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药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2014-03-29张力支
张力支
自青霉素被发现以来,随着全球医疗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抗感染类药物出现于临床,极大的改善了人类在感染性疾病方面的治疗效果。但随着用药种类、用药量的增多,临床的过敏、耐药、菌群失调等现象层出不穷,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还可能因此造成医疗事故,抗感染药物的不良反应具有极大的潜在危害性[1,2]。为了解临床抗感染药不良反应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本文对我院450份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不良反应报道均取自我院计算机数据库,研究时间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研究对象包括院内所有科室应用抗感染药后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经筛查排除记录不详、患者档案不全、无主诊医生或责任护士签名等报告,入选共450份,男243例,女207例;年龄2个月~82岁,平均年龄(50±11)岁。
1.2 方法 对所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生不良反应的性别、年龄特征、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系统等。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性别、年龄分布 我院2010至2012年抗感染药不良反应男性患者占54.0%,女性患者占46.0%,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848,P<0.01);年龄分布方面,0~18岁占 20.2%,19~59岁占65.8%,60~82岁占 14.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238,P<0.05),19~59岁分别与0 ~18岁和60~82岁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963.743,1 263.639,P<0.05)。见表1。
表1 抗感染药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情况例(%)
2.2 药品种类与给药途径 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抗感染类用药是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三类用药,发生比例分别占38.4%、22.4%和22.0%;在给药途径方面,静脉滴注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占90.7%,其次是口服给药和肌内注射,外用给药无1例发生不良反应。见表2。
表2 不良反应报告中抗感染药的药品种类和给药途径情况例(%)
2.3 累及器官系统 不良反应发生主要累及皮肤及附件的不良反应发生比例最高,占64.7%,其次是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见表3。
表3 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系统情况及临床表现 例(%)
3 讨论
徐芳[3]在报道中指出,抗感染类用药所致的不良反应在所有用药发生的不良反应中比例最高,其主要原因:第一,抗感染类用药在临床用药量大、使用率高、应用广泛;第二,目前我国临床对抗感染类用药存在预防用药、联合用药不适宜、甚至是无指征用药等滥用现象。近些年来,不少文章报道了抗菌药应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指出临床滥用抗感染药物造成了目前抗菌药不良反应居高不下的问题,加强抗感染用药管理与不良反应监测,已经成为预防抗菌药物滥用的重要内容之一[4,5]。
3.1 年龄和性别分布 本组研究中发现,男性患者不良反应比例较女性患者高,19~59岁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其次是0~18岁儿童,而60~82岁间老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季波等[6]报道抗感染用药不良反应中,6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比例约为20%,低于20岁患者比例约为10%,中青壮年患者的比例约为70%,叶小燕[7]对485例抗感染药不良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60岁以上老年患者发生率为23%,20岁以下患者为25%,其余为52%。本组研究结果与相关报道相似,均表现出中青壮年年龄段为主要的不良反应发生年龄段。笔者认为,目前临床患者以19~59岁患者居多,尽管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但由于19~59岁间人群年龄跨度大、健康意识相对较高、且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因而院内接诊的患者仍以中青壮年为主体,因而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但根据老年人和儿童的身体状况,如在同样用药病例样本基数上进行不良反应统计,中青壮年的相对比例应该为最近,当然这需要类似的报道研究来提供有利数据。性别方面可能也与目前临床男性病例较女性多有关。
3.2 药物种类及给药途径 引发不良反应的抗感染用药种类较多,在本组研究中,以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比例最高,这也与该三类用药在临床的应用量居高不下有关。头孢菌素类用药具有品种多、起效快、抗菌谱广等特点;氟喹喏酮类用药选择性广、抗菌活性强;大环内酯类用药具有较强的针对衣原体、支原体的抗感染作用,且适用于各个年龄段。因而该三类药物被临床抗感染治疗和预防感染用药大量应用。但抗感染用药的用量越大、用时越长,其耐药性的发生率越高,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也逐渐增多,给临床用药带来潜在危险。从给药途径方面看,以静脉滴注发生不良反应最高。静脉给药,药物直接进入患者血液循环系统,药物的配伍、药液的温度、pH值、微粒含量、渗透压、内毒素等多种因素都将直接而迅速的作用于患者机体,进而诱发不良反应。当然,静脉给药起效快、效果好,相对于口服用药和肌内注射可以更快捷的使患者摆脱病痛,但临床应根据患者过敏史、机体耐受性、年龄等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用药途径,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3 累及系统 由于皮肤及附件是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因而临床给药后发生皮肤及附件的不良反应比例相当高,比如皮疹、痛痒、烧灼感、紫癜等。皮肤反应具有直观性和快捷性,一般在患者给药后短期内即可出现,因而应注意观察和与患者沟通,及早发现不良反应并给予适当措施治疗或停药。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也是抗感染药累及的常见组织系统,其诱发机制比较复杂,但由于临床发生率高,应作为重点观察对象,及时发现及时治疗。还有,心血管系统和肝脏损伤的不良反应一般比较隐秘,不易被察觉,往往造成治疗的延误,应格外注意;呼吸系统、局部反应、以及眼、鼻、口、耳等部位的不良反应临床发生率较低,因此容易被忽略,造成对不良反应的漏判或误判,这一方面应加强对临床护理工作者的管理与培训,注意细节化护理。
3.4 合理应用抗感染药 抗感染药的滥用不仅给临床医疗带来危险隐患,还可能引发纠纷,恶化医患关系,影响医院声誉[8]。合理应用抗感染药十分重要,应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对医生的管理与教育,对无用药指征患者应避免处于经济利益等方面考虑的用药;(2)严格用药配伍,对联合用药应注意是否存在配伍禁忌,各科室均需将用药配伍表悬挂于醒目位置,并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3)对预防性用药,应注意控制用量、用药时间等;(4)临床详细了解患者过敏史、抗感染用药史、年龄、机体状况等,综合各类信息给出用药指导,不可随意或仅凭经验用药;(5)对需进行皮试的抗感染类用药,一定要根据标准实施;(6)根据患者情况,可适当减少静脉给药,替代以口服用药、肌内注射等,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7)给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包括皮肤、消化道、局部反应等的监测和细致聆听患者自诉,及早发现不良反应,及时进行处理,避免延误,当然,眼、鼻、耳等不常见的不良反应也不可忽视;(8)认真做好院内抗感染用药不良反应的监控,并组织讨论学习,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1 严晗,史强.我院2006年至2009年儿童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药业,2012,21:57-58.
2 陈孝虹.我院22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药业,2012,21:38-40.
3 徐芳.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4145例分析.医药导报,2012,31:261-263.
4 唐贤斌.我院近5年来用药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47-148.
5 张芸博,张佳丽.527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分析.中国病案,2012,13:51-53.
6 季波,李辉,袁进.138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2,9:157-158.
7 叶小燕.485例抗感染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2,10:438-440.
8 冯变玲,杨世民,王杰鹏.2004-2009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文献源统计分析.医药导报,2011,30:540-544.