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业教育系统的构建
——基于协同学视角

2014-03-30张宝强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协同学协同大学生

张宝强

(河南工业大学 学生处,河南 郑州 450001)

创业教育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是对高等教育基本功能的重新定位,也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在我国,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业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受到高度重视。尤其是近几年,教育部先后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关于启动“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通知》等文件,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尤其是协同创新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的提出,为高校创业教育的推进指明了新的方向。

一、高校创业教育的协同学思考

1.协同与协同创新

协同一词起源于希腊文,意思为共同工作。《辞海》的解释为:和谐一致,团结统一,相互配合。根据协同学理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着有序、无序现象及其之间的相互转化现象,无序即为馄饨,有序就是协同。“协同创新”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就 是把协同的思想引入创新过程,是指在创新过程中通过各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进而通过机制性互动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带来价值增加和价值创造的过程。

2.创新与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其本质在于创新。这就要求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克服传统的基于给定知识和理论的灌输式的教育模式,更加需要突出创新性、创造性、特殊性和可操作性,更加需要体现对教育对象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精神的激发、创新能力的提升、创新素质的生成。因此,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就是创新与创造,其基本内容不再局限于创办企业或者公司,而在于受教育者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发展能力的提升。创办新企业、开发新岗位、开拓新事业、创造新业绩等都是其基本的表现形式。

3.协同学理论与高校创业教育系统的契合

协同学理论的核心就是探索一个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和规律,其研究的对象具有开放与非平衡态、竞争与协同、序参量等特征。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创业教育系统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是一个自我培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断打破现有的平衡,拓展其内涵和外延,进而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型,构成一个有序的系统且发挥作用,因而,它具有开放和非平衡的特征。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系统的构建过程中,高校内部的教学管理、财务管理、学生管理、产业管理等部门为获取更多的资源,以提升其在学校内部的地位和作用,往往会采取积极的措施,开展有效的竞争与合作。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制度不健全等原因,教育主管部门、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进而造成思想不够统一,积极性受到影响。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系统的构建和运行过程是一个自组织过程,符合协同学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征,完全可以运用协同学的相关理论来解释和说明,因而,高校创业教育系统还存在着竞争与协同的特征。此外,一所高校创业教育系统受到高校自身历史、条件、特点、价值观念等影响,很难被复制和模仿,受外界的影响比较小,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因此,高校创业教育系统还具有着极强的序参量特征。

综上所述,高校创业教育系统具有开放与非平衡态、竞争与协同、序参量等特征。运用协同学理论来解释高校创业教育系统,一方面可以为创业教育系统的构建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另一方面可以为高校创业教育的管理和服务提供经验借鉴。利用协同学理论来研究高校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协同学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系统论告诉我们,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某种形式构成的有机整体。在一个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和简单叠加,而是要通过整体功能的发挥,出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目的。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创业教育定位不准确

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指出,创业教育要坚持“以培养创业精神为核心”,其实质就是要培养大学生以机会意识、创新精神和理性的冒险精神为内涵的“企业家精神”。在国外,许多高校无论是在课程设置上,还是在教学活动中都将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渗透其中。在美国,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的民族性格使得创业教育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在英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NCGE)和科学创业中心(SEC)全面负责大学生创业教育。反观国内高校,在功能定位上存在着严重的“功利性思想”,把创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指导或者企业家速成教育,没有把其当作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的战略思想。

2.创业组织机构不健全

伴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视,各个高校设置了多种教育机构。一种是多部门联合模式,就是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人事、教务、后勤等多部门联合组成一个机构。另一种是创业学院模式,就是抽出专人组成创业教育学院,专门从事创业教育的组织工作。从目前实施的效果来看,前一种模式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利用,但是由于多部门之间协调的难度大,实施效果非常有限。后一种模式有利于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但是由于其掌握的资源有限,发挥的作用也很一般。

3.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基于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创业教育运行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环节。教师不仅要上好创业教育课、做好创业活动指导,还要深入企业进行实际锻炼。在国外,创业指导教师大多有创业或者投资的实践经历,并担任或者曾经担任企业外部的董事。反观国内,许多创业指导教师都是“临时受命”,或者经过短期的KAB等培训后“现学现卖”,基本上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加上教学方式的单一、教学内容的滞后等原因,创业教育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创业教育的效果。

