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察与赞美诗》的认知解读

2014-03-30黄元龙刘韬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个体性故事情节话语

黄元龙 刘韬

《警察与赞美诗》的认知解读

黄元龙 刘韬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基础部,广东肇庆 526020)

应用认知语言学的常规关系理论对《警察与赞美诗》进行分析后发现:(1)《警察与赞美诗》的故事情节安排是基于常规关系的,人物各自常规关系的个体性差异是导致小说情节令人啼笑皆非的重要原因之一;(2)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依赖于常规关系。读者除了利用自身已有背景知识中的常规关系理解作品之外,还会与作家互动,并临时建立一些常规关系帮助解读作品,这就解释了该小说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的“欧·亨利式结尾”的认知机制。

《警察与赞美诗》;常规关系;认知互动;欧·亨利式结尾

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短篇小说作家,其名作《警察与赞美诗》(The Cop and the Anthem)是享誉世界的经典,深受广大读者的青睐,且引起不少学者的研究兴趣。近年来,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对《警察与赞美诗》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该作品除了语言幽默风趣之外,在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其“欧·亨利式的结尾”——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1]。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们认知客观世界的结果,语言运用和理解的过程也是认知处理的过程[2]7。文学作品是由语言组织起来的,其创作过程和欣赏过程自然离不开作家和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处理。那么,《警察与赞美诗》中情节安排的认知基础是什么?其“欧·亨利式的结尾”是如何实现的?本文试图应用认知语言学的常规关系理论对以上疑问进行探讨。

一、认知活动与常规关系

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遵循一定的规律,以至于事物与事物之间,或称事体(event)与事体之间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例如,天上下雨地面就会湿,因此当人们看到地面很湿就能联想到天在下雨或刚下过雨。这是因为人们利用“雨”和“湿”之间的惯常联系规律来认知日常的生活现象。这就是人类认知的常规。

常规关系在交际话语理解中被广泛应用。例如,Horn将Grice会话原则的四准则改造为两个原则,即数量原则(Q-principle)和关系原则(R-principle)。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两条原则之间的关系,Horn又提出了语用分工理论,其主要内容是:(1)关系原则倾向于常规理解(stereotypical interpretation);(2)数量原则推论倾向于非常规理解[3]。何兆熊认为“常规理解”就是根据常规关系(stereotypical relationship)来拓展说话人话语的信息内容,以寻求对话语的某种特定的理解[4]。例如,早晨父亲对磨磨蹭蹭的儿子大声喊道“快点啊,现在七点半啦!”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按照儿子的生活常规,七点半应该开始去上学,错过了这个时间可能会迟到。这样,儿子就会对父亲的话进行常规理解,将其阐释为一种催促,即其含义是“快点!该上学了!不然要迟到了!”这里,时间(七点半)和事件(去上学)之间的关系是因为儿子长期的生活规律而形成现实关系,固定在父亲和儿子的意识中便转化成一种常规关系,从而帮助儿子解读父亲的话语。

徐盛桓认为,“从本体论来说,常规关系是事物自身的关系,为语言的表达所利用;从话语的理解特别是含意推导来说,常规关系被提炼为常规范型(stereotype),在话语中体现为含意或称隐性表述(implicit expression)的具体内容,对语句的显性表述(explicit expression)作出阐释或补足,使话语得以理解为相对完备的表达,达至交际的理解”。[5-6]例如,根据人们的生活常识,一个“撒尿”事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上厕所,(2)解裤子蹲下来,(3)撒尿,(4)站起系好裤子,(5)洗手。这一规律在人的生活经验中形成了一种认知框架或常规范型,以至于提到其中一个步骤时,整个框架或范型就会被激活。在日常的交谈中人们不会将所有的步骤都向听话人讲明白,而是只讲明其中一个步骤,将其他步骤隐藏。汉语中通常只明确说出步骤(1),如:小明上厕所去了。英语中通常明确指出步骤(5),如:Excuseme,sir,but I really have to wash my hands.这种明明白白说出来的话语内容就是显性表述,没有说出的步骤内容就是隐性表述。这不仅言简意赅,而且语义委婉,无伤大雅。听话人听到“上厕所”或“wash my hands”这些词语时就会按照以上五个步骤的常规关系激活其关于“撒尿”的认知框架或常规范型,从而得以理解说话人的话语意义。由此可见,一个事物可能会和好几个其他事物具有常规关系;当一个事物被提及时,人们认知系统中与之具有常规关系的一系列其他事物也会被激活,人们也就由此联想到其他事物。

王寅认为,常规关系是一种以建立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知识,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方法[2]211。常规关系通常具有较大的共通性,共通性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它使得人与人的交流能够心领神会,心照不宣。但是常规关系也可能存在着一定的个体性。如,丈夫对妻子说“Let's go to bed.”这句话的含义可能是:(1)“Let's go to sleep.”(2)“I'm tired.”(3)“Let's make love.”(4)“It's too late.”……究竟作何阐释,这依赖于常规关系的个体性。也正是因为常规关系存在着个体性,交际的某一方可能会误解对方的话语。

