增加人类的知识,但不关心这类知识是否具有立即应用的价值。而应用研究是将基础研究所产生的知识,设法应用到解决人类实际的问题上。常见的应用研究的范畴包括:电子、资讯科技、电脑技术、应用科学等。由此可见,研究人才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科学发现,而科学发现的目标是“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就目标而言,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我们能有多少科学发现,更多的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许多科学家穷一生之力,也不过有一二发现而已。诚然,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一定要有科学发现,但日常社会生产生活中更多的需要应用型的技术人才,从事某一工作,创造财富,繁荣社会。
由此可见,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还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有工程人才、技术人才、技能人才不同类型。显而易见,绝大部分高校不应是研究型大学,完全是教学型大学。几十年改革开放,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很快,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教育繁荣的背后,却是浮躁成风,盲目攀比。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实行人海战术,导致人才质量水平不高;而教学型大学舍本求末,人才质量导向错位。基于此,教育部正着手高等教育的调整改革。正如教育部科技司王延觉所指出的:“高等教育发展从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转变。”[1]要“破解目前‘千校一面’的局面”,就是说,要让高校回归教育的本位,不能一窝蜂都成了研究型大学,社会需要应用型的人才,需要教学型的大学。
作为教学型的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当然,这种人才的培养也需要有理论的基础,但绝不像研究生院的培养目标,不需要高端尖深层次的理论素养。基于此,普通本科教育提出了“夯实基础,重视能力”的理念,高等职业教育才有了工学对接与工、学、产、研相结合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所有这些教育模式,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从而成为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这种培养目标,教师需不需要有科研的活动,回答绝对是肯定的,因为研究是提高教师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不二法门,没有科研,绝对没有优秀的教学。所以教学型大学教师也一定要科研,只是教学型大学怎样搞科研,却没有一个准确的回答。
2 科教融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马海泉先生的研究给了我们一个满意的回答。马海泉先生不是专职教师,但绝对是位教育家,针对中国教育现状,经过多年的理性思考,他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科教融合”的观点。在他看来,高等教育中的教学和科研决不是对立的二个方面,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整体。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也不是二者简单地结合,而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互为影响的结合[2],这是非常精确的分析与科学的见解。可是,在现实教育实施中,人们大多人为地把二者割裂开来,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只是一味追求人数多,导致人才质量不高;而应用性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又不切实际,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上不够天,成不了研究人才;下不着地,做不了技术工作。造成这种现象,原因固然是复杂的,但科研工作的不切实际,绝对是一个重要原因。作为研究型大学,要求教师能进行高尖端的研究,从而发现事物的存在及其规律,这是尖端科研;但作为一般的应用型大学,教师的科研应紧扣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科研的目的是为了上好课。正如马海泉先生所指出的,一个好的教案就是学术成果。一般性大学,受到经费与条件的诸多局限,要进行尖端的科学研究,确实是不切实际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切实扣紧人才培养目标,做一些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研究,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呢。浏览近十年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可知,至少有一半是可有可无的研究,这些科研成果既谈不上有某种理论上的突破,又与教学毫无干系,以大量的财力、智力做这样的研究,不如紧紧扣住教学来进行有的放矢的研究。怎样达到这一目标,“科教融合”为我们指明了一个可行的正确方向。
马海泉先生在采访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教授翟婉明时指出:“高校的科研成果具有知识传承和知识创新的双重属性,在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承担着人才培养任务。”这就是说,许多科研工作实际上应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层面,换句话说,科研最终应落实在教学上。马海泉引用翟婉明一个比喻说:“如果将教学化作列车,将科研化作轨道,它们的完美融合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3]