4.创业氛围不浓厚

近几年,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深入,在创业基金会、企业家等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下,我们的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创业氛围不断浓厚,在全社会逐渐形成了通过创新创业实现个人价值,创造社会财富的新理念。但是,从高校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来看,还存在着沟通渠道不通畅,对社会需求的反应不够迅速等问题。许多学校与企业签订了实习实训合作协议,但其作用仅仅限于参观考察或者毕业实习,其余时间并没有什么联系。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需求状况快速地发生变化,而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长时间没有调整。例如,国家出台了“全民创业”“ 自主创业”“发展微型企业”等一系列政策,但很多大学的反应并不积极。校内的“大学生创业园”、创业计划竞赛等,往往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形式上轰轰烈烈但是缺乏实质性的内容。

三、高校创业教育系统的模型构建

1.高校创业教育系统设计的基本思路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更突出了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创业教育不是单纯地进行创业知识的传授和创业技能的训练,而是一个素质教育的过程,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因此,高校创业教育系统的构建,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为目标,改变为创业而进行创业教育的观念,切实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

2.高校创业教育系统设计的基本内容

构建创业教育系统,必须明确“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内容、教育的保障”等核心问题。根据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教育系统应该具有驱动、受动、调控和保障功能,才能使整个系统有效运转,从而实现系统的目标。据此,笔者构建高校创业教育系统的一般框架(如图1所示) 。

图1 高校创业教育系统模型

理念支持系统(包括目标、路径、手段等):就是要摒弃在创业教育定位上存在着的“急功近利”思想,不要把创业教育等同于“开公司”,或者是解决就业问题的“燃眉之急”,而要把培养全体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当成核心问题来解决。具体来说,就是要将创业教育渗透到理想信念教育、专业理论教育、实习实训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就业指导等各个环节,着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如图2所示)。

图2 高校创业教育的理念支持系统

智力支持系统(包括教育、培训、咨询等):就是要摒弃高校创业教育中存在着的“为创业而创业教育”思想,不要把创业教育等同于知识的传授,或者是技能的训练,而要把培养大学生全面的“创新创业素质”当成核心问题来解决。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课程设置的层次化,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坚持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实现文理的相互渗透和学科的有机融合。坚持教育方式的统一化,达到第一课堂(课内教学)、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第三课堂(校外实践)的统筹协调。坚持教育模式的层次化,形成普及教育和精英教育相结合的分层教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组织支持系统(包括):就是要摒弃高校创业教育中存在着的“各自为战”思想,不要把创业教育当成是一个部门的事,而要建立一个衔接紧密、协调一致的综合性组织管理体系,确保各种资源能够得到有效整合。具体来说,一是要发挥校级创业教育领导小组的决策职能,由校领导牵头,教务处、学生处、科技处、产业处、团委等协同运作,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二是要发挥校级创新创业教研室的组织职能,具体负责全校创业教育的规划、组织和协调(校内、校外)和师资队伍建设; 三是要发挥院系的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工作小组执行职能,负责创业教育活动和实践的指导、检查、管理和执行。

政策支持系统:就是要摒弃高校创业教育中存在着的“形式主义”思想,要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政策要能够“落地”,真正把服务做到学生的心里去。在制度层面,要在全面领会中央和教育部门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地域特点、学校特色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要积极为学生提供项目、资金、场地等方面的优惠措施,要大力表彰创业过程中的先进典型,努力形成关心创业的良好氛围;在服务层面,要积极邀请知名校友和企业成功人士担任创业导师,要有一大批懂得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的校内专家,切实能够承担起大学生创业咨询的任务;在文化层面,要积极构建创新型校园文化,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创业教育的要求,要通过创业事迹报告会、创业年度人物报告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真正把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开拓进取、宽容失败、团结合作、乐于奉献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胡 军,林 列.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分析[J].学术研究,2012,(11):29-31.

[2]李道先,罗 昆.协同创新视角下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实现途径[J].高等教育管理,2012,(6):20-23.

[3]曲殿彬,许文霞.论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43-48.

[4]莫光政,葛 兵.大学生创业教育系统的构建及其运行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3):74-80.

[5]王 俊,黄快生.基于协同学理论的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构建与运行[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20):48-50.

猜你喜欢

协同学协同大学生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基于协同学理论的宁波市土地利用结构协调性评价
大学生之歌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我国区域协同发展的协同学分析
政府审计协同治理:审计制度创新发展的新格局
区域文化旅游产业供应链机制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