总之,常规关系的本质在于:当两事物以某种关系的形式反复出现,并且被人类所感知和接受,这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就会在人类的认知思维中得到强化甚至固化,以至于当其中一事物被提起时,人们便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另一事物。在实际的认知思维过程中,当某事物被提起时,人们也可能想起一系列与之相关的事物,或称为激活一个事件网络或事件链,从而使人们对隐含的话语意义作出阐释或者对即将发生的事情进行预测和判断。常规关系的形成来源于人类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活动,因而具有体验性,常规关系既有共通性特征又有个体性差异。

二、常规关系对小说的解读

(一)故事情节:小说人物之间的互动

《警察与赞美诗》的故事结构是由七个情节构成的,每个情节都是由小说中的人物根据各自的常规关系阐释、推断或揣摩对方的交际意图,与之进行互动的过程,而整个故事主要是围绕警察与Soapy的互动而发展的。由于常规关系具有不同层次的共通性,因此在日常的交际中人们能够对他人的言语和行为意义进行阐释和补足,以达到对他人言语和行为意义的完备理解。按照常理,Soapy骗吃喝、装无赖、耍流氓、搞破坏等违法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而Soapy也正是遵循了这种“违法—受罚”的常规关系才会如此煞费苦心。可是警察却不这么认为,他对违法犯罪行为有自己的常规理解,比如他认为“做贼”和“心虚”具有常规关系,违法者绝不会在自己面前若无其事甚至趾高气昂。换言之,警察并不按照Soapy的思路去判断。这就是因为常规关系除了有共通性特征之外,还存在个体性差异。如:

(1)The policeman's mind refused to accept Soapy even as a clue.Men who smash windows do not remain to parley with the law'sminions.They take to their heels.The policeman saw a man halfway down the block running to catch a car.w ith drawn club he joined in the pursuit.

在(1)所讲述的故事情节中,Soapy用石头蓄意砸破商铺的橱窗,故意让人发现,并微笑着等着警察来抓。但是,警察多年的办案经验告诉他:通常肇事者因为心虚都会在肇事后马上逃跑,不会等着被警察抓捕。这样“肇事”、“心虚”和“逃逸”在警察的意识中就深化为常规关系。在这一段故事情节中,像Soapy这样不但不逃跑,反而有说有笑的肇事者太少见了。警察对犯罪者的行为理解都是倾向于以“肇事—心虚—逃逸”的常规关系为基础的常规理解,所以他根本不会拿Soapy当肇事者。相反,在他看来,那个跑着去赶车的男子的行为倒是很符合“肇事—心虚—逃逸”的常规关系,因此,警察根据直觉,抓起警棒就去追那男子。

小说《警察与赞美诗》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七个类似的故事情节,其中前六个情节叙述主人公Soapy为了进监狱躲避严冬,想出骗吃喝、装流氓、耍无赖、扮刁民等种种办法,希望警察能够抓捕他,因为在他的认知环境里,“违法”和“受罚”两者是具有常规关系的,而且这也是普通人的认知环境中的常规。然而,从Soapy屡遭失败的事例来看,这种常规关系已经被现实社会所遗弃。Soapy为此感到懊恼,感到不平,更感到警察及其他人的反应不可理解,因为他们的反应不合常规。纵观前六个具体情节,不难发现Soapy的认知环境中的常规关系和警察以及其他人的认知环境中的常规关系是存在个体性差异的。正是由于这种个体性的差异导致了Soapy交际意图的失败,即他企图让警察逮捕他的计划接二连三地破产。在第七个情节里,作家笔锋一转,开始描述主人公Soapy在经历次次失败和接受圣歌的洗礼后决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可是警察却因为他行迹可疑将他逮捕。在警察的认知环境中,普通人只要在大街小巷徘徊闲逛,无所事事,他就有图谋不轨的嫌疑。

由此可见,《警察与赞美诗》的情节安排是基于常规关系的。小说的主要人物Soapy和警察由于社会背景不同,对世界的认知也不尽相同,因此采用不同的常规关系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解读,从而导致不同解读结果和交际的失败,也产生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情节结构。

(二)“欧·亨利式结尾”:读者与作者的互动

王振华认为对小说的评价应该从作家、篇章和读者三个视角进行分析,这样能够全面有效地评价作品[7]。

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小说等文学作品时并非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边理解作品一边通过展开联想、提出假设等方式积极与作家进行互动。作家在小说创作时,例如在故事情节的安排方面,也需考虑如何感动和吸引读者,调动读者参与这种互动的积极性。那么,《警察与赞美诗》的故事情节为什么会让读者既感到出乎意料却又合乎情理呢?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常规关系是可以临时设定的,换言之,就是作家为读者设定了临时性常规关系。所谓临时性常规关系,就是交际双方临时约定或设定两个事体之间具有常规关系,这两个事体之间的常规关系只在这一交际过程中有效。