在目前的普通高等教育中,普遍性地存在优秀教材缺乏的问题。究其原因,就是科研与教学脱节,没有通过最新的科研成果开发出新课程,从而出现教材创新不足,旧课淘汰、更新慢,新课开发速度慢等许多现象。一方面,学校管理机制无法激励教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材资源;另一方面,即使编撰教材也多是旧话重提,了无新意。作为普通高校的教师,始终要把自己的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把科研成果反馈到教学中去,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改革。
3 科教融合是现代大学的本质特征
科研与教学的融合是现代大学的本质特征,回顾一下现代大学形成的历史,就会明白这个道理。早在1810年,德国创立的第一所新制大学洪堡大学被称为是“现代大学之母”,大学的创立者认为,现代大学应该是知识的总和,教学与研究应同时在大学内进行。因此,它从成立起,就确定了教学与研究为一体,以及全面人文教育的宗旨。在此之前,欧洲或美国的大学都还是沿袭修道院的传统,以培养教师、公职人员和贵族为主,比较不重视研究。洪堡大学一改传统大学模式,使科学研究正式登堂入室。此后,洪堡的理念传递至欧美各地,成为许多大学仿效的对象。可以说,现代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形成自此开始。
作为一所普通本科院校,我们始终把科研与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近年来,任课教师不断撰编教材,始终把自己的研究贯穿于教学之中。就笔者个人而言,一直在普通高校任教,几十年的科研,有将近一半的成果是“科研融合”的模式。比如为学生开设的“经典影片欣赏”课程,过去没有类似的适用教材,于是三五同仁集体备课,写出教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修改完善。3年之后,以《解码影像——影像与文化传播》为题正式出版。出版之后,受到学生欢迎,以致二次重印。我们系还有一位教师,曾为研究生班开设“明清小说研究”课程,为了备案,对明清小说进行深入的研究,写出了完整的教案,而这份教案,就以《明清小说研究》为题,作为专著正式出版。这是一个科研成果,但实质上是教学的成果。为了开设“两宋婉约词研究”“古典诗词鉴赏”的选修课,也同样是深入研究,写出了教案,经过修订,也同样以《两宋婉约词十二家》《诗境侈谈》为题的专著形式出版,而学生对该课程的肯定,应该主要是因为自己有了研究的前提。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学与科研,就一定需要这样二者融合的形式。
高等教育要改革,不妨从“科教融合”的角度去思考。当然,这涉及到许多方面。首先,评价体系要革新,要有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而绝不能像过去一样把教学与科研作为对立的两个方面去考核。其次,要有学校的积极推行,构建一种切实可行的机制。再次,教师要有“科教融合”的革新意识,自觉地在重视教学过程中从事有关研究,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证科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用之才。正如马海泉先生所指出的,教学、科研作为大学最重要的两个子系统,其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的“并重关系”,而是一种相当复杂的“耦合关系”[4]。耦合(Coupling)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表现了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如果相互间的耦合性越强,它们之间的联系越紧密,表明各个子系统的独立性越差;反之,如果相互间的耦合性越差,它们之间关系越松散,表明它们各自的独立性越强。从大学结构看,教学、科研之间的耦合性显然是极强的,用“耦合理论”研究大学教学科研关系也符合大学的实际。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影响人才培养,也影响到大学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影响到大学所面临的各种评价。
总之,大学在科研与教学并举的发展中,不仅要研究如何处理好教学科研的关系,更要始终把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积极探索如何充分发挥科研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作用,高校的竞争力取决于学校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取决于人才培养的质量。而这又取决于科研水平的提高,只有采取“科教融合”的方法与途径,把科研与教学完美结合在一起,以教促研,以研促教,才能实现为现阶段产业变革时期培养大量创造性应用人才的伟大目标。
[1]王延觉.全面实施高等学校“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科技工作科学发展[EB/OL].[2014- 07- 22].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JYF201302002.htm.
[2]马海泉.协同创新,构建科学研究引领支撑教学机制[J].中国高校科技,2013(5):11-15.
[3]于佩学.论科研促进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兼论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的定位[J].现代教育科学,2006(4):24-26.
[4]郑建岚.探索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J].三明学院学报,2006(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