当读者在欣赏《警察与赞美诗》这篇小说时,从第一个故事情节开始领会出作家的写作意图,即Soapy想通过违法达到被捕入狱的愿望是不会实现的,至少是不会轻易实现。这样,在读者的认知环境里,Soapy的良好“计划”和彻底“失败”便联系起来。随后Soapy的计划接二连三地失败,使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因为反复作用于读者的意识之中而得到强化,从而形成了常规关系。因此,只要作家一提到Soapy的良好“计划”,读者就会联想到他的计划会彻底“失败”。

根据自身认知环境中的常规关系,读者对作品的结局通常会作出两种假设:一是Soapy继续做良好“计划”,结果仍然是彻底“失败”,但Soapy坚持“理想”,永不放弃,最后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一次违法活动中被警察抓捕入狱。另一种假设是Soapy在屡次失败之后心灰意冷,最后放弃“计划”,最终没能入狱。可是作家并没有按照常理迎合读者的假设,而是向读者说明Soapy受到教堂圣歌的洗礼,心灵得到了净化,从而改变了计划。他的新计划是洗心革面,找份工作,好好生活,但不幸的是,他被警察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入狱。作家的这种巧妙安排让读者感到非常意外,其根本原因是这个故事的结局不符合读者自身认知环境中的常规关系,不符合读者对作品的假设。但是,这种结局同时又合乎情理,因为在阅读该小说期间,读者逐渐在“良好计划”和“彻底失败”之间建立起临时性常规关系,即读者已经认定Soapy的“良好计划”都会“彻底失败”。Soapy最终产生了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良好计划,却偏偏被警察逮捕致使其新计划彻底失败,这恰好又符合读者临时建立的“良好计划—彻底失败”的常规关系。这样,该小说由始至终都在叙述Soapy的良好计划和现实带给他的彻底失败,这种结构安排从来就没有改变过,因此又是合乎情理的。这就构成了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从而使小说的主题——底层民众即使有良好的愿望和计划,甚至有好的实践行动却摆脱不了彻底失败的社会现实——得到深化,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意义。

以上分析足以说明,读者在欣赏小说的过程中也在利用常规关系解读作品。但是,读者与作家(或作品)的互动会临时建立一些常规关系,并帮助读者解读该作品。

三、结语

语言的理解过程是一种典型的认知过程,小说的理解和欣赏也是一种认知过程。本文应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常规关系理论对《警察与赞美诗》进行分析,发现该小说的故事情节安排是基于常规关系的,读者对该小说的理解和欣赏也是基于常规关系的。换言之,该小说的理解和欣赏过程是读者运用常规关系与作者互动的认知过程,因为读者不但运用自身认知环境中已有的常规关系理解小说,而且会建立一些临时常规关系来解读作品。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与文学批评结合起来是一种崭新的尝试,这既为文学研究带来新的视角和动力,也为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带来契机。

[1] 王娟.浅析《警察与赞美诗》中的“欧·亨利手法”[J].名作欣赏,2010(2):102-104.

[2]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 Levison SC.Pragmatics and the grammar of anaphora:a partial pragmatic reduction of Binding and control Phenomena[J].Journal of Linguistics,1987(23):379-434.

[4]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70-171.

[5] 徐盛桓.论“常规关系”: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系列研究之六[J].外国语,1993(6):11-18.

[6] 徐盛桓.常规关系与认知化:再论常规关系[J].外国语,2002(1):6-16.

[7] 王振华.“物质过程”的评价价值: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为例[J].外国语,2004(5):41-47.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The Cop and the An them

HUANG Yuan-long LlU Tao
(Department of Fundamental Courses,Zhaoqing Medical College,Zhaoqing 526020,China)

A case study of The Cop and the Anthem by means of stereotypical relationship(SR)theory results in two major findings:First,the plots of The Cop and the Anthem function according to SR,and it i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characters' SRs that makes the story humorous and amusing.Second,it is also SR that helps the reader understand and explain the novel.A-part from the SRs in the reader's background knowledge,there are also temporal SRs,which are temporally established while the reader is reading and appreciating the novel.The temporal SRs help the reader fully understand the novel and offer a cognitive mechanism to explain how O Henry-style ending,a big reasonable surprising ending,occurs.

The Cop and the Anthem;literary stereotypical relationship;cognitive interaction;O Henry-style ending

H0-06

A

1009-0312(2014)06-0051-04

2014-05-05

黄元龙(1976—),男,湖南邵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研究。

猜你喜欢

个体性故事情节话语
论邓·司各脱个体性概念的形成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新疆电影《真爱》对当代人价值观的影响
个体化时代与我国社会工作的新定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生涯规划教育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论个体化社会中社区教育服务居民个体性学习的策略和途径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